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1974年7月我们根据《热带作物译丛》(1974年3月第2期第7页)关于“采用微型刈胶法的可能性”一文的报导后,便参考国外的方法,进行成龄橡胶无性系(PB86、PB5/51)针刺采胶探索性试验,由于效果显著,1975年扩大到不同品系(PR107、PB86)、不同施药浓度和方法、不同刺激剂(电石、乙烯利)和剂型(油剂、乳剂)、不同采胶方法(单线、近双线、近三线)、不同涂药带长度(10、20、30、50厘米)等一系列的小区比较试验。在此基础上,初步总结了乙烯利与电石双刺激、单线或近双线、长度36厘米,每次刺3孔或4孔的试验方法。1976年起,扩大到二个树位(PB86、RRIM600)的小型生产性试验,1977年,再  相似文献   

3.
针刺采胶的针孔排胶影响面呈向右倾斜的纺锤体,长度100~120厘米,宽度10~20厘米。研究表明,分散采胶是扩大针孔排胶面的重要因素。凡有利于扩大排胶面、避免排胶面叠加的采胶方式,都可获得较高产量。在刺激强度和针刺孔数、孔距相同之下,全树周针刺(PC)的排胶影响面比纵带针刺(PI)大,叠加效应较小,产量亦较高。在纵带针刺中.决定其产量的是孔距,而不是孔数,在两孔排胶面范围内增加孔数,对产量并无增益。测定认为,针刺采胶排胶壑区的物质代谢十分活跃,容易建立新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我区于1976年夏开始,在几十株芽接树和实生树上进行针刺采胶的探讨性试验,初步摸索到一些规律后,同年秋以740株投入生产性试验,1977年参试株数增加到2300株.二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为今后针刺采胶生产打下了基础.1976年主要是对针采的基本操作、产量动态、品系效应、药剂效能、树围反应、气象因子以及工具改革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1977年的试验重点是加强管理、控制刺激强度和采胶  相似文献   

5.
6.
本文研究了针刺采胶对橡胶树的伤害,针刺伤口够愈合和伤口正常生长的恢复过程。与常规刀割比较,针刺采胶的特点是它伤害乳管的数量少,而且是分散的,这也是它的优点,但由于深刺到木质部,就造成对各种组织在性质上比较严重的伤害,这主要是维管形成层和幼嫩乳管受到损伤。针刺采胶另一个特点是由于施用增产刺激剂,结果在施用刺激剂部位及其附近的筛管层部分受到破坏,同时维管形成层的活动也受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8.
论低频与超低频采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论高效采胶的发展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高效采胶的若干问题,包括:(1)改进采胶方法-向低频、扩岗、微割方向发展。(2)改进刺激方法-由常规刺激向特高效刺激发展:如改进涂药方法,药剂配方和采用气态刺激。(3)改进管理方法-向集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如割收分开、割管分开和强调快割。  相似文献   

10.
连续三年(1977—1979)研究表明,在合理的刺激强度与采胶强度调控下,成龄芽接树针刺采胶产量可超过常规刀割或接近刺激刀割水平。由于刺激强度与采胶强度不同,在各采胶制度胶乳产量与总糖含量的关系上,基本上有三种类型:即高产低糖、低产高糖和高产高糖。长期保持高产高糖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存在。通常,对针采而言,胶乳总糖含量以1.50毫克/毫升为宜,干胶含量以22%为宜。统计分析表明,刺激强度和采胶强度与总糖含量星负相关,与总酸量、电导率和无机离子含量呈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与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云南最早进行橡胶树微割采胶试验的结果。结果表明,微割采胶的株产、株次产都高于对照常规割胶,年平均净增产率为5.78%,干胶含量比对照低1~4个百分点;割胶速度为对照的2~3倍;耗皮量为对照的20%~25%;累计死皮率为4.04%,低于对照(5.91%),为常规割胶的68.36%,胶乳生理参数保持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为比较4GXJ-1型电动胶刀采胶与传统推刀在割胶和产胶特性的差异,采用电动胶刀和推式割胶刀对3个品种橡胶树‘热研8-79’(20龄)、‘热研7-33-97’(14龄)、‘PR107’(23龄)进行轮换方式割胶,观测了排胶初速度、干胶产量、耗皮量、灰分含量、伤树率等。结果表明:采用本电动胶刀割胶排胶初速度明显增加(p0.05),树皮总长度明显变短(p0.01),有效皮率高(p0.01)和有效切割率高(p0.05),干胶产量增加,其他参数差异均不明显,4GXJ-1型电动胶刀采胶较传统推刀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1978—1981年的试验结果表明,RRIM600是较适合提早针刺投产的无性系。在平均树围42.2厘米时采用盘状针刺采胶法采胶,头四年获得单株干胶总产15公斤、每亩450公斤的高额产量。当开采第三、四年平均树围达50厘米以上时,单株年产干胶达4.65~5.04公斤,比相同树围的对照刀割树增产70.6~146.0%。采胶次数比对照少,干胶含量比对照高2.8%,生长量与对照基本相同,副作用尚不明显。据此,初步认为,我国海南地区幼龄无性系RRIM600以林段中有50%的胶树离地1.2米处树围达到40厘米为开采标准。开采时,林段中树围35厘米以上的胶树亦应全部针刺投产。统计分析表明,采胶当年不同树围与产量和干胶含量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n=6,r=0.988和r=0.993)。但刚开采时不同的树围对采胶三年后产量的影响比采胶当年不同树围对产量的影响小(n=5,r=0.830,达不到显著水准)。本文还介绍了产量刺激剂电石的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17.
本文供试材料为GT1,主要探索幼龄胶树提早采胶的可能性。1976-1980年试验表明,树围50厘米以上的幼树,在合适的刺激强度和采胶强度的调控下,改变了光合产物的分配率,提高了经济系数,干胶产量不仅比常规刀割高,而且比同采次的刺激刀割高,树围生长抑制亦较少,树围30~49厘米的幼树,干胶产量、产量递增率和干物质分配率均较低,树围生长抑制严重。因此,从适当提早投产,又尽量减少副作用考虑,初步认为,海南地区无性系GT1以离地100厘米处有50%树围达到45厘米以上为针刺采胶标准。本文还研究了原针孔产胶机能的恢复状况。结果表明,树围50厘米以上的胶树,原针孔经三年再生,已达到同高度原生皮的产胶水平,树围50厘米以下的幼树尚未完全恢复。其它副作用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闽南垦区,纬度高、气温低,是橡胶重寒害区.除个别小环境适种不抗寒高产品系外,而绝大部份环境只宜种抗寒的中、低产品系和实生树.现植胶面积约12万亩左右,目前开割胶树除小部份是高产品系外,而大部份是低产品系和实生树.按常规割法,要年割100刀左右,而生产上有的单位竟割到110~120刀,甚至个别单位提出没有刀数,便没有产量,似乎刀数越多,产量越高.这样就会引起加刀强割的现象,花工多、产量也不一定理  相似文献   

19.
云南西双版纳州东风橡胶分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好橡胶科技示范,积极推广应用气刺微割,经过3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巴西橡胶树乳管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与采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成龄巴西橡胶树为材料,用免疫印迹技术研究了胶乳中的肌动蛋白,并用异硫氰酸四甲基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荧光探针检查了乳管伤口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割胶后收集的胶乳,经超速离心分离的各个组分中,C乳清(胞质溶液)组分含有肌动蛋白。排胶初始期流出的胶乳中肌动蛋白含量多,排胶后期流出的胶乳中肌动蛋白的含量减少。比较了不同割胶强度下收集的胶乳中肌动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强度割胶条件下,胶乳中的肌动蛋白含量较少。用显示肌动蛋白微丝的鬼笔环肽荧光探针检测到,停止排胶时的乳管伤口末端有一团呈现橙红色的荧光物质,表明了肌动蛋白微丝在伤口末端聚积。进行了外施肌动蛋白微丝的解聚剂大环内脂和碘化钾刺激采胶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质量分数1%的碘化钾和饱和浓度的大环内酯水溶液能使胶乳产量增加。这些事实表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可能在橡胶树乳管排胶和乳管堵塞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