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烟叶还原糖与烟叶、土壤主要化学成分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烟叶还原糖与烟叶、土壤主要化学成分的关系,研究了壤土及粉砂质土2种土壤条件下15种烟叶化学成分(还原糖、尼古丁、全钾、氯、蛋白质、全氮、全磷、Mg、Ca、Fe、Mn、Cu、Zn、K/Cl及糖/尼古丁)和6种土壤成分(Cu、Zn、Fe、Mn、K及土壤pH)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Fe对还原糖有正向促进作用,Ca对还原糖的提高有抑制作用,提高Cu、Zn、Ca,降低Fe含量可以降低还原糖含量。可见,调整烟叶、土壤主要化学成分可以调节烟叶还原糖含量,进而优化皖南烟叶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提高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2.
1951—2013年河南省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选取1951—2013 年河南省18 个观测站月观测降水量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 线性趋势检验、降水量变率、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河南省降水量及800 mm等降水量线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过去63 年,(1)河南省年和四季降水量具有不显著减少趋势,夏季降水量变化控制年降水量变化,发生旱灾的程度高于洪灾;(2)年和四季降水量存在2~3 年、准4.5 年和准6 年的振荡周期,可能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有关;(3)年和四季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大部分地区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具有减少趋势;(4)将800 mm等降水量线作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显得单薄,需要寻找更多的代用指标,综合分析南北方分界线具体走向及宽度范围。 相似文献
3.
4.
春玉米还原糖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试验对春玉米的叶片、叶鞘、茎秆和雌雄穗等器官的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层次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春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各器官还原糖含量呈大幅度升降变化;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叶片还原糖含量的两个峰值揭示了春玉米高产栽培需氮“前轻后重”的内在原因;生长中心器官的还原糖含量高,是器官迅速建成的生理基础;氮肥主要影响叶片的生长及生理代谢活性,进而影响叶鞘和茎秆建成,最终影响经济产量。在本地土壤条件下,产量的限制因素是“源”而不是“库”。 相似文献
5.
傅维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11)
研究了黑米在发芽过程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规律,分别对不同温度下,以不同处理条件下发芽的黑米进行还原糖含量测定。试验表明,黑米最适的发芽温度为22℃,在发芽期间黑米中还原糖含量先升后降。这一结论为开发发芽黑米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贮藏期间干物质、还原糖、淀粉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针对生产中栽培的5个马铃薯品种贮藏期间干物质、淀粉、还原糖含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贮藏期间马铃薯不同品种块茎干物质含量有极显著差异(P<0.01);同一品种不同贮藏时期干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不同贮藏时期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贮藏期间马铃薯块茎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含量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02。 相似文献
7.
不同温度对贮藏马铃薯干物质、淀粉、还原糖含量影响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铃薯块茎含水量高 ,贮藏不易 ,常影响品质 ,利用价值降低。贵州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资源 ,发挥优势 ,实行科学贮藏 ,不仅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保持薯块新鲜和较强的生活力。同时 ,还有利于干物质含量提高和淀粉、还原糖的转化 ,适应油炸食品工业对原料的需要。现将试验情况报告于后 :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冬春藏薯 (12月—次年 3月 ) :费乌瑞它、中薯 3号、中薯5号 ,采用雷山基地县 11月中旬收获的秋薯。夏秋藏薯 (6~9月 ) :费乌瑞它、中薯 3号、中薯 5号、大西洋 ,采用息烽、独山基地县 6月上旬收获的春薯。1 2 … 相似文献
8.
DNS法定量测定还原糖的波长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定量检测还原糖的最佳测定波长。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样品进行扫描,将每个波长下不同浓度显色液的吸光值与还原糖浓度进行线性拟合并分析,另通过对同一样品的10次扫描结果的RSD进行分析以验证波长选择是否合理。结果发现:葡萄糖在520 nm处线性相关系数R_(520)~2≈R_(max)~2,在520~580 nm范围内R2稳定在0.9998且在范围内斜率随波长增大而减小。半乳糖在520 nm处线性相关系数也存在R_(520)~2≈R_(max)~2,而在520~580 nm范围内R~2及斜率随波长增大而减小。对同一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进行分析,发现RSD_(520)≈RSD_(min)。此外,在480~580 nm波长范围内对照组吸光值都较为稳定,而试验组吸光值在该范围短波长区域波动明显,且波长越小波动越大。结果表明在520 nm处既可达到很好的线性关系,又可实现较好的分辨率,同一样品的验证实验很好的验证了该结论。试验组吸光值在较短波长处的波动表明选择较短波长是不合理的,同时说明新生成的氨基化合物的光吸收基团和DNS原有的光吸收基团为不同基团。 相似文献
9.
10.
α-萘乙酸棉球扎顶对烤烟上部烟叶烟碱含量及糖碱比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烤烟K326为供试品种,通过大田栽培试验,于烟株打顶后分别将不同浓度α-萘乙酸浸泡的棉球包扎于茎顶,用连续流动化学分析法测定了各处理所得上部烟叶橘黄二级(B2F)初烤烟的烟碱、总糖、还原糖等化学成分的含量,研究α-萘乙酸棉球扎顶对烤烟上部烟叶烟碱含量及糖碱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0~200mg/kg的浓度范围内,烤烟上部烟叶的总烟碱含量与α-萘乙酸的浓度呈负相关,而上部烟叶的水溶性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及糖碱比值均与α-萘乙酸的浓度呈正相关;(2)打顶后用浓度为200mg/kg的α-萘乙酸溶液浸泡的棉球包扎烟株茎顶部,可较大幅度地降低烤烟上部烟叶的烟碱含量,并显著提高上部烟叶的糖碱比值,该处理所得B2F初烤烟的总烟碱含量从对照的5.9%下降至3.8%,而糖碱比值从对照的2.8上升至5.3,总烟碱含量和糖碱比值分别为对照的64.4%与189.3%;(3)打顶后用浓度为200mg/kg的α-萘乙酸棉球扎顶可显著提高烤烟上部烟叶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1.
海岛棉棉铃发育过程中糖与纤维素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个主栽海岛棉品种新海21提高系和新海28(YX-193和XH-28)为材料,在南疆膜下滴灌条件下于2006和2007年对海岛棉棉铃发育过程中糖与纤维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铃龄的增长,铃壳、种子和纤维中糖含量变化呈单峰曲线,即自花后快速上升,21~28 d达到最大值,随后迅速下降,到吐絮期降至最低;纤维素于花后14 d左右开始大量合成,含量至吐絮期达最大值;纤维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着铃龄增加不断减小。棉铃不同部位的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及转移率表现为纤维>种子>铃壳。YX-193铃壳、种子两种糖的转移率较XH-28略高,说明它“装载”和“转运”能力强,有利于纤维发育。 相似文献
12.
13.
建立中性纤维素酶活力测定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各分量,根据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报告扩展不确定度结果。采用还原糖法测定中性纤维素酶活力,对建立的数学模型逐层展开了分析,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评定标准曲线的不确定度。结果表明,测定本方法所用的样品扩展不确定度为:U=40.8 U/g,k=1.960。该评定方法客观、有效,在实验室的检测工作中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不同采收方式对烤烟上部烟叶厚度与烟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烤烟品种云烟87用显微标尺法测量了4种不同采收方式所得上部烟叶初烤烟的厚度,用连续流动法测定了不同采收方式所得初烤烟的烟碱含量与总糖含量,探讨了不同采收方式对烤烟上部叶的厚度、烟碱含量、糖碱比值及可用性的影响。得出结论:(1)顶部6片叶一次性摘采或砍采均可显著降低上部烟叶的厚度,其倒数第2叶初烤烟的厚度分别比每次采收2片的降低了18.9%和18.0%;(2)可显著降低上部烟叶的烟碱含量,二者的倒数第2叶初烤烟的烟碱含量分别为3.0%与2.9%,而每次采收2片的烟碱含量为3.9%;(3)可显著降低上部烟叶的总氮含量、提高糖碱比值;(4)可显著提高上部烟叶的可用性;(5)与每次采收2片的相比,每次采收3片的亦具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上部烟叶厚度与烟碱含量和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为进一步了解湖南主产烟区烤烟总氮含量的区域特征,采集湖南烤烟主产区中部烟叶样本315份,通过采用连续流动法测定烟叶总氮含量,分析湖南烤烟中部烟叶总氮含量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烤烟主产区中部烟叶总氮含量均值为1.93%,其中含量小于1.5%的样本占3.40%,中部烟叶总氮含量适中;烟叶总氮含量年度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主栽的3个品种、3个生态区域间烟叶总氮含量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烟叶总氮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从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湖南烤烟总氮含量处于适宜水平,不同烟区间差异不大,年度间的差异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