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明确温度对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在12~32℃ 6个温度条件下研究了2种色型豌豆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命表。结果显示: 2种色型豌豆蚜在32℃时,不能发育至成虫。2种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在12~20℃时均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升高,在16和20℃,红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显著高于绿色型(P<0.05)。在24℃时,红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显著低于16和20℃时同色型(P<0.05),而绿色型豌豆蚜显著高于12~20℃时同色型,红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显著低于绿色型(P<0.05)。到28℃时,2种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均显著低于12~20℃时同色型。在12~24℃条件下,2种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红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与绿色型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28℃,红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显著低于绿色型豌豆蚜(P<0.05)。表明红色型豌豆蚜在较低温度条件下适应性较强,而绿色型豌豆蚜更适合较高温度。  相似文献   

2.
苜蓿斑蚜对三个苜蓿品种幼苗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用室内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HA-3(高抗)、甘农三号(中抗)和Hunter River(低抗)3种不同抗蚜苜蓿品种受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 Monell)为害幼苗初期植株叶片SOD、POD、PPO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苜蓿斑蚜为害后,3个苜蓿品种的SOD、POD、PPO的活性都显著上升,且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强;苜蓿品种之间的SOD、POD、PPO活性变化存在显著差异;虽然HA-3苜蓿正常植株的SOD活性较高,但由于甘农三号苜蓿受蚜虫胁迫后SOD活性增长量大,使蚜虫胁迫植株的SOD活性与HA-3苜蓿没有显著差异;POD和PPO的活性在3个苜蓿品种正常植株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受蚜虫胁迫后,HA-3苜蓿的POD和PPO活性较高,甘农三号苜蓿次之,Hunter River苜蓿较低;3个苜蓿品种SOD、POD、PPO活性变化的差异,基本反映了其田间抗蚜性的差异水平。此研究对苜蓿抗蚜品种的选育及对蚜虫的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甘农3号、甘农5号、陕北、游客、俄罗斯5个苜蓿品种在15、18、21、25和28℃及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5个苜蓿品种对豌豆蚜成若蚜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成若蚜发育历期均以陕北苜蓿上的最长,在各温度下甘农5号苜蓿上的最短,在各温度下,2个品种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苜蓿品种上豌豆蚜成若蚜的历期大小均为陕北〉甘农3号〉游客〉俄罗斯〉甘农5号;5个供试苜蓿品种上豌豆蚜的存活率以俄罗斯和陕北苜蓿最小,甘农3号和甘农5号最高。  相似文献   

4.
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是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重要害虫,在全国苜蓿主产区危害严重。本研究通过研究苜蓿斑蚜在不同苜蓿品种苗期的取食行为过程、蚜虫胁迫下苜蓿生物量变化,进而分析不同品种上蚜虫数量种群动态。结果表明:苜蓿斑蚜C波和E1波在甘农4号苜蓿上总持续时间最长,分别为179.52和27.24 min;E2波总持续时间为29.49 min,显著低于其他4个品种(P <0.05)。其中,金皇后和皇冠E1波的总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 <0.05),而E2波的总持续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 <0.05);中苜3号和MF4020的昆虫刺探电位仪(electronic penetration graph)和EPG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 0.05)。EPG技术与蚜量比值法评估不同苜蓿品种对蚜虫抗性水平的结果一致,抗性水平由大到小为甘农4号>中苜3号> MF4020>金皇后>皇冠;生物量测定也表明甘农4号和中苜3号是抗性较高的品种,适合作为宁夏地区苜蓿抗蚜品种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
不同温度对苜蓿与苜蓿菟丝子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测了8个不同温度下(5,10,15,20,25,30,35和40℃)3种苜蓿和苜蓿菟丝子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结果表明,苜蓿菟丝子种子的最适发芽温度为30℃,此时发芽率为9%,3d发芽势为6%,3种苜蓿种子的最适发芽温度为25℃,此时种子的发芽率为81%~84%,3d发芽势与发芽率相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苜蓿菟丝子种子的发芽特点与其寄生生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不同抗蚜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耐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用4个不同抗蚜苜蓿品种(系):HA-3(高抗)、甘农3号(抗虫)、金皇后(低抗)、猎人河(感虫),在苜蓿3叶1心期按不同虫口密度5,10和20头/株接苜蓿斑蚜后,以株高和鲜干比为指标测定其耐害性。结果表明,HA-3对苜蓿斑蚜的耐害性最好,20头/株处理的植株在去虫后30d的增高率仅比对照低19.82%,且不同虫量处理间鲜干比无显著差异;猎人河的恢复和补偿生长能力最差,20头/株处理的植株在去虫后30d的增高率比对照低98.57%;甘农3号被苜蓿斑蚜为害初期症状表现明显,但随着植株的恢复生长,表现出较好的补偿生长能力;金皇后对苜蓿斑蚜为害后的耐害性表现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苜蓿斑蚜危害苜蓿的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苜蓿斑蚜的虫口密度与苜蓿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苜蓿干草产量损失率(y)与20枝条虫量(x)的关系为y=0.035 9x-5.993 9,相关系数r为0.993 1,二者相关性极显著.按照防治的直接收益与直接成本,确定了宁夏旱地苜蓿和水地苜蓿苜蓿斑蚜的防治指标,旱地苜蓿第一茬苜蓿斑蚜的防治指标为2 100头/百枝条,水地苜蓿第二茬苜蓿斑蚜的防治指标是1 600头/百枝条.  相似文献   

8.
苜蓿斑蚜危害苜蓿的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苜蓿斑蚜的虫口密度与苜蓿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苜 蓿干草产量损失率(y)与20枝条虫量(x)的关系为y=0.035 9x-5.993 9,相关系数r为0.993 1,二者相关性极显著。按 照防治的直接收益与直接成本,确定了宁夏旱地苜蓿和水地苜蓿苜蓿斑蚜的防治指标,旱地苜蓿第一茬苜蓿斑蚜的防治 指标为2 100头/百枝条,水地苜蓿第二茬苜蓿斑蚜的防治指标是1 600头/百枝条。  相似文献   

9.
10.
以感蚜指数和抗蚜株率为指标,评价28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田间抗蚜性。结果表明:感蚜指数以中苜1号最高为82.48,阿尔刚金最低为26.00;抗蚜株率阿尔刚金最高为93.50,猎人河最低为2.36。28个苜蓿品种中甘农5号、三得利、阿尔刚金等16个为高抗品种;金皇后、甘农3号等6个为抗性品种;Cropper nine、天水、75-43为中抗品种;渭南为低抗品种;猎人河和中苜1号为感虫品种。  相似文献   

11.
苜蓿蚜(Aphis medicaginis Koch)又名豆蚜、花生蚜、槐蚜等,是危害豆科牧草苜蓿(Medicago sativ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等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6、7月在苜蓿上大发生,受害植株长势慢,枝叶畸形化,使豆荚畸形变小,籽粒减少,导致植株提前死亡,影响其作为饲草品质与产量,对苜蓿产业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2.
苜蓿假盘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苜蓿(Medicago satiua)品种资源中首次成功筛选出9个具有栽培代表性的品种,即宝鸡苜蓿、泾阳苜蓿、沙湾苜蓿、沙河苜蓿、晋南苜蓿、天水苜蓿、龙牧一号、保定苜蓿和伊鲁瑰斯,作为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的生理分化鉴别寄主。采用室内接种盘倒扣接菌法,根据在鉴别寄主上的发病等级,将采自我国苜蓿主产区的7个苜蓿褐斑病菌菌株划分成5个致病类型,其中致病类型A为强致病类型,致病类型E为弱致病类型,C、D和G组致病类型介于两者之间。研究结果为我国苜蓿品种抗性鉴定、苜蓿褐斑病流行监测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钟少林  王华荣  史娟 《草业科学》2011,28(6):946-950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温度、水分、pH值、光照、碳源、氮源以及无机盐对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宁夏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假盘菌宁夏菌株在5~30 ℃、pH值4.0~10.0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 ℃,最适pH值为5.0~6.5,该菌随光照强度的增加生长受到抑制,能利用固体培养基上不同的碳源,对葡萄糖和麦芽糖的利用较好。除尿素抑制病菌的生长外,该菌能不同程度利用无机氮源和有机氮源,菌落直径和生长速率基本一致,差异不明显,但菌落数差别较大,无机氮源优于有机氮源。供试的4种盐溶液除KH2PO4没有菌生长外,其余3种生长量基本一致,但4种盐溶液下生长的菌落均不产生子囊盘。叶片表面的游离水及游离水保持的时间可影响孢子的萌发,且叶表游离水保持3 h以上,孢子才能萌发。  相似文献   

14.
樊秦  李彦忠 《草业学报》2017,26(1):112-121
苜蓿茎点霉侵染紫花苜蓿后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本研究采用植物生长室盆栽法,利用光合作用测量系统研究苜蓿茎点霉对紫花苜蓿叶片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 除侵染第27天外,苜蓿茎点霉使紫花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降低,对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在侵染前期影响不大。在侵染至23 d,紫花苜蓿叶片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PSⅡ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PSⅡ反应中心电荷分离实际量子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显著降低。光补偿点 (LCP)、CO2补偿点(CCP)和羧化效率(CE)降低。表明苜蓿茎点霉通过降低紫花苜蓿叶片中光合电子传递率捕获效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和羧化效率(CE),而产生光抑制,使CO2的同化作用降低,影响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王华荣  史娟  任斌 《草业科学》2012,29(12):1816-1820
筛选比较了5种苜蓿褐斑病菌离体叶片接种技术,结果表明,逆向产孢培养技术是苜蓿褐斑病的理想接种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逆向产孢培养技术离体接种的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子囊孢子侵入途径观察发现:接种到叶片上的子囊孢子4 h后开始萌发产生芽管以直接侵入的方式侵入寄主表皮细胞,侵入前不形成附着胞等侵染结构,未观察到子囊孢子由气孔侵入。  相似文献   

16.
苜蓿假盘菌ISSR反应体系优化及指纹图谱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北京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 (Lib.) Sacc.)菌株为试材,用ISSR-23引物[序列为(AC)8T]研究PCR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及退火温度对假盘菌ISSR扩增的影响,以期为苜蓿假盘菌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Primer、Mg2+、Taq酶和dNTP浓度对扩增均有影响,以Primer影响最为明显;优化的反应体系为:20μL反应体系中含0.1 ng模板DNA,2.0mmol/L MgCl2、0.5μmol/L Primer、1U Taq DNA聚合酶、0.2 mmol/LdNTP,2μL 10×PCR Buffer和2.5%去离子甲酰胺;在此基础上,建立6个不同地理来源苜蓿假盘菌菌株的指纹图谱并分析其亲缘关系;对44条ISSR引物进行筛选,22条可产生清晰稳定的多态性条带,其中16条可将6个供试菌株完全分开,建立了苜蓿假盘菌指纹图谱;经聚类分析,在0.55遗传相似水平下,6个供试菌株分为两个遗传谱系,菌株的遗传谱系与其地理来源之间不表现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李杨  史娟  崔娜娜  韩宇 《草业学报》2017,26(10):149-157
为确定褐斑病对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和草品质的影响,以便确定此病的重要性,选取了发生该病不同严重度的植株,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了5个光合作用指标,采集不同严重度的叶片和茎秆,分别测定了10个营养成分指标。结果表明:以健康无病植株为对照,随发病严重度的增加,紫花苜蓿叶片中粗灰分(Ash)、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分别增加19.94%、71.21%,与严重度的相关系数均为0.95;中性洗涤纤维(NDF)、钙(Ca)、单宁及总酚含量分别增加39.68%、136.42%、21.93%、50.55%,与严重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85、0.89、0.85;粗蛋白(CP)、钾(K)含量分别减少15.67%、29.91%,与严重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86;粗脂肪(EE)、磷(P)含量减少,与严重度相关性不显著;茎秆中Ash、NDF感病后含量下降,其他品质指标与叶片感病后变化趋势一致;胞间CO2浓度(Ci)升高,与严重度相关性不显著;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分别下降93.27%、68.34%,与严重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86;气孔导度(Gs)与水分利用效率(WUE)亦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与严重度相关性不显著;P含量与5个光合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其他品质指标均与Pn、E有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可以代表80.94%不同严重度褐斑病苜蓿品质和光合作用的变异信息,主要有Ca、K、Ash、单宁、总酚、E、Pn、ADF、NDF、CP、Ci、EE、WUE、Gs等指标。表明褐斑病影响紫花苜蓿光合作用,进而影响草品质。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设3个温度(20、25和30℃)和3个食物浓度(1×106、10×106和20×106 cells/mL),研究不同温度和不同食物浓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及繁殖的影响。试验期为10 d。结果表明,最大种群密度均随温度和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先增加后减少。温度为25℃食物浓度为10×106 cells/mL时,最大种群密度为74.39±1.81 ind/mL,与其他组比差异显著(P〈0.05)。随温度升高,轮虫的最大种群密度高峰值出现的时间也呈现逐渐前移的趋势,最大种群增长率则随温度和食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温度30℃食物20×106 cells/mL时,最大种群增长率为0.70±0.013,与其他组比差异显著(P〈0.05)。食物浓度对轮虫的怀卵率有显著影响,在同一温度下最大怀卵率随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食物为20×106 cells/mL的最大怀卵率为56.43±1.07%,与其他浓度组比差异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温度和食物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及繁殖均有显著影响。温度25℃食物浓度10×106 cells/mL为培养条件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9.
植物各器官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决定了植物的生活史对策,进而影响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传统方法无法区分植物性状对其的响应是环境造成的,还是由于个体大小差异造成的,而异速生长分析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本研究利用异速生长分析方法,通过模拟沙米在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不同的种群密度(16, 44.4, 100和400株/m2),研究其各器官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沙米各器官之间都具有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其中根和地上、根和主茎、叶和根、主茎和地上等器官生物量之间的变化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表观可塑性;根和茎、茎和地上、叶和茎等器官生物量之间的异速生长及生物量比值均受种群密度的显著影响,属于真正可塑性,这表明种群密度变化的确影响了沙米的生长变化。研究同时发现,沙米叶和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异速指数仅在44.4株/m2种群密度下接近于0.75,即叶生物量与个体大小呈3/4次幂关系,符合生态代谢理论,而在其他密度时异速指数与0.75有显著差异(P<0.001),表明环境变化可能会导致沙米生长策略发生改变。种群密度对沙米繁殖和其他器官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影响不显著,表明在不同种群密度下,沙米仍保持相同的繁殖策略;然而种群密度在沙米生育期对繁殖和其他器官之间的异速常数和个体大小均产生了极显著的影响。因此,在探讨繁殖器官与个体大小的关系时,还需要关注植物生育期的变化,只有生育期相同的时候,才能比较不同研究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γ-氨基丁酸对夏季生长肥育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48头体重43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成两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0mg/kgGABA的日粮。结果表明:添加GABA使血清中钙、磷、钾、氯4种无机离子浓度提高,差异不显著(P>0.05);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水平有提高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葡萄糖水平提高13.29%,差异显著(P<0.05);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活性上升,差异不显著(P>0.05),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分别下降16.93%(P<0.05)、38.22%(P<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有上升,其中GSH-Px差异极显著(P<0.01),丙二醛含量下降(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