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香蕉苗纹枯病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蕉苗纹枯病是香蕉试管苗在薄膜大棚内培育中的一种新病害。病害初期叶片或叶柄上出现一至多个水渍状退绿病斑,后扩大呈云纹状大斑,病斑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随病斑扩大,叶片、叶柄、假茎枯烂,植株死亡。病部可见许多白色菌丝,菌核呈黑褐色,经分离鉴定,该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在PDA上生长很快,菌落初期无色,后变浅褐色,质地疏松,菌丝有隔,呈锐角分枝,分枝处明显缢缩。  相似文献   

2.
香蕉苗纹枯病发病因素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香蕉离体叶上人工接菌表明,香蕉植株全生育期均可被丝核菌侵染,但以幼苗期最易感病。丝核菌侵染香蕉苗以25 ~30 ℃为适宜,高于35 ℃时失去致病能力。香蕉苗在全黑暗环境比在自然光下更感病。人工接种时,应用PDA 菌块比用病组织接种发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谢勇 《广西植保》1997,10(1):1-3
香蕉丝核腐烂病是由立枯丝核菌染香蕉组培苗引起的一种真菌性新病害,近年已在广西南宁、隆安等县(市)的香蕉组培苗大棚生产基地中发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立枯丝核菌对香蕉的致病特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离体香蕉叶上做人工接种测定表明:立枯丝核菌对香蕉的一生均有致病力,但最容易侵染幼苗期。该病菌侵染香蕉苗以25-30℃为适宜深度高于35℃时不能侵染致病。它在黑暗环境下比在自然散射光下更容易侵染香蕉苗。PDA接种体的菌丝在香蕉叶片上的生长距离,密度及所致的病斑最大,发病1d病斑接种体次之,发病5d病斑接种体最小。  相似文献   

5.
温室试验表明,用 L.arvalis 的燕麦粉培养物拌种,可明显减轻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所致的棉苗立枯病.拌种处理优于直接施入土壤;用 L.arvalis 和Proisotoma minuta 混合处理的防病效果高于二者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6.
 高粱青霉颖枯病在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均有发生,特别是杂交高粱问世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粱的主要病害之一。1984-1987年作者对山西省高粱青霉颖枯病进行了病原、症状、侵染及防治等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番茄茎基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茄茎基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PDA、PSA、2%水琼脂、Richard、番茄煎汁、燕麦片和番茄燕麦等7种培养基中均能良好生长,而在2%水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为缓慢;菌丝在2~32℃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20℃,致死温度为50℃,10min;菌丝生长的pH范围为3~10,最适为5~7;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病菌在7种供试培养基上均能产生菌核;菌核在10种供试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萌发温度范围为5~30℃,最适20℃,致死温度为59℃,10min;菌核萌发pH范围为3~10,最适为7。  相似文献   

8.
采用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天津、黑龙江两地大白菜褐腐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天津、黑龙江两地大白菜褐腐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分离鉴定出TJ和DB两个菌株,分属立枯丝核菌AG-2融合群和AG-1融合群;DB菌株为一新菌株。两菌株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均为25℃,最适pH为7,最适光照为12h。DB菌株菌丝生长速率快于TJ菌株;但TJ菌株先于DB菌株形成菌核,且形成量多。两菌株在碳源、氮源利用和菌核致死温度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微生物源杀虫型种衣剂严重缺乏的现状,本文以3株具有杀虫防病功能的芽胞杆菌及其代谢产物为主要成分,研制一种杀虫防病复合微生物种衣剂。通过测定助剂的理化性质及其对3株芽胞杆菌生长的影响,确定助剂种类和用量,最终形成生物种衣剂的配方:贝莱斯芽胞杆菌ZLP-101(≥2×109cfu/mL)、解淀粉芽胞杆菌ZLP-01(≥2×108 cfu/mL)和枯草芽胞杆菌ZLP-121(1×108 cfu/mL)以1:1:1体积比混合,辅以成膜剂海藻酸钠3%、化学增效剂高效氯氟氰菊酯0.01%、着色剂酸性品红0.2%、增稠剂黄原胶0.1%、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2%。以玉米为供试作物,室内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该生物种衣剂对地下害虫蛴螬的防效为70.71%,对玉米立枯病的防效达83.64%。研制的种衣剂的相关指标符合悬浮种衣剂及微生物菌剂的国家标准,可用于玉米包衣,防治土传病和地下虫害。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黑龙江省马铃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丝生长的条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10~35℃均能生长,适宜温度是25~30℃,30℃菌丝生长最快。在pH为3~12的范围内病菌菌丝均能生长,以pH 5~7菌丝生长速度较快。黑暗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光照可促进菌核的形成。不同碳源、氮源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均较明显,可溶性淀粉和酵母粉对菌丝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立枯丝核菌菌丝体及菌核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9℃和51℃。明确了黑龙江省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可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连续三年调查分析证明,潍坊地区棉苗根病的主要种类为红腐病(Fusa-rium spp.)和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ossypii)。通过对14种药剂(复合剂)室内毒力测定、接菌盆栽试验,找出多邻混剂(多菌灵 邻酰胺1:1)对红腐病菌和炭疽病菌毒力最高,防治效果最好,特别对红腐病防效尤为突出,显著优于五赛合剂。继而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证明防效良好,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13.
关于北也门的一种高梁、玉米的病害——高梁霜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梁霜霉病(Sclerospora sorghi)是一个世界性的重要病害。目前国内尚无确切的报道。作者在北也门重新描述了当地的病害症状与病原,研究了该病的流行与防治。明确病害的初侵染主要靠土壤中的卵孢子。高梁幼苗出土时即可被害,田间出现少量系统病株。在适合的条件下,病株产生孢子囊进行局部侵染,并使病害逐渐扩展至全田。早期的局部侵染可转为系统性侵染,大大加重了高梁的受害程度。生长后期局部侵染减少,系统病株叶片破碎,向土中散出大量卵孢子,为次年流行提供了初侵染源。当地海拔800~1800米的山区,孢子囊和卵孢子均可对高梁造成严重的损失。在当地高梁霜霉病流行的气象要素是:日平均气温25℃至29℃,日平均相对温度56%以上,月结露日期多于18天,累积月降雨在30毫米以上。全年仅12月至次年4月间的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害的流行。在当地玉米主要被土壤中的卵孢子侵染为害。病害的流行往往与降水量有关,一般苗期积水的田块,病害较重。高梁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虽中国的品种材料一般较感病,但也有一些抗病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华北区玉米、高粱、谷子纹枯病病原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玉米,高粱和谷子纹枯病在华北地区发生极为普遍,并日趋严重。作者从该区采集作物病组织,进行丝核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从玉米上得到77个丝核菌分离物,分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中的AG-1-IA (68.8%) AG-1-IB,AG-3,AG-5等菌丝融合群(AGs)和禾谷丝核菌(R.cerealis)中的CAG-3,CAG-6,CAG-8,CAG-9,CAG-10等菌丝融合群,(CAGs).从高粱上得到26个分离物,分属AG-1-IA(77%),AG-4和AG5.谷子上得到30个分离物,分属AG-1-IA (80%)。和AG-4。另外从莠子上得到3个分离物,分离AG-1-IA和AG-4。主要融合群在不同作物和地理上有一定的一致性.致病性测定表明,AG-1-IA的分离物对寄主作物有极强的致病性,但分离物间的差异明显,AG-5的分离物对高粱致病力较强,CAG-10的分离物对玉米有较强的致病力,其余各融合群的分离物致病力均较弱。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田间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粒体线条状,大小714-729×12-13nm,粗提纯液与S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寄主范围窄,接种5科14种植物只侵染大豆,呈系统花叶症状。体外抗性。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划3-4天。传毒方式:可通过种子、蚜虫和摩擦接种传毒。根据以上特性,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毒原应为大豆花叶病毒(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 group)的成员。  相似文献   

16.
桃红叶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桃树红叶病具有以叶片季节性红化为主的综合症状,80年代以来广泛发生,局部地区病害严重。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地区高粱丝黑穗病菌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做好抗二化螟水稻的鉴定工作,作者于近年探索了二化螟饲养及大量保存技术。结果表明:在大田自然感虫条件下抗性表现在3级以上的品种,需进行室内、室外多次重复的人工接虫鉴定才能肯定抗性。这就需要积累大量的虫源。作者采取的办法是天然饲料饲养幼虫加上低温保卵、幼虫和蛹。研究表明:前、后期卵均比中期卵耐低温。  相似文献   

18.
“早衰”是高粱生产和育种上存在的普遍现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生理性病害。经4年研究证明它是草酸青霉(Penicilliem axalicum)和纤细交链孢霉(Allernaria allernala)于初花期浸染而引起的一种高粱穗部病害。主要症状是颖壳及与其连接的枝梗组织坏死,阻止了养分、水分向上输导,造成籽粒秕瘦变小。一般减产10%以上。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的高粱新病害,定名为高粱青霉颖枯病,此病在初花期用多菌灵防治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从柿疯病株的1-2年生枝条或根的输导组织中,抽取组织液并离心富集制备样品,经磷钨酸钠负染,和Epon812树脂常规包埋超薄切片,在电镜下检查很多多型性原核细胞,大小不一,长580-1600nm,宽510-1060nm,胞壁呈山脊状波纹,厚约25nm,无鞭毛而周身分布微小疣突,按其形状大小和亚显微结构特征确定为难养细菌(Fostidious bacteria)而不同于一般植物病原细菌,健株制备的样品中未检查到任何微生物。这个结果与前文报道青霉素可抑制和缓解柿疯病症状表现的结果是一致的[1],检查到的这种难养细菌认为是柿疯病的病原物。
前已证明,柿疯病可以嫁接传病,并对该病的症状作了系统的观察和描述[1],本文报道柿疯病病原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0.
 高梁角黑穗病又称高梁长粒黑穗病(Sorosporium ehrenbergii Kueh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