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大麦作为酿造业一种重要的“制曲”原料,随着酿造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大麦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如何增强大麦产业竞争力、保障山西省大麦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通过阐述国内外大麦产业现状,找出国内与国外发达国家大麦产业在育种手段、技术研发推广体系、生产经营规模、专用品种研发、专业化生产程度以及农业补贴政策等方面的差距,着重分析山西省大麦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大麦产业化发展的潜力,提出增强大麦产业竞争力的一些思路与建议。分析认为,山西省大麦生产历史悠久,但一直被视为小杂粮范畴栽培,目前主要存在生产规模小、专用品种缺乏、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不足、研发基础薄弱、产供销机制不完善、研发与市场脱节等问题。山西省又同时拥有生态类型多样的生产潜力、作为酿造大省的市场需求潜力、大麦育种与技术研发潜力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实践潜力,提出结合酿造业大麦产业需求选育“制曲”专用型大麦品种、加大人才引进和科研设备购置、加快新种质引进创新与分子育种研究力度、加大政策与财政扶持力度、探索多种协作关系、建立产业化经营模式等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促进山西省大麦产业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超级稻‘中嘉早17’为材料,研究和分析了4种不同氮肥施用量和2种不同栽培密度下的群体茎蘖动态、物质生产特性及产量构成特点,探讨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栽培密度下物质生产特性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0~195 kg/hm2,栽培密度为24×104和30×104穴/hm2时,产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密度种植时,以施氮量为105 kg/hm2时产量最高;低密度种植时,以施氮量为150 kg/hm2时产量最高。同时发现适宜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可提高抽穗期的茎鞘重和总干物重;有利于维持生育后期叶片中较高SPAD值,有利于减缓叶片的衰老,提高抽穗后的干物质生产量,从而使抽穗后新增同化产物(同化物直接供应量)和(叶片+茎鞘)的表观输出率均有所增加。适宜施氮量和栽培密度也可以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毒死蜱与鱼肝微粒体P450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估毒死蜱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比较研究了毒死蜱对斑马鱼、麦穗鱼及太阳鱼的急性毒性,3种鱼肝微粒体P450酶系对毒死蜱的脱硫转化作用及毒死蜱对肝微粒体P450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毒死蜱对斑马鱼、麦穗鱼及太阳鱼的96 h-LC50分别为1.94, 0.0273,0.0681 mg·L-1。3种鱼肝微粒体P450酶系对毒死蜱代谢的Vmax/Km值分别为:1.67×104,5.00×104,2.00×104,即代谢能力大小为麦穗鱼>太阳鱼>斑马鱼,与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相吻合,从而P450酶系的脱硫转化活性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毒死蜱对3种鱼的毒性差异。试验浓度毒死蜱对3种鱼的P450酶系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扫描电镜和测定数据表明,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的沙门氏菌生物被膜培养8 h后细菌密度达到3×106 cfu/cm2;沙门氏菌以生物被膜的形式生长比以浮游形式对二氧化氯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胰酶大豆肉汤(tryptone soy broth,TSB)等营养物质能明显减弱生物被膜对二氧化氯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我国谷子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十二五”期间我国谷子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通过全国谷子主产区调研,明确了我国谷子品种需求、栽培技术需求、病虫害防控、产后加工等产业技术需求,为制定“十三五”国家产业体系任务目标提供了依据;最后从加强优质专用品种选育、加强机械化栽培技术研发与推广、研发功能产品、提升杂粮品牌价值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密度与氮钾肥用量对荸荠组培苗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荸荠组培苗产量的因素重要性次序为密度>氮肥>钾肥;3种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为N2K1M2,即施氮肥(N)259.5 kg·hm-2、钾肥(K2O)210.0 kg·hm-2,密度100 cm×100 cm,与实际最高产量处理组合相符,实际最高处理组合产量为37.662 t·hm-2。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大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麦产业发展概况,结合对甘肃省大麦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了甘肃省大麦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机械化水平偏低、优质高产标准化技术整体偏低、产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并从加强大麦新品种的培育、加强对栽培技术研究、构架良好的大麦供销体系、加大对大麦产业的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新乡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搞好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筛选鉴定,实现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化生产,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加工基地建设,发展小麦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搞好产销衔接,搞活优质专用小麦流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中国谷子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十二五"期间中国谷子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通过全国谷子主产区调研,明确国内谷子品种需求、栽培技术需求、病虫害防控、产后加工等产业技术需求,为制定"十三五"国家产业体系任务目标提供依据。从加强优质专用品种选育、加强机械化栽培技术研发与推广、研发功能产品、提升杂粮品牌价值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试论陇东地区优质冬小麦产业化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陇东优质冬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质冬小麦产业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从主导产品的选择、产业链的构建及属性判断、产业的定位和目标三个角度论述了陇冬地区优质冬小麦产业发展的战略,提出了加强新品种选育与原种生产、优质专用小麦的区域化生产、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制定质量标准、重视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做强贸易加工企业、建立专用基地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水稻产量构成差异调查与合理种植密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浙江省23个水稻主栽品种、236块稻田产量的实际调查情况表明,水稻的产量差异普遍存在于品种和田块间,从变异系数看,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均显著大于千粒重,是导致品种间和田块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类型水稻的产量均与每穗粒数的相关性最大,其中双季晚籼稻和单季常规粳稻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大穗品种的产量相对较高。水稻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对单季籼稻,种植密度在(1.00~1.20)万丛/667m2时,出现产量>650 kg/667m2的概率较大,而种植密度在(1.20~1.40)万丛/667m2时,出现产量<500 kg/667m2和>650 kg/667m2的概率均较小,稳产的把握较高;对双季晚稻,种植密度以(1.10~1.40)万丛/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2.
岳子惠  王瑞  李先德 《农业展望》2014,(3):42-46,66
在描述安徽省大麦生产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对安徽省大麦主产区典型农户的生产成本收益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大麦种植的特点、品种和销售市场,详细比较了小规模种植户和大规模种植农户生产大麦的成本收益情况。针对大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科研基础薄弱、比较收益低、产销脱节等问题,建议政府加大育种和栽培管理技术方面的科技投入,扶持大麦生产专业合作社,鼓励订单农业,以充分发挥安徽省生产大麦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物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盖钧镒  刘康  赵晋铭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303-3315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国内外种业的发展推动了种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种业科学是围绕“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产业发展而形成的科学技术学科类群,作物遗传育种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和种子生产的理论与技术、种子示范和营销的理论与技术构成了种业科学技术的主体,在相应的遗传、生理、信息技术、政策法规等学科知识的配合下成为相对集中的学科体系。中国的种业科学技术体系正在形成与完善之中。文章在回顾作物育种科学技术进展包括传统的作物育种科学技术和现时分子生物育种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归纳出现时重要的8个育种理论和技术问题,继而回顾了作物种子生产和示范推广科学技术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策略和建议。提出要围绕种业发展的需求,建成相对完整的种业科学技术学科体系;要顶层设计,建设成企业种业科技和公益性种业科技两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种业科学技术研发力量;要优先研究和解决种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其中包括规模化育种技术,资源富集、遗传解析与创新,常规育种的分子辅助技术,转基因育种与安全技术,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制度与品种审定制度的完善,配齐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并确立种子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作物杂优化研发使杂种化成为中国未来种业的特色等。  相似文献   

14.
绣球花在园艺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作为绣球属的种质资源中心资源丰富却利用不足。为充分开发利用中国绣球属资源、培育优良园艺品种,笔者从绣球属植物在国内外的种质资源与概况、育种目标与育种形式、繁殖方式、栽培应用形式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对比国内外绣球属发展进程指出国内绣球属研究存在着育种缓慢、野生资源利用不足、北方地区应用形式不足等问题;认为应着力加快国内绣球花育种进程,提升生产栽培技术,开发本土绣球属资源,从而增强中国花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占据自主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新疆玛纳斯县周边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红花不同采收部位籽粒品种的影响,为红花种质资源选择、良种繁育等育种手段提供一定理论支撑。【方法】 选用新疆红花主栽品种新红花4号作为试验材料,设1.5×104、1.6×104、1.8×104、2.0×104、2.2×104株/667m25个播种密度,3次重复,15个小区处理。在水肥等生长条件均同的情况下,测定不同密度条件下红花籽粒产量与不同部位的分枝数、花球数、籽粒长度、籽粒宽度、籽粒厚度、千粒重、籽粒含油率及脂肪酸含量等性状指标,分析种植密度对新疆红花采收部位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 不同采收部位籽粒性状存在差异,下部采收红花的千粒重、籽粒含油率及脂肪酸含量等指标均要大于中部和顶端采收的红花籽粒,而顶端采收指标略高于中部采收。不同种植密度下籽粒品质与红花不同部位分枝数量,花球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不同种植密度对红花采收部位籽粒品质及产量形成影响,当种植密度达到2.0×104株/667m2时,红花顶部、中部、下部籽粒千粒重与产量最高,整体品质优势显著。【结论】 新红花4号在玛纳斯县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2.0×10 4 株/667m2。在红花的良种繁育及生产实践过程中,应选取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以下部红花籽粒作为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业大麻种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大麻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中国是工业大麻生产和出口大国。然而,工业大麻种业发展滞后对我国工业大麻高质量发展提出严峻挑战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综述的方法,分析了当前国内工业大麻种业的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工业大麻种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表明,我国工业大麻种业构建了全国行业标准和地方法律规范相结合的政策保障体系,推动了育种创新主体由公益性科研院所向企业转变,创建了以多用途为特色的育种技术体系,形成了良种区域化的种植格局和技术服务体系,奠定了该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但缺乏国家层面或跨区域协同的工业大麻法规体系、育种繁种技术资源分散和低效率共存、面临国外种业知识产权布局先发优势挑战、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成为主要障碍。因此,提出了加快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培育多元育种体系、打造生产经营体系、构建国际合作体系,以期提升工业大麻种业创新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大麦是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大麦栽培过程中,大麦遗传育种工作是影响其栽培面积和栽培方式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于大麦的栽培历史,国内外的大麦遗传育种工作起步较晚,从常规育种方法到花药培养技术,再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大麦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使大麦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麦遗传育种技术在大麦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大麦育种实际对大麦遗传育种技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8.
大麦生产中应用调优栽培信息化技术,是把传统农业与高新产业结合的技术,通过实际应用,可以提高大麦单产,改善籽粒品质,增加大麦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减少麦芽生产企业收购成本,使收购更具有针对性.大麦调优栽培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