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缺苗断垄对机播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缺苗断垄对机械化播种夏玉米的影响,在大田状态下设置2个品种不同缺苗断垄程度进行试验,并对缺苗级别、断垄级别、籽粒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缺苗断垄引起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株数和穗数减少,随着缺苗断垄级别的增加,株数穗数逐渐减少,产量逐渐降低。产量降低幅度小于缺苗断垄级别的增加幅度,在缺苗断垄率为10.00%~40.00%的情况下,产量降低幅度为3.60%~28.51%;在缺苗断垄率相同的情况下,鲁单981比郑单958的减产幅度大些。  相似文献   

2.
玉米播种后田间缺苗断垄是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与种子质量、播种质量、病虫害、天气、田间状况和人为因素有关,根据田间缺苗断垄、死苗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县一般大田种植玉米都是麦垄套种,5月下旬开始在小麦行内种玉米,6月初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此时玉米已出苗,碾压玉米现象普遍发生,造成玉米缺苗、断垄,影响了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弓晓峰  杨永强 《种子科技》2011,29(10):36-37
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49万亩左右。近几年来,由于特殊气候不断出现,发现玉米种子播种后常出现粉籽和烂芽现象,造成玉米大田缺苗断垄,一般大田缺苗在6%左右,严重的达10%以上。对此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二点委夜蛾是夏玉米苗期重大新害虫,主要以幼虫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麦秸下钻蛀玉米茎基部造成枯心死苗而缺苗断垄,或咬食玉米气生根造成玉米植株倒伏,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其成虫、幼虫均喜欢隐蔽在潮湿的环境条件。小麦机械化收割后留有的高麦茬上覆盖麦秸有利于成虫在其内隐蔽栖息产卵,幼虫也躲避在阴暗潮湿的小麦秸秆下为害玉米幼苗。针对二点委夜蛾生存环境中必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河南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结合生产实践,分析了夏玉米缺苗断垄的原因,建议从选择优良品种、种子处理、人工造墒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7.
夏玉米苗期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玉米苗期是玉米田间管理的一个关键时期,夏季玉米田杂草生长速度快,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重,若管理不及时或防治不力,极易造成玉米缺苗、断垄和杂草旺盛,导致减产.因此,搞好玉米苗期病虫草害的防治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正>危害玉米生产的地下害虫主要是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蝼蛄、种蝇等。这些害虫主要取食玉米种子、根、幼苗等部位,造成缺苗断垄,不同程度地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9.
正确保苗全、匀、齐、壮、早,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但山区早春玉米播种后,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苗现象。一般年份缺苗率在10%左右,低温阴雨、鼠害猖獗年份玉米缺苗率常高达20%以上,播种时间较早的高山地膜玉米缺苗更多,严重影响到玉米产量。一、玉米缺苗对产量的影响玉米缺苗严重,一是降低单位面积株数,二是降低田间植株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10.
1草 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黑龙江省杂交玉米制种一般都采用露地种植,产量为2250kg/hm^2左右。遇到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时会出现缺苗、断垄,整片不出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近年,玉米的播种、收获机械化程度增强,而田间管理日趋粗放。就播种环节而言,大田出苗的整齐度差、苗弱、缺苗断垄问题突出,导致密度不足,影响产量。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胥少东 《中国种业》2015,(12):53-54
本文提出了5条玉米生产中不被重视的栽培措施;缺苗断垄的处理,合理施肥,去雄,人工辅助授粉,适当推迟收获时间。说明了原因和方法,希望得到重视,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3.
对于种子生长来说,影响萌发的关键条件是温度。玉米本身原产于热带,是一种喜温类植物,同时属于低温敏感型植物。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是玉米的主产区,当处在玉米播种时期,经常会因为温度过低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进一步生长,出现缺苗断垄的情况,给玉米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对此,重点研究了低温对玉米出芽和幼苗生长带来的影响,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推动原州区旱作农业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工作,加速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在原州区彭堡镇河东村进行玉米种植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全膜覆膜的玉米植株的高度和穗位高均高于半膜覆盖和对照,说明全膜覆盖玉米植株生长量大;穗粒数和百粒重等性状表现为全膜覆盖高于或接近半膜覆盖,且明显优于露地栽培。因此,在作物单产水平低的旱作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新技术,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选择春玉米品种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玉米比夏玉米播种早、产量高、经济效益好,但是播种早地温常常是低而不稳,容易引起烂种,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而且粗缩病发生重,严重影响其产量.为保证春玉米苗齐、苗匀、苗壮,实现高产高效的目的,针对春玉米的栽培特点,在种子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小麦不同品种缺苗断垄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缺苗断垄对小麦产量及其三要素的影响,在大田状态下选择不同品种不同断垄程度小区进行调查,并对断垄率、籽粒产量及其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缺苗断垄引起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穗数减少,随着断垄率的增加,穗数逐渐减少,产量逐渐降低,产量降低幅度小于断垄率的增加幅度,在断垄率为12.00%~45.44%的情况下,产量降低幅度为9.03%~28.68%;在断垄率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品种的减产幅度基本一致。对于豫麦49,断垄引起的产量降低,主要从穗数和穗粒数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对于周麦16,断垄引起的产量降低主要从穗粒数上得到一定的补偿。  相似文献   

17.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张雷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142-145
在推广应用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基础上,从进一步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玉米经济性状、提高玉米产量入手,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对旱地玉米产量和降水利用率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秋覆膜沟播栽培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玉米的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玉米产量比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种前覆膜和半膜覆盖栽培分别增产16.13%和46.08%,增产效果明显;水分生产率比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种前覆膜和半膜覆盖栽培分别提高34.5%和57.8%。  相似文献   

18.
针对兴仁3~5月份经常性干旱的情况,引进玉米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技术进行试验,解决播种时土壤水份不足的难题.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措施下玉米产量最高,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9.
玉米从播种到苗期,常因栽培不当发生烂芽死苗,造成断垄缺苗或形成弱苗的现象,对产量影响很大,一般要减产10%~40%.因此,要获得玉米丰收,必须根据玉米生长发育特性,抓好播种时期各项栽培技术措施,为玉米的发芽出苗创造良好的条件,防止生理病害的发生,争取苗早、苗全、苗齐、苗壮.  相似文献   

20.
供水与地膜覆盖对干旱灌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爱忠  柴强 《作物学报》2015,41(5):778-786
研究限量供水与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的耦合效应,对于充实干旱内陆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在甘肃河西石羊河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未覆膜)和不同灌水水平(7200、6450和5700 m3 hm–2)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方式与灌水量对玉米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双穗率、穗粒数、粒重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且二者互作效应显著。全膜覆盖高、中灌水量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分别达到13 275.5 kg hm–2和12 880.5 kg hm–2,显著高于同等灌水量的半膜覆盖和未覆膜处理,增幅达7.0%~31.0%。全膜覆盖条件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6.9 kg mm–1 hm–2,较半膜覆盖和未覆膜处理分别高12.7%和6.3%,差异显著。全膜覆盖结合高灌水量玉米的双穗率、穗粒数和粒重在各处理中均表现最高,分别达到23.9%、658.6粒穗–1和36.4 g 100粒–1。全膜和半膜覆盖条件下,高灌水量处理玉米全生育期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分别达到2.8和2.7,显著高于对应低灌水处理,中等灌水量处理与低灌水量处理的平均LAI差异不显著;全膜高灌水处理0~30 cm土壤含水量和0~25 cm土层0℃积温分别达到23.9%和3717.9℃,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通径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地膜覆盖主要是通过提高双穗率、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了玉米粒重和穗粒数,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进而双穗率、平均叶面积指数的提高均可归因于耕层土壤水热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