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传统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以马尾松纯林为对照,研究了马尾松成熟林林下套种阔叶树经营模式对马尾松林分生长以及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马尾松纯林相比,马尾松成熟林林下套种阔叶树经营模式能提高马尾松人工林的生长量,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林下套种阔叶树经营模式对上坡位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水解性氮和速效钾等指标的改良效果要优于下坡位,而对毛管孔隙度、全氮及有效磷则表现为下坡位的改良效果优于上坡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确定合理的间伐强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设间伐强度分别为弱度(间伐株数比例为20%)、中度(间伐株数比例为40%)和强度(间伐株数比例为60%),以未间伐为对照,间伐5年后对马尾松人工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相比,强度、中度和弱度间伐林分的植物种类分别增加15,17和15种,其中灌木种类增加14,13和12种,草本种类增加1,4和3种。强度与中度间伐林分的共有种最多,为23种,相似系数最大,为0.657 1;中度间伐林分与对照的共有种最少,为11种,相似系数最小,为0.343 8。间伐显著提高了林下植物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P<0.05),生态优势度指数则呈相反变化趋势(P<0.05);均匀度Pielou指数(Jsi)仅在强度间伐林分的灌木层和草本层得到显著提高(P<0.05)。【结论】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显著,中度间伐最有利于林下物种多样性的提高。马尾松人工林经营密度宜为1 410株/hm2。  相似文献   

3.
不同立地及间伐强度对马尾松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立地及间伐强度对马尾松林生长的影响,在桂西北田林县西部选择6年生马尾松人工幼林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即间伐强度30%、25%、20%和0%(ck为对照)依次为A区1 050、1 125、1 200、1 500株.hm-2;B区1 400、1 500、1 600、2 000株.hm-2;C区1 500、1 600、1 700、2 125株.hm-2。经过连续5a的观测,当林分生长至11年生时得出如下结果:1)A区间伐强度20%以及B区和C区间伐强度分别为30%对胸径生长较大,分别比不间伐提高2.2%~10.5%;2)A区、B区和C区间伐强度依次为20%、25%和30%对树高生长较大,分别比不间伐提高0.6%~6.3%;3)A区间伐强度20%以及B区和C区间伐强度分别为30%对单株蓄积生长较大,分别比不间伐提高3.1%~24.9%,但林分单位面积蓄积则分别比不间伐下降5.9%~24.2%。  相似文献   

4.
15年生杉木人工林采用4个强度进行间伐,保留密度分别为375(Ⅰ)、488(Ⅱ)、594(Ⅲ)和732(Ⅳ)株·hm-2,于林下均匀套种大叶栎、红椎、灰木莲、香梓楠、格木等5个乡土阔叶树种,2008年底调查套种阔叶树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等生长指标,此后至2016年每2 a测定1次,应用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这些生长指标对不同强度间伐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1)杉木林下套种第3年,大叶栎的胸径、树高和冠幅以及灰木莲的树高和冠幅、红椎的树高出现生长高峰;第5年,红椎、灰木莲、香梓楠的胸径出现生长高峰;第9年,格木的胸径、树高和冠幅以及香梓楠的树高和冠幅、红椎的冠幅增长量最大。2)套种5个阔叶树的3个方面(胸径、树高和冠幅)生长总体表现看,其生长速度最快为大叶栎,其次为红椎、灰木莲,再次为香梓楠,最慢为格木。3)杉木间伐强度对套种阔叶树的生长大多表现为中度间伐强度优于强度和弱度处理,但并未呈现明显规律。香梓楠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生长最慢,大叶栎则生长最快;大叶栎在间伐处理Ⅱ(488株·hm-2)下套种优于其余3个间伐处理,格木则适合在间伐处理Ⅰ(375株·hm-2)下套种,红椎、灰木莲和香梓楠适合在间伐处理Ⅲ(594株·hm-2)下套种。大叶栎、红椎和灰木莲适合在间伐处理Ⅰ和Ⅱ下套种;香梓楠和格木适合在间伐处理Ⅲ和Ⅳ下套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杉木生长的影响,为杉木林分生长状况的改善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主要以茅栗坑山场9块样地为试验地,以1/3、1/4、1/5 3种抚育间伐强度各做3次重复的抚育管理,对2018、2019年样地内单株进行每木检尺,研究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杉木胸经、树高、蓄积、单株林积的影响。[结果]抚育间伐对林分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抚育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分的平均胸径、单株材积、蓄积的相对增长量也随之增加,其中1/3抚育间伐强度下增长最多,分别达到9.97%、27.64%、27.78%;平均树高相对增长量先下降后增加,在1/3抚育间伐强度下增长最多,达到4.88%。[结论]抚育间伐可以促进林分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可以实现木材的早期利用及总利用量。  相似文献   

6.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杉木人工林在不同经营密度下的生长情况,以福建将乐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计间伐强度为50%、33%、25%、20%以及未间伐5个不同强度的间伐试验,分析在不同间伐强度下胸径生长、树高生长以及蓄积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度的间伐能够伐除小径阶的林木,直径分布曲线左偏型减弱。间伐强度为20%、25%、33%、50%的林分年平均胸径生长量分别是0.99、1.05、1.25、1.30 cm,比未间伐的生长量0.83 cm都高,且各个间伐强度下林木胸径生长由大到小依次为优势木、中庸木、劣势木;间伐强度为20%、25%、33%、50%强度间伐的林分树高生长量分别是0.94、0.91、0.89、1.01 m,未间伐的生长量为0.92 m,差异均不显著。林分蓄积结构的分析发现,间伐后1 a,林分的蓄积生长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间伐强度对杉木胸径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1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实施抚育间伐强度为45%、30%和15%的林分,其林木胸径年均生长量比不间伐的分别提高了83%、43%和23%;抚育间伐强度为45%的林分,其林木胸径年均生长量与不间伐的差异极显著,与间伐强度为15%的林分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对已超过正常抚育间伐年限的杉木人工林进行较强度抚育间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马尾松人工纯林存在着树种单纯、林分质量低、生物多样性下降、美学效果差、森林火灾风险大、生态功能低等系列问题,开展了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马尾松后在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把马尾松纯林改造培育为异龄复层针阔混交林,林木生长良好,林分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增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不同间伐强度套种对细柄阿丁枫生长有较大的影响,强度间伐更有利于细柄阿丁枫的生长,其中强度间伐套种的细柄阿丁枫的胸径和单株蓄积与中、轻度间伐套种的达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而马尾松是中国人工林面积较大的树种之一,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亚热带区域。马尾松适应能力强,耐干旱、瘠薄,是南方低山丘陵区群落演替的先锋树种,也是荒山绿化造林的主要树种,马尾松人工林对生态防护、生态治理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绝大部分马尾松人工林为人工纯林,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生态服务功能较差。人工林的近自然改造对于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提升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对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试验中心1993年造林的马尾松人工林进行4种不同强度(50%、40%、30%、20%)间伐后,套种大叶栎(Castanopsis fiss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润楠(Machilus pingii)、红锥(C. hystrix)4个乡土阔叶树种,各种套种密度皆为120株/hm2。分别于间伐前(2004年)及2010年对群落生物多样性及人工套种树种生态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间伐处理后,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物种种类和数量都有显著的增加,600 m2的样方中,物种数由(2.75±2.56)种增加到(11.17±4.32)种,个体数由(5.75±4.31)株增加到(32.17±19.09)株,群落中乔木亚层的优势种变化不大,主要有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水锦树(Wendlandia uvariifoli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破布木(Cordia dichotoma)、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等。新增加到乔木层的物种大都为之前群落中灌木层的种类,主要有三桠苦(Evodia lepta)、鸭脚木(Schefflera minutistellata)、白花龙(Styrax faberi)、中平树(Macaranga denticulata)、黄毛榕(Ficus esquiroliana)、华南毛柃(Eurya ciliata)、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猴耳环(Pithecellobium clypearia)、木姜子(Litsea pungens)、毛黄肉楠(Actinodaphne pilosa)等。(2)间伐处理前,600 m2样方中出现的灌草种类数量为(24.63±4.24)种,间伐处理后,600 m2样方中出现的灌草种类数量为(27.58±3.80)种,不同间伐强度处理后林下灌草的优势种与间伐前大致相同,灌木层优势种为三桠苦,草本层优势种为弓果黍(Cyrtococcum patens)。不同间伐强度处理林分间,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无显著差异,且与间伐前林分也无显著差异。(3)间伐促进了4个乡土树种幼树的生长,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大叶栎、红锥幼树的高度和胸径显著增长;50%的间伐强度的林分中,阔叶树种幼树的长势要显著好于其他间伐强度,50%的间伐强度最有利于马尾松林下套种的阔叶树种生长。(4)在马尾松林下套种的4个阔叶树种幼树的初期生长有明显差异。总体而言,大叶栎与米老排幼树的早期生长速率要明显高于红锥和润楠。  相似文献   

10.
间伐强度对人工落叶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实验站的人工落叶松林为例,试验分析了重度间伐,轻度间伐和未间伐3种间伐强度对人工落叶松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对于人工林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有较大影响,影响程度与间伐强度有关,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中,生长轮宽,生长轮密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弹性模量,横纹(全部、局部)抗压强度和冲击韧性等指标与间伐强度呈现正相关,所以适度间伐不仅能提高木材力学性质,而且可以加速树木生长,起到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马尾松套种阔叶树的林相改造后林下植被的变化规律,在马尾松林分中间伐套种不同阔叶树种,对套种20 a后的林分林下植被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套种20 a后,没有套种的马尾松林分林下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以芒萁和竹类为主的植被,而有套种3种阔叶树的林分林下植被变化较大,原有的植被基本消失,取代的则是较耐荫的1、2年生草本植物及蕨类。套种20 a后,马尾松林分林下植被种数增加,林下植被生物量大大减少。抚育对马尾松林分林下植被有较大的影响,套种3种阔叶树林分经过抚育后其林下植被芒萁和竹类新出的株数均显著高于没有抚育的林分,有抚育的林分新出的芒萁和竹类株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马尾松套种阔叶树林分的下层林冠对林下植被有较大影响,套种后6~8 a,套种3种阔叶树林分林下芒萁和竹类新出的株数均显著低于没有套种的林分,有套种的林分芒萁和竹类新出的株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解决长期纯林经营模式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量下降等问题,探究马尾松人工林在自然演替程度下生物量与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以及相关关系。  方法  以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太子山3种不同自然演替程度下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探究其生物量与生物多样性、林分密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① 40年生林分与50年生林分的生物量相对于30年生林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40年生林分的平均生物量最高。②多样性指数随着演替的进行不断增加,但在不同演替阶段有所差异。其中Shannon-Wiener指数与Simpson指数在各个演替阶段之间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Pielou指数在40年生林分与50年生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与30年生林分差异显著(P<0.05);功能丰富度、功能多样性与Pielou指数变化一致;功能离散度在40年生林分与其他演替阶段的林分都差异不显著(P>0.05),30年生林分与50年生林分差异显著(P<0.05);功能均匀度在各个演替阶段林分之间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③林分密度在40年生林分与其他演替阶段的林分都差异不显著(P>0.05),30年生林分与50年生林分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变化趋势随着演替程度的进行有所增加。④最佳解释模型中,解释变量包含功能离散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指数,其中功能离散度相较于其他物种多样性指数更能有效地解释生物量的变化。  结论  生物多样性因子对生物量的变化具有一定可解释性,其中功能参数中的功能离散度对于生物量的影响最大。图1表4参34  相似文献   

13.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三江平原丘陵区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的长白落叶松人工幼龄林(17年生)为对象,设置5种长期、多次、不同强度的间伐试验:2次高强度间伐(L1,35.6%~43.4%)、2次中强度间伐(L2,23.1%~24.3%)、3次中强度间伐(L3,15.3%~23.8%)、4次低强度间伐(L4,5.8%~17.1%)和对照(CK,历次间伐时仅移出枯立木)。通过5种处理后幼龄林生长至成熟林时(56年生)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储量调查,结合1974—2013年历次间伐木和枯死木碳储量,从枯死木、间伐木和成熟林活立木生物量碳、土壤碳、生态系统碳分配和林分累计固碳量方面,评价长期间伐对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间伐不仅能够明显降低成熟林累计枯死木生物量碳,由CK处理的40.3 t/hm2降低至8.3(3.1~14.1)t/hm2,而且能够提供32.8(21.9~50.1)m3/hm2的间伐材和10.4(6.9~13.8)t/hm2的生物量碳用作生物质燃料。间伐虽然降低成熟林枯枝落叶层碳储量(比CK降低14.8%),但能增加矿质土壤碳储量(比CK提高5.6%),尤其是L3处理后矿质土壤碳储量明显增加(比CK提高15.5%);间伐没有改变成熟林活立木生物量碳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特征(林分尺度活立木生物量碳中树干、树根、树枝、树皮和树叶比例依次为67.7%~68.7%、17.5%~18.0%、6.8%~7.0%、4.8%~4.9%和2.2%~2.3%。生态系统碳储量中活立木、0~30 cm矿质土壤层、枯枝落叶层、枯立木、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依次为69.7%~72.0%、24.7%~27.7%、1.5%~2.2%、0~1.3%、0.1%~1.3%和0.1%~0.2%);但能提高地下碳储量(活立木和枯立木树根+矿质土壤层+枯枝落叶层+灌木层+草本层)占生态系统碳储量比例(间伐为40.5%~42.4%,CK为40.0%),降低树干、树枝和树皮之和所占比例(间伐为56.0%~57.9%,CK为58.3%),维持针叶比例恒定(1.6%)。成熟林主伐时,仅利用干材而枝桠留地时,能使活立木生物量碳的26.5%~27.4%留存于林地(CK为27.7%),而将枝桠随树干一起移出系统时,能使活立木碳储量的19.7%~20.3%(CK为20.5%)、生态系统碳储量的42.1%~44.0%(CK为41.7%)留存于系统。落叶松幼龄林(17年生)多次间伐后至成熟林时(56年生)活立木生物量碳、生态系统碳储量和林分累计固碳量能够恢复至CK相近似水平,分别仅比CK降低1.7%(-4.3%~1.5%)、1.7%(-5.9%~1.4%)和1.1%(-4.0%~0.8%),L3和L4处理,尤其是L4处理在上述指标方面甚至高于CK 处理1.5%、1.4%和0.8%。5.8%~23.8%的3~4次中、低强度抚育间伐至成熟林时既可提供间伐材和生物质燃料又能维持高的活立木生物量碳、生态系统碳储量和林分累计固碳量。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人工林单木生长神经网络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马尾松人工林间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用林分内单木相对直径、林分年龄、地位指数和单株地积作为输入变量,以单木直径生长量作为输出变量,构建了4:S:1的BP神经网络模型。用间伐试验林的单木生长数据对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适宜的网络结构为2:3:1,网络对象名取为DMnet。网络模型理论值与实际值比较的结果,各密度级的平均训练精度为90.10%~97.73%。与常规模型的拟舍精度83%~93%相比,神经网络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网络模型的仿真结果显示,随相对直径和单株地积的增大,单木胸径定期生长量逐浙增大,其变化细节与林木在林分中所处的空间位置相符合,说明所建的单木生长神经网络模型能有效地描述林木生长随相对直径和林分密度指数的变化规律。模型可供同类条件的林分在进行经营设计时进行有关的分析、计算、模拟、预测等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晰3种不同经营方式在不同规格径材出材量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差异,为营林项目经济可行性和森林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近自然化改造、常规经营(轮伐期经营)和无经营活动3种经营方式下林分持续10年(2008—2018年)的观测数据,采用现金流和重置成本法分别计算大、中、小径材的木材价值和补植阔叶树种的苗木价值,通过财务静态、动态经济指标和敏感性分析法来评价3种经营方式的经济可行性与风险承受能力,综合比较3种经营方式的经济效益。  结果  (1)3种经营方式下马尾松材种结构动态变化存在明显不同:10年间,近自然化改造林分大径材出材量由1.22 m3增长至56.85 m3、中径材出材量由23.34 m3增长至79.57 m3、小径材出材量由69.79 m3减少至68.76 m3;常规经营林分大径材出材量由0.29 m3增长至38.97 m3、中径材出材量由22.51 m3增长至90.89 m3、小径材出材量由80.69 m3减少至78.83 m3;对照林分大径材出材量由0.25 m3增长至27.97 m3、中径材出材量由20.95 m3增长至93.69 m3、小径材出材量由189.39 m3减少至181.98 m3。(2)10年间,近自然化改造林分、常规经营林分和对照林分的净利润动态均呈单调递增趋势,投资利润率动态分别为单调递增、先增高再降低和单调递减趋势。在第10年,近自然化改造林分、常规经营林分和对照林的净现值分别为594、265、193,净利润分别为87 384.96、85 745.21和71 935.09元/hm2,投资利润率分别为8.02 %、7.92 %和5.95 %。10年间,近自然改造方式中冠下补植阔叶树种的苗木价值持续增加,苗木收益在营林总收益中的占比(W值)呈增高、降低、增高、降低的波浪动态,在第4 ~ 6年,大叶栎、灰木莲等乡土速生树种达到中、小径材标准,W值降低至11.26 %,在第8 ~ 10年,随着红锥、格木、香梓楠等珍贵树种达到小径材标准,W值再次降至11.93 %。  结论  3种经营方式的马尾松人工林都为经济可行性投资。近自然化改造初期营林成本较高,但更有利于培育大径材、促进乡土珍贵和速生树种资源后续的开发和利用,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轮伐期经营倾向于单一树种的抚育经营,追求速生丰产和相对集约化管理;无经营措施林分大径材比例低,天然更新稀少,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间伐强度对油松人工林植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低山,对造林密度为3 130株/hm2的18年生油松人工林,设置40.1%、51.3%、65.7% 3个间伐强度及对照共4个处理. 3年后,通过比 较林下植被组成、外貌、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变化,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油松人工林群落稳定 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间伐可提高物种在科、属分布上的均匀性;②间伐改变了林下植物 的生活型谱;③与对照相比,弱度间伐、中度间伐地面芽植物所占比重上升,强度间伐下降 ,而高位芽植物却呈相反的趋势;④间伐强度不同,油松林下植被的优势种各异;⑤间伐可提高林下植被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这种效应以中度间伐最为明显;⑥林下植物生物量与间伐 强度呈正比.因此,及时对郁闭林分进行合适强度的间伐,促进林下植被发育,是实现油松 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8年生初植密度3 130株/hm2的油松幼林选择51.3%左右的间伐强度林下植被发育最优.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下,不同菌根化苗木在生长形态方面的抗旱作用。以接种5种外生菌根真菌的马尾松苗木为材料,在温室内采用盆栽方法人工模拟自然干旱。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能促进苗木的高、地径、根系生长及生物量积累,且不同菌种、相对含水量以及菌种与含水量间交互项均差异极显著( P<0.01)。中度胁迫时,接种土生空团菌苗木的高和地径生长最好,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7.8%和52.9%;不同胁迫条件下,均以接种褐环乳牛肝菌1的苗木生物量积累最大,较对照增加了230%;干旱胁迫下,菌根菌能促进苗木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尤其对根系作用明显,使菌根化苗木的根冠比显著高于对照,但不同菌种对宿主的亲和力大小有差异,且苗木对各菌根菌的依赖性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林冠下套种阔叶树20年间土壤肥力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马尾松公益林林相改造后土壤肥力的变化,以便为马尾松公益林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在马尾松公益林中采用间伐后套种细柄阿丁枫、木荷、闽楠的林相改造试验,把马尾松纯林改造培育为异龄复层的针阔混交林,并在改造当年、改造后5年、改造后10年、改造后20年对4种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4种林分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土壤孔隙、土壤的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增加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随时间的进展而加大,增加的量表现为马尾松细柄阿丁枫混交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闽楠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前3种林分相差较小,但前3种林分与马尾松纯林间的差异显著。马尾松纯林套种阔叶树林相改造后20年(2016年)与套种当年(1996年)相比,马尾松细柄阿丁枫混交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闽楠混交林、马尾松纯林林地土壤0~20cm层土壤,干土>0.25mm水稳性团聚体分别增加了5.21%、4.67%、3.78%、1.24%,土壤总孔隙度分别增加了3.82%、3.78%、3.01%、0.49%,土壤有机质分别增加了9.67、8.39、7.26、2.84g/kg,土壤全N含量分别增加了0.22、0.13、0.14、0.05g/kg,土壤全P分别增加了0.10、0.06、0.05、0.04g/kg。结论马尾松公益林套种阔叶树林相改造后形成的混交林具有较好的培肥土壤功能,有利于公益林的地力维持和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抚育间伐对红松人工林枝条数量的影响,建立基于间伐效应的生物数学模型,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间伐体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和东京城林业局不同林分条件及抚育间伐强度下的红松人工林49株解析木4 370组枝解析数据,利用R语言的nlme包,建立了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枝条密度单水平非线性混合模型,并利用调整决定系数(Ra2)、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对数似然值(Log-likelihood)以及似然比检验(LRT)等评价指标对所收敛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当地位指数和树木等级相近时,抚育间伐强度和冠长越大,枝条密度越大;当抚育间伐强度和树木等级相近时,地位指数和冠长越大,枝条密度越大;而抚育间伐强度和地位指数相近时,树木胸径与枝条密度呈负相关。基于样地效应的混合模型模拟精度均高于基础模型和基于样木效应的混合模型,最终选用含有总着枝深度(DINC)、相对着枝深度的自然对数(lnRDINC)、相对着枝深度的平方(RDINC2)、胸径(DBH)、抚育间伐强度与间伐年龄的比值(TI...  相似文献   

20.
试验按照正交试验设计,采用盆栽砂培试验方法,研究了1年生马尾松在不同铝离子浓度、十四酸浓度及pH值条件下,幼苗株高、地径、根系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铝浓度为100mg/L、十四酸为200mg/L、pH值为5.4时,对马尾松幼苗株高、地径及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能够减少铝对植物的毒害。适合马尾松生长的pH是4.7~5.4,长势最好。铝离子浓度在200mg/L、pH为4.0时,幼苗株高、地径、根系形态均受到一定影响,表现出较明显的抑制现象。低浓度十四酸对于高浓度的铝离子浓度,络合效果有限,表现出现有的十四酸不能完全络合过多的铝离子,导致一定的铝毒害。高浓度十四酸能够与较高浓度的铝离子形成络合反应,降解铝对幼苗的危害,促进或保证马尾松幼苗能够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