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太空育种,又称航天育种、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太空技术,通过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等诱变材料搭载到200~400km高的宇宙空间,利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宇宙空间特殊环境诱变因子的作用,使生物基因发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太空环境的综合物理因素对植物或生物遗传性的强烈动摇和诱变,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目前地面诱变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突变种质材料和基因资源,选育突破性新品种,由此开辟一条植物育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种子世界》2007,(12):4-4
航天育种准确来讲叫航天诱变育种,就是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通过空间环境中高能粒子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高产、优质、早熟、抗病良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从1987年到现在进行的21次航天育种试验表明,航天诱变育种具有变异频率高、  相似文献   

3.
龙辐麦15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于1992年春将纯系材料经航天搭载后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05年4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我国第一个审定推广的航天诱变春小麦新品种(编号为2005002)。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的作物诱变育种方法--航天育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侠礼 《种子》2004,23(9):94-95
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利用宇宙空间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它是航天高科技与农业遗传育种相结合的产物,是综合了宇航、遗传、辐射、育种等跨学科的高新技术,是传统诱变育种方法在高科技情况下的延伸.航天育种的最大优势在于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目前地面诱变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基因资源,培育出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5.
航天育种,双被称为太空育种,是利用航天技术,通过返回航天器(卫星或飞船),将作物种子、苗木带到200~400km的太空、大交变磁场等特殊空间环境条件对种子、苗木的作用,诱使作物种子或苗木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经地面种植,筛选出发生有益变异(如籽粒或  相似文献   

6.
航天育种是利用航天技术,通过返回式卫星或其他可回收型空间飞行器,将农作物种子和微生物带到200-400千米的太空中,经过太空特殊的环境(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交变磁场等因素)对种子和微生物进行处理,使作物种子产生有益的变异,返回后经地面选育、试种,培育出高产优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种业资讯     
我国启动大规模航天育种联合攻关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航天育种卫星返回种子地面育种工作启动会”上,农业部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成立了以该院院长翟虎渠为组长的“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负责组织全国相关单位全面开展航天育种的地面研究工作。航天育种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开创的一项农作物育种新技术,是将成熟的诱变遗传操作技术和返回式卫星技术相结合,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将农作物种子带到200至400公里的太空中,利用太空特殊环境对农作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据了解,自19…  相似文献   

8.
更正     
《种子世界》2006,(11):53-53
刘录祥:请放心食用太空菜、太空粮 刘录祥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国家航天育种首席科学家、农业部农业核技术与航天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针对有人担心太空粮、太空菜是否安全的问题,刘录祥解释说,航天育种是有意识利用空间环境条件加速生物体的变异,并没有导人任何外源基因,从本质上与自然变异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利用宇宙辐射、微重力及弱地磁场等因素的诱导,使作物染色体产生缺失、重复、易位、倒置等基因突变。在正常情况下,植物种子产生自然变异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或许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航天育种只是使这个速度加快而已,并不存在安全问题。种子上天不一定就能发生优良的变异,也不可能立刻就能稳定遗传,返回地面后还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经过多代筛选、鉴定并由有关方面审定后,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航天育种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未来几年将选育高产、优质、高效的12~15个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新品种,年增产粮食10亿~15亿kg。  相似文献   

9.
航天育种又称太空育种,俄、美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及空间遗传变异研究,迄今为止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先后培育成功太空植物100余种,作物包括高粱、番茄、萝卜、甜菜、甘蓝等.我国在1987年第1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植物种子,现已成功地进行多次太空育种试验,已培育出水稻、小麦、青椒、番茄等多个农作物品种,并在生产上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航天育种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开辟了作物诱变育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种业导刊》2007,(2):39-40
一、什么是航天育种 航天育种也称为空间技术育种或太空育种,就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高空气球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航天育种利用的是太空微重加重离子、多种宇宙射线、大交变磁场和短期过载等因素,诱使农作物(小麦)种子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经地面培育选育出新品种。这样的环境条件对尚需搭载的种子的要求是严格的,故需做好搭载前的种子准备。  相似文献   

12.
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太空5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空5号(SP2027)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丰优育种室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优质弱筋抗病丰产小麦新品种,两年省区试产量平均较对照增产3.81%,并有1年增产显著;省生产试验也较对照增产达5%以上.且该品系属制作优质饼干、糕点类型,达到国家优质弱筋小麦标准,2002年9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并于2002年12月获国家"十五"品种后补助二等奖,是我国采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选育成功并审定通过的第1个优质丰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种业导刊》2010,(9):64-64
太空六号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研究室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合作,采用航天诱变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利用我国返回式卫星搭载育种材料,经太空突变后连续多年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4.
近日,从国家草品种审定委员会获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培育的“中天1号紫花苜蓿”通过新品种审定,登记为育成品种。  相似文献   

15.
棉花航天诱变敏感材料的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棉花10个品种(系),对SP1代、SP2代进行了突变体的筛选、DNA分子标记检测和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研究棉花不同材料对航天诱变的敏感性。其中7个材料对航天有一定的敏感性,其分子标记多态性高,田间农艺性状变化明显。结果表明,太空能够诱导棉花种子发生基因变异,航天诱变可作为棉花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魏超  邓敏 《种子世界》2013,(7):49-50
大豆品种克山一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用(黑河18×绥农14号)F1为基础材料卫星搭载,经过航天诱变育种而成。2009年由品系代号为克航辐05-829的太空大豆,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克山一号,产量2700kg/hm2左右。克山一号可减少大豆重迎茬带来的为害,是高产创新的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和40年代,在先后肯定了X射线和化学药剂有一定诱变作用之后,诱变育种工作逐渐开展起来。由于诱变育种具有提高突变率、改良品种性状、缩短育种年限的特点,因此受到国内外育种学家的广泛关注。20世纪50年代,随着原子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采用辐射诱变比化学诱变更为普遍。1995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的关于应用诱发突变和分子技术改良作物的国际研讨会上确认,辐射诱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改良种质性状的有效手段,有52个国家选育出约1800个突变品种。在我国,辐射诱变的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截至1994年底,我国在40多种植物上育成430多个优良突变品种,年种植面积900万hm^2以上,粮、油、麻等增产50亿kg,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郑麦3596是采用航天诱变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2003年利用我国返回式卫星搭载育种材料郑麦366,经太空突变后连续6年系谱法选择育成的优质强筋矮秆抗倒小麦新品种。2009年参加河南省冬水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稳产性好,综合品质指标达到国家强筋麦标准。201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已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相似文献   

19.
1.加强航天育种,追踪国际发展趋势,提高我国作物育种水平。作物品种关系到农产品的数量、质量问题,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业竞争力等问题,品种始终是农业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0.
龙辐麦19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用"九三3u90×九三少"杂交后代纯系材料经航天诱变的SP4代为母本,以优质品种龙麦26为父本杂交,按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抗病的小麦新品种。2011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