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2011年7月28日晚崇州市雷暴雨分析得出:500hPa西风槽、副热带高压、700~850hPa切变线是影响此次崇州市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南海和孟加拉湾合并成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形成了暴雨过程有利的抬升条件,潜在不稳定条件也是影响此次暴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方面对2018年7月23日发生在银川河东机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游高空槽南压加深和西低东高环流形势的稳定是此次暴雨天气得以持续的关键;多条水汽输送通路的建立,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大气层结的不稳定促使了中尺度单体发展,导致局地大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7月4~7日蚌埠市一次连续性暴雨,对其环流背景、相关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为今后预报员对汛期的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3年7月18日20:00~19日08:00,云南省昆明市12 h内区域站共出现44站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针对这次强降水过程,从高空形势场、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天气雷达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辐合区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昆明上空有两股水汽输送,且水汽通量散度对流层中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水汽输送条件较好,水汽充沛;昆明上空强降水时段内对流层中低层为正涡度,中高层为负涡度,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为对流的发展、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昆明上空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合并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位置少动是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次降水回波属于混合型降水回波,在大片层状云回波中夹杂一些积云强雨团;此次昆明地区的大暴雨天气,与逆风区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19年8月14—15日出现在吉林省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入口右侧对反气旋环流的生成和发展有促进作用,与正散度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500 hPa西风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台风共同作用,对西南急流强度的增大和冷暖空气交绥极为有利;850 hPa风切变区几乎与台风倒槽重叠,说明低空急流位置和维持时间直接影响短时强降水;大的降水落区与高能区外围和能量锋区过渡区始终保持一致;台风水汽是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水汽来源,而间接来源则是中国南海与西太平洋的水汽;低空抬升运动一直存在,与200 hPa高空处的辐散相对应,进而形成高低空抽吸效应,对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10.
应用MICAPS实况资料对2013年6月19-22日山西省忻州市1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是由副高西升北抬而引起的,随着南支槽以及中低层切变线的东移过程降雨量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增关系。700 hpa的西南低空急流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能量以及动量,整个大气层结湿层深厚,忻州市中南部地区处于气旋式辐合区内。过程期间,500 hpa和400hpa分别存在一个强的辐合、辅散中心,物理量场表现出较强的水汽输送、辐合能力,能量供应充足。此次过程是由副高西升北抬及中低空切变线共同影响产生的1次典型的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台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7月25—26日出现在朝阳市的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在500 hPa为两槽一脊形势,朝阳市位于东北冷涡前的西南气流中,在地面暖锋区和850 hPa暖锋式切变区内是暴雨落区;来自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水汽是此次朝阳市暴雨天气的主要水汽来源,并在西南气流的帮助下输送至朝阳市境内,暴雨区上空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较强,中低层干冷空气下沉促进了暖湿气流的抬升,再加上冷暖空气交绥促进了暴雨天气的出现;低层辐合和中高层辐散运动的垂直配置,促进了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是暴雨天气出现的主要动力机制。高层涡度区同低层正涡度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涡度场垂直配置为上升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暴雨天气出现时,朝阳市假相当位温值较大,说明降水天气出现时的不稳定能量强,为暴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热量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11年5月11日苏尼特右旗出现的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冷涡、强锋区及蒙古气旋、冷锋等是引发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沙尘暴天气发生于正涡度中心前正涡度平流中心一带,当负涡度转变为正涡度且受正涡度控制时发生发展,而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形势,对于垂直气流的发生进而引发沙尘暴极为有利;下沉运动中心高度逐渐下降不断将高层动量向下传至低层,沙尘暴中心与上升运动中心和下沉运动中心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江西省永修县2011年6月13日~15日出现的典型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大气环流形势图、卫星云图资料、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及单站气象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2019年7月7—9日吉安市出现连续暴雨过程,给农业生产造成较严重的损失。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重点分析了高低层环流形势、雷达回波图和物理量场,得出暴雨产生的原因。结论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受高空槽、低空切变和西南气流共同作用形成。高空存在辐散下沉气流,低空存在辐合上升气流,有利于冷暖空气相交;比湿和相对湿度均表明此次过程水汽条件充沛;其对流有效位能和K值均较大,对流条件较好。在雷达回波图上主要为层状积状混合云系的回波,且呈现出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FY-2E气象卫星、加密自动站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1年8月28 ~30日本溪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结合是此次过程的主导环流系统,副高减弱南撤是此次降水预报的关注重点,850 hPa切变线移动和冷暖性质是预报过程中的难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动力条件、热力条件较好,水汽条件不足,低空急流未形成,中尺度分析更加清晰地阐述了暴雨过程发展演变情况,为暴雨成因分析提供了更好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NECP 6 h一次1°×1°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机制、中尺度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了2011年7月12日焦作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的演变和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后西北气流中,中高层干冷平流、低层暖湿平流的大气层结增强了对流不稳定的发展,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强的辐合上升和CAPE的高值区等物理量场均与强对流天气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能够提前预警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