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姆渡遗址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六、七千年。遗址出土有菱角遗存,另外孢粉分析也表明遗址中有菱。有同志就此推测:“河姆渡人除种植水稻外,还可能种植葫芦、菱角等作物”。菱在河姆渡时期是否已栽培,颇值怀疑。河姆渡菱角遗存(图1)及花粉出土于遗址的第四文化层,距今约6570—6900年以前。遗存未炭化,但已  相似文献   

2.
论亚洲栽培粳稻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生物考古学方法在苏州阳澄湖畔的草鞋山遗址发掘出距今6000年前的古稻田,以此为追根求源的理论依据,论证了亚洲栽培粳稻的起源;探查分析研究与考古发掘出的这一古稻田比日本福冈县板付遗址发掘出的古稻田早3500年左右,证实了稻作起始于中国;亚洲栽培稻种的演化也并非是由籼型野生稻进化为栽培籼稻,再由籼稻进化成粳稻的一元论之说。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最早的农业可以追溯到距今1万年左右。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等众多新石器农业遗址的发现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公元前21世纪开始,地处黄河中上游的中原地区首先跨入了文明门槛,相继建立夏、商、周国家政权。这个时期,中国  相似文献   

4.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02,24(1):68-100
关于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问题,国际学术界一直存在“印度说”与“中国说”之争。自从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前古栽培稻之后,“印度说”的呼声才渐渐下降。到中国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距今9000年前左右的古栽培稻、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距今12000年前的古栽培稻,“中国说”才真正确立起来,“印度说”开始消沉了。……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水稻育种与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据考古发掘,江苏省境内已发现的5000年以前的稻作遗址达20多处,表1列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位于张家港南沙镇的东山村遗址最早年代距今8000年,对该遗址进行植物蛋白石分析结果,在距今8000年的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来源于水稻叶片机动细胞硅酸体的植物蛋白石,表明该遗址周围在8000年前就种植过水稻。这是迄今为止江苏省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址,比浙江省河姆渡遗址还早1000年,充分反映了江苏省悠久的稻作历史。  相似文献   

6.
陕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小麦(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中心地之一,这是无可怀疑的。大约距今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裴李岗、磁山遗址,已发现粟、黍农作物,说明当时人们是以粟为其主要食物。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发现稻谷、稻谷壳、稻秆、稻叶等堆积物,说明当时南方人们是以稻米为其主要食物,同时也说明中国确系世界上栽培水稻作物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7.
对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生产的初步认识(摘要)谷建祥,李民昌,汤陵华,丁金龙,姚勤德,邹厚本1992年至1995年,中日合作进行苏州草鞋山遗址古稻田研究,在遗址中心的外围地区进行了四次发掘,共计面积1400平方米,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二种不...  相似文献   

8.
试论河姆渡盆栽五叶纹植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俞为洁 《农业考古》1991,(1):310-311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六、七千年。河姆渡遗址出土一件夹砂灰陶陶块,形似马鞍(略残),上有盆栽植物的刻划图案。在一方形框上,阴刻以五叶组成的栽培植物,五叶中一叶居中直立向上,另外四叶分于两侧互相对称。这是至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关植物盆栽的最早资料。盆栽的这种五叶纹植物是什么植物?当时盆栽植物的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时期(距今7000年),本区古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与降雨量分别比今日高3—4℃与800毫米,姚江河谷平原又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貌、水文条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先民提供丰富的制造工具的原料,使姚江河姆渡遗址成为本区和我国与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地。马家滨时期(距今6900—4600年),古气候仍适于水稻生产,因水文与地貌的变化,使部分长江河谷、三角洲平原形成,促使水稻分布范围扩展。良渚时期(距今4600—3800年)古气候变得干凉,使水稻分布范围缩小。  相似文献   

10.
<正>古代标准化和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中形成的一套标准或模式,它的历史的进程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同步的。我国历史悠久,标准化历史也可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规格一致,构造协调干栏式的结构建筑。  相似文献   

11.
河姆渡的谷物收割与加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属长江下游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1973年和1977年先后两次进行了发掘。此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时间跨度在公元前5005±130年到公元前3380±3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稻谷堆积。第一次发掘时,就在第四文化层的十多个探方广达四百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普遗地都发现了稻谷,有些稻谷和谷壳、稻秆、稻叶等交互混杂堆积成层,厚度从10~20厘米到30~40厘米,最厚处达70~80厘米。可见当时的水稻栽培规模已相当大。河姆渡人又是怎样收割和加工这些水稻的  相似文献   

12.
河姆渡人如何食用稻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一处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七千年的原始人类遗存。经大规模地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稻谷、动植物遗骸和原始艺术品等实物标本。这些珍贵的实物资料,为研究原始人类在长江流域的发展和农业的起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从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稻谷、稻壳、稻秆和稻叶等实物资料证实:河姆渡的先民们,已栽培稻谷。当然也可由此推知河姆渡人已食用稻米,但如何食用呢?仅此还难以定论。本文试图用掌握的标本资料来论证这一问题。一九七八年,笔者为组织“古人类陈列”专程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察和征集标本资  相似文献   

13.
蒋静  朱乐红 《农业考古》2012,(6):261-263
一、引言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我国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随着一九八八年,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大量掺杂在陶片里的稻壳,距今约九千年,将世界稻作历史推前了二千多年。一九九三年,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一万四千至一万八千年。一九九六年,在中国最早的古城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最早  相似文献   

14.
陈珲 《农业考古》2003,(2):268-281
一、杭州跨湖桥出土距今八千年的“中药罐”应是茶釜《中国文物报》2 0 0 2年 2月 1日头版头条发表了《浙江发现早于河姆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八千年的“中药罐”令人称奇》一文 ,文章有一段是专对距今约有八千年的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中药罐”展开的论证 ,其文如下 :值得一提的是 ,T4 1 1⑧层有一件稍有残缺的绳纹小陶釜 ,该小陶釜口径 1 1 .3、高 8.8厘米 ,外底有烟火熏焦痕 ,器内盛有一捆植物茎枝 ,长度约 5- 8厘米 ,单根直径一般在 0 .3- 0 .8厘米间 ,共约 2 0余根 ,纹理结节均很清晰 ,出土时头尾整齐地曲缩在釜底。从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养猪史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养猪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四层)和桐乡罗家角遗址,发现许多动物骨骼,其中家猪骨骼占很大一部分,并有出土陶猪,证实饲养家猪约在公元前5,000——前4,000年,距今约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在中原地区的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同属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都发现有很多猪骨,说明约公元前6,000年左右,中原地区养猪已经盛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昌果沟遗址发现的距今3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青稞炭化粒,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昌果沟遗址发现的距今3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青稞炭化粒,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绰墩遗址埋藏古水稻土肥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绰墩遗址古水稻土的基本性质,阐明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机理。【方法】以绰墩遗址埋藏的古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14C和考古学方法确定了土壤成土年龄和分布;按照中国土壤学会编汇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土壤pH,有机碳、营养元素含量。【结果】碳化稻和土壤有机质中14C分析证实绰墩遗址最古老水稻土为距今6 000年马家浜时期,该时期古稻田位于表层以下1 m左右,平均每块稻田面积5.2 m2。古水稻土(每克土中水稻植硅体含量>5 000颗)有机碳平均含量9.7 g·kg-1;N、P、K、Ca、Mg、S、Fe、Mn、Cu、Zn的全量平均含量分别为0.8、1.58、18.2、7.6、6.3 、0.1、22.、0.51 g·kg-1和40.9、80.8 mg·kg-1。【结论】古水稻土的有机碳、全氮含量、C/N比显著大于同期种植强度较弱的古水稻土(水稻植硅体含量<5 000颗/g),其它元素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强度古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和pH差异不显著。古水稻土N、S、Cu全量含量显著低于现代表层水稻土,而有机碳、P、Fe、Mn全量含量则相反;现代表层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一般大于古水稻土。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田野考古发掘不断增多,我们枣滕地区于1952年首先在岗上遗址(1)发现大汶口文化的彩陶片,之后便揭开了鲁南枣滕地区考古发掘的序幕。现已先后发掘了北辛遗址(2)、二疏城遗址(3)、建新遗址(4)、西康留遗址(5)、西公桥遗址(6)、庄里西遗址(7)和前掌大遗址(8)等一批重要遗址。在枣庄地区,通过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已经建立了山东史前考古序列枣滕特点的鲁南史前考古谱系。即:北辛文化(距今7500—6300年之间)———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4600年左右)—龙山文化(大约距今4600—4000年)———岳石文化(4000—3600…  相似文献   

20.
正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当地村民在劳动中意外发现了这个古村落遗址。考古学家在距离地面3米的地下,发现黑褐色的泥土中夹带着一些小颗粒,闪着灿灿的金光,遇到空气后很快又变成了泥土的颜色,这些究竟是什么?考古学家经过仔细辨认后,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和判断能力,这些是碳化了的稻谷吗,这可是距今6000多年的地层,他们是野生的还是栽培的?考古学家进一步通过扫描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