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免耕抛栽技术是在水稻抛秧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轻型简便水稻栽培技术。我县于2001年引进该技术并进行多点试验,2002年在全县范围内示范推广,经过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四个阶段。该项技术在我县推广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2004年全县推广面积493360亩,占水稻生产面积的30%,其中2004年推广面积326800多亩,占全县水稻面积的55.9%。三年来实践证明水稻免耕抛栽具有4个优点:1、具有免去水田翻耕犁耙工序,  相似文献   

2.
在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初期,我县先后推广了燃料生火温室(称有火温室)和微生物能源温室(称生物能温室)育小苗,秧田寄栽育壮秧的两段育秧方法,避免了春季低温对秧苗的不良影响,统一了育秧的足苗与壮秧的矛盾,并使水稻生育期提前,缓和了本地麦后稻尤其是小麦茬水稻的生长季节紧张的矛盾。但是,这两种温室育苗各有利弊。为了扬长避短,近两年来,我县部分水稻两段秧的温室小苗应用有火温室催芽立苗、生物能温室绿化、普通塑料薄膜温室(称大棚温室)炼苗的分步培育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早稻温室育秧,是我县文化大革命以来水稻育秧方法的新改革,也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1975年,稻区有5个公社8个生产队进行了早稻温室育秧示范,栽插大田12.76亩,获得队队成功,亩亩高产,平均单产859斤,比露地育秧增产17%。早稻温室育秧试验示范成功,为革新水稻品种布局,发展双三制,夺取前季稻高产,闯出了新路。1976年,在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鼓舞下,稻区11个公社有1400个生产队(总生产队数的90%)建温室、育秧苗,栽插大田16300  相似文献   

4.
多效唑对杂交水稻温室秧苗的生理作用及增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1993年在杂交水稻温室两段有育秧中喷施多效唑试验表明,在温室秧苗1叶1心期和寄秧15天后两次喷施200ppm多效,秧苗素质显著提高,秧苗栽本田后生理代谢增强,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后期灌浆速率增大,有效穗数增加。小区试验稻谷产量增加17.82%,大面积示范推广稻谷亩产量提高13.35%。  相似文献   

5.
平昌生物能温床是利用植物残体等(如青草、牛厩肥、粪水等)经微生物分解纤维素放出热能作为育(秧)苗的主要能源的技术设施。这种育苗方法是四川省平昌县生物能温室育秧成果的具体应用。采取温床综合利用,可进行多种作物同时育苗,它能同时育出水稻、红薯苗或同时育出水稻、红薯、蔬菜苗。与有火温室两段育秧的效果比较,具有取材方便、技术简单、节约能源、省工省力、一举多得、投资少、出苗早、产量高等优点。近年来,平昌县已普遍推广应用此法繁育水稻和红薯苗。1985年大面积应用此法,栽插水稻5.17万亩,亩平均增产29.9%;栽红薯1.28万亩,亩平均增产鲜薯437公斤,增长19.3%。1986年  相似文献   

6.
1991k 1993年在杂交水稻温室两段育秧中进行了喷施多效唑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室秧苗的1叶1心期知寄秧15天后两次喷施200PPM多效唑,可培育出多蘖壮秧,秧苗移栽本田后生理代谢增强,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后期灌浆速率增大,有效穗增加,小区试验稻谷亩产量增加17.82%,大面积示范推广的128000亩,平均亩增产稻谷69.55kg,增产率13.35%。  相似文献   

7.
稻瘿蚊在我县的发生历史很长。过去多在山区发生,为害晚稻秧田,而本田极少被害。但从1970年秋开始,突发为害晚稻本田,发生面积达2万多亩;1972年扩展到8万多亩;1973年全县12个公社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最高峰的发生面积达15万亩,占晚稻  相似文献   

8.
从2001年开始,江安县逐步走上订单农业的道路,并试点探索“杂糯间栽生物多样性控防稻瘟病”技术。随着“杂糯间栽”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订单农业发展,至今年已推广“杂糯间栽”技术15万亩,发展定单6万亩,年产糯稻180万公斤。我县的订单农产品主要为古龙洞酒  相似文献   

9.
水稻塑盘育秧抛栽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水稻塑盘育秧抛栽新技术,具有省秧田、省工时、省成本、易操作、劳动强度轻、秧苗入泥浅、生长好、产量高等优点,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和各级领导的重视。根据双流县试验、示范、推广的实践,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介绍于下,以供应用参考。(一)塑盘育秧的准备工作。①苗床准备:选择能排能灌的田块,按早育秧或温室两段育秧的要求整好苗床,秧田与本田比为1:50;②秧盘准备:选用规格为450孔的塑料秧盘,每亩备足50~60个左右;③营养土准备:播种前1  相似文献   

10.
育秧工厂化是现代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又是实现安全和经济育秧切实可行的育秧方法。我们在1978年温室育秧试验基础上着重进行了:(1)温室无土育秧;(2)有土秧;(3)薄土秧;(4)有土中秧等四种育秧方法试验。以田间保温湿润秧为对照。试验分三期育秧,即4月15日、5月5日和5月16日。秧令期:无土、有土和薄土秧均为10~15天,有土中秧为30天。供试品种:丰锦、黎明及黎A×C57。试验重点研究温室各类秧苗的生理生态及本田生育特点,为全面推广温室育秧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稻无盘旱育抛栽技术是在水稻早育秧基础上,结合塑盘抛栽技术,发挥互促互补作用,改手工插秧为抛秧。减轻劳动强度的一项轻型栽培技术,具有旱育秧秧苗素质优、矮壮分蘖多、根系暴发力强的优点,且抛栽后秧苗入土浅、返青快、发棵早。此外,还可比塑盘抛秧节约成本,有利轻型栽培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经多点试验、示范,全市试验示范面积3090亩,其中早稻1250亩、单季稻1500亩、连晚稻240亩,再生稻100亩。  相似文献   

12.
《四川农业科技》2014,(6):61-61
<正>近期,四川省农业厅对岳池、达川、渠县、营山、隆昌、盐亭等地水稻集中育秧进行了调研。总体来看,在多渠道投入保障下,通过多主体参与带动,水稻集中育秧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4年6个县水稻旱育秧、机插秧集中苗床面积达1.28万亩,可栽插本田51万余亩,较2013年增加30%以上。  相似文献   

13.
温室育秧是插秧机械化的关键。我国有不少单位在近几年相继开展了温室育秧及育秧工厂化的研究,其中湖北省开展较早,广东、上海、黑龙江等地也都在进行。并在生产上推广了一定面积。我市和省内其他市地,1978年在向湖北省学习的基础上,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做了广泛试验,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综合国内外温室育秧,分小苗(二个叶),中苗(四个叶)和有土、无土等类型。不同类型各有利弊。日本以有土形式为主,南部为小苗,北部为中苗。目前我国多数单位是搞无土  相似文献   

14.
我县于1995年进行早稻旱育秧栽培技术示范,1999年推广面积达1262万亩。水稻旱育苗(无塑盘)抛栽技术是一项轻型栽培的新技术,为探讨其高产高效的群体栽培模式,特开展本试验。  相似文献   

15.
泸县常年水稻栽插面积在56万亩左右,抓好水稻生产成为了全年粮食生产的关键。而泸县2012年水稻生产形势不同于常年,常年的冬水田目前大面积稻田无水,水稻播栽工作面临着巨大威胁,既无水育秧,更无水栽秧。为保证水稻的适期播种和栽插,全面采用旱地育秧成为我县2012年抗旱减灾和保栽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机械粉碎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原平县每年种植玉米、高粱35万亩左右,秸秆产量约4亿公斤,其中20%引火燃烧,30%切碎喂畜,50%糟踏废弃。为了开辟肥源,培肥地力,1984年我县开始引进机械粉碎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当年试验140亩,1985年示范1300亩,1986年推广17370亩,1987年推广26000亩,1988年推广66147亩,1989年推广10.06万亩。经过6年试验、示范、推广,普及到全县13个平川乡(镇)100多个村庄,累计还田面积21万亩,增产作用十分显著。一、还田技术机械粉碎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就是在玉米、高粱成熟采穗以后,秸秆还在地里直立时,用拖拉机牵引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匀撒地面,然后用大中型拖拉机带深耕犁深埋。有水利条件的冬浇一次,无水利条件的适度磙压。  相似文献   

17.
建昌县十年九旱,尤其是春旱严重,全县土地面积31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万亩,其中玉米60万亩,点耕地面积68%,由于干旱制约了我县玉米的种植发展,因此在我县试验和推广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非常必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江苏淮北地区大棚浅水藕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铜山县浅水藕种植已有较长的历史,全县常年有水稻育秧田6万亩(1亩=1/15公顷),全部与浅水藕混(套)作,使水稻秧田得到了充分利用。为了更好地提高秧田种植浅水藕的经济效益,我县从1997年就进行了大棚浅水藕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一般可产浅水藕1750公斤/  相似文献   

19.
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在整个过程中,都采用机械化播种、育种、机插的水稻移栽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温室的准备、育秧技术、本田整地、插秧、本田管理等。  相似文献   

20.
《新农业》2020,(11)
正1指标完成情况今年我市推广超级稻面积3万亩,主要以沈农9816、辽星1号超级稻品种为主,突出万亩示范片、百亩核心区建设,在闫家、大有、八千街道办事处设万亩示范片3个,百亩核心区3个。示范片建设上做到集成技术综合应用,一是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该技术是以大棚水稻育秧技术为基础的一项集成技术,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