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在坝系建设中已广泛采用机械施工,大大加快了坝系建设的步伐,提高了坝系建设的质量。但在管理、规划、设计、施工及管护等各个方面,与坝系建设机械化还不十分适应。应进一步提高机械化作为坝系建设重要措施的认识,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坝系建设机械化的试验研究,尽快制定出相应技术规范,以保证坝系建设高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坝系相对平衡系数(A_坝/A_流)局限性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坝系相对平衡系数,即淤地坝体系的淤地面积与坝系所控制的流域面积之比,目前被用作衡量坝系所处平衡状态的量化指标。但由于它把一个三维坝系平衡问题简化为二维平面问题,无法准确反映坝系流域地势高差并忽略了沟道坡度对坝系平衡的影响,因而具有地貌学方面的局限性;坝系相对平衡的实质在于坝系流域水沙产出通量、坝地水沙吸收储存与坝系工程拦排能力间的平衡关系,而坝系相对平衡系数仅表达了这一关系中的部分内容,在水文学方面具有局限性;坝系流域的平衡以库坝工程体系的安全稳定为基础,因而坝系相对平衡系数在工程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坝系流域的平衡或稳定,是一个基于全流域空间之上的综合性稳定,须从结构性稳定和生物性稳定两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吕梁市多年来淤地坝的建设效益,针对坝系设计、建设、运行、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强化对坝系建设的认识、完善坝系工程的前期规划、加大坝系建设的投资力度、保证生物配套措施的实施、实行坝系运行的后续管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对已成坝系小流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定义了坝系和坝系单元。分析了目前坝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坝系规划的重要性和坝系规划的概念,坝系规划要体现整体防护性,功能互补性和功能转换性。并对坝系规划中有关技术问题,如沟道分级方法、坝系空间布局、大中小淤地坝的配置、坝系单元的布局、工程设计标准的确定、坝系初建阶段时序安排与间隔时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坝系相对稳定有关问题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坝系是指小流域沟道中由淤地坝组成的工程体系。坝系与相对稳定坝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流域坝系要达到相对稳定,必须同时满足坝系安全、坝系保收、坝系工程加高工程量和坝系控制洪水泥沙四个条件。提出和完善了坝系相对稳定的有关概念,计算和讨论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不同类型区坝系相对稳定系数临界值的取值范围,并应用坝系相对稳定判别系数对黄河中游地区15条坝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小流域坝系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全面、系统地监控和及时掌握坝系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基本情况,积累基础资料,为坝系工程建设综合效益评价提供技术支撑,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必须开展坝系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小流域坝系监测导则》等规范为依据,结合编制黄土高原小流域示范坝系监测设计的工作实践,提出了黄土高原小流域坝系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方法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浅谈坝系建设单元控制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坝系内洪水控制等问题,作者根据多年坝系建设实践经验和近几年对陕、晋、蒙、甘、宁、青、豫7省(区)坝系形成过程的深入调研,提出了坝系建设单元控制论,即:小流域坝系可分为若干个坝系单元,在每个坝系单元下游建设控制性骨干工程,在单元内实现大、中、小型淤地坝合理配置,可使各单元内洪水泥沙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整个坝系的安全运行。分析了单元控制论在淤地坝建设中的意义,并介绍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8.
西黑岱沟流域坝系相对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的前期规划工作与科研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西黑岱沟流域治理现状及影响坝系稳定有关因子的实测资料,对坝系的相对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流域坝系实现相对稳定,其淤地面积虽是最基本条件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条件。衡量坝系是否实现了相对稳定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一是每km2的坝控面积范围内应有坝地7.8hm2,坝地面积与坝控面积的比值,即坝系相对稳定系数达到1/12.7;二是坝系运行15a后,每隔3~5a要对坝体进行维修加高,使坝系防洪能力长期保持100年一遇或大于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三是在每km2的控制范围内,要有骨干坝0.3座、淤地坝1.0座,坝系的整体布局与结构要达到合理,使暴雨洪水达到均衡分配;四是坝系的安全系数小于1。建设目标实现后,坝系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在设计频率100年一遇的暴雨洪水标准下,坝系安全系数等于0.94,坝地种植的高秆作物可以达到保收,此时,坝系安全和坝地保收能力可趋向于统一。  相似文献   

9.
坝系相对稳定原理是淤地坝规划的理论基础。依据影响坝系稳定性的7个主要因素:坝控面积、坝数、总库容、可淤库容、坝前水深、防洪能力、淤地面积,以Matlab 7.0为平台,采用混沌神经网络(COBP)模型对马家沟流域13个坝系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3个坝系中有7个坝系处于不稳定状态,采用坝系稳定系数来校核COBP模型的计算结果,得出的结论一致,因此,可以判定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得出的结果基本可信。此外,分析了7个坝系不稳定的原因,采用增加坝高和增加淤地坝数量的方法使7个不稳定坝系均达到稳定状态。通过对马家沟13个小流域淤地坝重新规划,形成的13个坝系全部处于稳定状态,可见COBP方法在确定流域坝系稳定方面具有实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称钩河流域坝系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建设动态监测、拦沙蓄水监测、坝地利用及增产效益监测、坝系工程安全监测。通过监测工程的实施,准确评价坝系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全市今后建设安全运行、相对稳定的小流域坝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提高坝系及淤地坝设计、施工、管理和生产的水平,保证坝系工程整体质量与效益的全面稳定发挥。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新一代冲土水枪的性能及其施工应用效果。在施工试验中系统观测了施工工效、施工成本、泥浆浓度以及高浓度泥浆的填筑效应。采用水枪冲土造泥能进一步节省工程费用,而且能造出浓度很高的泥浆,形成塑态。这种泥浆的连续上坝对水坠坝的安全稳定十分有利,同时还会产生3种效应:一是可以缩小边埂的宽度,二是可以加快冲填速度,三是可以提高重粉质壤土水坠坝的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高寨沟大型拦泥坝工程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建成后的效益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环县淤地坝的建设方向,环县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建坝条件,很适合建设淤地坝,且当地政府群众认识到位,建坝、管坝、养坝的积极性高,尤其适合建设大型拦泥坝。  相似文献   

13.
对淤地坝的建设成果进行了回顾,概述了淤地坝坝系规划布设、坝系工程建设、淤地坝效益和坝系相对稳定理论探讨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建设黄土高原坝系物理比尺模型的重要性,并阐述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淤地坝初步设计是坝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设计工作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尤其以不能实现工程设计的优化为突出。可通过运用AutoCAD的CASS软件包实现快捷优化,以减少工程量,减轻设计工作量,节约投资。针对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提出处理建议,以求得快捷、优化、高效的设计成果。  相似文献   

15.
在淤地坝建设中实施招投标制,有利于培养专业施工队伍,节约建设资金,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工期。就分标、招标方式、评标以及承包合同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坝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延安市北沟小流域典型坝地土壤养分的测定,分析比较了其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沟小流域坝地土壤养分分布不平衡,除钾素含量富足外,其它养分含量都很低,特别是有机质和磷含量趋于贫瘠化。有机质、全氮、全磷时空差异都不明显,而速效养分在层次上都表现出鞍形变化趋势且时空差异显著。该项研究可为坝地平衡培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淤地坝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对黄土高原淤地坝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今后淤地坝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方法]利用学术论文数据库和文献计量分析法分析总结黄土高原淤地坝近16a来的主要研究成果,从淤地坝研究区域、研究方法、淤积机理等方面论述了淤地坝研究的重要进展。[结果]16a来,黄土高原淤地坝研究方向的论文数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同时存在着在拦沙功能效益客观评判方法、坝体加高修复等方面的难点或争议性问题。[结论]淤地坝是中国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的主要举措,多年实践证明其已经取得明显的水土保持成果。今后国内学者还需继续拓展淤地坝的研究深度,注重多学科交叉和区域对比研究,不断提高淤地坝的科学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第Ⅱ副区坝地资源潜力与坝系建造模式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分析延安市宝塔区、安塞县南部7乡镇的沟壑密度、布坝密度、现有坝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今后发展坝地的规模及淤地坝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临汾市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地区,沟谷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打坝淤地历史悠久。目前已建成骨干坝40座,中小型淤地坝1.5万座,坝系建设初具规模,不但效益十分显著,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坝系建设经验,为当地今后的坝系建设奠定了坚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跌水坝可实现沟壑的快速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沟壑治理工程布置过程中,存在着单纯拦截、贮蓄的现象,缺乏完全理论研究与指导。甚至水土保持技术文件也存在片面性,导致基层实施单位“年年筑坝年年垮、数量升级无实存”。根据伯努里能量守恒定律,工程布设应分为抬高侵蚀基点Z2与降低侵蚀源点Z1两种途径。为此引进跌水坝概念。提出在沟壑治理中,不可片面强调“抬或降”,应将抬高侵蚀基点与降低侵蚀源点有机配合,科学地将沟道分割成若干的水力平衡断面,上有跌水坝控制下切护床底,下有谷坊坝拦蓄水土可造田。这样,沟壑治理必然收到事半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