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苹果果锈发生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冠、胜利等苹果品种易产生果锈,严重时锈斑粗糙连片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除金冠和胜利易产生果锈外,赤阳、元帅及国光等品种也不同程度地有所发生。 1.产生果锈的原因 易发生果锈的品种,果实表皮细胞较大,细胞壁薄且排列疏松,果面角质层薄,易于干裂,下皮细胞也较疏松。当幼果茸毛脱落、蜡质角质层未形成前,下皮细胞遭到外界因素刺激产生木栓形成层,尔后分生出若干层木栓化细胞而成为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库尔勒香梨’和‘新梨七号’果实采后贮藏5个月果皮组织结构变化。【方法】以‘库尔勒香梨’‘新梨七号’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果窖、冷库、冰箱、冰柜贮藏条件下存放5个月,应用组织切片技术分析果皮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库尔勒香梨’‘新梨七号’果皮组织结构由蜡质层、角质层、表皮细胞、亚表皮细胞构成,‘新梨七号’较‘库尔勒香梨’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小,表皮细胞和亚表皮细胞横径大,蜡质层厚,表现耐贮藏;‘新梨七号’亚表皮有2~3层细胞,‘库尔勒香梨’亚表皮有3~4层细胞,‘库尔勒香梨’果皮厚度显著大于‘新梨七号’。不同贮藏方式贮藏5个月后‘库尔勒香梨’‘新梨7号’果实的角质层、蜡质层、果皮厚度和表皮细胞、亚表皮层大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室内贮藏‘库尔勒香梨’和‘新梨7号’的果皮蜡质层、角质层增厚,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皮细胞横径和亚表皮细胞横径显著变薄。室内、果窖和低温贮藏果皮组织结构差异明显。‘新梨七号’蜡质层、角质层、果皮厚度均小于‘库尔勒香梨’。【结论】不同贮藏方式下,‘库尔勒香梨’和‘新梨七号’的果皮组织结构差异明显;蜡质层、角质层和亚表皮细胞横径变化显著;‘新梨七号’耐贮藏。  相似文献   

3.
2008年套袋红富士苹果果锈发生较为严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果锈发生的部位多在梗洼、萼洼处,有的也向果面发展。果锈形成的机制,主要是果实表皮细胞角质层破裂.木栓化程度加深,引起表皮细胞、甚至皮层细胞死亡所致。经过实地考察及走访了解.我们认为2008年果锈加重发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4.
金帅苹果果锈是直接影响商品价值的重要问题,早为果树工作者所重视,虽曾从多方研究探讨,但问题从未解决,生产上更有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自1978年开始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供参考。 一、果锈发生情况 在果锈产生的原因中,主要认为与营养、农药的施用和温湿度有关。 果锈是果实表皮细胞受外界不良因子的刺激而成。最初果皮的角质层发生龟裂深达表皮下的第一层果内细胞,而形成褐色的木栓化组织逐渐连片为锈斑,锈斑按所在不同部位划分,在埂洼者为梗锈、金帅锈果以梗锈发生为普遍,约占有锈果总数的90%以上。但锈面小,无损于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阐明‘金冠’苹果果锈形成的时间与原因,探索防止果锈形成的方法,以‘金冠’及 其无锈芽变品种‘丰帅’为试材,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果面果锈形成过程,测定了果皮色 素和次生代谢产物组分和含量。结果表明,花后4 周‘金冠’苹果果面尚无肉眼可见的果锈时,表皮细 胞蜡质层已经开裂、脱落;花后5 周表皮细胞角质层大量开裂,细胞壁木栓化;花后6 周,大量果锈出 现在果实表面。据此推断,花后4 ~ 6 周是‘金冠’苹果果锈形成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丰帅’果皮 叶绿素和类萝卜素含量显著低于‘金冠’,而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显著高于‘金冠’,特别是在花后4 ~ 6 周。花后4 周利用0.05 ~ 5 mmol · L-1 外源绿原酸处理,可以显著降低‘金冠’果皮果锈指数,且对果实 品质没有不良影响。因而,适当浓度外源绿原酸可望用于苹果防锈实践。  相似文献   

6.
金冠苹果果锈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金冠苹果果实产生果锈是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难题,严重时锈斑粗糙连片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除金冠外,赤阳、红玉、国光及元帅等品种也有发生。1发生果锈的原因易发生果锈的品种,果实表皮细胞较大,细胞壁薄且排列疏松,果面角质层薄,易于...  相似文献   

7.
苹果果锈病属于非侵染性生理病害,发生时果实表面产生锈状木栓层或密生铁锈色小颗粒,严重时锈斑处酷似土豆皮,果面粗糙,影响果实的外观商品性。一般分为梗锈、胴锈和顶锈3种。形成原因:①品种特性。一般果实角质层薄、表皮细胞排列疏松的品种如金冠、富士等,  相似文献   

8.
1998年红富士苹果果锈发生重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红富士苹果果锈发生的原因 (一)气候因素 在气候因素中,低温、湿度高是诱发果锈产生的主要气象因子。这是因为当空气温度低,湿度高时,阻碍了蜡质层的形成,从而导致角质层发生龟裂,使皮孔异常发达,而形成果锈。据调查,1998年栖  相似文献   

9.
苹果α-法尼烯和共轭三烯含量变化与贮藏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以‘红星’苹果为试材,研究α-法尼烯和共轭三烯的合成和转化部位,试验表明,α-法尼烯在果实表皮角质层中大量合成,分别向外蜡质层和向内皮下细胞和果肉薄壁细胞双向转移,在果实表皮蜡质层或角质层中与氧接触,氧化生成共轭三烯和其它氧化产物;虎皮病发生、α-法尼烯与共轭三烯的含量都与贮藏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您好: 《北方园艺》第3期刊的河北省隆化县林业局刘国平同志的“多菌灵防治金冠果锈效果好”一文,其内容令人不解,据国内外研究报道,金冠的果锈是由于果实表皮上的蜡质层呈片状直立的形式排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翠冠’梨果锈形成过程,为阐明‘翠冠’梨果锈形成机制和研制果锈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光学、体式、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翠冠’梨果锈形态与发生过程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花后49~56 d,果实进入快速生长期,果肉细胞体积增大,向外扩张,而表皮、亚表皮以及近果皮多层细胞不能同步增大,导致角质膜断裂,表皮、亚表皮细胞先胞壁加厚,然后扭曲变形、破裂、死亡。单宁细胞下3~5层细长形薄壁细胞,在果锈形成过程中,细胞壁也急剧加厚,但不再破裂,而是形成保护层,起到次生保护作用。【结论】‘翠冠’梨果锈主要是破碎的角质膜、木质化加厚的表皮和亚表皮细胞及果点上易剥落的物质。果锈形成的关键时期是花后49~56 d。  相似文献   

12.
骆建珍 《西南园艺》2006,34(4):59-59
梨谢花后,若花期授粉受精良好,则花托和子房在种子释放的内源激素刺激下,逐渐膨大形成幼果。处于花后至套袋前这一时期的幼果,由于其表皮细胞幼嫩,角质层较薄,蜡质层尚未形成,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具备,对外界不良因子的刺激反应敏感,特别是黄金、水晶、金廿世纪等日韩新品种梨,若此期药剂选择不当或喷药质量不高,就会对幼果表皮细胞造成伤害,造成果面粗糙、果点粗大、黑点、果锈等药害的产生,严重影响梨果外观品质,降低其商品价值。因此日韩新品种梨花后套袋前用药非常关键,在生产中应引起重视。1防治对象梨谢花后至套袋前是康氏粉蚧、梨木虱、…  相似文献   

13.
葡萄果实组织结构与耐贮性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巨峰’、‘红地球’、‘秋红’、‘秋黑’葡萄果实解剖结构和超微结构的比较, 探讨葡萄果实品种间耐贮性差异的生理学原因。结果表明: 葡萄的耐贮性与果皮和果肉的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耐贮性好的品种其角质层及表皮组织均比较厚, 表皮细胞排列整齐而致密, 且与亚表皮细胞的结合紧密,其果肉组织排列也比较紧密, 且果肉细胞大小均匀。不同葡萄品种之间, 表面蜡质超微结构相差很大, 蜡质层较厚、蜡质分布均匀而致密的品种对SO2 抗性较强; 相反, 蜡质层薄、蜡质排列疏松、蜡层之间空隙较大的品种对SO2 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正苹果果锈是由不良外界条件引起的果实生理性病害,是果皮在外界不良因素刺激下,角质层产生微小龟裂或星点破裂露出皮下细胞,产生木栓形成层,进而形成木栓化细胞,最终果实表面出现类似金属的锈状物,即成果锈。果锈不影响内在品质,但对外观品质有影响,轻者影响果实表光,重者果面锈迹斑驳丑陋,苹果失去商品价值。2020年苹果产区霜冻和倒春寒天气多发,春夏季雨水偏多,加重了果锈的发生,给苹果生产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应引起重视。1果锈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作为苹果果面障害的果锈,是果皮一部分木栓化,成为褐色。锈重时显著地使商品价值降低。果锈发生的程度,因品种而异。据观察,在树冠外侧的果实,比在树心的果锈多。幼果期(开花后约一个月内)受水湿或农药的影响时,发生也多。笔者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无袋栽培时果锈发生较重的金帅(落花后五天套袋的和不套袋的比较)和发生轻的红星(不套袋),着重观察幼果期表皮的微细构造的变化和果锈发生状态。 金帅落花后15天的无袋果,全果面看到微细的凹陷,果面粗糙。有袋果看不到这种,凹陷,果面平滑,角质层生成蜡质。此时红星果面状态与金帅不套袋的很不同,不…  相似文献   

16.
以早钟6号、长红3号和解放钟3个枇杷品种为试材,观察果实锈斑发生规律,探讨发病原因,并提出其防治的措施。3个枇杷品种锈斑病的易感性有很大的差异,早钟6号最感病,解放钟次之,长红3号锈斑果发病率最低;果皮蜡质层和细胞壁自发荧光强弱与锈斑病的感病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发病率高的早钟6号果皮蜡质层薄,果皮细胞壁自发荧光最弱,而发病率低的长红3号果皮蜡质层最厚,细胞壁自发荧光强且均匀。枇杷果实锈斑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在不良外界条件下形成微创口,随着果实膨大生长,伤口撕裂,表皮下的局部细胞恢复分生能力,形成木栓形成层,木栓细胞团突破表皮而形成肉眼可见的锈斑;人工抹去表皮毛,可形成微创口,显著加剧锈斑果的发生,而套袋处理可大大降低锈斑发生率,并且越早套袋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金冠以适应性强、丰产、稳产和优质著称,它在世界苹果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但是,金冠的果锈也越来越引人注目,各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年份在沿海和内陆多湿地区,金冠果锈率达80%以上,降低了商品价值,成为该品种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所谓果锈是指果面浮生的一层黄褐或赤褐色木栓组织。按其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梗锈、胴锈和顶锈。大多数苹果有不同程度的梗锈发生,梗锈不过肩,一般不影响果实的商品价值。我们所指的果锈主要是针对胴锈和顶锈而言。 半世纪以来,各国对果锈的成因进行了许多研究,提出了药害、霜害、病害、营养失调、锈变和机械损伤等多种原因。近年来,根据世界一些国家和我国山东、江西等地的试验认为,在花期和幼果生长发育期,若遇多湿多雨、相对低温、某些药物刺激或营养失调等,都会导致果锈的发生。 对于发锈过程也有许多报道。概括起来,有两种说法:1.大多数人认为表皮角质层受损龟裂后,果实外层细胞暴露受刺激,产生木栓组织;2.少数人认为在角质层完好时,  相似文献   

18.
金冠及金矮生是广为栽培的优良苹果品种,但其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果锈,大大降低了果实的商品价值。这已成为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据报道,金冠果锈发生在落花后25天之内,幼果局部表皮和皮下细胞受到外界不良条件(低温、阴雨及不适的喷药)的刺激,而发生不正常分裂增殖,形成木栓组织,顶破角质层,  相似文献   

19.
梨果实套袋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梨果套袋栽培是目前生产优质高档梨果 ,提高其商品价值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生产中应用愈来愈广泛。国内外对梨果套袋的效应进行了较多研究 ,本文概述了套袋对提高梨果实外在品质的机理和梨果实套袋的效果。1 果皮结构及果点与锈斑的发生梨果皮有表皮层、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 ,以及茸毛 (只存在于幼果期 )、皮孔(幼果期为气孔 )、蜡质层、角质层、果点、锈斑等结构。表皮层外面是蜡质层覆盖的角质层(有的深入到表皮细胞间隙 ) ,其余部分为果点、锈斑 ,它们是果实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天然屏障 ,不仅与梨果表面光洁程度具有最直接的关系 …  相似文献   

20.
套袋对苹果果皮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10年生寒富苹果为试材,进行了不同的套袋(反光膜袋、双层纸袋、塑膜袋)处理,以不套袋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微域环境下寒富苹果果皮的外观特征和解剖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套反光膜袋能明显提高果实的光洁度,改善果实的着色,果点不明显;套双层纸袋的次之;套塑膜袋和不套袋果实光洁度差,着色过浓,果点多且大,果面粗糙,不利于生产优质果;套不同类型的果袋,果皮解剖结构差异明显,套反光膜袋,角质层变薄,角质层光滑均匀度好,个别处有“V”型凹陷,表皮细胞变大,形状近圆形;套双层纸袋和塑膜袋,角质层均变厚,有较深的“V”型凹陷,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不套袋果,角质层较均匀光滑,表皮细胞狭长且小。另外,套袋后,果实的表皮细胞变大且细胞壁变厚,改变了表皮细胞的排列方式,减少了表皮细胞层数,降低了机械组织的厚度及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