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利用龙岩斜背茶种质资源,制订龙岩斜背茶种质资源保护措施,并通过几年来项目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2.
龙岩斜背茶是历史名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梅花山深处海拔1000m以上的新罗区江山乡老寨、新寨、背洋等村。茶叶品质特殊,深受当地群众和广大闽西老同志及华侨的喜爱。我国茶叶泰斗——张天福老前辈曾于1964年对斜背茶进行了考证。斜背茶作为中国名茶被写入《中国茶经》,并于2008年与铁观音等一同被列入福建省首...  相似文献   

3.
龙岩斜背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敏 《中国茶叶》2002,24(3):42-42
龙岩斜背茶产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江山乡的老寨……  相似文献   

4.
程柱生 《茶叶通讯》2011,38(1):46-48
(六)动物类 带"龙"(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 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字的茶名:西湖龙井、大佛龙井、羊岩龙井、 海风龙井、莲台龙井、南海神龙井、龙潭茶、龙泉茶、龙虾茶、龙舞茶、 龙须茶、龙乾春、龙都香茗、龙都毛峰、龙都颗颗香、龙岩斜背茶、龙浦仙毫、龙浦翠茗、龙泉白天鹅、龙泉剑茗、龙泉玉剑、龙潭翠毫、龙游凤尖、龙山银尖、龙谷丽人、龙湖雪梅、龙湖翠、龙游方山茶、龙洞碧芽、雪龙茶、九龙茶、游龙茶、  相似文献   

5.
<正>闽北乌龙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文化内涵丰厚,素负盛名,蜚声中外,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闽北主要的品种有水仙、肉桂、大红袍等,为适应市场产品多样化需要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许多茶企开始利用新品种(系)研发清香型闽北乌龙茶,并获得市场认可。玉琼茶(606)从黄旦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灌木型,小叶类,早生种。树姿半开张,发芽密度密,叶片上斜状着生,芽叶浅绿色,芽叶茸毛中,叶形椭圆,叶脉7.7对,叶色浅绿,叶面微隆,叶缘微波,叶齿锐度中,叶齿密度中,叶齿深度浅,叶身稍背卷,叶质中,叶尖渐尖,叶基楔形。制闽南乌龙茶品质优异,干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7个参试茶树品种(系)的绿茶适制性研究及茶叶品质分析,得出:金观音、乌牛早、九龙袍、丹桂、斜背山茶等5个品种均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且都具有适宜的绿茶滋味特征;金观音、丹桂等2个品种在香气、滋味上均表现出较好的优势;斜背山茶在滋味上表现出较好的滋味特征;九龙袍、0309G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金观音、九龙袍、丹桂、斜背山茶的水浸出物含量较高。7个参试茶树品种(系)均具备制绿茶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7.
品茶与分茶     
陆放翁《临安春雨初霁》诗中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两句。何谓分茶?看了几本诗选,各家注释不同。《宋诗一百首》注:“分茶即品茶”。《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分茶。犹言品茶。分,鉴别的意思”。《宋  相似文献   

8.
<正>我爱茶,但喝的茶都舍近求远了,直到家住六安的好友B君送来几盒六安茶时,我才发现六安茶的好。爱茶也爱介绍茶的书籍。陆羽的《茶经》三卷被我翻烂不说,就是明代高(?)的《饮馔服食笺》不少章节我也能背。品过六安茶,我才知道《红楼梦》中贾母"不吃六安茶"的原因。B君告诉我,六安茶炒制时须十分专注,稍有不慎,过火则苦。贾母当时可能饮过没有炒制好的六安茶,以致让六安茶蒙上百年奇冤。想想看,高濂早在《饮馔服食笺》中,就已经说得非常明  相似文献   

9.
《茶世界》2017,(2)
<正>我爱茶,但喝的茶都舍近求远了,直到家住六安的好友B君给我送来几盒六安茶时,我才发现六安茶的好。爱茶也爱介绍茶的书籍,陆羽的三卷《茶经》被我翻烂不说,就是明代高濓的《饮馔服食笺》,不少章节我也能背。等品过六安茶,我才知道《红楼梦》中贾母"我不吃六安茶"的原因。B君告诉我,六安茶炒制时须十分专注,稍有不慎,过火则苦。贾母当时可能饮过没有炒制好的六安茶,以致让六安茶蒙上百年奇冤。想想看,高濓早在《饮馔服食笺》中,就已  相似文献   

10.
"蛤蟆背"是武夷岩茶审评术语之一。武夷岩茶经过传统而科学的工艺加工,再经烘焙后,在干茶条索表面出现颗粒状泡点,茶叶冲泡后,可见叶底有不规则隆起的颗粒状泡点,形似蛤蟆的背部,故称这一品质特点为"哈蟆背"。"蛤蟆背"与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火功程度、品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城步县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调研,共收集有原茶、鸡窝茶和峒茶等富代表性茶树资源9份,并对以上资源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城步峒茶主要为小乔木型,树型高大,叶背无毛,萼片5片、无毛,花柱3裂,子房有毛,属于茶变种中的阿萨姆茶(Camellia.sinensis var.assamica)。对小乔木型城步峒茶资源的11个典型单株进行了生化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可可碱、茶碱、咖啡碱、儿茶素总量、GC、EGC、DL-C、EC、EGCG、GCG和ECG含量平均分别为0.09%、0.03%、2.90%、14.00%、1.63%、0.80%、0.93%、0.33%、5.26%、2.82%和2.24%,水浸出物含量平均为42.32%,氨基酸含量平均为2.58%,茶多酚含量平均为31.17%。  相似文献   

12.
茶网蝽卵的形态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茶网蝽(Stephanitis (Norba) chinensis Drake)又名茶脊冠网蝽、茶军配虫,属半翅目网蝽科昆虫。它以若虫和成虫在茶树叶片背面吸汁为害。被为害的茶树叶片正面出现许多白色细小斑点,叶背出现大量黑色胶质排泄物。严重受害的茶树往往出现大量落叶,致使树势衰退,芽叶细小。近几年来,该虫由西南茶区向陕西省扩散,目前已成为陕西省茶园中为害严重的一种新入侵害虫。据报道,自2010年起茶网  相似文献   

13.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清明前后,各地春茶陆续上市,虽然部分茶区受到低温天气侵扰,多个产地面临采工短缺和人力成本上涨的困惑,2011年的春茶还是来了,在期盼之中如约而至,在我们的杯中舒展、绽放。这沐浴着暖阳的辛卯春天,就请与我们一同石炉敲火试新茶。  相似文献   

14.
科技简讯     
茶苗朝阳斜栽试验 1983年3月17日,用一年生的福鼎大白茶实生苗,在同一茶行中以朝阳斜栽和立栽方式栽植,以后的各项管理相同。 1984年5月21日,将两种方式栽植的茶树同时挖出进行观测。斜栽茶树树高2.85尺,树冠为2.6×2尺,分枝多而粗壮,芽叶茂盛,两层根系发达,根系直径0.5尺。立栽  相似文献   

15.
横县南山白毛茶又名“圣种白毛茶”,是在国际博览会上最早获奖的中国名茶之一,因其茶叶披背白色茸毛而得名。据《横县县志》记载:“南山茶,叶背自茸似雪,萌芽即采。细嫩如银针,饮之清香沁齿,有天然的荷花香。”《粤西植物记要》称“南山茶色胜龙井”。1810年,即清朝嘉庆十五年,横县南山白毛茶被列为我国24种名茶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10月上旬,鄂西北山区竹山县九里岗茶叶片区,数百亩茶园突遭茶尺蠖为害,大量茶树绿叶被茶尺蠖啃食。其中危害最重的30余亩茶园,茶树叶片被啃食一空,仅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茶尺蠖近期在鄂西北局部茶区突然爆发,与今年该地特殊气候有较大关系。去冬今春,鄂西北山区气温偏暖,冬无严寒,春无霜冻,对茶尺蠖安全越冬和羽化非常有利,导致虫口基数偏大。今年夏秋季,鄂西北山区时晴时雨,降雨次数明显偏多,茶园温湿度适宜,对茶尺蠖幼虫的生长和成虫的羽化、产卵孵化均极为有利,加之茶尺蠖一年可繁殖数代,导致其在局部茶区迅速泛滥成灾,特别是气候温暖、背  相似文献   

17.
正茶歌茶舞是茶区群众在长期从事茶叶种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形式所反映的实际上是茶叶生产的历史,它诠释了茶文化的内涵。可以说,了解茶歌茶舞是我们了解茶文化的基础,是认识和传承茶文化的关键,也是帮助我们充分了解该地区民俗风情和发展历史的载体。福建闽东茶乡寿宁县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资源丰富,茶文化体系极为全面。在茶叶主产地的斜滩、武曲、南阳、竹管垅、凤阳、平溪等地以茶叶种植、生产、经营为主要素材  相似文献   

18.
茶小绿叶蝉是我省茶区主要的常发性害虫。该虫集中茶叶新梢叶背吸汁为害,给茶叶生产造成直接的危害。被害芽叶表现为叶脉变红、卷曲、失去光泽、芽叶枯焦,甚至不堪采摘。我所于1979至1981年三年测定结果表明:由于茶小绿叶蝉的为害使茶叶产量的年损失率为12%左右。以第二轮及第四轮茶为害较大,损失率在18至22%之间,第一轮茶防治与否产量差异不大,经济效益不受影响。在严重发生期间可使某批茶损失达51.5%。  相似文献   

19.
匡海源  林坚贞 《茶叶》2002,28(2):84-85
茶小叶刺瘿螨Phyllocoptacus camelliae Kuang & Lin sp.nov.属于瘿螨科Eriophyidae,叶刺瘿螨亚科Phyllocoptinae,顶背瘿螨族Tegonotini.寄主为茶叶Camellia sinensis,分布在浙江省苍南县和德清县.  相似文献   

20.
《福建茶叶》2004,(3):12-12
一些日本专家设想,人喝茶有益健康,如果让猪也喝茶,会不会生产出更健康和美味的猪肉呢?于是日本鹿儿岛县农民以白猪为试验对象,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茶叶,结果发现白猪肉中原有的腥味大幅度降低,而其维C含量则是一般猪肉的3倍;特别是这些猪肉中所含有的次黄嘌呤核背酸在猪肉中含量多少是决定猪肉口感的重要因素。试验很快印证了以茶养猪能提高猪肉品质的想法,日本已经逐渐流行以茶养猪。(6月8日《市场报》)日本流行以茶养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