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大产量形成因素直接影响作物产量的高低,而产量保护因素不能直接提高产量,而是避免已形成的作物产量遭受损失的因素.如果说产量形成因素是使产量加得多的问题,那么产量保护因素是使产量减得少的问题.它们是防病、治虫、除草,以及包括耐寒、耐旱、耐盐和抗倒伏等方面的抗逆性问题.平衡栽掊体系将产量保护因素与产量形成因素视为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2.
水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稻产量形态规律是水稻育种和栽培的基础理论,已成为作物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从产量构成、光合生产和源库结构方面简介了水稻产量形成规律的生理生态研究进展,分析了3个方面的研究特点和构成产量形成过程的网络关系。同时水稻产量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水稻产量性状的最终表现决定于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众多基因的表达、调控和相互作用,提出应用现代发育遗传学与分子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水稻产量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产量差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及调控途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缩减作物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的差距是当前作物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研究冬小麦产量差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形成机制及缩差增效途径,是大面积持续提高冬小麦现实生产力的迫切需求。本文概述了国内外作物产量差和效率差及调控技术途径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冬小麦产量差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及调控途径研究进展。指出造成冬小麦产量差和效率差的五大因素为:品种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人为管理措施和技术因素以及农户决策因素。最后提出了我国冬小麦产量差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及调控技术途径的发展方向:建立基于云数据分析的区域化冬小麦产量差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智慧调控途径;拓展冬小麦轮作系统下产量差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及调控途径的研究;创建区域模式化简化冬小麦缩差增效技术途径。冬小麦产量差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异缩减技术创建是我国农业通向精准农业、绿色农业、均衡农业、高产高效农业的必由之路。以上研究进展为我国冬小麦缩差增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作物长势监测方法对于同一时期处于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缺乏可比性,以及NDVI的高低不能直接代表产量的高低的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可以动态反映作物长势和产量变化的具有时空可比性的统计指数(作物产量指数)。以黑龙江为例,基于单产数据、气象数据、遥感数据、作物分布数据,对3种作物分别进行估产分区,综合使用随机森林重要性评价方法和留一法为各估产分区筛选最优估产建模变量,构建动态估产模型和产量指数计算模型,并在2022年作物生长季(6—9月)进行了大豆、玉米、水稻的动态估产和产量指数预报和分析。结果显示:1)建模指标的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趋势单产、遥感植被指数、气候类指标。2)3种作物整体单产预测精度最高的为水稻,其平均绝对相对精度(mean absolute relative precision,MARP)为95.20%,其次是玉米(MARP为93.81%),最后是大豆(MARP为92.73%)。3)以历史5 a为基期计算的3种作物的6—9月的产量指数的对比结果显示,大部分区县3种作物各月的产量指数差异处于“平”状态。4)生长季产量指数的月环比结果显示大部分区县产量指数的月环比值处于-0.01~0.01之间。该研究设计的作物产量指数可用于比较某一统计单元(如县、市或省)在特定评估时间点相对于其历史平均单产的增减状况,也可以环比相邻两个评估时间点的产量变化情况;在空间维上可以比较同处于某个特定评估时间点的不同统计单元的单产指数的高低情况,在长势监测、产量预报等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作物产量农业气象统计预报基本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作物产量农业气象统计预报基本模型的研究,综合考虑农业技术进步、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形成的直接效应和农业技术-气候相互作用对作物产量形成的间接效应,提出了一个包括农业技术趋势、气候变化和农业技术-气候相互作用三项的作物产量农业气象统计预报模型,并以江苏省苏南地区单季晚稻预报实例对模式作了检验.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美国玉米、大豆、花生产量的统计特征,发现三种作物的气象产量都存在着准周期性的变化,玉米、大豆气象产量较好地遵从正态分布。根据需要,生年在3、5、10月分别作出预测。第一次以统计预测 主;第二次以因子分析为主,通过分析气候、海温、大气环流的影响,对作物产量变化作出进一步的估计;第三次根据气明灾害、病虫害、种植面积、市场信息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最终作出市场预测。经过三年的使用,证明产量预测与市场预  相似文献   

7.
作物产量预测技术在外贸决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美国玉米、大豆、花生产量的统计特征,发现三种作物的气象产量都存在着准周期性的变化,玉米、大豆气象产量较好地遵从正态分布。根据需要,每年在3、5、10月分别作出预测。第一次以统计预测方法为主;第二次以因子分析为主,通过分析气候、海温、大气环流的影响,对作物产量变化作出进一步的估计;第三次根据气象灾害、病虫害、种植面积、市场信息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最终作出市场预测。经过三年的使用,证明产量预测与市场预测相结合的方法是可行的,并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以及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特点,首先介绍了近10年来王家沟流域作物生产变化的情况,然后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基于土壤侵蚀的YIELD作物生产力模型并结合各作物的实际观测资料,从气象因素(降雨量,气温)以及耕作措施两方面分析了该小流域作物生产力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气象因素(大气降水)和土壤侵蚀的共同影响下,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是影响该区作物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梯田田坎水分耗散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陕北丘陵沟壑区梯田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监测结果的分析,认为田坎水分蒸发对田面土壤水分的减少作用,在距田坎1m距离内是明显的,它使作物单株产量较坡地减少了18.2%,理论计算表明:1m高田坎水分损失10.9%,2m高田坎水分损失11.2%。  相似文献   

10.
哲里木明主要作物产量波动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1981-1995年间哲里木盟主要作物产量波动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表明,粮豆总产和单产均在波动中有较大的提高,总产增幅趋势大于单产,单产年际波动大于总产,各种作物单产的波动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均大于技术水平,气候因素中以温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作物产量差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物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间存在较大差距,地区间甚至同一地区不同田块间作物产量也存在显著差异,这种现象在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生产中广泛存在.缩小该差距对于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开展作物产量差研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从产量差的内涵、研究尺度的扩展及分析方法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有关作物产量差的研究进展,并综述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在产量差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分析了目前作物产量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探讨了未来作物产量差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土壤侵蚀引起表土流失会导致作物产量的下降。哥伦比亚的农业学家F .A .Fl¨orchinger等人研究清除 5、10、13和 4 0cm表土对高粱、花生和木薯产量的影响。该试验在热带农业国际研究中心 (CIAT)试验站进行。试验地土壤为非结晶的高岭石形成的不饱和热带始成土 ,排水良好。由表层土的流失所导致的有机质的减少是作物产量显著降低的关键因素。肥料不能恢复土地的生产力。表土流失的加快使铝处于饱和状态 ,严重抑制了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13.
提高小麦光能利用效率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产量依赖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过去作物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收获指数的增加而生物量增加很小,进一步提升作物产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量的提高,而光能利用效率是提高作物生物量的瓶颈。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可为全世界人口提供约20.0%的能量,阐明小麦光能利用效率变化的内在机理与外在因素,对提高作物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力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定义、主要过程、小麦的光能利用特性和内外影响因素进行综述,表明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具有较大的潜力;论述了外部因素,即光、水分、养分和耕作制度等对小麦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单株尺度上主要由光合作用等内部因素控制,而在田间尺度则由温度、降水、耕作栽培方式等非生物因素控制。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的适应机制,旨在为提升小麦光能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未来光能利用效率的研究可利用高通量表型观测技术,与分子标记结合,设计在目标环境下的具有高光能利用效率的理想株型,为培育高产高效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有机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由于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素)等物质,作物的产量受到质疑,是有机农业生产和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对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的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认为,有机农业模式形成后,作物产量并不低于常规农业。在长期的有机种植中,有机农业的产量要优于常规农业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间混作系统的整体出发,运用生态学原理论述了间混作研究中密度、施肥量、两种作物之间的比例关系、产量的表示方法和总产的计算问题,并运用粗密度、生态密度和标准化产量概念阐明了间混作实占面积与整体面积产量以及总产的计算问题,将行比与作物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更加完整地反映出间混作的空间排列和群体大小。  相似文献   

16.
旱作高产田产量波动性和土壤干燥化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玉山 《土壤学报》2001,38(3):353-356
根据旱地作物长期田间试验数据,论述了旱作农业生产中作物产量波动性是一个规律性现象,并用波动系数加以表述。研究结果表明旱作高产田与低产田相比,存在相似的产量波动性,区别是它在较高产量水平上波动,高产田作物耗水量较高,从而导致土壤相对干燥化。土壤干部是高产田产量产生波动性的直接原因,而低产田则因作物吸水能力低,土壤储水不能充分利用所致。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作物产量增益的地理分异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3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比较研究发现,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可明显减少作物产量的年际波动,使作物具有较好的产量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产量增益与化肥施用和所处气候区的热量因素有关。在无化肥的前提下,保持80%循环率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平均粮食增产量从北向南分别是:海伦262 kg·hm-2(14年平均),沈阳956 kg·hm-2(12年平均),桃源3 063 kg·hm-2(11年平均);在施用N、P化肥基础上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  相似文献   

18.
普钙过量施用是引起“花而不实”发生的一个间接因素,也能导致油菜产量下降;但普钙与硼锌肥合理配施能提高油菜及蚕豆作物的产量。根据这些研究结论,作者于1996-1997年在氮、钾肥常规用量的基础上,探讨了普钙与硼硝及硫酸锌配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续第一期) 2 六大产量形成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 上面说到作物产量形成因素分为六大类:养分、水分、大气、温度、光照和空间.上述六大因素在作物产量形成过程中都起了重要作用;在对六大产量形成因素分别有所了解后,还应知道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20.
哲里木盟主要作物产量波动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1981~1995年间哲里木盟主要作物产量波动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表明,粮豆总产和单产均在波动中有较大的提高,总产增幅趋势大于单产,单产年际波动大于总产,各种作物单产的波动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均大于技术水平,气候因素中以温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