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淮麦31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淮麦20/邯郸4564育成的半冬性、大穗、多抗小麦新品种。2007~2010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区域试验,2007~2008年度平均产量7 793kg/hm2,较淮麦18增产3.67%。2008~2010年度两年平均产量7 740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5.8%。2010~2011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321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4.2%。2011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审定编号  相似文献   

2.
周文富 《种子科技》2001,19(5):307-307
淮麦 18号系江苏省淮阴市农科所 1990年以丰产性能突出的早熟品种豫麦 13号为母本、高产抗病品种鲁麦 14为父本 ,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超高产小麦新品种。 1999年 8月通过江苏省审定。同年响水县引种 ,经品比 ,示范展示 ,淮麦 18号具有超高产、品质优和多优性 ,一跃成为淮北冬麦区苗头性和明显发展趋势的新品种。1 特征特性1.1 半冬性 ,中早熟。淮麦 18号半冬性 ,抗寒性好。幼苗生长茁壮 ,分蘖力强 ,成穗较多。株形紧凑 ,叶片上冲 ,叶挺 ,剑叶挺拔。全生育期长相清秀 ,熟相一般。常年最适播期为 10月 5 - 15日 ,10月下旬分蘖 ,3月下…  相似文献   

3.
济麦22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超高产、多抗、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2008年8月通过江苏省引种认定.2012年被列为泗阳县小麦高产增效创建栽培及主体品种. 2012年在裴圩、新袁、高渡等6镇安排6个部级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区共4 400hm2,品种为济麦22.经测产有效穗682.5万/hm2,穗粒数35.4粒,按千粒重41g计算,理论产量9 906kg/hm2.其中,6个试验点有效穗720万/hm2,穗粒数38粒,按千粒重41g计算,理论产量11 217kg/hm2,已申报省农委专家验收组验收. 1 特征特性 济麦22全生育期233d,较对照淮麦26迟熟1d;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株高75cm,株型紧凑,叶片较小上冲,抗寒性好,抽穗后茎叶蜡质明显,长相清秀,茎秆弹性好,抗倒伏,抗干热风,熟相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饱满;有效穗720万/hm2,穗粒数38粒,千粒重41g,容重800g/L.中抗白粉病,感纹枯病.赤霉病较轻.  相似文献   

4.
良种介绍     
《种子科技》2013,(2):70
小麦——华麦5号属春性中熟小麦品种,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无黄花叶病田块种植。幼苗半直立,叶片宽长,叶色淡绿。分蘖力较强,成穗数中等。春发性强,返青快,抗倒春寒性一般。株高适中,株型偏松散,抗倒性较强。长方形穗,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卵圆形,半硬质,饱满度较好。全生育期207.3天,每穗38.6粒,千粒重44.5g。——运旱20410为冬性,籽粒发芽势强,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叶色  相似文献   

5.
孙朋 《中国种业》2014,(12):77-78
淮麦33小麦新品种是淮安农科院以烟农19为母本、郑州991为父本杂交,经过7年精心选育出的常规小麦新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原名为淮麦0882,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1305。经国家区试接种鉴定,抗纹枯病,高抗梭条花叶病。2010-2012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小麦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31.9kg,较对照淮麦20增产6.3%,2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2013年度参加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29.9kg,较对照淮麦20增产6.0%。  相似文献   

6.
<正>小麦审定编号:国审麦014001品种名称:淮麦33申请者: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育种者: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烟农19/郑麦991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8d,与对照周麦18熟期相当。穗数580.5万穗/hm2,穗粒数36.7粒/穗,千粒重39.2g。产量表现:2014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934kg/hm2,比周麦18号增产  相似文献   

7.
淮稻8号(淮9926)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稻 8号(淮 9926)是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从武育粳 3号天然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中熟中粳新品种,多年试验试种,表现优质、高产、适应性广、较易脱粒等优点, 2004年 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  相似文献   

8.
淮麦30系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用郑麦9023/淮86175(黔丰1号/78—4101//石81-424)采用轮回选择法于2006年选育而成的弱春性中早熟小麦新品种,2010年9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0~2012年该品种在江苏淮北及沿淮麦区多点生产示范种植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多抗、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性,是适合于在淮北麦区晚播及沿淮麦区大面积推广的高产稳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江麦816由徐954与烟2801杂交并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2010-2012年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小麦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31.8kg,较对照淮麦20增产6.3%,2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2013年参加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24.0kg,较对照淮麦20增产4.8%。2013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属于半冬性小麦品种。幼苗匍匐、株型较紧凑,株高78.1cm,分蘖力强、综合抗病性好、抗倒性强,容重高品质优,高产潜力大,在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镇稻28号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迟熟中粳主推品种淮稻5号作母本,与本所选育的优质食味超级稻品种镇稻18号作父本杂交,通过7代系谱法选择,于2016年育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2021年3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1年12月通过安徽省引种备案。该品种参加2019-2020年江苏省中间试验,全生育期155.1d,比对照武运粳23号早熟0.5d;株高98.3cm,有效穗数334.5万/hm2,每穗实粒数118.3粒,结实率94.5%,千粒重28.5g;中抗稻瘟病和条纹叶枯病,品质达《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示范试种中表现出综合抗性强,产量潜力大,品质优,熟相好,耐肥抗倒等优点,适宜江苏沿江、苏南地区及皖南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淮麦14号系淮阴市农科所以郑州891为母本,烟1604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1998年1月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该品种属半冬性,抗寒性好。幼苗半匍匐,分蘖性强,成穗率高。叶片较窄,叶色深绿。株型较松散,株高87~90cm,茎秆弹性一般。纺锤至长方穗型。白壳白粒,籽粒饱满,整齐度好,半角质。成熟早(本区常年6月1~3日成熟,较对照豫麦18早熟1~2天),后期活性强、抗干热风、熟相好。抗白粉病和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轻。播期幅度宽。产量三要素协调,一般亩成穗37~40万,每穗34粒…  相似文献   

12.
小麦品种镇麦1号镇麦1号是江苏省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82年以镇麦7853为母木,以苏肯1号为父本杂交选方而成。1993年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镇麦1号属春性,全生育期209天左右,中熟品种。幼苗直立,株高90cm左右,主茎11...  相似文献   

13.
淮麦24由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2003年育成,2007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特征特性上具有分蘖力较强、抗寒性较好、综合性状较好等优点。本地区最佳播期为10月5—15日,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在栽培技术上,强调施足底肥,控制返青肥,重施拔节肥,中后期注意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4.
新麦23是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偃展4110为母本,周麦16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多年定向选择选育而成的弱春性多穗型中早熟小麦新品种,2013年12月通过国家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4。新麦23有一定耐旱性,后期根系活力较强,较耐后期高温,叶功能好,灌浆顺畅,熟相较好。成穗率高,丰产性较好。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扬麦13号是由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采用综合育种科技路线育成的优质抗病弱筋小麦新品种。2002年通过安徽省审定,2003年通过江苏省审定,适宜于安徽、江苏两省淮南麦区推广应用。特征特性:扬麦13号属春性早中熟品种,熟期与扬麦158相仿。该品种幼苗直立,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株高8  相似文献   

16.
淮麦 33 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烟农 19/ 郑麦 991 杂交选育的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大、综合抗性强、结实性较好、适应性较广、面粉品质优。面对当前兼具优质高产品种赓续乏力的尴尬局面,持续保持淮麦 33 推广应用势头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持续稳定保持淮麦 33 的品种纯度和优良种性,充分发挥该品种的产量潜力,对淮麦 33 优质强筋类小麦品种提纯保优推广应用技术进行了深入梳理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7.
进一步了解江苏省冬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为江苏省冬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本研究对2005—2019年江苏省审定的109个小麦品种进行产量、品质与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审定的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增产量为134.43 kg/hm2;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重,呈正相关;株高>穗粒数,呈负相关;产量三要素之间的偏相关均为正值,偏相关程度表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审定品种中有27个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达到中筋小麦品质标准,有15个小麦品种达到强筋标准,有54.12%的小麦品种的湿面筋含量低于中筋小麦品质标准,下一步应把提高湿面筋含量作为提高小麦品质育种的主攻方向。在审定的小麦品种中,没有可以兼抗赤霉病、纹枯病和白粉病3种病害的品种,兼抗赤霉病和白粉病的品种为‘淮麦21’、‘宁麦17’、‘镇麦9号’、‘宁麦18’、‘扬麦21’和‘扬江麦586’。江苏省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应在保持适宜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穗数,提高千粒重,同时进一步引进新的抗病、优质种质资源,以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漯麦9号是河南省漯河市农科院培育的半冬性高产抗倒小麦新品种,2006年和2007年参加国家黄淮区试,平均每h㎡产8127kg、8076kg,增产显著,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7.漯麦9号品种的突出特点是矮秆(77cm)、中大穗(穗长9~13cm)、产量三要素协调(穗数480万-570万/h㎡、穗粒数35~40粒、干粒重42~55g),茎秆坚韧、高抗倒伏,子粒半硬质且硬质率较高,既高产又稳产,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高肥水地块早中茬种植.  相似文献   

19.
<正>滑育麦1号是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自主选育的半冬性中晚熟品种,201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17012。该品种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两极分化快,株型偏紧凑,抗倒伏能力较好;穗长方型,白粒,籽粒角质;耐后期高温,熟相好。为探索小麦品种滑育麦1号的最佳播期和适宜播量,集成播期、播量复因子裂区试验栽培技  相似文献   

20.
施氮量对不同株型小麦品种叶型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大田生产条件下,以紧凑型高秆品种宁麦9号和矮秆品种矮抗58、中间型品种扬麦12、松散型品种淮麦17为材料,测定并分析了3个施氮水平下不同生育时期的小麦冠层叶型特征,以及开花期小麦叶长和叶宽、单叶面积、茎叶夹角、分层叶面积指数和群体透光率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小麦叶型特征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而施氮量的调控作用因叶型性状和生育时期不同而各异。叶片定形后,从植株基部向上,4个小麦品种不同叶位叶片单叶面积呈“升-降-升-降”的变化趋势,而茎叶夹角呈递减趋势。其最大分层叶面积指数所在的相对冠层高度为0.60。从冠层基部向上,群体透光率逐渐增加,符合二次多项式曲线。施氮提高了单叶面积,其中扬麦12和淮麦17的增加幅度较大。施氮提高了各叶位茎叶夹角,且对宁麦9号、淮麦17和扬麦12冠层下部茎叶夹角的调控作用大于冠层上部,而对矮抗58正好相反。施氮提高了各株型小麦品种的分层叶面积指数,降低了群体透光率,但过量施氮条件下,宁麦9号和矮抗58透光率的下降幅度小于扬麦12和淮麦17。各株型小麦品种群体透光率随累积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递减。籽粒产量为N150 (150 kg hm-2) > N225 (225 kg hm-2) > N75 (75 kg hm-2)。施氮显著提高了小麦品种穗数和收获指数,但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穗粒数以高氮处理最高,低氮处理其次。籽粒产量、千粒重、穗数、穗粒数和收获指数在4个株型品种间差异显著,籽粒产量为矮抗58 > 宁麦9号 > 扬麦12 > 淮麦17,穗数和穗粒数是造成籽粒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