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 乳房(头)乳头状瘤是乳牛的多发病。国内外均有报道:1979年Meischke报道成乳牛发病率为30%左右,1988年初北京很道成乳牛发病率为58.6%,青年牛发病率为8.7%,该病影响乳牛产乳,挤奶的刺激加剧疼痛,引起乳牛骚动不安,给挤奶造成一定困难。作者于1988年3~6月对江苏某一新建乳牛场进行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乳头状瘤的治疗有多种方法,如药物、冷冻、手术疗法等,这些疗法各有其优缺点,但都不适合用于乳头皮肤的乳头状瘤。有些学者提倡用免疫疗法,但限于引起本病 相似文献
4.
牛指(趾)间(以下统称指间)皮肤增殖通常指指间隙背侧皮肤的异常增殖。本病在许多国家都有报道(美、日、英、德、荷、罗……)发病率因品种、年龄、性别、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国外报道的发病率为4—37%。 相似文献
5.
6.
病牛系长春市郊区三道乡刘××所属6岁黑白花乳牛。1年前从某奶牛场买来,两月前产一小母犊,小牛发育正常。1年来该牛在吃草料时有时出现噎住现象,伸颈不食,继而将部分草料吐出。20天前见该牛吃草料时经常噎住不食和不断从口内吐出食入的饲 相似文献
7.
指(趾)间皮肤增殖(以下简称指间皮肤增殖)可引起明显跛行,乳牛可引起产奶量下降,我们曾对24头乳牛进行观察,结果证实,在发生跛行的10天中共减少奶量1108公斤,严重的病例每天奶产量降低7.3公斤。本病在早期可用腐蚀、烧烙等方法治 相似文献
8.
9.
伪牛痘(Pscudo—Cowpox)为人畜共患疾病,在人发生时称检奶员结节(Milker's N'odule)。病原为一种痘病毒,将病毒接种至划痕的皮肤区可产生典型的损害。自然发生的病例表现为乳房和乳头皮肤发生痘疹,痘疹呈圆形,中央无凹窝,这一点在临床可与牛痘相区别。急性损害以红斑开始,继而发生水泡或脓泡,以后破裂、结痂。发病动物几乎不产生免疫力,因此,本病可短期内在畜群中复发。据国外报道,患病牛群的发病率可达50%或更高。但国内未见对本病的报道。为了查清该病在北京地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一、目的与意义谷丙转氨酶能催化a—酮戊二酸和丙氨酸转变为谷氨酸和丙酮酸。a—酮戊二酸和丙氨酸广泛存在于畜体组织细胞中,以肝细胞含量最高。正常畜体血清内只含有极少量的谷丙转氨酶,肝病时,引起肝细胞的通透性增加,谷丙转氨酶大量的从肝细胞中释放到血液内,故使血液谷丙转 相似文献
14.
15.
乳牛的乳头状瘤是奶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Meischke(1979)报道英国格拉斯哥屠宰场屠宰的牛,36%的牛发生本病。Lindholm 等(1984)也是在同一屠宰场调查,37.3%牛发生本病。Olson 等(1982)在美国威士康辛屠宰场调查,25%牛乳头有乳头状瘤。我们曾在北京调查了某些牛场黑白花奶牛的发病情况,用机器挤奶的牛场,本病的发生率为35%,而手工挤奶的牛场,发生率在68—73%。乳头的乳头状瘤有各种形态,Olson 等将其分为3型:非典型的丝状乳头状瘤、非典型的扁 相似文献
16.
17.
18.
黑白花牛是优良的乳牛品种,产奶量较高。它的生长发育过程,一般地说,初产乳牛,体格发育尚未完全,乳腺发育还不充分,泌乳能力小,产奶量较低;其后,随着乳腺及其它器官逐步发育完全,泌乳能力不断增强,产奶量逐年递增,大约在第4~6个泌乳期,产奶量递增到最高峰;随后,有机体逐渐衰退,乳腺机能逐渐退化,新陈代谢逐渐迟缓,泌乳能力也相应地减弱,产奶量 相似文献
19.
北京黑白花乳牛蹄底角质中25种元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在1987年春、秋两季对北京某牛场的黑白花成年乳牛蹄底角质中25种元素(K、Na、S、Ca、P、Mg、Mn、Mo、Cu、Zn、Fe、I、Se、Co、Cd、Cr、Ni、B、Al、Si、Ti、Ba、Ph、As、Hg)进行了测定,并对春、秋季正形蹄与变形蹄、正形蹄与病变蹄,以及春秋正形蹄、变形蹄之间做了对比,还测定了饲料地的土壤、水和饲料中25种元素的含量,与国内外有关资料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初步探讨了某牛场成乳牛中正形蹄蹄底角质中25种元素的含量,指出春秋两季正形蹄蹄底角质中25种元素的含量是有差异的,春季正形蹄与变形蹄相比各元素差异均不显著;秋季变形蹄含Mg量显著高于正形蹄,含Ca、Al、Cd和Ti量显著低于正形蹄;春季病变蹄含K、Fe、Mn、Cu、Mg、Al、Ti、Se、I、Pb、Hg量显著高于正形蹄。本文首次提出北京黑白花乳牛正形蹄蹄底角质中Ca、P比值,春季是5.822/1,秋季是6.253/1。此牛场乳牛饮水中Hg含量过高是环境污染的结果。本文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北京黑白花乳牛蹄角质与元素的关系提供了临床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