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众所周知,冬性禾谷类作物抗寒性的锻炼与在接近0℃时物质代谢的调节有关.在此过程中激素物质起着很大作用.小麦植株在稳定的零上低温锻炼抗寒性时,细胞的物质代谢处于平衡状态,且比没有锻炼的植株旺盛,其结果,细胞中增加了糖和水溶性蛋白质、各类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抗寒性鉴定方法的建立和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可利用的抗寒种质资源,建立了甘蓝型油菜抗寒性鉴定方法:将3叶期到4叶期的幼苗经4℃预处理(低温锻炼)24h,然后分别做4种冷冻处理(-2℃1h、-2℃1h+-4℃1h、-2℃1h+-4℃1h +-6℃1h),随后统计存活率,计算抗寒指数,评估抗寒性。通过该方法对来自国内外的226份油菜资源进行抗寒性评价,结果表明:4种冷冻处理下,供试材料的存活率差别明显,抗寒指数范围是0~52。从中筛选出6份强抗寒性的种质,抗寒指数大于33;根据不同生态区划分,冬性、半冬性和春性材料的平均抗寒指数分别为8.10、7.70和9.10,春性材料抗寒性最优,也说明鉴定方法具有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近红外反射估测了硬粒红春小麦Newana的穗部、旗叶和穗柄在4个生长阶段的蛋白质含,对这一测定技术进行了验证.供试样本取自三种氮肥水平的田间试验地.由标准凯氏法测得植株上述三个部分的蛋白含量范围(从穗柄的2.7%到旗叶的16.7%),并用此结果校准近红外反射测定结果.用19种可用的滤光片中的3个测定结果发现,二者之间的决定系数R~2为0.98;另用一冬小麦在三个生长阶段对近红外反射测定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发现测定结果与凯氏法测定结果之间的决定系数r~2达极显著.据此认为,近红外反射是一种准确、快速且经济地测定植株气生组织蛋白含量的可行技术,有助于筛选小麦基因型间植株气生组织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4.
就二龄美加黄杉(花旗松)实生苗的抗寒力问题,在三个冬期研究了电导、阻抗、形成层活性及顶端生长等的季节性变化。用-9.5℃冷冻16小时后,茎部扩散剂的电导及茎部阻抗与同一处理的盆栽植株的抗寒力密切相关。形成层停止和开始活动的时间和抗寒力升降时间十分一致。然而,以顶芽形成作为抗寒指标并不理想。扩散剂的钾浓度变化可引起电导季节性变化。将抗寒与不抗寒苗木装入塑料衬里的袋子,置于0—2℃无光条件下贮藏,抗寒性均无变化。  相似文献   

5.
2007/2008年冬春寒害中橡胶树新品系湛试327-13的抗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冬春的长时间低温寒害后,笔者对广东及广西植胶区试种的湛试327-13和部分其它品系进行了寒害调查.结果表明:湛试327-13的抗寒性表现良好,开割树与93-114接近;比当前种植的其它橡胶品系抗寒性强,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植株的树龄与抗寒性显著相关;种植小环境对2 a以内的幼龄树有较大影响;建议采取合理的生产技术措施以有利于抗寒栽培.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北方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长锥低温响应特性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以冬性不同的甘蓝型冬油菜为试验材料,通过体式显微镜解剖、石蜡切片、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生长锥形态,通过测定半致死温度(LT50)鉴定不同品种的抗寒性,并对STM等生长锥调控关键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冬前低温处理后,强冬性抗寒品种VHTSG10与VHTS309-4苗期的生长锥表面光滑,相对高度较低,弱冬性材料VH天油2288和VH新油23号苗期的生长锥表面有小突起组织,相对高度较高;不同品种间LT50与生长锥相对高度极显著正相关;调控苗期生长锥分化的关键基因BnSTM,其相对表达量与生长锥相对高度显著正相关,而BnCUC2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生长锥相对高度极显著负相关;BnSTM基因存在114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82个氨基酸,包含KNOX1、KNOX2、ELK和Homeobox_KN 4个保守结构域,与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L.)的亲缘关系较近,蛋白序列相似性为98.69%,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BnSTM蛋白在细胞核表达,参与茎尖分生组织的生长发育,与预测结果一致。因此,冬性越强的甘蓝型冬油菜,苗期生长锥相对高度越低,抗寒性越强,而冬性弱的品种苗期生长锥相对高度越高,抗寒性越差。  相似文献   

7.
参试的盆栽柑桔树为嫁接在一年半生Rusk citrange砧木上的一年生“Valencia”橙,在控制环境中连续保持六星期,以诱导耐寒力;耐寒锻炼的温度为10±1℃、照度为500微爱因斯坦/米~2/秒(光合活动辐射,简称PAR)、相对湿度为60±5%。在上述条件下经过五星期的逐步耐寒锻炼以后,结果能忍耐-6.7℃低温达4小时而无明显寒害。叶片需经五星期耐寒锻炼后才不受害,茎部需经三星期耐寒锻炼后才不受害。第一星期由于碳水化合物积累结果,叶片中容质增加最快。 脯氨酸、谷氨酸和缬氨酸增加,其它氨基酸反而减少。经六星期耐寒锻炼后,锻炼植株的叶片持水量平均为-19.5巴,而未经锻炼的对照树叶片的持水量为-5巴。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丰花月季的抗性育种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6个最新引进的丰花月季品种一年生枝条在不同低温状态下进行冷冻处理,进行抗寒性生理指标测定。[结果]随着冷冻温度的降低,6个品种枝条失水率和原生质膜透性增加,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可得出6个品种抗寒性顺序为雅典卫城〉陶醉〉莱茵河〉金玛丽〉自由〉伯尼卡。[结论]6个品种均适应该地区栽培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轮回选择对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及经济性状的影响,以改良北方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和产量。以4个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轮回选择后代为材料,调查越冬率,鉴定农艺性状,分析生态环境与抗寒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轮回选择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随轮回选择世代的升高,越冬率明显增加,轮回选择代数与越冬率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但轮选效果因材料而显著差异,抗寒性强的品种经轮回选择后越冬率的增幅与遗传增益幅度都要比抗寒性弱的品种小。株高、主花序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均随轮选世代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而单株角果数降低,抗寒性差的品种遗传增益增幅较大。生态环境对轮回选择效果有较大影响,在气候条件更为严酷的酒泉试点,轮回选择的遗传增益幅度更大。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主花序角果数均与轮回选择群体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C0群体中,各性状对产量均有直接正向效应,但在C1、C2和C3群体中发生了变化,尤其单株角果数,在强抗寒品种陇油6号C1和C2群体中和耐寒品种天油2号C1和C3群体中通径系数均为负值,对单株产量有较大的负向作用。选择更寒冷的生态环境和抗寒性强的基因型进行轮回选择是改良北方冬油菜抗寒性及经济性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小麦品种的抗寒机制,对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对照品种济麦22在低温驯化及封冻阶段植株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驯化阶段对照品种济麦22新叶的最大荧光产量(Fm)、PS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实际量子产量(yield)、光化学淬灭(qP)显著高于东农冬麦1号,低温驯化结束后济麦22的这些参数迅速降低,显著低于东农冬麦1号新叶相应的值;调查期内东农冬麦1号新叶的初始荧光(Fo)变化稳定,降幅为26.2%,济麦22新叶Fo的降幅为52.8%;两品种老叶的荧光参数值变化趋势接近一致,低温驯化结束后东农冬麦1号老叶的Fm、qN、qP值显著高于济麦22老叶相应的值.在生产上可以利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对品种抗寒性进行鉴定,鉴定时期为低温驯化期结束、封冻期开始时,鉴定的部位应为植株新叶.  相似文献   

11.
测定冬小麦品种静态抗寒性的方法E·M·ПoaTapeB等在装有原土壤样品的箱子里种植的材料用田间直接冻结法鉴定冬小麦品种的抗寒性时,试验接触到植株对低温的动态抗性问题。动态抗性的表现型在每个具体地区的不同研究年份中表现出很大的变化范围。例如,冬小麦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绿玉树经不同诱变途径获得的材料进行了抗寒性研究,通过观察其形态结构、叶绿体、线粒体等超微结构及测定膜的透性变化,了解绿玉树形态结构、细胞结构与抗寒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会使植物在形态及细胞结构上发生相应的变化;经60Co-γ辐射或EMS诱变处理后用HYP筛选出的突变体和经秋水仙碱处理获得的多倍体的抗寒性较强.这对抗寒性育种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易霭琴  蒋丽娟 《中国麻业》2005,27(6):294-299
本文对绿玉树经不同诱变途径获得的材料进行了抗寒性研究,通过观察其形态结构、叶绿体、线粒体等超微结构及测定膜的透性变化,了解绿玉树形态结构、细胞结构与抗寒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会使植物在形态及细胞结构上发生相应的变化;经^60Co-γ辐射或EMS诱变处理后用HYP筛选出的突变体和经秋水仙碱处理获得的多倍体的抗寒性较强.这对抗寒性育种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收集保存的38份可可种质资源为对象,在2016年1月极端低温期间,进行抗寒性初步评价,依据低温危害后可可果实和叶片损害程度,可可资源抗寒性可分成5级。以具有抗寒性差异的INA-t5(Ⅰ级)、COM-e8(Ⅱ级)、ECU-ev6(Ⅳ级)、THA-o6(V级)种质为材料,研究抗寒性差异种质在4 ℃胁迫条件下植株的伤害情况、叶片解剖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条件下,INA-t5、COM-e8种质比THA-o6、ECU-ev6种质具有明显的耐寒表型,可可叶片受害程度差异显著;可可的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幅度与其抗寒性呈现负相关;胁迫48 h 后,THA-o6、ECU-ev6种质保护酶系统逐渐被破坏,INA-t5、COM-e8种质则仍然表现活跃。综合以上结果,INA-t5、COM-e8为抗寒性种质,其抗寒性比THA-o6、ECU-ev6强,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物质含量变化规律以及差异种质,可为可可开展抗寒育种和抗寒分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群体条件下拔节前冬小麦主茎内源激素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四种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存在着较大差异。脱落酸(ABA)进入越冬期后明显提高,高密度高于低密度;赤霉素(GA3)在冬前不一致,除低密度处理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外,冬后都呈下降趋势;细胞分裂素(Z+ZR)高密度条件下冬前出现了高峰,而后逐渐接近;生长素(IAA)在冬前分蘖期低密度含量较高,进入越冬期高密度较高,冬后不同密度都呈下降趋势,高密度含量显著高于低密度。同时也说明ABA可能与小麦抗寒性有关,Z+ZR和IAA与分蘖的发生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6.
一种简便大豆原位转基因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兵福  刘杰  洪慧龙  邱丽娟 《大豆科学》2012,31(3):347-352,357
以萌发大豆幼苗顶芽为外植体,经纵切及农杆菌侵染后种植到大田中,转化植株用除草剂进行表型鉴定,存活植株进行PCR验证,并分析目的基因EPSPS在T2代转基因植株中的遗传情况;总计获得草铵膦涂抹表型鉴定阳性T0植株75株,草甘膦喷雾鉴定阳性T1植株65个,PCR测序阳性T1植株6个,PCR测序检测转化效率为0.14%;获得T2代PCR阳性植株52个,初步证明目的基因EPSPS能在子代中遗传;该方法能有效解决基因型依赖及再生植株困难等问题,缩短转化周期,为根癌农杆菌阶段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与改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给黄淮地区小麦生产以及小麦抗寒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选取黄淮麦区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以后小麦主推品种40个,以实验室冷冻法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小麦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析不同年份、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冬前期(苗期)、越冬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的抗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时间的往后推移,小麦品种抗寒性总体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当前生产上的主要品种的抗寒性要强于一些老品种;不同区域品种的抗寒性也有差异,山东和陕西的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半冬性品种济麦22、烟农19、良星66和皖麦38在各生育时期均表现出较强的抗寒能力,弱春性品种豫麦18、偃展4110在各生育时期抗寒性均较弱,这与它们在生产上的表现相一致;不同小麦品种在其生育进程中的抗寒性变化规律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8.
小麦遭受高温,产量降低.这种降低取决于在分蘖、小穗、小花和籽粒形成阶段,温度的提高使它们的数量有所减少(Evans和Wardlaw,1976).利用可控的环境设备,测定上述生长阶段作物对温度的反应,是可以避免田间难以解释的变化的.然而,这些数据的推断再回到田间去验证可能是困难的,因为在温度和其他环境变化之间可能相互有影响.养分效应是环境因素之一,它能减轻小麦  相似文献   

19.
低温胁迫对胡椒叶片生理生化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胡椒主栽品种热引 1 号胡椒(Piper nigrum c.v. Reyin-1)和野生近缘种石南藤(Piper wallichii)为材料,经过 4 ℃低温胁迫处理,研究其在胁迫条件下植株的伤害情况、叶片解剖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条件下,石南藤比热引 1 号胡椒具有明显的耐寒表型,胡椒叶片厚度变化与叶片受害程度相一致;胁迫 72 h时,热引 1 号胡椒保护酶系统被破坏,石南藤则仍然表现活跃;热引 1 号胡椒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升降趋势,石南藤则维持上升;胡椒的丙二醛和脯胺酸含量与其抗寒性呈现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石南藤为抗寒性种质,其抗寒性比热引 1 号胡椒强,为开展胡椒抗寒育种和胡椒抗寒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越冬期间,两个抗寒性不同的甘蓝型油莱品种叶片抗寒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抗寒锻炼期间,甘蓝型油菜抗寒能力逐渐提高,渗透势随抗寒力的增强而降低,可溶性糖等溶质含量增加,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下降,束缚水含量上升,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增大。元月初,上述物质的变化达到峰值,两个品种间的差异亦达最大值。渗透势、游离脯氨酸含量、总含水量及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可以作为甘蓝型油菜品种抗寒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