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膜覆盖对甘薯垄内温度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不覆膜为对照,测定了黑膜和白膜覆盖甘薯垄内5、10、15、20、25cm的温度,调查了缓苗期和栽后30d的幼苗叶片数和主茎高及产量。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提高了垄内不同土层的温度,白膜提高2.7℃,黑膜提高1.74℃。覆膜促进缓苗,白膜早2d,黑膜早3d。覆膜后,发棵早,长势旺,栽后30d的幼苗叶片数和主茎高,黑膜比不覆膜增加13.2片和4.4cm,白膜增加6.9片和3.2cm。鲜薯产量,黑膜44 453.1kg/hm2,比不覆膜增产10 729.2kg/hm2,增产率31.8%,达到极显著水平;白膜41 250.0kg/hm2,增产7 526.1kg/hm2,增产率22.3%,达到极显著水平;黑膜与白膜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中国对高产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和对新品种栽培技术的需求,烟台市农科院采用改良杂交法选育优良新品种,并通过国家区域试验进行产量、品质、抗病性鉴定,采用田间对比试验分析法对新品种进行覆膜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烟薯24’在2008—2009年国家区域试验中:鲜薯平均32235 kg/hm2,较对照增产9.46%;薯干平均9685.5 kg/hm2,较对照增产18.55%,2010年通过全国甘薯鉴定委员会鉴定。研究得出,‘烟薯24’具有产量高、淀粉含量较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优点,是加工淀粉的优质品种。‘烟薯24’覆膜栽培以黑色地膜效果最好,这主要是因为黑色地膜具有抑制杂草生长,不用喷施除草剂,避免了除草剂抑制地上部生长;地温适宜,不会因前期地温过高,影响薯块膨大;地上下部生长动态、叶面积系数动态、T/R值进展合理,因此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3.
浙薯70是一个早熟、高产、橘红肉的甘薯品种,2011年通过国家食用甘薯品种鉴定。在2008~2009年国家区试中,2年鲜薯平均产量32054.85kg/hm2,较对照南薯88增产1.30%,增产不显著;薯干平均9814.65kg/hm2,比对照增产11.67%,增产极显著,烘干率30.69%;淀粉率20.34%。中抗茎线虫病和黑斑病。浙薯70可作食用或薯片加工。  相似文献   

4.
龙薯21号薯块下纺缍形,薯皮淡红色,薯肉淡黄色,2008~2009年参加国家南方薯区区域试验,两年平均鲜薯产量41 626.5kg/hm2,比对照金山57增产19.06%;薯干平均产量9 775.65kg/hm2,比对照增产8.40%;淀粉平均产量5 858.1kg/hm2,比对照种增产4.20%。中抗甘薯瘟病,高抗蔓割病。具有高产、抗病、适应性广、适宜加工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不覆膜为对照,研究了白膜全膜覆盖、黑膜全膜覆盖、白膜全膜覆盖+膜上盖土、黑膜全膜覆盖+膜上盖土、侧膜覆盖、稻草覆盖后盖白膜6种覆膜方式对马铃薯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膜覆盖+膜上盖土能促进出苗,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马铃薯的干物质含量、商品薯率及产量,是适合黔中地区马铃薯栽培的最佳覆膜方式。  相似文献   

6.
王清 《中国种业》2021,(1):69-73
以10个不同类型的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纯作为对照,研究小麦与甘薯行数比在3∶1和2∶1套作模式下甘薯地上部农艺性状和2种作物鲜产的变化。结果表明:参试甘薯最长蔓长比纯作减小;分枝数和茎粗因品种差异变化不尽一致;漯薯14号在3∶1模式种植时较纯作增产18.77%,漯薯15号在2∶1套作模式下较纯作增产3.99%,其余甘薯品种及小麦鲜产均不同程度下降;套作兼用型(漯薯11号和漯薯15号)甘薯品种产量更高;麦薯3∶1比2∶1套作模式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川西北地区甘薯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通过筛选合理的肥料配比组合,为川西北地区甘薯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不施肥为对照,选择了5种不同的肥料配比组合,并进行了鲜薯鲜薯产量、薯块干率和薯干产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N、P、K肥料配比组合对甘薯产量及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肥料配比组合对增加甘薯产量,提高薯块干率均有一定的作用,川西北地区万薯5号的最佳施肥量是P2O75 kg/hm2、K2O150 kg/hm2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8.
覆膜栽培对甘薯幼根生长发育、块根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济徐23为材料,进行2年的大田试验和一年的盆栽试验,研究2种覆膜栽培对甘薯生长前期幼根生长发育和吸收能力、分化根内源激素含量和封垄期单株块根鲜重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覆黑色膜和覆透明膜处理与对照相比,均显著(P<0.05)增加甘薯秧苗栽植后10 d和20 d的幼根数量、总长度、鲜重、表面积、体积和幼根根系的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其中的幼根数量、鲜重、体积、幼根根系的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在2种覆膜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覆黑色膜优于覆透明膜;2种覆膜处理显著(P<0.05)提高秧苗栽植后10 d的根系活力,且覆黑色膜优于覆透明膜。同时,在块根分化期(秧苗栽植后20 d和30 d)2种覆膜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分化根的ZR含量,促进初生形成层的活动和块根形成;在块根膨大初期(秧苗栽植后40 d)2种覆膜处理显著(P<0.05)提高分化根的ABA含量和显著(P<0.05)降低分化根的GA含量,促进次生形成层的活动、淀粉积累和块根膨大,其中,块根膨大初期2种覆膜处理ABA和GA含量差异显著(P<0.05),均覆黑色膜处理效果最好。在2年的大田试验中,2种覆膜处理与对照相比,均显著提高了甘薯封垄期的单株有效薯块数和单薯鲜重,覆黑色膜的单株有效薯块数高于覆透明膜,而覆透明膜的单薯鲜重显著(P<0.05)大于覆黑色膜处理。覆黑色膜和覆透明膜处理2011年分别增产10.71%和5.76%,2012年分别增产12.99%和7.45%。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快淀粉型甘薯新品种‘苏薯24号’的推广应用,总结淀粉型甘薯品种选育的实践经验与心得,通过2012—2014年国家区试多年多点品比试验,以及抗病性等特性综合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苏薯24号’在2012—2013年国家甘薯长江流域薯区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33534.0 kg/hm2,平均薯干产量11130.0 kg/hm2,淀粉产量7549.5 kg/hm2,比对照‘徐薯22’增产18.27%,增产显著;平均块根干物率和淀粉率为33.08%和22.41%,分别比对照‘徐薯22’高2.84和2.47个百分点。2014年国家长江区试生产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31204.5 kg/hm2,平均薯干产量10194.0 kg/hm2;平均淀粉产量 6883.5 kg/hm2,比对照‘徐薯22’增产23.28%。该品种2015年2月通过国家甘薯新品种鉴定。‘苏薯24号’聚合了双亲高产、高淀粉、丰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薯干和淀粉产量均较高,抗病和耐储藏性好,在长江流域薯区及周边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最后,笔者提出了高淀粉甘薯品种的选育策略是培育骨干亲本与创建核心种质,组配优势群体且加大选择压力,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黔西北山区马铃薯的产量,以威芋 5 号马铃薯原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白色透明膜垄作、黑膜垄作覆土自动破膜、白膜半膜覆盖集雨、黑膜半膜覆盖集雨 4 种不同覆膜方式及露地栽培不覆膜对马铃薯的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地膜能有效缩短马铃薯的生育期,覆膜最高能缩短 16d;不同海拔地区覆膜方式也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在海拔为 953m 的地区以白膜半膜覆盖集雨和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马铃薯产量最高,分别达 2079.91kg/667m2、2078.54kg/667m2,较露地栽培不覆膜增产 25.17%、25.09%;海拔高度 1562m 的地区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马铃薯产量最高,达 2286.12kg/667m2,较露地栽培不覆膜增产 28.99%。4 种不同覆膜方式均较露地栽培不覆膜纯收益增加。因此,推荐在黔西北山区中低海拔 950m 左右地区种植马铃薯采用白膜半膜覆盖集雨和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在海拔 1500m 以上地区采用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  相似文献   

11.
针对市场上紫甘薯品种较少、产量低、食用口感较差等问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合作,以宁N26-2为母本,与多父本进行集团杂交,经高低世代组合筛选,育成鲜食型紫甘薯新品种皖苏361,于2022年9月完成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甘薯(2022)340044。该品种薯块纺锤形,薯皮紫色,薯肉浅紫色,鲜薯产量26530.5kg/hm2,较对照宁紫薯1号增产8.40%,薯块干率31.50%,鲜薯花青素含量7.79mg/100g,食味评分75.35分,比宁紫薯1号高3.15分。抗蔓割病,中抗根腐病,耐储藏,可作为鲜食型紫甘薯品种在长江中下游薯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旱薄地甘薯除草剂与地膜覆盖配套栽培效应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旱薄地甘薯除草剂与地膜覆盖配套栽培效应,选用33%二甲戊乐灵、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50%乙草胺乳油3种除草剂,结合地膜覆盖栽培进行旱薄地甘薯杂草防除和增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化学除草剂与覆膜栽培法的6个处理平均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3.79倍和3.88倍,平均茎叶产量较对照增加0.9倍,其中,以透明膜+33%二甲戊乐灵4500ml/hm2处理最为理想,30d、45d杂草株防效分别为87.33%、85.33%,45d、收获期草鲜重防效88.1%、93.98%,鲜薯产量为30300 kg/hm2,较对照增加7倍,薯干产量为9999 kg/hm2,较对照增加7.6倍,茎叶产量为25200 kg/hm2,较对照增加5.5倍。综合本试验结果可知,旱薄地不采取农艺措施粗放式甘薯种植效益低下,采用栽前喷施除草剂与地膜覆盖配套栽培法能有效的防除杂草,提高地温,促苗早发,保水保肥,节省劳力,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以二甲戊乐灵+透明地膜栽培法尤为突出,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13.
高干率、高胡萝卜素甘薯新品种福薯604是以广薯87为母本计划集团杂交选育而来,2016年通过国家甘薯新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为国品鉴甘薯2016008。通过对福薯604的形态特征、生产力、生长动态、品质特性及抗病性等生理特点进行多年多点的研究,结果表明:福薯604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分别比对照广薯87分别增产17.15%和21.69%,薯块干物质含量达到30.43%,食味、外观品质优,同时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中胡萝卜素含量达到7.6 mg/100 g,中抗蔓割病和I型薯瘟病,适于在中国南方甘薯种植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4.
黑色地膜对甘薯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探讨更为有效的甘薯覆膜栽培模式。采用田间试验与人工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覆膜栽培模式的生理特性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色地膜模式垄内10cm土壤温度平均比透明膜低2℃,比不覆盖地膜高1℃;薯块产量比透明膜高18.0%,比不覆盖地膜高20.4%。黑色地膜模式具有地温适宜、茎叶生长协调、叶面积系数合理、地上下部养分分配合理、净同化率较高的优点,这是最终薯块产量较高的原因。且不用喷洒除草剂,无污染,省工省劲。覆盖黑色地膜将成为栽培甘薯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胡启国 《中国种业》2016,(10):43-44
研究了不同品种肥料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甘薯缓释氮专用复合肥比对照增产20.5%,增收13.9%,商品薯率增加13.5个百分点,薯干产量增加18.1%,淀粉产量增加17.37%;施用甘薯腐植酸专用肥比对照增产15%,增收8%,商品薯率增加16.2个百分点,薯干产量增加20.3%,淀粉产量增加22%。说明合理施用甘薯缓释氮专用复合肥、甘薯腐植酸专用肥能有效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2012-2014年对广薯87、商薯19号等9个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9个品种3个年份及其互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兼用型品种广薯87鲜薯产量3198.40kg/667m2,比对照增产28.11%;商薯19号鲜薯产量3157.18kg/667m2,比对照增产26.46%;这2个品种鲜薯产量高,食味好,商品性突出,可以作为淀粉加工和鲜食品种栽植;龙薯9号平均鲜薯产量3253.67kg/667m2,比对照徐薯22号增产30.33%,可以作为鲜食型和一年双季栽培。  相似文献   

17.
2011年贵州省甘薯新品种(系)区域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1年贵州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4个甘薯新品种(系),其鲜薯产量均比对照胜利百号增产;薯干产量也均较对照增产;因此2012年可继续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贵州省种植的甘薯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移栽时期对食用型甘薯品种烟薯25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移栽时期对食用型甘薯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以食用型甘薯品种烟薯25号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6年在青岛农业大学农业示范园布置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移栽时期对甘薯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外观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移栽时期提前,甘薯移栽后50d内的生长发育速度降低,与最后一个移栽时期相比,提前移栽甘薯的最长蔓长、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分别减少了7.1%~44.9%、10.4%~68.4%、21.1%~101.8%,处理间差异显著;收获期甘薯产量增加,单株结薯数、平均薯块重和大薯块所占比率增加,不同处理差异显著;随移栽时期提前,收获期烟薯25号薯块表皮条筋发生率增加,外观品质下降,按时间先后,4个移栽时期烟薯25号薯块条筋发生率分别为41.40%、27.41%、22.47%和15.43%,差异显著;提前移栽可提高收获期甘薯淀粉含量,可溶性糖(组分)含量降低,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不显著。生产中可结合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移栽时期来提高商品薯率、外观品质及营养品质,实现甘薯种植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适宜龙岩市种植的紫色甘薯新品种,采取一年多点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金山57”为对照,2014年夏季引进6个紫色甘薯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从农艺性状、经济性状、鲜产、干产、淀粉产量、品质和花青素含量等方面进行筛选鉴定。结果表明:6个紫色甘薯新品种中,2个品种表现较好。其中,‘龙津薯1号’鲜薯产量最高,为39.11t/hm2,薯干产量9.22 t/hm2,淀粉产量5.53 t/hm2,干物率23.57%,淀粉率14.15%,食味评分80.0分,花青素含量17.66mg/100g。‘福薯24号’鲜薯产量其次,为36.30 t/hm2,薯干产量10.82 t/hm2,比对照增产3.32%,淀粉产量7.11 t/hm2,比对照增产6.77%。干物率29.81%,淀粉率19.57%,食味评分84.7分,花青素含量11.95mg/100g。‘龙津薯1号’鲜薯产量高,干物率和花青素含量指标适宜,可以推荐作为紫色地瓜干加工品种在龙岩市推广种植。‘福薯24号’鲜薯产量较高,食味品质好,干物率和淀粉产量高,可以推荐作为鲜食型和紫色淀粉加工型品种在龙岩市推广。‘广紫薯8号’将进一步观测。‘福宁紫3号’、‘宁紫薯1号’和‘徐紫薯2号’等品种均不适宜在龙岩市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正>福宁薯14号是以福薯13号为母本集团杂交选育而成的兼用型甘薯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较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特点。2011-2012年参加福建省区域试验,2年平均每hm2鲜薯产量55665.75kg,比对照增产28.38%;薯干产量12011.55kg,比对照增产11.29%;淀粉产量6910.95kg,比对照增产4.20%。该品种于2014年6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闽审薯20140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