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导致了中国生态发展的严重危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工业革命时期,认识到生态问题、资源问题将会成为以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理论。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因此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跟好的发展,为创建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努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在超越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从本体论的维度、认识论的维度和价值论的维度来科学理解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于我们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它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我们选择科学的生存方式,有利于我们摈弃"唯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关于生态民生的思想是我国生态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分析生态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在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确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的最新成果,具有生态民生关怀。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生态民生建设获得长远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民众生态民生意识缺乏、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缺位的情况。推进生态民生建设,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出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重点提供生态产品。  相似文献   

4.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研究人的实践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界的改变。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质 ;在马克思看来 ,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社会性 ,要消除“自然和历史的对立”,实现“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因为主要类型。古代中国人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产生了人与自然万物可以融为一体,内在性灵与外界自然之间无绝对界限的意识,并且把人与自然合一当作一种最高的境界来追求,从而促使山水文化的产生和繁荣。在山水文化的哺育下,中国园林把崇尚自然、乐山悦水作为造园的指导思想。对自然朴素美的意识,导致中国园林把对追求山林原野自然形态的“真趣”“野趣”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而对于山林原野自然形态美的追求,在园林艺术实践上又必然以利用自然、模拟自然和妙造自然作为造园手法,从而使得园林艺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达到情景交融、逸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参10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马克思自然观,在人与自然万物的同质同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面是相通的,但在思维方式和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不同的。从现代生态伦理角度看,“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与马克思自然观相比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不能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取代马克思自然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和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空心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空间重构、缩小城乡差距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在人口、就业、土地、生态环境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在深入剖析我国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现实困境及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破解美丽乡村建设难题的对策与出路,以期为探究失衡人地关系走向再平衡的地域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为新时期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单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农村建设的需要,使用合理的手段调动其他的社会资源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为了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乡村生态环境、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快速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自然”是园林艺术永恒的主题,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观”与当前人类发展和城市发展中生态学、美学、园林工程学的应用有着某种不谋而合的趋同.对“自然”的概念加以诠释,重新反悟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观”及其发展历程,能对中国传统园林有一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当前的园林建设会产生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指导下,运用系统地思想正确认识循环农业,指导循环农业的发展,并阐明循环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其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西方生态思想的批判与借鉴,历史逻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现实逻辑是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逻辑既丰富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也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2.
杨卫军 《河南农业》2014,(22):53-54
生态文明不仅是中国发展的方向,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美丽中国的基本内涵包括五点:美在科学发展;美在生态优良;美在和谐共生;美在永续发展;最美的是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村落兼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文化遗产.全国646个中国传统村落中,武陵山片区有60个.介绍该片区中国传统村落,分析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对策,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经济和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国家对环境维护和乡村地区建设更加重视,这也是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系统性地介绍了马克思生态文明的内涵,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和美丽乡村的建设现状,详细讨论落实乡村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美丽乡村的建设是美丽中国建成的重要前提,生态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容进行概述,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生态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生态美丽乡村建设的解决路径,以期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现代自然观 ,即生态自然观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哲学理念 ,它支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相适应 ,建立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发展生态农业有许多支点 ,其中 ,提高农民素质是先导 ,发展高新技术是关键 ,优化农业环境是条  相似文献   

17.
袁梦  卢山  陈波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0):1844-1848
自然认知是改造自然的前提,自然观是指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通过对中外文献的查阅,梳理了园林领域内各学者在实践中所持的自然观,并合并归纳出当前经济文化环境下,自然改造者的自然认知——自然不再单纯地指代自然环境,而是原始自然、改造自然、园林自然、新兴自然等多种自然的集合体,从而指出从不同学科的视角看待自然可丰富自然的含义,形成风景园林领域的“立体自然观”,指导未来近自然园林的营造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打造美丽河南,是河南省省委提出四个河南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介绍了郝堂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做法和实践特色,并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陆羽和《茶经》的研究是茶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湖州市县大力开展陆羽和《茶经》研究,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是陆羽和《茶经》研究助推名茶快速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富裕美;二是陆羽和《茶经》研究助推茶历史遗迹重建和农家乐发展,有利于实现生态良好环境美;三是陆羽和《茶经》研究助推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生活美;四是陆羽和《茶经》研究助推陆羽精神弘扬和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实现精神富有心灵美。今后必须继续重视研究、继承、创新、超越陆羽和《茶经》,弘扬陆羽精神和《茶经》精髓,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美丽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适应美丽中国建设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内涵拓展分析基础上,以安徽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再造秀美山川的专业认知教育,优化匹配美丽中国建设需求的课程体系,打造徽州地域景园特色课程及搭建多元化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优化策略,以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