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棚释放不同比例的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4∶0、3∶1、2∶2、1∶3、0∶4),防治不同数量烟蚜种群(蚜情指数为0~5级。结果表明:蚜情指数为0~3级时,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以3:1的比例释放可以达到更好的控制烟蚜的效果,防治效果达81.13%。蚜情指数达到4~5级时,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以1:1的比例释放时,控制效果高于比其他对照组,但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烟蚜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菜蚜茧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蚜茧蜂是菜蚜及其他蚜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对蚜虫的危害有一定的自然控制力。本文就菜蚜茧蜂生物学、生态学及其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着重论述了菜蚜茧蜂的寄主、不同品系繁殖力以及气候因子、寄主、天敌等对菜蚜茧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珂  古德就  韦国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81-20082
[目的]探明不同寄主植物上桃蚜对菜蚜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萝卜、白菜、菜心、芥菜和芥蓝等寄主植物上繁殖的幼年桃蚜各30头,引入1头已交配的菜蚜茧蜂雌蜂,使其寄生1 h,再将挑蚜转移到原寄主植物上饲养,直到桃蚜僵化。定期更换寄主植物并移除新产生桃蚜。记录僵蚜出现的时间和数量及菜蚜茧蜂的羽化数和性比。[结果]取食不同蔬菜桃蚜对菜蚜茧蜂世代发育历期的影响依次为芥蓝〉白菜〉萝卜〉菜心〉芥菜。菜蚜茧蜂在取食萝卜的桃蚜上寄生率和羽化率最高,分别为50.00%和92.97%。取食菜心桃蚜的菜蚜茧蜂后代雌性比最大,为82.81%,取食芥蓝桃蚜的菜蚜茧蜂后代雌性比最小,为45.29%。[结论]菜蚜茧蜂的世代发育历期、寄生率、羽化率、后代性比等因桃蚜寄主植物的不同而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湿度对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两种蚜茧蜂羽化率及寿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湿度下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的饲养效果。结果显示,在相对湿度45%~85%区间内,烟蚜茧蜂的羽化率随湿度的增加而升高,最高达96.67%;而菜蚜茧蜂的羽化率随湿度增加而降低,最高羽化率达92.33%。烟蚜茧蜂在相对湿度85%时,寿命最长,约9.6 d;菜蚜茧蜂在湿度为75%时寿命最长,约6 d。研究结果表明,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分别在相对湿度75%~85%和45%~55%时羽化率最高,分别为92%~95%和89%~92%。相对湿度为65%~85%时,烟蚜茧蜂寿命最长,可存活9 d。菜蚜茧蜂在湿度为75%时存活时间最长,约6 d。两种蚜茧蜂在同一湿度下,雌雄寿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菜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是蔬菜蚜虫的重要天敌。为了明确菜蚜茧蜂对我国常见4种蔬菜蚜虫的控制作用,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菜蚜茧蜂对萝卜蚜、甘蓝蚜、豌豆蚜和蚕豆蚜的寄生作用。结果表明:菜蚜茧蜂对萝卜蚜和甘蓝蚜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放蜂后21 d,其寄生率多在20%以上;对豌豆蚜的寄生作用较弱,放蜂后21 d,寄生率最高不超过10%;对蚕豆蚜寄生率最低,多在1%左右,只有极少数蚜虫被寄生。  相似文献   

6.
根据田间菜蚜种群的数量消长和空间扩散规律,提出了一个根据有蚜株率P来估计种群平均密度M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同样数据,对几个常见的P~M关系模型进行拟合。根据各个拟合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分析,新提出的模型对菜蚜种群数据具有较高的拟合能力,该模型适合于田间在一季作物的生长初期菜蚜种群处于定居扩散期间(P<100%)的种群密度简易(二项抽样)估计,可简化田间菜蚜种群的密度调查工作。文中还对该模型的密度估计方差及理论抽样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菜蚜种群密度简易估计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田间菜蚜种群的数量消长和空间扩散规律,提出了一个根据有蚜株率P来估计种群平均密度M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同样数据,对几个常见的P~M关系模型进行拟合,根据各个拟合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分析,新提出的模型对菜蚜种群数据具有较高的拟合能力。该模型适合于田间在一季作物的生长初期菜蚜种群处于定居扩散期间(P<100%)的种群密度简易(二项抽样)估计,可简化田间菜蚜种群的密度调查工作,文中还对该模型的密度估计方差  相似文献   

8.
刘开义  孙梅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37-6537,6541
对合肥郊区甘蓝上菜蚜的种群动态和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蓝上菜蚜的种群数量在时间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时间动态空间生态位宽度与种群密度有一定的负相关;菜蚜数量因为降雨或食料的减少而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菜蚜茧蜂行为功能反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研究温度对菜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行为功能的影响,揭示了温度对菜蚜茧蜂搜索行为和功能行为反应的干扰作用。在23℃时,寄生蜂对寄主的搜索能力,产卵管冲刺次数和攻击率都比在15℃和18℃时的高;花费较少的时间就能发现第一头寄主。在30min内,在15℃和18℃时,寄生蜂对寄主的最大寄生个体数量仅为在23℃和18℃时,寄生蜂对寄主的最大寄生个体数量仅为在23℃时的2/5-1/  相似文献   

10.
田间收集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Bouche),采用室内饲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龄期菜蚜茧蜂Diaeretella rapae M’Intosh对蚜虫宽缘金小蜂发育的影响,蚜虫宽缘金小蜂寄生菜蚜茧蜂的蛹,是体外寄生蜂,其对处于预蛹期前的菜蚜茧蜂不会有寄生行为.随着菜蚜茧蜂蛹龄的增加,蚜虫宽缘金小蜂的发育历期由15.22d逐渐缩短为12.21d,重寄生率也由15%逐渐降低为3%,蚜虫宽缘金小蜂的个体发育可分为卵、工龄幼虫、Ⅱ龄幼虫、Ⅲ龄幼虫、预蛹、蛹等6个阶段,文中对各发育阶段作了详细描述,并附有相应的图片。  相似文献   

11.
测量了豆蚜的体长、体宽,触角长、腹管长、尾片长和后足胫节长等6个因子,建立了6套不同因子识别豆蚜虫龄的判别方程,各方程的回代率都达95%以上。研究结果还表明,腹管和后足胫节作为豆蚜虫龄识别特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农业科学学报》2023,22(6):1797-1808
The soybean aphid,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Hemiptera: Aphidida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threats to soybean production, and both trend analysis and periodic analysis of its population dynamics are important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Based on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ing soybean aphid populations in the field from 2018 to 2020, this study adopted the inverse logistic model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ombined it with the classical logistic model to describe the changes in seasonal population abundance from colonization to extinction in the field. Then, the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phases of the population fluctuation were divided by calculating the inflection points of the models, which exhibited distinct seasonal trends of the soybean aphid populations in each year. In addition, multifactor logistic models were then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which the abundance of soybean aphids in the field changed with time and releva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model enabled the prediction of instantaneous aphid abundance at a given time based on relevant meteorological data. Taken as a whole, the successful approaches implemented in this study could be used to buil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practical IPM strategies for controlling soybean aphids.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黄板诱集的蔬菜害虫及天敌数量进行分析,发现黄板对蚜虫、黄曲条跳甲、斑潜蝇、寄生蜂均有不同程度的引诱作用.不同害虫在黄板上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蚜虫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多,黄曲条跳甲、斑潜蝇大体上随高度的增高而减少.黄板法能够有效监测黄曲条跳甲的田间种群发生动态,与常规的单位面积法反应的田间种群动态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分布于我国、寄生于蚜茧蜂的大痣细蜂科Megaspilidae白木细蜂属Dendrocerus的3种蚜虫的重寄生蜂。文中列有分种检索表,形态描述、特征图、生物学记述、重寄生的寄主和初寄生蜂的寄主蚜虫。其中合沟细蜂Dendrocerus carpenteri Curtis和粗脊细蜂Dendrocerus laevis(Ratzeburg)为中国分布的新记录。蚜虫初寄生蜂经常被各类群重寄生蜂寄生,导致田间后期初寄生蜂虫口下降,影响蚜茧蜂控制蚜虫的效果。白木细蜂属仅产卵于僵蚜内的蚜茧蜂的老熟幼虫或蛹期,该蜂产卵于僵蚜内初寄生幼虫的体表,属外寄生的重寄生蜂。该蜂在福建6月份的自然条件下,从卵到成蜂羽化的历期为15~17天。  相似文献   

15.
棉蚜对啶虫脒的抗性汰选与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恒温条件下,采用药液浸渍法,研究了室内饲养的棉蚜对啶虫脒的抗性产生规律及抗性机制,评价了棉蚜对啶虫脒的抗性风险。结果表明:3%啶虫脒连续汰选9代以前,棉蚜对其抗性没有明显变化,但从12代以后敏感性明显降低,至20代时,LC50和LC90抗性倍数分别上升至4.3397倍和6.4177倍,证明已产生抗性基因,但处于低抗水平。结果说明棉蚜对啶虫脒也存在一定的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16.
新蚜虫疠霉对云南省不同地区烟蚜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孢子浴”法将人工培养的新蚜虫疠霉对云南4个不同地区的烟蚜接种进行定量生物测定(25℃,光周期为L:D12:12,RH85%),每组包括8个剂量(0.32-51.77个分生孢子/mm^2),每剂量处理烟蚜60头,逐日观察记录死亡数至第8d。结果表明,无论从剂量效应还是时间效应看,新蚜虫疠霉均具有强毒杀蚜特性。接种的前3d为新蚜虫疠霉的潜伏期,第4~6d是对烟蚜的致死高峰期。新蚜虫疠霉引发不同地区烟蚜死亡的起始时间差别不大,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表明,4地区烟蚜处理的LD50值差异不大,随时间变化趋势线在斜率和截距上也没有明显区别。说明供试菌种对来自不同地区烟蚜种群的毒力无明显差异,目前尚不存在抗性烟蚜种群。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抗麦长管蚜品系‘J-31’‘J-48’的抗性遗传,采用穗部接虫法对抗蚜品系‘J-31’‘J-48’和感蚜品系‘J-39’及其F1代和F2代分离群体(‘J-31’בJ-39’和‘J-48’בJ-39’)进行了抗蚜鉴定,并用蚜量比值法评价了麦长管蚜的抗性.结果表明,‘J-31’‘J-48’F1代都表现为抗蚜,经χ2测验其F2代群体抗感分离经比为3∶1,(χ2c=3.272 7,P>0.05;χ2c=1.058 6,P>0.05)符合孟德尔理论的比例.据此认为:春小麦抗蚜品系‘J-31’‘J-48’的抗蚜性为质量性状遗传,其抗性各由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了室内繁蚜过程中豆蚜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豆蚜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有三类,分属三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为3.34,是营养属性,对豆蚜种群消长的影响主要在繁蚜后期;第二主成分特征根为3.02,是生长率属性,主要在繁蚜中期起作用;第三主成分特征根为2.25,主要在繁蚜初期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种群数量变化机制,探索2种色型豌豆蚜的种内密度效应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方法]在温室内设置不同的密度梯度,单种色型豌豆蚜密度设置为8、16、24、32头/株,2种色型共存时红色型和绿色型密度分别设置为4∶4、8∶8、16∶16头/株。[结果]单种色型豌豆蚜从密度8头/株增至32头/株时,随着密度的升高,2种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和寿命显著缩短,产蚜量显著降低,说明2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密度效应均存在一定的负效应。在总密度为8和16头/株时,2种色型豌豆蚜混合饲养的产蚜期、寿命与单种色型饲养相比无显著差异;在单种色型饲养的密度与混合饲养的同一色型密度相同时,由于混合饲养的总密度高于单种色型饲养,混合饲养的产蚜期、寿命显著短于单种色型饲养,产蚜量显著低于单种色型饲养;在密度为32头/株时,单种群饲养的产蚜期、寿命、单头产蚜量与混合饲养时无显著差异。在单种色型饲养条件下,同一密度下(16头/株除外)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绿色型豌豆蚜,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红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寿命、产蚜量与绿色型豌豆蚜相比无显著差异;混合饲养中,在同一密度条件下,红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寿命、产蚜量与绿色型豌豆蚜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红色型豌豆蚜在该环境条件下的竞争力与绿色型豌豆蚜相当,红色型豌豆蚜与绿色型豌豆蚜共存对环境表现了一定的适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