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仔鹿发病情况仔鹿顽固性下痢多发于体质较弱的20日龄以内的仔鹿,其病情较缓,不易好转;7日龄以内的仔鹿很快死亡,症状不明显;30日龄的仔鹿也发生下痢,呈周而复始状,最后因各器官病理变化导致仔鹿死亡。2009年,塔城市某鹿场47头仔鹿患顽固性下痢,先后用止泻药、抗菌药、解毒药等药物治疗均不见痊愈,并且复发后下痢更严重,死亡36头,死亡率达76%。2010年,32头仔鹿患顽固性下痢,改用中药治疗,结  相似文献   

2.
<正>仔鹿下痢是新生仔鹿常见的一种疾病,卫生条件不好的鹿场中体质瘦弱的仔鹿多发。一般3~20日龄仔鹿容易发病,3~10日龄的发病最多,15日龄以后发病较少,本病发生后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给养鹿场造成一定的直接经济损失。仔鹿因下痢而使生长受阻,影响成鹿终身生产性能,造成的隐性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因此我们要及时、有效的防止仔鹿下痢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东北梅花鹿产仔大多集中在5~7月份之间,此时东北进入夏季,天气炎热,空气潮湿,大多数病菌处在繁殖旺季,初生仔鹿体质弱,抗病能力较差,极易感染各种疾病,给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笔者通过多年临床经验,为读者提供几种仔鹿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供养殖业同仁参考。1仔鹿下痢仔鹿下痢是新生仔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常发生在出生后3~20日龄,其中3~10日  相似文献   

4.
某养鹿场1996年从吉林省某鹿场引进梅花鹿500多头,当时引入的鹿只体质有强有弱,运输时由于外伤断腿一只被淘汰,其它正常。该批梅花鹿到本场3年来不断出现仔鹿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病鹿,机体进行性消瘦,个别鹿颌下或腹下水肿久治不愈,严重的鹿最后导致死亡。1998年对病死鹿先后采集病料检验定性为鹿副结核病。1发病情况1998年该鹿场产仔鹿58头,发病23头,死亡16头。该病呈慢性经过,潜伏期不一,有的数日有的数月,主要症状多顽固性下痢,排出的稀粥样便常呈喷射状粪便恶臭带气泡,下痢初期为间歇性后变为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仔鹿急性肠炎是一种发病急、病程知、治愈率高、死亡率低的多发病,多见于秋冬和冬青交季.以1~8月龄幼鹿尤为多见.临床上腹泻下痢或便脓血为主要特征,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仔鹿机体代谢紊乱,造成脱水和酸中毒,最终因心力衰竭而死亡.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仔鹿急性肠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我县饲养的马鹿品种主要是天山马鹿。鹿场时发鹿的一些常见传染病,特别是仔鹿的肠道传染病,严重危害着养鹿业。笔者在几家鹿场先后诊断过十几例仔鹿下痢。现叙述如下。1 流行病学 本病一般多发于6~7月份的产仔季节,多发生在仔鹿出生后3~20日龄内,最常发于3~10日龄的仔鹿,30日龄的仔鹿也有发生,大多因圈舍垫草潮湿、吸吮母鹿被污脏的乳头或舐食污物、污水发生下痢,而且许多病例有反复发作的特点。2 临床症状 发病仔鹿病初拉灰白色糊状粪便,以后转为褐色粥样粪便,体温略有升高,发病后期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喜卧…  相似文献   

7.
仔鹿下痢病足新生仔鹿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是卫生条件较差、体质瘦弱的仔鹿发病较多,如果不及时治疗,极易死亡。  相似文献   

8.
句容养鹿场共饲养梅花鹿 10 7头 ,其中种公鹿 48头 ,成年母鹿 3 1头 ,仔鹿 2 8头。 2 0 0 0年 8月 10日晨 ,发现 1头母鹿和 1头仔鹿突然死亡 ,同日下午有 5头母鹿死亡 ,11日有 2头母鹿和 1头仔鹿死亡 ,12日有 2头母鹿和 2头仔鹿死亡。 10日下午 ,我们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 ,微生物学检查 ,诊断为梅花鹿巴氏杆菌病。经治疗 ,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现将发病情况介绍如下。1 临床症状鹿群发病急 ,病程短。个别鹿从出现症状到死亡 ,不足 2h。大多数鹿病程在 12~ 2 4h。开始鹿表现为精神沉郁 ,采食量下降 ,怕动 ,反应迟钝 ,鼻镜干…  相似文献   

9.
仔鹿下痢是新生仔鹿相当多的一种疾病,尤其是新生并体质瘦弱的仔鹿常发生。双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跟踪调查时发现该病以3~10日龄发生的居多,15日龄以后发病的较少。本病发生后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1病因经调查该鹿场母鹿产仔大多在5~7月份,这个季节气温变化大,阴雨天较多,圈舍阴暗潮湿、污水蓄积,仔鹿长期躺卧在不洁净而又潮湿  相似文献   

10.
仔鹿白痢病是危害新生仔鹿的最大敌人之一,据我场1972—1976年的统计,在1033头仔鹿中,发生仔鹿白痢病256例,发病率为24.78%,死亡97头,占发病数的37.84%,给养鹿事业造成很大损失。我们从1973年以来做了预防试验和治疗方法的探讨,收到较好的效果,现简介于后,供参考。一、流行情况:仔鹿白痢病发生于5—7月份的产伃季节中,6月份发病最多,特别是在圈舍潮湿、清洁卫生很差和连续阴雨天后最易发生此病。本病主要发生在仔鹿出生后3—20日龄以  相似文献   

11.
仔鹿白痢病是新生仔鹿死亡相当多的一种疾病,常发生在母鹿常年得不到青绿多汁饲料、微量元素和卫生条件不好的鹿场。一般是体质瘦弱缺乏营养的仔鹿多发并有传染性。发病的仔鹿3至10日龄的最多,15日龄以后较少,20日龄以后更少,1月龄以后少见,本病发生后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  相似文献   

12.
仔鹿大肠杆菌性下痢是仔鹿多发病,多发生3—15日龄,16—25日龄发病也较多,死亡率较高。发病原因1.母鹿长期管理饲喂不当,母鹿得不到或吃到很少青绿多汁饲料。当硒  相似文献   

13.
1仔鹿下痢的影响 仔鹿下痢是导致仔鹿死亡的主要原因,使一些鹿场仔鹿成活率不到50%,甚至更低。仔鹿下痢造成饲料浪费,药物及管理费用增加,给鹿场造成间接经济损失。仔鹿因下痢而消化功能紊乱,营养吸收障碍,生长受阻,优良性状难以表现,影响成鹿终身生产性能,造成隐性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相似文献   

14.
仔鹿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兵团农二师21团鹿场存栏马鹿700头,2003年5~7月母鹿繁殖产仔期间,发生了仔鹿腹泻病。截止6月底,已产仔鹿68头,发病15头,其发病率高达22%。由于没有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死亡12头,死亡率高达80%。根据临床症状、解剖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大肠杆菌病: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1流行情况21团鹿场于2005年5月下旬开始产仔,6月初仔鹿开始陆续发病。发病的仔鹿多在3~10日龄左右,到6月底,共发病15头,发病率22%;死亡12头,死亡率80%。2临床症状发病仔鹿精神沉郁,目光呆滞,反应迟钝,运动迟缓,不吃奶,腹泻,腹胀,体温40℃~41℃,后期…  相似文献   

15.
仔鹿的人工哺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对梅花仔鹿群进行人工哺乳、驯化培育,可提高仔鹿成活率,促进幼鹿生长发育,鹿茸早生早熟。1979年5月17日起共用仔鹿103头,每15~17头分入一舍。3~5日龄前日喂牛初奶0.9斤(每次喂奶用温纱布团擦仔鹿肛门促排粪),6日龄后日喂牛奶1.5斤,每5天调整一次喂量,每昼夜喂奶4次,(白天每5小时、夜晚每  相似文献   

16.
仔猪下痢困扰着世界养猪业,国外约有70%的猪死亡发生在出生后一个月。其中相当部分死于仔猪下痢。据台湾养猪科学研究所估计,台湾省死于一月龄的猪接近70%。对1,600头仔猪进行了调查;1—7日龄为28.1%,8—14日龄为42.11%,15—28日龄为26.9%。死因21.7%为消化系统疾病。检查16,760头仔  相似文献   

17.
<正>黇鹿原产于欧洲,近年来作为观赏鹿类动物在国内广泛养殖。2014年6月10日,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的圈养黇鹿中,4只新生黇鹿幼仔突然表现精神沉郁、腹泻、呼吸急促等症状,其中2只于当日夜间死亡,经剖检和实验室诊断为沙门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仔鹿肺炎和下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仔鹿是鹿场发展的希望,是优良种群的基础,是培育高产性状的关键。 仔鹿下痢(腹泻)是养鹿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棘手问题,任何一个鹿场都回避不了。 首先,仔鹿下痢是导致仔鹿死亡的主要原因,造成鹿场直接经济损失,一些鹿场仔鹿成活率不到50%,甚至更低。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提高甘肃马鹿的养殖水平,本试验对仔马鹿进行了早期断奶及其代乳料的试验研究。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将24只60日龄甘肃仔马鹿随机分为4组,其中A、B、D为试验组,C为对照组,自然哺乳。试验组于仔鹿60日龄断奶,进行了30 d饲养试验,结果表明,仔鹿60日龄早期断奶是可行的,试验期内断奶仔鹿未发生腹泻、下痢等疾病。60日龄断奶后,饲喂A、B两组代乳料的效果与自然哺乳C组相近;D组效果则不理想。  相似文献   

20.
新疆兵团农二师地处塔里木河流域下游地区 ,所属17个农牧团场、一个公司 ,是我国最大的马鹿饲养地 ,年存栏马鹿三万余头。2002年马鹿产仔 ,公司某鹿场产后仔鹿体温较高 ,大都在39.5~40.5℃之间。精神沉郁 ,拉稀、粪便带血 ,仔鹿产后两天开始死亡 ,据统计 ,6月1日~6月12日共产仔鹿42头 ,死亡12头 ,死亡率为28.57% ,造成直接损失近10万元 ,且仔鹿继续发病 ,经采用青霉素等治疗效果不佳。6月10日鹿场报告农二师兽医站。技术人员通过对发病仔鹿剖检 ,实验室细菌分离、培养、镜检和深入鹿场现场调查 ,确诊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所致仔鹿脓毒败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