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浙江海洋贝类微生物调查及其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 0 3年 8月在浙江沿岸地区抽取了 4 0份贝类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检测结果表明 :在总共 4 0份样品中 ,有 2 7份不同程度地受到微生物污染 ,占总数的 6 7.5 % ,合格率仅为 32 .5 %。其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大肠菌群 ,占超标总数的 6 7.5 % ,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 ,占总数的 2 2 .5 % ,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 ,在此次抽检的样品中未见 ,检出率为 0 % ;也有少部分贝类产品是因细菌总数超标 ,占总数的 5 %。可见 ,微生物性污染对浙江海洋贝类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2.
研究探讨了贝类以缢蛏为代表在室温16℃、湿度50%~70%条件下,不同冷冻时间对贝类大肠杆菌、细菌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存放时间延长,贝类菌落总数呈下降趋势,变化范围分别在1.0×102~1.0×103 CFU/g之间。而大肠杆菌数基本小于30MPN/100g,低于农业部无公害贝类标准。存储8d以后,大肠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菌总数在6d以后呈下降趋势。可见贝类在-11~-18℃的温度下,大肠杆菌数存储8d无明显变化,细菌总数存储6d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从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早春园自由市场随机购买鲜鸡蛋30枚作为检样,蛋黄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通过预增菌、增菌、分离培养及鉴定,发现所购买的这些鸡蛋黄中沙门氏菌检出阳性率为76.7%。  相似文献   

4.
2005年3到6月问对厦门市(集美,同安,岛内)3个区养殖的带壳牡蛎及市售牡蛎肉进行微生物检测的结果表明:厦门地区的养殖牡蛎已经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开壳牡蛎肉受污染较为严重,其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等指标的合格率仅为50%和0%;带壳牡蛎的细菌总数指标虽100%合格,但大肠菌群指标却只有25%合格.牡蛎受微生物污染主要在剥壳后到食用前这一段时间,放置越久污染程度越严重;牡蛎剥壳后泡水会加速其微生物的生长.净化贝类虽然其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全都合格,但作者仍然认为不宜生食.  相似文献   

5.
菲律宾蛤仔净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探讨了用食品级二氧化氯消毒海水净化菲律宾蛤仔的生产工艺。通过L9(33)的3次重复正交试验,以大肠菌群数的杀菌率为指标,摸索出用4倍的消毒海水(二氯化氯的质量分数为8×10-6)在充氧状态下净化菲律宾蛤仔,8h换水1次,净化时间共24h的净化工艺。该工艺经中试能使菲律宾蛤仔肠道的大肠菌群数从4200MPN/100g下降到230MPN/100g,杀菌率达95%左右;砂分从65mg/100g降到23mg/100g;挥发性盐基氮从3.8mg/100g上升到5.8mg/100g,这些指标都满足DB35/575—2004的要求。同时进行了余氯的定性和定量检测,证明净化的菲律宾蛤仔未检出余氯的残留。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蛋鸭新型饲养模式下,开展不同饲养方式对鸭蛋品质的影响试验。试验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蛋壳厚度差异极显著(P﹤0.01),对鸭蛋运输有一定影响;两组哈夫单位、蛋清高度、长短轴、蛋重等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采用旱地圈养结合间歇喷淋的饲养模式对鸭蛋品质基本上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河网密布,城区河道有机污染严重,受沿线雨、污水排水系统影响,中小河道常出现阶段性黑臭,增加了水体污染程度及水媒病原体传播的可能性。为评估雨水排水系统对受纳河道主要微生物指标影响程度,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受泵站放江影响程度不一的2条景观河段为例,在晴天、旱天放江、雨天放江、雨后4种工况下,调查分析了景观河道微生物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晴天时受纳河道细菌总数在104 CFU/mL以上,与同区域公园河道在1个数量级上,属于不清洁水体;大肠菌群数量为103 CFU/mL,远高于公园河道;在旱天放江期间,受河道水动力条件影响,仅泵站排放口附近细菌与大肠菌群数量大幅增加;雨天放江期间,受纳河道细菌总数达到106 CFU/mL以上,比公园河道高1个数量级;大肠菌群数量为105 CFU/ml,大大超过景观娱乐用水的水质需求。公园河段在降雨后水体微生物能较快降低,而受纳河道在降雨放江停止24 h后,其微生物浓度依然较高。分析认为,地表径流、汇水区雨污混接、用地类型的不透水化及河道水动力条件可能是受纳河道微生物污染程度高的主要原因。作为景观水体,即便不直接接触,也存在潜在健康风险,需要加强对河道微生物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8.
对比分析了菲律宾蛤仔在15℃、4℃、-18℃三种不同保存条件下,其存活率、菌落总数、大肠埃希氏菌数和弧菌总数随时间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实验结果发现,4℃保存条件下菲律宾蛤仔的存活率最高,至96 h其存活率仍为100%.细菌学检测方面,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18℃条件下菲律宾蛤仔的菌落总数、大肠埃希氏菌数、弧菌总数基本维持恒定,均低于初始检测值;而15℃和4℃条件下菲律宾蛤仔的菌落总数和弧菌总数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并且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0.927,而大肠埃希氏菌数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9.
李晓英 《畜禽业》2010,(1):48-49
<正>随着元旦春节的临近,广大消费者对肉食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多,特别是猪肉的需求已进入传统性的购买旺季。为了让广大消费者能买上放心猪肉,笔者将多年从事肉食品检疫工作的经验总结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分活度对干制虾仁产品的货架寿命和质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真空微波脱水的方法将虾仁干制成不同水分活度(Aw)的样品,测定样品在20℃时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并通过保藏试验分析比较Aw对常温保藏后虾体内的细菌菌落总数以及对虾体的弹性、硬度等质构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w控制在0.86~0.9(水分含量约25%(W/W))时,常温保藏的虾仁干制产品在口感及微生物指标等方面可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11.
生加工水产品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因素较为复杂,本文通过对养殖水产品生加工过程中的原料、加工接触面、人员健康和虫害等方面进行沙门氏菌污染的原因分析,提出风险管理措施,起到预防产品受沙门氏菌污染作用,提高养殖水产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RHJ─150A型鲜海带食品烘干机”的原理、性能、用途及推广应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本项目已通过山东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该烘干机采用双风洞、循环式、双环型吊轨,设计合理、结构紧凑、能连续作业、操作维修方便、节约能源、一机多用、生产效率高、烘干质量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等特点,为海洋渔业生产的藻、贝、鱼、虾的烘干加工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沙门氏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长有鞭毛的兼性需氧菌,多数存在于动物的排泄物中,其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病率极高.本文对沙门氏菌的三种主要检测方法:微生物学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法、PCR快速检测技术的实验方法、注意事项以及优缺点进行探究,对于更为准确快速鉴定沙门氏菌,防止沙门氏菌进一步蔓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开发基于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深加工产品,以质构、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pH、色差为评价指标,探讨两种不同杀菌方式(巴氏杀菌80℃/15 min;超高压杀菌300 MPa/15 min)对4℃贮藏温度下真空包装即食小龙虾品质的影响.研究显示:巴氏杀菌组的菌落...  相似文献   

15.
《渔业现代化》1977,(1):43-44
本文阐述如何利用绝热箱使鱼、虾、蟹等鲜品保持其鲜度,以及用船舶等进行运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试验池塘内放置固定式网箱30只,规格为8m×4m×2m,人工投喂小杂鱼、河蚌肉、配合饲料.每平方米网箱放养规格30~70g/尾的鳝种1.2kg,约30尾,饲养6个月,产鳝鱼分别为3.4kg/m2、2.9kg/m2、3.9kg/m2,成活率分别为78%,72%,90%;饵料系数分别为6,13,2.87;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7,1∶2.34,1∶2.89;30只箱总产量为3264kg,总收入16.32万元,净收入10.28万元,配合饲料明显好于小杂鱼和河蚌肉,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鱼类和海产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蛋白质食品的主要来源。鱼类中含有近20%的完全蛋白质和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营养成分。为了吸取国外重视海鲜食品加工质量、科学的经营方式及其先进的经验,有助于发展我国海鲜食品加工企业。本文作者就近年来与日商贸易中所获得的资料概括地介绍日本纪文海鲜食品集团的发展概况及其重视海鲜产品质量的经验,提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18.0~21.0℃、盐度21.0~25.8下,给平均体质量为280.0 g/尾的大黄鱼投喂软颗粒饲料(试验组)和鲜杂鱼糜(对照组),评价两种饲料对环境影响,其中试验组、对照组各设3个平行,空白组(不放鱼也不投料,仅有砂滤海水)不设平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养殖水中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含量均与空白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最高,空白组最低;试验组与对照组水中总磷差异不显著(P>0.05),而总氮和化学需氧量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水中沉积物总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水中沉积物中总氮、总磷总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软颗粒饲料对养殖环境的影响显著小于鲜杂鱼糜,可在海水鱼类网箱养殖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为构建工厂化养殖鱼类鲜活品质的渔后调控技术体系,以极限品质为着眼点,解读海水养殖白肉鱼刺身级品质形成及变化机制,以褐牙鲆为研究对象,从致死方式着手,探究肌肉品质的极限,即通过极端处置以探索其鲜活品质的极限。以破髓处置(SCD)得到上限品质,窒息致死(SA)得到下限品质,对照商业操作即断髓处置(SCC),3个致死处理组均于2°C下冷藏120 h。期间分别对僵直、断裂强度、肌肉收缩率、肌肉pH值、ATP及关联物、白度、显微结构和体表颜色进行分析。致死应激对品质及稳定性的影响至关重要,最强致死应激SA组死后6~12 h快速进入僵直,随即解僵。而最低致死应激SCD组死后48~72 h方达到最大僵直,且僵直指数缓慢上升,呈现出最好的冷藏稳定性。常规商业处置SCC组则介于二者之间,但明显优于下限SA组,逊于上限SCD组。同样的,最低致死应激SCD组保留最高的ATP,死后12 h各处理组肌肉ATP含量由初始的3.13μmol/g分别下降至SCD组2.13μmol/g、SCC组1.99μmol/g及SA组0μmol/g。肌肉降至极限pH的时间分别为SCD组在48 h,SCC组在48 h,SA组则在死后...  相似文献   

20.
2003年 4~10月间,对山东省胶州湾内 6个采样点分 4次采集的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进行了 Pb、As、Cu、Cd、Hg及大肠菌群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重金属离子的含量基本符合标准,但大肠菌群普遍超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应对超标的菲律宾蛤仔采取先净化后上市的措施,以提高菲律宾蛤仔的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