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泡桐丛枝病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泡桐丛枝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该病病原、生理生化,传毒媒介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评述,提出防治该病的根本途径在于引人期望基因,培育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2.
泡桐丛枝病诱导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测定了根接和皮接诱导处理后泡桐苗木及5a生幼树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总活性。结果表明,根接和皮接诱导处理的泡桐苗木和5a生幼树3种酶总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泡桐幼树丛枝病发病率诱导处理后3种酶活性的变化与泡桐幼的抗病能力有相关性,根接诱导后的3种酶总活性最高,幼树发病率和感病指数都为零;皮接诱导后3种酶活性次之,幼树发病率为4.7%,感病指数为1.47;  相似文献   

3.
以毛泡桐及白花泡桐丛枝病叶片、叶柄和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其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结果表明,毛泡桐丛枝病叶片、叶柄和幼嫩茎段在MS+NAA 1.1 mg·L-1+6-BA 8 mg·L-1,MS+NAA 0.1 mg·L-1+6-BA 4mg·L-1和MS+NAA 0.5 mg·L-1+6-BA 12 mg·L-1培养基上,最高芽诱导率分剐为73.88%,42.11%和25.00%;而白花泡桐的丛枝病不同器官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NAA 0.3 mg·L-1+6-BA 12 mg·L-1,MS+NAA 0.9 mg·L-1+6-BA 16 mg·L-1和MS+NAA 0.7 mg·L-1+6-BA 20 mg·L-1,最高芽诱导率分别为91.11%,32.78%和13.33%.此外,1/2MS+NAA 0.5 mg·L-1和1/2MS+NAA 0.3 mg·L-1可分别作为毛泡桐和白花泡桐丛枝病幼芽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  相似文献   

4.
泡桐属不同种和种源对丛枝病抗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调查表明,泡桐属所有的种和无性系均感染丛枝病(Phytoplasma-MLO),但感染的程度不同。在调查中发现一种高抗类型,其特征是叶背毛密而高大,毛为具长柄的树状毛、具长柄大腺细胞的腺毛、长柄叉状毛和单枝毛,这类毛粘性很大。该类型泡桐抗病的主要机制是抗传毒的媒介昆虫之故。  相似文献   

5.
6.
泡桐丛枝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泡桐丛枝病病原、症状、分子检测技术等国内外现状和进展进行了论述和评价,并对泡桐丛枝病分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作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泡桐丛枝病与泡桐生长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研究认为,在同一无性系或同一品种的泡桐内,生长量较小的植株,一般不易发生丛枝病或发病较轻;而生长量较大的植株,一般容易发生丛枝病或发病较重。但在不同无性系或不同品种之间不存在这样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检测方法、传播途径、植原体防治以及植原体引起泡桐体内的物质变化。并对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研究进展作了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种根采用根接、苗木采用皮接的方法,进行了泡桐丛枝病病原物诱导抗性试验。结果表明,根接后的当年苗木和皮接后第2年的苗木丛枝病发病率明显提高。其中根接当年苗木发病率为4.28%~13.0%,皮接第2年苗木发病率为5.34%~11.76%,对照为0.83%~1.45%和1.14%。用经过根接和皮接诱导后的苗木造林,泡桐幼树丛枝病发病率显著降低。经根接处理后,幼树4a生丛枝病发病率均为零,皮接1次诱导后4a幼树发病率为0~4.17%,而对照发病率为19.8%~31.5%。本项研究结果初步证明,利用嫁接的方法进行病原物诱导,可提高泡桐幼树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10.
泡桐丛枝病过氧化物同功酶季节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凝胶电泳法,测定和分析了泡桐丛枝病株根,干、枝、韧皮部和叶4个部位过氧化物同功酶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泡酮病株的不同部位过氧化物同功酶季节性变化规律是不同的,枝韧皮部各生长季节POD同功酶较健株少1条;根韧皮部和叶各生长季节POD同功酶较健株少2条,所不同的是根韧皮部酶带减少的位置在健株的第3条和第5条处,而叶则是在第5条和第6条处;干韧皮部病株POD同功酶,在休眠期和封顶期与健株相同,在殿叶  相似文献   

11.
泡桐丛枝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丰富的资料综述了泡桐丛枝病原鉴定,检测技术,传播途径,类菌原体在泡桐体内的分布及运转规律,病害流行条件和防治技术,最后作者就全枝病防治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丛枝病对泡桐不同部位细胞差别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泡桐病、健枝条不同部位细胞电解质外渗率和K+外渗率测定,结果表明:丛枝病使枝条各部位细胞应有的差别透性发生了改变。表现为皮层细胞差别透性增大,木质部细胞差别透性减小  相似文献   

13.
兰考县是泡桐非常适合生长的地区。兰考县栽植泡桐树,击退了风沙,制服了盐碱。但是近年来泡桐种植的过程之出现了很多病虫害,严重影响其生长。本文中主要介绍了泡桐丛枝病的发生和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的最主要病害。选择无病树种、晾晒种根、幼树药剂防治、修剪病枝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对于减轻病害,降低发病率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泡桐丛枝病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泡桐正常植株和丛枝病异常植株的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丛枝病植株两种酶活性加强,并且多酚氧化酶有新的同工酶区产生,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扫描曲线C区谱带活性降低,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6.
17.
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鉴定与泡桐丛枝病发生密切相关的蛋白质, 以毛泡桐健康苗、患丛枝病苗、20 mg/L或60 mg/L甲基磺酸甲酯(MMS)处理的丛枝病苗为实验材料, 用同位素标记相对与绝对定量(iTRAQ)技术检测毛泡桐幼苗4个样品的蛋白质表达变化, 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在鉴定到的1 622个蛋白质中, 共得到35个与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在这35个差异表达蛋白中景天庚酮糖-1, 7-二磷酸酶(SBPase), 质膜ATP酶和光合系统Ⅱ 10 kDa多肽等蛋白质表达差异显著, 且主要参与了光合生物碳固定、光合作用和氧化磷酸化等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
对感染丛枝病的泡桐木材和正常泡桐木材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 ,并对二者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丛枝病显著降低了泡桐材的密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 ,从而降低其使用价值 ,影响其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泡桐丛枝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总结了循化地区泡桐丛枝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症状,结合本地实际发生情况及应用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综合客观的论述,并提出了丛枝病具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