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分析生态环境现状入手,指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荒漠植被减少,覆盖全省50%的草地严重退化,湟水、黄河谷地、共和、柴达木盆地很大一部分五、六十年代开耕地和坡地,坡度大、土层薄、土质差,水土流失加剧、沙化面积扩大的严峻形势,提出了防治荒膜化和退耕还林(草)对策。  相似文献   

2.
3.
中国西部退耕还林(草)面临的新问题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0余年来,在我国东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党和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生态环境恶劣制约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2000年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的西部地区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又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演绎到了新的高度。在上述背景下,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与退耕造林所发挥作用的探讨,结合西部自然特点和实际情况,总结了建国50年来,退耕还林和种草所经历的不平凡的4个阶段,分析了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西部区情提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及整治大江大河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通县退耕还林(草)生态示范小区建设,依据不同的立地类型,进行了林草配置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七种不同栽培模式,旨在为退耕还林(草)工程提供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李更 《甘肃农业》2003,(1):35-36
麻沿林区属小陇山林业实验总局管辖,在行政区划上属于陇南地区徽县麻沿乡。  相似文献   

6.
同心县地处宁南山区,土壤以黑垆土和灰钙土为主,主要河流有清水河、苦水河、长沙河.植被景观以黄土高坡旱生植被为主,仅罗山有次生天然林分布.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少雨多风,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冬寒长,夏热短.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土地面积70.18万hm2,耕地占43.5%,林地占1.6%,天然草地占49.5%,人工草地占1.1%,其他占4.3%.干旱、冰雹、霜冻、沙尘暴、病虫等自然灾害频繁.森林生态极其脆弱,北部沙化严重,南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西部井灌区、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概括论述了恢复生态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并根据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状况,讨论了恢复生态原理在三峡产库区退耕还林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9.
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1999年底,党中央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开发西部,首当其冲的是要改善西北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草)的试点工作结束之后,后续工作却未能跟上,笔者结合漳县实际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0.
和政县经济发展落后,林种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林木砍伐严重,草场退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产业结构调整,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生存环境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立足县情,分析了和政县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及退耕还林(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快退耕还林(草)工程步伐,改善生态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草)工程后续产业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吉地处宁夏南部山区,这里的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落后,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我县农民一方面享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好处,同时也使我县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但随着工程的临近尾声,一个既现实而又严肃的问题又摆在了的面前:那就是我县退耕还林工程结束后,后续产业该如何衔接,如何发展?工程效果能不能保得住,百姓的肚子能不能吃得饱?群众能不能以此工程为契机而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我县的经济将会又有怎样的攀升?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县群众发展经济又有怎样的拉动?诸如此类问题,笔者认为,应有以下思考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浅析退耕还林(草)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实施退耕还林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对于区域而言,退耕还林是实现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态环境正遭受极严重的破坏,退耕还林还草能够有效的抑制土地荒漠化、减少风沙量、涵养水源.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通过走退耕还林还草道路解决环境破坏问题已成为一个共识通过探讨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历程.总结其得失,并为我国以后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宁夏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效益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彭阳县崾岘乡玉洼村8个典型农户的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了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所取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证实了退耕林(草)工程对农民的增收作用,讨论了工程实施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草)天然次生植被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以区域调查为主,结合定点样地调查的研究方法,对连续三年的退耕地和撂荒8年的撂荒地的植物优势种、密度、优势度和盖度等的调查,通过年度间植被的变化过程、植物生活型的分析,总结出退耕后。天然次生植被的变化规律趋向两个方向变化。一是从农田杂草→禾本科植物为主的草地→禾本科 蓼科植物为主→高山草甸变化;另一种是从农田杂草→禾本科蓼科植物为主的草地→灌木林地→天然次生乔木林方向发展。认为退耕后加强管护,是恢复植被的关键,提倡采用针阔混交型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或退耕封育自然恢复植被治理模式,封造育结合恢复林草植被。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互助县造林地面积测估误差大的原因,并通过对GPS导航仪性能的全面介绍,建议在今后造林面积的落实和测估中采用GPS导航仪。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个功在当代,泽被子孙的伟业,人人有责。建议各地除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作好区划,选好树种、草种,合理搭配外,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8.
庆阳市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但随着工程的持续推进,一些问题逐渐凸显。本文对庆阳市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规划设计、施工作业、苗木管理、树种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当地退耕还林(草)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宁市退耕还林草工程试点示范区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了西宁市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作法和存在问题,根据工程建设的现状,提出今后经营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郭永红  张义华  张宏霞  樊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80-16983
[目的]研究不同造林模式对改善土壤的差异和机理。[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3种造林模式土壤的含水量、容重、总孔隙度、水稳性团粒组成和土壤有机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与农田对照相比,退耕还林(草)3种造林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均显著地高;0—20cm表层的土壤容重均显著地高,而20—60cm土层的则均显著地低;0~20cm表层的土壤总孔隙度显著地低,而20~60cm土层的则均显著地高;各土层土壤不同粒径的土壤团粒百分含量高于相应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退耕还林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向下输送。3种造林模式中以乔草型效果为最好。[结论]实施7年退耕还林(草)后,与农田相比,明显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保水和蓄水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