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荒政思想是指人们对荒政在制度上、政策上或措施上的思想探索和主张。宋代荒政思想的发展日臻成熟,救荒措施不断完善。两宋荒政思想尤以士大夫荒政思想为典型,出现了以范仲淹、苏轼、王安石、朱熹、曾巩、董煟等为代表的荒政思想家。南宋时期,董煟《救荒活民书》,标志着古代荒政思想走向成熟。这些士大夫的荒政思想中常有共通之处,也不乏争论与创新,形成两宋士大夫荒政思想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政军 《农业考古》2015,(1):122-125
西周灾害频仍,给农业生产和百姓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统治者吸取商代亡国的教训,在"敬天保民"治国思想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荒政制度。西周荒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救民、助民、安民、节约、祭祀等,其主要的目标为"救灾保民",其重要性位于西周政令之首。各级官员在荒政实施过程中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保障了荒政的有效实施。西周的荒政制度在救助灾民、稳定灾后社会秩序和恢复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后世王朝荒政的雏形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朱熹任南康军知军期间兴复白鹿洞书院的活动。认为单从修复的成就看,影响相对很小,它是南宋书院发展中一个很重要也很引人注目的部分,但它不论是作为新儒家的书院或是北宋的书院,都绝对没有起到领头的作用。从长远看,白鹿洞书院修复之所以声誉巨大,更多的要归功于象征意义而不是历史,因为是朱熹的介入以及他的《教条》才使得它成为新儒学书院的一个有力象征。  相似文献   

4.
赈贷是我国古代荒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灾民的基本生存和维护封建国家的持续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赈贷制度具有明显的道义色彩,它衍生于封建国家和农户长期形成的道义关系。南宋时期设置的社仓具有常年贷放收息功能,与封建国家的赈贷职能不谋而合。自南宋之后,社仓一直持续运行到清末,并越来越多地分担着封建国家的赈贷职能,使封建国家主导型的赈贷出现了结构性分化。  相似文献   

5.
南宋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一生七十一载,大部份时间生活在建州(府治在建瓯);有五十多年时间住武夷山及武夷山所在的闽北(宋时包括建州、南剑州、邵武军)。朱熹为什么爱上武夷山,明代黄仲昭《九曲擢歌和韵》提出:“五曲峰峦转觉深,千年精舍在云林,古今游客知多少,谁识先生(朱熹)一片心?”朱熹喜爱武夷山山水之乐,他说“吾今营其地,果尽有山中之乐”。因山水之美能吸引朋友与学者,和他一起研究学问,为儒家道统继往开来。清朝李光地《武夷留云书屋记》说:朱子讲学之堂,必水秀山明,跨越四方名胜,非是则不能聚一时之人豪,著千秋之大业也”。武夷山是历史名山,“名山必产灵草(茶)”,武夷山盛产以色泽澄亮、香气馥郁、滋味醇厚的武夷岩茶为  相似文献   

6.
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二程在荒政思想领域也卓有建树.他们以寻求“治本”之法为最终目的,提出了“人事胜,则天不为灾”的救荒理论.在继承、发展前人重农防灾思想的同时,在临荒赈济方面,二程提出了“随时而动”、“从宜适变”的主张,希望用最少的社会资源,实现赈济功效的最大化.这些无疑都是对我国传统荒政思想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荒政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为应对灾荒而采取的救济措施和政策,其实施的得力与否,不仅反映出政府的应急能力,而且还关系着社会秩序和国家政权的稳固。明代虽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荒政制度,但是到王朝中后期,这项制度逐渐陷入了执行不力的困境。翰林馆课作为明代高级文官培养制度——庶吉士制度的主要培养方式,经常以当时国家和社会的现实状况为题对庶吉士进行学业考核,而荒政措施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刻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的灾荒频发和荒政施行不力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朱熹是南宋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他在推动南宋书院发展的同时 ,对科举制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但他并不从根本上否定科举制度。在苦读应试经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 ,朱熹提出了重视德业修养的科举观 ,反对片面追求科举功名。这是新儒家在频繁禁学的背景下 ,为规避禁学的压制 ,利用其对学术话语权的掌握来参与现实问题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 ,自 2 0世纪 30年代开始 ,不少研究者所持的南宋书院反科举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9.
清代荒政制度的运行是以官僚制为载体而展开的,奖惩办赈官员的本意是为了促进包括以工代赈在内的各项荒政制度顺利推行,实现预定的赈灾救荒目标。康雍乾时期,朝廷对经办以工代赈官员的奖惩基本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嘉道之后,随着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劣变与荒政制度的衰变,清廷加大对以工代赈经办官员的奖惩力度,期望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激励与约束他们尽责办理以工代赈,结果却出现奖惩力度越大,效能越差的怪象。  相似文献   

10.
《鹤林玉露》作为一部宋代文人笔记,在文学批评史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罗大经接受并发展了朱熹的文学思想与创作方法,在笔记中或引其言词,或论其观点,或附其议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朱熹在宋代文坛及文学史中的地位,促进了朱熹文学思想的传播。罗大经对朱熹文学思想的接受与弘扬,不仅与南宋日益高涨的理学时代背景有关,还与文学史发展的内部规律有关,即在民族精神衰颓时期,理学家文论力图担当起重振正统文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岳宗福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797-4798
介绍了我国传统社会的农荒救济制度,包括灾前的预防制度、灾中的赈济制度和灾后的复兴制度,指出在我国传统农业时代,围绕农荒救济问题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不能完全否认。  相似文献   

12.
南宋理学家朱熹推崇陶渊明,但对韦应物山水诗更为欣赏,这与其心性论理学思想有着深刻关联。他声称“心与理一”,但其理学体系中的心被割裂为人心、道心,心的本体地位不完整,心与理无法真正合一。这就使心与理的关系极为紧张,去欲成为心的必要任务,并导致了心对理的外求。故朱熹不仅欣赏去欲色彩浓厚的韦诗,且其山水诗常常表现出主体对客体的“格物”冲动。总之,在朱熹山水诗中,主、客体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3.
读朱熹《劝农文》福建省尤溪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王祥堆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家的集大成者。一生以着书立说,讲学传经,弘扬圣贤之道为本。而对兴办农业,发展农业生产,也颇有研究,《朱子大全》中收有他所写的《劝农文》。南...  相似文献   

14.
荒政是徐光启关注的重要内容,其代表作《农政全书》共六十卷,其中荒政十八卷,占全书六十卷的三分之一,荒政是贯穿《农政全书》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5.
巩志 《农业考古》2002,(4):335-336
黄干 (115 2 - 12 2 1)字勉斋 ,闽三山 (今福建福州市 )人 ,宋理学家朱熹四大弟子之一 ,配享庙祀。曾知安庆府事、制置司参议 ,主管建宁府冲佑观。晚年 ,隐居武夷潜心闽学研究。编著《朱子行状》以“绍道统、立人极 ,为万世宗师。”最高度评价了一代理学大师朱熹的德行。南宋熹定九年 (12 16 ) ,宁宗皇帝平反昭雪“庆元党禁”冤案后 ,为表彰朱熹弟子黄干弘扬师道 ,为师伸张正义的精神 ,鉴于朱子讲学武夷、倡道东南 ,时以武夷茶穷理、品茗论道的“理而后和”的主张 ,按宋代宫廷最高的茶礼以贡茶赐与臣下的惯例 ,特赐武夷山茶园一片。黄干构舍…  相似文献   

16.
吕祖谦的思想学术,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并受到林之奇、汪应辰、胡宪及朱熹、张木式、陆九渊、陈亮等众多师友的影响。在南宋儒学诸派中,吕祖谦之学调和众学,不主一家,主张经史并重,强调务实致用,具有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南宋理学家朱熹推崇陶渊明,但对韦应物山水诗更为欣赏,这与其心性论理学思想有着深刻关联.他声称"心与理一",但其理学体系中的心被割裂为人心、道心,心的本体地位不完整,心与理无法真正合一.这就使心与理的关系极为紧张,去欲成为心的必要任务,并导致了心对理的外求.故朱熹不仅欣赏去欲色彩浓厚的韦诗,且其山水诗常常表现出主体对客体的"格物"冲动.总之,在朱熹山水诗中,主、客体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朱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501-2503
主要对宋朝的荒政思想进行了历史考察,阐述了该时期荒政思想和措施的主要特色,并对赈济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19.
林盛 《福建农业》2012,(6):42-F0004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朱熹在《茶灶》中的斗茶品茗诗句。在福建省第一个荣获“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的尤溪县,说到朱熹诞生地尤溪的红茶,就不得不说该县研制生态红茶的领头人——蔡宣顺。他传承创新、独辟蹊径,做足“科技功”,全新“亮相”,摘到了“尤溪研制生态红茶第一人”的这张烫金“名片”,为尤溪的生态红茶产业赢得了荣誉。  相似文献   

20.
《荒政辑要》是清代前期诸多荒政著作中的重要一部,作者汪志伊是乾嘉年间著名官僚。该著是在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因素作用下写成的,其问世以后曾多次再版,代表了清前期士大夫阶层对荒政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