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针对贵广客专隧道渗漏水病害现状,分析了隧道检测、整治难点,通过改进检测方法,并将人工检查和无损检测有效结合,实现了隧道断面全覆盖检测;同时重点介绍了堵漏、防水、引流、减压等整治方法,为渗漏水病害检测及整治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隧道结构无损检测和隧道病害成因分析,制定结构综合检测、病害成因分析、确定整治方案这一适应运营铁路特点的的对策,在南昆线隧道病害整治施工中付诸实施并取得预期整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新建高速铁路隧道内出现的衬砌结构问题,分析缺陷成因,通过人工敲击、第三方检测数据的综合分析,研判出衬砌结构缺陷位置,并采取整治措施,对高铁隧道衬砌缺陷的预防及整治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南宁铁路局管内5段有砟高铁线路联调联试阶段道岔区长波长高低病害统计及原因分析,详细介绍了如何结合轨检车动态检测资料、线路测量、数据优化处理和大机捣固等环节有效整治病害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藉有砟高铁线路联调联试获得的实践数据和有砟高速铁路轨道长波长高低病害整治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深入分析有砟线路整治长波长高低病害在于大型捣固机存在功能缺陷、常规整治方法存在缺陷、长波长高低病害呈现多种诱发因素、静态因素下长波长高低病害呈易发性特征、整道作业易产生长波长高低次生病害、整道作业易产生长波长高低次生病害并针对病害不同诱因提出有砟高铁线路整治整治长波长高低病害的系列实用办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小型病险水库主要病害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水库工程现状、水库存在的病害情况和水库工程除险加固的重要性、必要性等问题的探讨,采用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除险加固设计方案,使病险水库得到彻底治理,充分发挥其防洪、灌溉、人畜饮水等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介绍既有线隧道道床翻浆冒泥病害的成因,阐述通过井点降水的方法整治既有线隧道道床翻浆冒泥病害的基本方法,并在南昆线永乐二号隧道道床翻浆病害整治工程中取得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根据有限元动力分析原理,利用Abaqus软件对龙瀑通透肋式拱梁隧道进行工况模拟,在静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地震响应分析,通过改变地震波的幅值获得了加速度、隧道衬砌动力、边坡安全系数响应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地震波幅值的增加,加速度放大系数随之而减小,衬砌加速度放大系数与围岩应力出现截然相反的分布,边坡加速度放大系数呈现鞭梢效应。隧道整体呈现为左侧偏压隧道,随着幅值增加,偏压侧应力增幅速率显著高于右侧通透拱梁侧,但应力增幅程度最大处位于衬砌的拱顶与仰拱处,最大可达5.5倍。边坡安全系数在随着地震动震幅增加显著降低,最低达到1.05,边坡破坏模式由静力状态下的出现塑性贯通区形成滑动面失稳,转为围岩-衬砌挤压错动出现大变形失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土坝常见的病害,对其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在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提速道岔的选用上,较为广泛的是选择CZ2516D道岔,因此,重视和制定改型道岔常见病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结合黔桂线CZ2516D道岔现场实际存在问题,分析病害成因,提出整治措施,旨在探讨可动心轨道岔维护养修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小穗是禾本科植物特有的花器官。在水稻中,小穗作为花序的基本单位和独有结构,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水稻小穗和花器官的发育,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籼稻保持系西农1B,获得2个具有相似突变表型的水稻等位突变体polarity defect of lateral organs 2-1和polarity defect of lateral organs 2-2(pdl2-1和pdl2-2)。由于二者表型相似,选取pdl2-1(命名为pdl2)为材料,通过显微观察和石蜡切片技术分析其小穗突变表型;通过农艺性状考察分析小穗外稃突变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通过图位克隆技术验证PDL2的功能;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分析PDL2的表达模式。【结果】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pdl2突变体外稃明显变窄,不能与内稃紧密钩合,导致小穗开裂,内轮花器官部分裸露在外,但其雄蕊、雌蕊和浆片的形态和数量均表现正常。进一步的石蜡切片结果表明,突变体外稃硅化细胞和泡...  相似文献   

12.
在峡江抬田区开展大田试验,采用不同的土壤改良方式,对土壤养分、水稻产量及植株养分平衡进行研究,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空白对照(T_1)、土壤改良剂(T_2)、生物有机肥(T_3)和紫云英还田+秸秆还田(T_4)。结果表明,3种土壤改良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水稻总干物质量、穗粒数和产量,早稻产量以T_4处理最高,晚稻产量以T_3处理较高。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T_4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就早稻而言,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全磷含量提升明显,在晚稻生产上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增幅较大。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T_4处理植株N、P的含量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综合来看对早、晚稻植株N、P吸收仍是T_4处理较好。  相似文献   

13.
任又成  吕梦卿  张志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279-10280,10334
对青海高原的荒漠化现状作了详细研究和分析,介绍了青海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了荒漠化成因,并对荒漠化问题的主要改善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冷浸田的低产原因及改良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先来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3):78-78,58
冷浸田是山丘地区分布较广的一类低产水稻土.冷浸田的土壤肥力甚低,水分过多,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不协调,还原物质多,对水稻生长不利,而且土烂泥深,难于耕作,群众形容这类土壤是"丘小如瓢深齐腰,冷水浸泡锈水飘,一年只能种一造,常年亩产一担挑".根据冷浸田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冷浸田的低产状况,产量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  相似文献   

15.
赵繁盛  赵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43-18346,18432
2006年7月10日辽东半岛地区出现了暴雨或大暴雨天气,利用常规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以及MM5模式,对发生在大连地区的这次暴雨天气进行天气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高空槽、副高后部切变云系、北上台风的外围云系、地面倒槽相互作用引起的对流天气过程。切变线云系中不断产生并发展加强的多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这次过程的直接中尺度系统。MM5模式模拟结果分析揭示了造成此次暴雨时,对流层低层存在很强的西南低空急流,台风充足的水汽配合低层旺盛的西南流场为雨区输送水汽和热量;切变线结构为低层有辐合中心,高层有辐散中心,垂直运动场上对应有强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动力条件;暴雨区上空存在着较深厚的高湿水汽柱和高温层,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暴雨区高层有明显冷气流侵入是产生暴雨天气的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强度变化对这次暴雨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接显亮 《现代农业科技》2010,(5):242-243,245
通过对营口市玉石水库大坝扬压力观测数据整理与分析可知,扬压力的大小是坝体是否稳定的重要参数,它是经过帷幕灌浆和排水管2次削减后的水头值。扬压力随库水位升高而加大,随库水位减少而减小。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我国割胶机成本昂贵、作业难度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可独立操作半自动轨道式割胶机,其机构简单、便于操作.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割胶机进行总体设计,并对导轨装置、行走机构和切割装置进行参数化实体建模,将整机关键零部件导入Solidworks simulation,利用模态频率、静应力、载荷算例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得到前5阶频率振型及应力、应变、位移云图.分析结果表明,振动变形主要发生在抵触杆与橡胶树表皮接触位置,且在小振幅和低阶模态频率(其值达到11.95 Hz)时,导轨装置与行走机构不会产生共振,行走机构没有出现明显的应力、应变集中,但导轨内壁的导向轮容易产生较大的位移变形;L型割胶刀上表面的Mises应力沿切应力方向递增时,割胶刀拉扯阻力将沿相同方向增大,但位移变形量不受影响.本分析为割胶机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降低烟叶烤青和挂灰现象出发,分析了烟叶采收成熟度不适宜、鲜烟未分类编竿上炕、烟叶调制不当等3个方面产生挂灰烟和烤青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烟叶成熟采收技术培训,强化分类编竿、分类上炕技术指导,灵活运用烘烤工艺、力促烤黄烤香等3项对策措施,并总结了巫山县烟区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烤青烟比例下降了0.65%,降幅为69.89%,挂灰烟比例下降了0.19%,降幅为70.37%.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0年3月19~20日山西省一次罕见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及主要影响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不稳定小槽和地面冷锋是引发这次罕见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高空急流、风速垂直切变、气压梯度、3 h变压、冷暖平流、散度场等要素对大风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综合分析大风形成物理机制的基础上,得出了大风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大风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大风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减轻大风天气对社会及人类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郭换换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136-13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的逐6h再分析资料及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16年7月18-19日洛阳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物理量及其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带低槽、中低层低涡和切变线、地面暖倒槽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此次暴雨第1阶段前期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后期以混合性降水为主,具有较强的条件不稳定,而且水汽条件充沛,地形和低层偏东风的作用是造成此阶段强降水的主要原因;第2阶段是以层状云降水为主的混合性强降水,在大片的层状云降水区中,有对流雨团的发展,这些对流雨团的缓慢移动和较长的持续时间是此阶段强降水的重要原因.在强降水发生时段内,低层东南急流出口区左侧的辐合区,高空的分流区及地面暖倒槽的东移北抬,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地形的抬升和阻挡作用是第1阶段前期对流性强降水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低层的西南气流和东南气流2条水汽通道的维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