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纯化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纯化的HMC毒素对C细胞质玉米幼根生长的抑制,根电解质的渗漏,叶片和植株的伤害,超氧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原生质层透性的影响,与基因型相同的T、N细胞质相比,差异显著,进一步确定了HMC毒素对C细胞质的专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RAPD分析和DNA指纹鉴别玉米小斑病菌O、C、T三个小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icho  P 苏海 《植物病理学报》1993,23(2):114-114
 目前通过病理学鉴定已发现玉米小斑病菌存在分别对玉米雄性不育T型、C型细胞质专化侵染的T小种和C小种(无细胞质专化致病性的相应称为O小种)。  相似文献   

3.
HMC毒素对雄性不育玉米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HMC毒素处理C型不育系玉米和同核保持系(N)玉米的线粒体,透射电镜观察发现:HMC毒素可使C细胞质玉米线粒体内膜受到严重破坏,嵴消失,线粒体变为由外膜围成的空泡状;N细胞质大多数线粒体没有受到损伤,有的只受到轻微的破坏,但内膜仍可见。用氧电极测定线粒体的呼吸控制值(RCR)和氧化磷酸化效率(P/O),结果表明:HMC毒素的加入可使C细胞质玉米叶片的线粒体的RCR下降等于或大于20%,加毒素后再加ADP,耗氧曲线不能进入状态Ⅲ呼吸,线粒体的呼吸保持在Ⅳ态,表明毒素处理后ADP几乎没有被消耗,出现类似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现象,P/O由于ADP没有被消耗而趋于零;N细胞质玉米叶片的线粒体的RCR下降等于或小于5%,P/O变化很小。可见,HMC毒素对C型不育玉米线粒体的内膜结构和氧化磷酸化功能均表现专化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用RAPD分析和DNA指纹鉴别玉米小斑病菌O、C、T三个小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通过病理学鉴定已发现玉米小斑病菌存在分别对玉米雄性不育T型、C型细胞质专化侵染的T小种和C小种(无细胞质专化致病性的相应称为O小种)。为了建立快速鉴别、监测O、C、T三个小种的技术,我们使用了近来建立的基于以带有任意序列单一寡核苷酸引物的DNA随机片段扩增技术进行了三个  相似文献   

5.
HMC-毒素对C型不育玉米根冠细胞原生质体及微丝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毒素)处理C型不育玉米根冠细胞后,采用微丝的特异探针异硫氰酸荧光素-鬼笔环肽进行标记,荧光显微镜下发现HMC-毒素可引起根冠细胞原生质体收缩,并伴有原生质泄漏、原生质体荧光变暗、微丝分布异常等现象。HMC-毒素对根冠细胞的这种影响明显不同于细胞松弛素B (CB);并且与HMC-毒素处理后的同核保持系(N)玉米相比损坏程度要严重得多,N型玉米细胞原生质体只是轻度收缩,仍可见微丝网络分布。根冠细胞对HMC-毒素的这种反应与细胞质的抗病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分别用不同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处理两种基因型(C103和B37)的同核异质系的玉米叶片,以提高玉米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说明: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与植物抗病性呈正相关,低浓度C毒素培养滤液本身能够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获得抗性,故低浓度C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具有一定的广适性。对CB37和CC103的处理中,1∶60处理组效果均表现为较好,POD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斑菌Ht-毒素组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分别属于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1号和2号生理小种的致病毒素进行硅胶TL层析、薄层扫描和生物监测的结果发现,两个小种的毒性组分不同。2号小种可分离到I(Rf0.50)、Ⅱ(Rf0.36)、Ⅲ(Rf0.67)、Ⅳ(Rf0.80)、Ⅴ(Rf0.13)、Ⅵ(Rf0.25)6种组分,而1号小种最多可分离到除Ⅳ以外的其它5种组分,这些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紫外吸收。对在200~360nm有明显紫外吸收的4种组分(Ⅰ、Ⅱ、Ⅲ、Ⅳ)的生物监测结果表明,只有组分Ⅲ对带Ht1基因和不带Ht1基因的Oh43和B372对玉米自交系不具任何致病活性,组分Ⅰ、Ⅱ对不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具有致病活性,而对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却无毒性。值得重视的是组分Ⅳ的致病特性与组分Ⅰ、Ⅱ正好相反,即对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具有致病活性,却对不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没有致病作用。结论指出,Ht-毒素的TLC组分Ⅰ、Ⅱ、Ⅳ玉米斑菌诱致玉米发病的主要活性成份,其中组分Ⅳ是2号小种与Ht1基因玉米互作的特异性因子。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对烯唑醇的敏感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小斑病是由玉蜀黍双极蠕孢(Bipolarismaydis)引起玉米叶部发病的病害之一,该病害广泛分布在世界玉米产区,严重影响玉米生产。玉米小斑病菌存在明显生理分化现象,目前已证实在中国存在T、C、S和O共4个小种。由于近年来不育细胞质的感病玉米自交系在玉米育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不同地区采集的玉米小斑病菌(Hclminthosporium maydis),通过温室苗期接种鉴定,及其产生的毒素对玉米种子根的抑制作用,发现76-527、76-528和76-529三个分离菌系在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幼苗上产生萎蔫型大病斑,而在相对应的正常系以及M、C、CA、EK、D、P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幼苗上则产生坏死型小病斑。其中76-529所产生的毒素,对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种子根的抑制作用远远大于相对应的正常系,因此,初步认为这些分离菌系类似国外的T小种。而76-361和76-414两个分离菌系对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则无上述的特异性。因此,初步认为这些分离菌系类似国外的o小种。  相似文献   

10.
玉米大斑病菌毒素对玉米叶肉细胞脂氧合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斑病菌2号小种粗毒素(HT-C)和标准毒素(5-羟甲基-2-呋喃甲醛,HT-I)处理玉米叶片,都能诱导3种供试基因型玉米叶片中脂氧合酶活性增高,但是不同基因型玉米对HT-C和HT-I的反应不同,HT-I对含有Ht1基因的品系诱导时间早,水平高,HT-C对于不带Ht基因的品系LOX的影响略高于HT-I;不同浓度的HT-I在OH43和OH43Ht1玉米叶片中诱导的LOX酶活性不同,高浓度HT-I和HT-C对LOX酶活诱导时间早,水平高,浓度降低诱导水平降低;外源H2O2对HT-I和HT-C在OH43叶片中LOX酶活性诱导作用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1.
 用国际鉴别寄主及中国鉴别寄主分别在华南及菲律宾两地,同时多次重复研究、比较、分析两地的稻白叶枯病病原菌株的致病力。用人工剪接法测定明确了中国及菲律宾的病情分级调查记载标准呈显著相关,均能反映华南与菲律宾的病情调查实际结果。对4个菲律宾和5个华南菌群而言,"金南风"及"脱脱普"全感,而"早生爱国3号"和"爪哇14号"则全抗。"黄玉"对华南菌群Ⅰ及Ⅱ抵抗,但对Ⅲ及Ⅳ群与4个菲律宾菌群则全感。"IR8"及"Cas209"对5个华南菌群全感,而"DV85"则全抗。"IR20"及"IR1545-339"抗华南菌群Ⅰ、Ⅱ、Ⅲ及Ⅳ,但感染Ⅴ群。"TN1"及"金刚30"等品种全部感染华南及菲律宾菌群。"IR26"抗华南菌群Ⅰ、Ⅱ、Ⅲ、Ⅳ和菲律宾菌群Ⅰ,但感染华南菌群Ⅴ和菲律宾菌群Ⅱ、Ⅲ、Ⅳ。试验结果指出:华南菌群Ⅲ、Ⅳ的,致病力与菲律宾菌群Ⅰ相仿,而华南菌群Ⅴ则与菲律宾菌群Ⅳ相类似。此外,还研究比较分析了华南菌株与东南亚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诸国菌株间的致病力的异同情况。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明确了在接种后的黄瓜黄化子叶中能够提取到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的粗毒素,最佳培养时间为接种后4 d。该毒素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能够抑制黄瓜胚根与胚芽的生长,能使扦插的黄瓜水培幼苗致萎。通过硅胶柱层析纯化黄瓜黑星病菌的粗毒素,根据洗脱顺序和洗脱液的种类将其分为4个洗脱组分。根据硅胶薄层层析紫外显色及生物活性分析可确定,活性物质主要集中在无色的洗脱组分Ⅱ中,该洗脱组分中有3组活性物质:CCⅠ:Rf=0.51;CCⅡ:Rf=0.25;CCⅢ:Rf=0.06。  相似文献   

13.
葱叶枯病菌 Stemphylium botryosum毒素的分离与除草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葱叶枯病菌在活体外可以产生致病毒素, 用改良PS 培养基培养所得滤液经TLC 分离获得Ⅰ、Ⅱ、Ⅲ、Ⅳ、Ⅴ 5 种组分, 其Rf 值分别为0.31、0.47、0.74、0.80 和0.90, 在乙醇中最大紫外吸收峰分别为240、247、223、236 和258 nm。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组分Ⅱ、Ⅲ、Ⅳ对马唐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中以组分Ⅳ 生物活性最高。粗毒素对禾本科杂草种子萌发抑制效果高于对阔叶杂草, 而对玉米、水稻、油菜等种子萌发影响很小。试验还发现, 毒素对马唐的防效最高, 与百草枯药效相当。毒素对马唐叶绿素a 的含量影响不大, 但对叶绿素b 和叶绿素总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当前我国玉米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是以正常细胞质自交系配制的杂交种为主,和各地正在加速研究和发展雄性不育细胞质利用的实际情况,三年来我们用来自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的181个小斑病菌的标样,通过接种试验,从77个包括T、C、S型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和正常细胞质的自交系中,初步选出8个自交系建议作为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试用的鉴别寄主:T单412-2,TC103,CVa35,C二南二四,MS344,MS05,辽马43,二南二四,应用这套鉴别寄主,可以区分16个生理小种。目前用这套鉴别寄主测试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98个标样的结果,已出现12个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Leaf segments from Texas male sterile (cms-T) cytoplasm maize isolines exposed to light (50 muM s(-1) m(-2)) for 8 h or more before or after being infiltrated with the Bipolaris maydis race T toxin (T-toxin) leaked significantly less electrolytes when immersed in distilled water (DW) for 24 to 48 h than did dark-treated leaf segments. No comparable effect of light on toxin-induced electrolyte leakage was observed with normal (N) cytoplasm isolines. Toxin-treated cms-T leaf segments incubated in DW for three consecutive 12-h periods of alternating light and dark show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electrolyte leakage than leaf segments incubated in continuous light for 36 h and significantly less leakage than segments incubated in continuous dark for 36 h.Exposure of cms-T, but not N, cytoplasm leaves to 25 or 50 muM malic acid decreased their sensitivity to T-toxin in the dark to a level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when leaves were incubated in the light without malic acid. The potency of T-toxin appeared to be unaffected by its exposure to light. The loss of electrolytes from T-toxin-treated cms-T cytoplasm leaf segments was at approximately the level seen with light or malate when 25 muM H(2)O(2) was added to the DW bathing solution. Evaluation of the data points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H(2)O(2) might be involved with the altered sensitivity of cms-T cytoplasm leaves to T-toxin caused by either light or malate.  相似文献   

16.
水稻白叶枯病菌毒素对水稻不育系珍汕97A的专化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乙酸乙酯法提取对珍汕97不育胞质具有专化毒性的白叶枯病菌AH28、GX50和非专化毒性的OS14菌株的毒素。以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珍汕97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种子或幼苗,可引起水稻叶片褪绿和细胞坏死,产生与接种病菌相似的症状,在蚕豆叶片上形成过敏性坏死斑;毒素可导致水稻幼苗萎蔫、胚根胚芽生长受抑和根冠细胞死亡;毒素的毒性与毒素浓度和产毒素菌株的致病力成正比;专化性毒素AT对珍汕97不育系的毒害程度显著高于对保持系的毒害。  相似文献   

17.
灰葡萄孢毒素的组分分析和生物测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PD培养液培养灰葡萄孢菌,过滤液中含活性成分,经氯仿提取后TLC分离获6种组分,Rf值分别为Ⅰ(0.36)、Ⅱ(0.48)、Ⅲ(0.54)、Ⅳ(0.65)、Ⅴ(0.11)、Ⅵ(0.77),经针刺果实生物测定发现,Ⅲ、Ⅴ、Ⅵ具有毒性。BC-毒素具有一定的广谱性,对不同科属的番茄、茄子、黄瓜、白菜、油菜、小麦、玉米、棉花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乙酸乙酯法提取对珍汕97不育胞质具有专化毒性的白叶枯病菌AH28、GX50和非专化毒性的OS14菌株的毒素。以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珍汕97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种子或幼苗,可引起水稻叶片褪绿和细胞坏死,产生与接种病菌相似的症状,在蚕豆叶片上形成过敏性坏死斑;毒素可导致水稻幼苗萎蔫、胚根胚芽生长受抑和根冠细胞死亡;毒素的毒性与毒素浓度和产毒素菌株的致病力成正比;专化性毒素AT对珍汕97不育系的毒害程度显著高于对保持系的毒害。  相似文献   

19.
主要栽培因子对稻纹枯病病情进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主要栽培因子(品种、氮肥、钾肥和植株密度等)对早稻纹枯病的影响。结果表明:纹枯病的发展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加重,其敏感点为纯氮7.5~12.5kg/667m2;品种间抗感差异明显,其感病程度可分为3类,浙辐802和先锋一号发病轻为Ⅰ类;二九丰和湘早籼3号为Ⅱ类;二九青和双矮早发病较重为Ⅲ类。品种与施氮量互作效应对病情发展影响显著;氮、钾肥和植株密度对纹枯病进展速率的影响是氮肥>植株密度>钾肥。其交互作用明显的是氮肥和钾肥的互作。  相似文献   

20.
嗜线虫致病杆菌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菌液中主要的杀虫活性物质是一种高分子量的复合蛋白—毒素Ⅱ。以该菌液和毒素Ⅱ分别饲喂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检测其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通过生化分析研究了该毒素对幼虫中肠内几种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液和毒素Ⅱ对棉铃虫幼虫的取食量和生长发育均有显著的影响,取食拌有菌液和毒素Ⅱ的人工饲料的棉铃虫食量明显减少,发育速度延缓,发育历期比对照明显推迟;尽管一直取食混合原菌液(6.5×108 cells/mL)人工饲料的棉铃虫2龄幼虫前期死亡率很低,但是其生长发育几乎完全被抑制,该处理组所有幼虫均不能化蛹;原菌液对4龄幼虫的食量、发育历期、蛹重及化蛹率均有显著影响。菌液对棉铃虫幼虫的影响与菌液的浓度和幼虫的龄期成反比,稀释50倍的菌液对2龄和4龄幼虫的生长发育仍有一定影响;毒素Ⅱ(51.9 μg/mL)对4龄棉铃虫的生长发育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短时间(2 d)饲喂原菌液后更换正常饲料,仅延缓了棉铃虫幼虫的发育历期,而对其化蛹率、蛹重及羽化率均无明显影响。饲喂毒素Ⅱ的棉铃虫幼虫中肠主要蛋白酶的活性受到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