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孙保瑞 《农业考古》2019,(4):236-241
杨寨村岩画是一幅叙事完整的阴刻岩画,它由“回”形图案、双牛字、十字、舞蹈构成古代祭祀场面,与史料记载农业祭祀活动相吻合。经考证;回形图案是祭祀土地的方形三层坛。“牛”字刻在祭坛正前方摆放祭品处,是“牺牲”。“十”字是一个“甲日”表述,指明了岩画描绘的祭祀时间。舞蹈场面反映了古人在祭祀中对农业丰收的祈盼。  相似文献   

2.
《中国畜禽种业》2008,4(5):89-89
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作为西安牛羊肉泡馍的代表,日前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特色的著名小吃。传说牛羊肉泡馍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西周时曾将“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走禽奠如鸪”、“走兽莫如兔”或“要吃走兽。兔子狗肉”。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对兔肉就给予很高的评价。兔肉具有高蛋白、高磷脂、高消化率和低能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三高三低”的特点,并且性温,富有滋补作用,营养价值较高。早在梁代。医药家陶弦景先生就指出:“兔肉为羹益人”。有人称之为医疗、健康、营养食品;老年人、孕妇、...  相似文献   

4.
楚湘茶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南省产茶历史悠久,至迟源于西汉时代,湖南省的茶陵县就是以盛产茶叶而得名。据南北朝时代的《茶陵图经》载:“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焉”。又据《汉书·地理志》载,茶陵县置于汉初,为长沙国十三县之一,显然茶陵县产茶由来已久。长沙马王堆一、三号西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茶叶和以茶做成的食品——苦羹。关于“苦羹”,专家们有人认为是茶和米做成的汤。若如此,“苦羹”就可能是洞庭湖区的“擂茶”和湘西南山区“油茶”的老祖宗了。可见,湖南在西汉初期就有饮茶的习俗。至今,湖南省仍然是我国主要产茶省份之一,不但名茶种类多,而且饮茶习俗奇。  相似文献   

5.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它是我国相沿成俗的一个传统节日,是春节的前奏。据清代顾禄所撰的《清嘉录》载:“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此风至今不衰。那么,“腊八节”始源于何时,众说纷纭。祭祀神农说腊,原为远古时期的祭祀。古代“腊”、“蜡”、“猎”同为一字。人们在冬天狩猎,用捕获的禽兽作“牺牲”(供品),举行火祭,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猎)祭”。据《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神农)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餮之也。”有明代…  相似文献   

6.
最早的“春节”:相传原始社会就有“祭腊”之说,夏朝建立后此俗便流传下来了。据《尔雅》载:“夏日岁,商日祭祀,周日年”。  相似文献   

7.
插秧祭     
“插秧祭”也称“栽秧节”,是傈僳族的祭祀活动之一,在每年插栽水稻的首日,傈僳族同胞都要在早晚举行传统的“插秧祭”。 “插秧祭”是傈僳族同胞按照传统习俗,进行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利簋铭文“岁鼎克”之“岁”有四种解说影响比较大,但没有一种被普遍接受。“岁”字解释成岁星、祭祀名、抢夺九鼎均有困难。“岁”是“右史利”的名,“岁”与“利”一名一字。“岁”本义是斧头、镰刀之类的砍削切割器;“利”本义是锋利,“利”与“岁”名字相应。铭文记载右史利因占卜预测准确,受到周武王赏赐,因而作铜器记载荣耀。“岁鼎克”不能解释为“岁星当空”的天象,用来作为商周之交天象断代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拒绝客人进门叫做让客人吃闭门羹。“闭门羹”是什么样的“羹”呢?闭门羹语出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一:“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相传在唐代,宣城女子史夙长得如花似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很多年轻的男子,便慕名纷纷来拜访她,希望与她成为朋友,但是不少人却很难见到她。  相似文献   

10.
趣说腊八     
《中国农村科技》2006,(12):56-56
腊八节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所以有必要在这个月里谈谈有关腊八习俗来历,使年轻人对这个节日有所了解。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古时候叫“腊日”。“腊”是古代一个祭祀名,在我国远古时期,人们常在新旧交替时,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古时“猎”和“腊”是同一字,因为腊字原是“合”的意思,并有“接”的含意,所以古人常把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合在一起,称为“腊祭”。但在每个时代的叫法,也很不一致,远在公元前的殷代,当时叫做“清祀”;在周朝改叫“大腊”;到了汉朝称为“腊日”,在《史记·秦本纪》中,就有“惠文君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匙羹藤在桂林的栽培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对桂林地区引种栽培的匙羹藤进行低温适应性观测,采取不同管理模式与防寒措施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匙羹藤生长苗龄短相对生长苗龄长的受冻要严重;采取不同防寒措施中铺盖稻草的匙羹藤抗寒性优于对照;不同栽培环境中匙羹藤受寒害由轻到重的是大棚内栽培>林缘栽培>盖50%遮阴网栽培>大田栽培;实生苗抗寒性大于扦插苗。[结论]科学管理措施是匙羹藤在桂林地区越冬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春来荠菜忽忘归湖南省炕江市农业局曹涤环荠菜的营养价值颇高,享有“天然珍品”之誉。宋代文豪苏东坡称荠菜是“天然之珍,虽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为饱口幅,常“时绕麦田求野荠”,并发明了一种荠菜和米煮的粥,人称“东坡羹”。南宋陆游爱荠成癖,竟到了“日日...  相似文献   

13.
<正>一谈到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必须要了解一下祼礼。因为该时期,尤其是西周是中国历史上最讲礼仪的时代,生活中,贵族身处在各种礼仪之中,其中一项重大的礼节就是在祭祀“上帝”和“祖先”时行祼礼。注意,这里的“祼”非“裸”,二者虽形极似,但音、义相差巨大。“祼”(音灌),是商周时期一个很重要的礼仪、礼节,主要有祼祭和祼飨两类。祼祭,据《说文》解释:“祼,灌祭也”,就是将酒浇在地上,用于祭奠祖先。  相似文献   

14.
巢菜属是一大类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总称,《纲目》中说:“蜀蔬有两巢”,“蔓生、茎叶气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两巢中的大巢菜又叫薇菜、野豌豆,箭舌豌豆;小巢菜又叫翅摇,元修菜,野蚕豆、白花苕菜。两者被习称为苕子,过去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绿肥作物,...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思想直接影响了汉赋作家的思维和题材的选择。主要表现在:汉赋作家大力宣扬帝王“一尊”、“一统”思想;极力歌颂天子的仁政;在描绘祭祀场面和房屋建筑时也充满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节、元夜,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关于元宵节的由来,向来众说纷纭,无有定论。大体有这么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元宵节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叫“上元燃灯”。汉武帝时为祭祀“太一”神(传说中的天神),正月十五日晚上的灯火一直要点到第二天天亮。本来在战国时期民间即有祭“太一”神的活动,但无燃灯习俗。汉代实行宵禁,但到上元燃灯时,皇帝下令放夜,解除宵禁,让百姓看灯。沿习下来,便成了元宵节。第二种说法是,元宵节不仅与祭祀太一神有关,且与佛教有关。古…  相似文献   

17.
殷人生活的区域主要在黄河流域,当时黄河的水害大概是非常频繁的。甲骨卜辞中记载了很多“河害”、“河祟”的材料。如:《合》33337:“庚寅卜,惟河害禾?”《合》14615:“……午卜,贞:河祟我?”因此商王非常重视黄河,多次亲往视察黄河。如《合》5158:“……观河……贞:王其往观河?不若。”殷人对黄河的祭祀更是频繁,不但向河神献牛羊、献禾年,还献美人。《合》12948:“……子卜……贞:王令……河沈三牛燎三年卯五牛。王曰:丁其雨?九日丁酉。允雨。二告。”《合》10093:“贞,于河年?”《合》6…  相似文献   

18.
罗汉果柿饼羹原料:罗汉果1个,柿饼2个,冰糖30克。 制法:先将罗汉果洗净,晒干或烘干,研成粗粉;柿饼洗净后,切碎,放入大碗中,加入适量温水,研磨成泥糊状,边加水边调入沙锅,用小火煨煮,加罗汉果粉和冰糖,小火煨10分钟,拌匀瓜羹,早晚2次分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春回大地 ,大自然又为人们献出了一味天然珍品———荠菜。时下 ,又是品味尝鲜的好时节。荠菜 ,又称地菜、香荠、田儿菜、菱角菜 ,俗称“百岁羹” ,为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野生植物 ,叶子呈羽状分裂形 ,花为白色。荠菜耐寒力强。当春的脚步尚未临近时 ,它的身影已遍及大江南北的田埂草坪、沟边渠畔、地头路旁。荠菜入馔历史悠久 ,《尔雅》云 :“荠味甘 ,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隹。”在民间也早有阳春拾荠的习俗 ,《秦中岁时记》载 :“二月二日(农历) ,曲江拾荠士民极盛。”荠菜味之鲜美胜过园种蔬菜 ,博得历…  相似文献   

20.
我爱茶 ,由来已久。但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 ,喜爱那氤氲的水气缭绕 ,喜爱它给我和朋友聊天的广阔天空 ,一种静谧的宁静 ,让人遐想无止境。而真正接触茶 ,是来到金海岸茶艺馆以后。琳琅满目的茶具 ,形状各异的茶叶 ,颇有前人“伊尹用鼎煮羹 ,陆羽用鼎煮茶”、“戏作小诗君勿笑 ,从来佳茗似佳人”诗作时的意境。翻着茶书 ,不禁惊叹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 ,茶文化是文化历史上璀璨的明珠。茶 ,不仅是凡夫俗子“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必需 ,也是名人雅士“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所要。因为“人不可一日无此君” ,“君”不单指茶 ,也指有浓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