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氧化钙(生石灰)、哈茨木霉(生物拮抗剂)及三种不同类型化学杀菌剂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当地主栽花生品种湘花2008为材料,利用16S rRNA、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了氧化钙基施、哈茨木霉拌种及常用的三种化学杀菌剂(甲基硫菌灵、噻呋酰胺、咯菌腈)拌种对花生苗期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1)氧化钙基施和哈茨木霉拌种处理,特有的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OTU数目远多于三种化学杀菌剂拌种处理。(2) Shannon指数、ACE指数分析表明,氧化钙和哈茨木霉处理明显提高细菌多样性和微生物丰富度,而三种化学杀菌剂处理的微生物多样性降低。(3)各处理优势细菌的门与属相对丰度比较,氧化钙处理蓝藻细菌门和硝化螺旋菌属丰度降低,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粘球菌门、拟杆菌门、芽单胞菌属丰度明显增加;哈茨木霉处理变形菌门和蓝藻细菌门丰度降低,拟杆菌门丰度增加;三种化学杀菌剂处理下拟杆菌门和蓝藻细菌门丰度明显大于其他处理。优势真菌的门与属相对丰度比较,氧化钙和哈茨木霉处理均降低了子囊菌门的丰度,其中氧化钙处理的被孢霉门、梳霉门、火丝菌属...  相似文献   

2.
低温常造成南方春花生烂种缺苗而减产,大籽花生减产尤为严重。为研究低温对花生种子的伤害,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环境,选用甲基硫菌灵、福美双、恶霉灵3种杀菌剂对花生种子进行拌种,分析杀菌剂对花生种子低温冷害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10℃低温对花生种子发芽造成严重影响,杀菌剂拌种后发芽率无明显改善。15℃低温下,杀菌剂拌种处理显著提高了花生发芽率,以恶霉灵拌种效果最好,发芽率提高41%~48.7%,至20℃以恶霉灵拌种效果更好。杀菌剂处理的花生种子的SOD活性高于对照;15℃低温处理,均以甲基硫菌灵拌种的CAT活性最高。甲基硫菌灵拌种处理,小籽花生MDA含量降低。说明杀菌剂拌种能增强低温冷害条件下花生种子的抗逆性,从而提高发芽率。  相似文献   

3.
哈茨木霉菌液在花生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哈茨木霉T2-16的菌液制剂拌种能显著提高花生出苗率和成苗率,使花生叶色加深,叶绿素含量提高,矮化植株和促发分枝。原液处理比对照和赤霉素均极显著增产,而灭活液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播种前2、3、4、6 d分别用甲基硫菌灵和硫酸链霉素对马铃薯种薯切薯后干拌、湿拌,以不拌种做对照,探讨干拌、湿拌以及拌种后间隔期对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田间病薯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药剂的不同拌种方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干拌的拌种方式增产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平均增产38.05%,播种前2 d切薯并采用药剂干拌对减少田间病薯率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5.
稀土在花生上应用效果与使用技术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稀土无论叶面喷施或拌种,均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叶面喷施增产幅度大于拌种。叶面喷施浓度以每公顷900-1125ml为宜,拌种浓度一般田块以35-45ml拌5kg种子为宜;25ml稀土拌5kg种子 花针期喷施1125ml/hm^2增产效果最好,结荚期和苗期各喷1次次之,花针期喷施1次亦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稀土对增加植株根瘤数量、提高单株叶面积和叶片光合能力以及改善花生籽仁品质亦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10种杀菌剂处理棉花种子对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不同杀菌剂单剂对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市场上常用的10种杀菌剂单剂按照推荐剂量进行种子处理防治苗期病害。试验结果表明,10种杀菌剂均对苗期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5%(质量分数,下同)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最好,为89.1%;其次为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18%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分别为87.1%和86.9%。杀菌单剂对棉花苗期病害防治效果由好到一般依次为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18%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35%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20%甲基立枯磷乳油>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五氯硝基苯悬浮种衣剂>12%萎锈灵可湿性粉剂,各处理对棉苗生长安全无害。以上试验结果可为应用新型药剂及复配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几种杀菌剂对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endahlex Fries f.sp.niveum(E.F.Smith)Snyder et Hansen)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多粘类芽孢杆菌和甲基托布津的抑制效果最好,噁霉灵次之,咯菌腈最差;其中多粘类芽孢杆菌与甲基托布津的抑制效果相当,当多粘类芽孢杆菌浓度为25 000 mg/L时,抑制效果达为82.77%;其EC50值为506.176 4 mg/L。多粘类芽孢杆菌可作为大田防治西瓜枯萎病的防治药剂首选。  相似文献   

8.
为高效降解秸秆和腐解油菜病原菌菌核(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e Bary),研制出由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孢子悬浮液配制的复合液体菌剂和由哈茨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与菜籽饼和油菜秸秆进行发酵所得的固体复合生物肥料,通过盆栽模拟试验,分析复合生物制剂腐解秸秆和油菜病原菌菌核的效率,测定其对盆栽土壤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基质对照相比,油菜和水稻秸秆腐解率分别提高15.07%和5.81%,菌核萌发率分别下降20.98%和12.28%;复合生物制剂腐解的秸秆可显著提高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利用水稻秸秆还田并施用复合生物肥料可显著提高油菜产量,油菜籽比空白对照增产9.6%。  相似文献   

9.
施用根腐病生防颗粒剂对大豆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木霉菌等多种生防菌结合的生防颗粒剂为材料,探讨施于大豆田后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土壤中施入生防颗粒剂后未明显引起微生物区系变化,也没有使某些微生物明显地上升或下降.在大豆生育期间多数生防颗粒剂组合的真菌数量低于种衣剂拌种处理区;在大豆生育期间生防颗粒剂组合的放线菌数量都高于种衣剂拌种,在分枝期1号和4号生防颗粒剂处理的细菌数量高于种衣剂处理区和空白对照,开花期(R1)到成熟期(R8)多数生防颗粒剂处理的细菌数量也高于种衣剂处理和对照.生防颗粒剂在分枝期和开花期使土壤中木霉菌数量增加,生防颗粒剂组合、种衣剂处理区和空白对照在分枝期镰孢菌数量较低,除生防颗粒剂组合1号外葡萄孢菌数量在出苗期、结荚盛期都低于空白对照.除结荚期外,其它时期生防颗粒剂处理较空白对照区青霉菌多.  相似文献   

10.
明确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及其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辣椒疫病的绿色防治技术的研发提供依据。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淡紫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enissocaesllis)等6种微生物菌剂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这些微生物菌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控效果及其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A1(1×108CFU/g枯草芽孢杆菌微囊粒剂)、A2(1×108 CFU/g哈茨木霉菌水分散粒剂)处理的防效最好,防治效果分别为85.58%和81.97%;A3(5×108 CFU/g荧光假单胞杆菌颗粒剂)、A4(4×109 CFU/g淡紫褐链霉菌NBF715粉剂)、A5(1×1010  相似文献   

11.
张建华  张艳凤  张文博 《花生学报》2003,32(Z1):463-465
通过不同浓度多效灵花生浸种试验,花生播种时用400~500倍多效灵水溶液浸种效果最佳,苗期病害发病率大大降低,且显著增加花生产量;与云大120、花生拌种剂进行对比试验,多效灵防病、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重茬种植现象普遍,黑痣病与黄萎病危害严重。目前主要应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造成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对一些作物土传病害防治效果较好,为明确其对马铃薯黑痣病和黄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与应用方法,在重茬地进行了田间防治和马铃薯根围土壤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马铃薯黑痣病、黄萎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枯草芽孢杆菌与有机肥混合沟施(每667 m^2沟施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10 kg+有机肥500 kg)对马铃薯块茎黑痣病防治效果最佳,达到了63.65%,枯草芽孢杆菌与化学药剂混合拌种(每667 m^2种薯用枯草芽孢杆菌粉剂500 g+3%中生菌素43 g+70%甲基硫菌灵107 g拌种)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效达到了38.72%。这2种处理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也最为明显,分别增产20.00%和22.66%。对不同生育期马铃薯根围土壤酶活性的分析得知,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没有显著效果。化学药剂拌种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木霉菌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物种群。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大豆田中木霉菌种群多样性及生防活性,2012~2014年在东北三省大豆产区采集土壤样品147份,采用稀释法和土壤颗粒平板法进行木霉菌的分离和培养,共获得木霉菌菌株237株。经系统鉴定发现包含木霉属真菌15个种,其中优势种哈茨木霉77株,分离频率为32.49%;深绿木霉49株,分离频率为20.68%。其中辽宁省和吉林省土样分离出木霉菌数量较多,黑龙江省的较少。橘绿木霉、螺旋木霉在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均有发现,可育木霉、猬木霉、侧钩木霉、棘孢木霉和硬毛木霉只在辽宁省发现。在所分离的木霉菌株中有2株木霉菌株sneft-s57(1),sneft-l50(2)杀线虫活性最高,对禾谷镰刀菌、丝核菌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余丹  黄宇  黄振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4):763-767
核地杖菌(Scleromitrula shiraiana)是桑葚白果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害桑葚引起"白果病"。本文研究了哈茨木霉菌与世高单剂及混合物防治核地杖菌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哈茨木霉的乙醇提取物(毒素)对核地杖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70%和80%以上,在室内条件下哈茨木霉毒素与世高对核地杖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分别为5.97、19.73μg/mL。哈茨木霉与世高混合物对核地杖菌的抑制效果与混合物中两种单剂的含量有关,混合物T3(3.0+7.0),T5(6.0+7.0)和T6(6.0+14.0)处理组对核地杖菌的抑制效果表现为增效作用;从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使用成本与化学农药使用量等方面考虑,混合物T5是用于防治核地杖菌的最佳组合。本研究结果可为使用哈茨木霉毒素及其与世高联合防治桑葚白果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选择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WP)、36%甲霜灵锰锌悬浮剂(SC)、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WP)、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WP)、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WP)、22.5%抑霉唑乳油(EC)6种杀菌剂对3种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差异很大,50%甲基硫菌灵(WP)和22.5%抑霉唑(EC)对3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均很好,EC50分别为1.69、5.59、5.03μg/mL和3.60、5.17、1.58μg/mL。  相似文献   

16.
药剂拌种对花生苗期的影响及田间蛴螬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花生常用拌种药剂的苗期安全性及田间防效,采用盆栽法测定了3种杀虫剂拌种在不同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出苗率及生长指标的影响。综合比较得出安全性依次为毒死蜱>氟虫腈>吡虫啉;分别加入4种杀菌剂混配拌种后发现,出苗率和其它生长指标均有所提高,其中萎锈•福美双效果最好。田间试验得出:毒死蜱单独拌种具有较高的杀虫增产效果,加入杀菌剂有一定的增效;吡虫啉与萎锈•福美双混配拌种可提高出苗率及防虫效果,增产率为53.59%;氟虫腈拌种后防虫效果较差,与4种杀菌剂混配后增效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应用哈茨木霉菌T2-16菌剂对花生进行木霉拌种和浸种处理,研究木霉对花生防病促生长的效果。结果表明,供试木霉菌剂两种使用方法对病害防治效果和促生长作用均好于对照,其中木霉菌剂拌种处理的效果又优于浸种处理。拌种处理后荚果产量、饱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2.4%、36.8%和33.8%,而其秕果重量比对照降低了29.8%,其叶斑病发病率比对照降低了8.79%,防效为64.63%,其烂果数比对照少了3.18个,防效为60.6%。  相似文献   

18.
1991年以来,通过室内系统筛选和田间试验,从国内外14种杀菌剂中,选出三唑类的速保利、粉锈宁和苯并咪唑类的苯菌灵,作为防治玉米全蚀病较理想的药剂.田间试验,2%速保利可湿性粉剂0.3%拌种和自制成的0.02%速保利颗粒剂穴施45公斤/公顷,防治效果最好.1993年两处试验,拌种苗期防效分别为84.14%和84.92%,收获期病情指数下降70.33%和71.19%,增产分别为25.38%和32.31%;颗粒剂穴施苗期防效分别为74.62%和81.55%,收获期病情指数下降71.31%和72.55%,增产17.17%和27.4%.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有效防止菌草食用菌病原真菌的药剂,本研究选用 7 种杀菌剂对菌草食用菌 4 种病原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采用菌落直径法对 4 种病原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7 种供试杀菌剂对菌草食用菌 4 种病原真菌的作用效果中,百菌清对哈茨木霉的抑制作用最好,EC50 值最小为 0.291 4 mg/L;多菌灵对蜡孔菌和侧耳木霉的抑制作用最好,EC50 值最小分别为 0.257 mg/L 和 1.030 4 mg/L;精甲霜?锰锌对赭曲霉的抑制作用最好,EC50 值最小为 9.233 4 mg/L。百菌清、咪鲜胺、多菌灵和精甲霜?锰锌对 4 种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建议生产上将这 4 种药剂轮换使用,以有效控制菌草食用菌病害。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花生褐斑病生防资源,对从阜新、锦州等辽宁花生主产区采集到的60份健康花生叶片进行分离,获得微生物563株,从中筛选出对花生褐斑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18株,其中抑制作用最强的为TL6菌株,其对花生褐斑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64.3 mm。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和保守序列同源性分析,明确TL6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TL6菌液对花生褐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发酵液原液对花生褐斑病防治效果为69.17%,发酵原液200倍稀释液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42.48%,TL6发酵原液200倍+50%多菌灵悬浮剂1 000倍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81.33%,联合使用能够显著增效,解淀粉芽孢杆菌TL6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