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甘肃庆阳遗址古栽培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的变异系数皆处于第二位,显示出庆阳古栽培稻在这一时期尚处于较激烈的分化状态,尤以粒厚的变异最著,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2.古栽培稻二维性状变域的特征二维性状变域是两个性状的平面位置分布表象。从图2~5可以看到,古栽培稻的分布位置与普通野稻、籼稻和粳稻都不相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如图2中古栽培稻粒长似粳、而粒宽似籼,因此其位置不在籼稻的左上,也不在粳稻的右下,而分布在籼粳之间的左下方,粒长和粒厚二维分布的图3也有类似的特征。图4中古栽培稻粒宽和粒厚的二维分布与籼靠近,处在普通野稻和粳稻两极的中间区域。图5中… 相似文献
2.
材料来自大连大嘴遗址F3:14(第三号遗址),共42粒炭化稻米。由徐光辉先生和孙海先生提供,1998年9月收到。鉴定方法是先将炭化稻米按粒顺序编号,在体视镜下用测微尺逐一测定粒长、粒宽和粒厚,单位为毫米(mm),测定精度为小数点后一位,计算精度为小数点后二位。将测定数据分别加上粒长缩变率5.36%,粒宽缩变率2.27%和粒厚缩变率1.04%,再依稻米转稻谷的理论回归公式将其复原为稻谷的各项粒形数据。以现代普通野稻、籼稻和粳稻作参照系,进行多视角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古栽培稻粒形性状特征从表1可以看到,古栽培稻的平均粒长为6.86mm… 相似文献
3.
稻属植物21个种颖花稃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绪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6,1(5):53-56
用扫描电镜对稻属植物21个种颖花稃尖进行观察,看到外稃尖的两侧各个一个突起或折痕。根据其形状不同,将21个稻种的外稃尖分为“乳突型”、“钝角型”、“折痕型”和“融合型”4种型。 相似文献
4.
植硅石研究在植物考古学中尚属新兴分支,如何利用植硅石精确地识别与鉴定植物种属仍是学者们正在努力的课题之一。在吊桶环遗址的研究中,我们共对14份土样做了植桂石的提取和分析,其分别采自遗址的B至O层文化堆积。G层以上各层(除F层之外)出土了丰富的稻属植硅石,例如,从不到10克的G层土样中竟然发现了近一百个各种稻属植硅石个体。然而,在H层以下各层仅零星发现了稻属植硅石。遗址堆积上下两部分出土稻属植硅石在数量上如此鲜明的对比可有两种互相并不抵触的解释。其一,这种现象可以被理解是吊桶环人的食物结构变化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5.
对稻属植物18个种的谷粒形态和稃面乳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谷粒形态在稻种间差异较大,亚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南方野生稻、展颖野生稻和巴蒂野生稻谷粒的长、宽和厚较大,短药野生稻谷粒的长/宽比最大。乳突类型在稻属组间差异较大,组内较稳定。亚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南方野生稻、展颖野生稻、巴蒂野生稻、药用野生稻、根茎野生稻、高秆野生稻、宽叶野生稻和澳洲野生稻的外稃有双峰乳突,斑点野生稻、小粒野生稻和紧穗野生稻的外稃有多峰乳突,马来野生稻的外稃有单峰乳突,短药野生稻的外稃有凹痕乳突,颗粒野生稻的外稃有瘤峰乳突。颗粒野生稻外稃表面没有稃毛,短药野生稻和马来野生稻外稃稃毛较少,紧穗野生稻、高秆野生稻、斑点野生稻、澳洲野生稻、宽叶野生稻、小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外稃稃毛在外稃边缘较多,而中部较少,其余稻种外稃大多密布稃毛。 相似文献
6.
7.
8.
用粒形判别对古栽培稻属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元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普通野稻、籼稻和粳稻的已知的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和粒重共5个性状变量进行分析,分别获得上述3组稻总体的粒形判别函数,经回报检验,精确度达92.3% ̄93.3%。用这一方法对古栽培稻的粒形属性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广福村遗址地处江苏省最南端的吴江市西南,与浙江省接壤的桃源镇以西的广福村,正好处 于向浙江省的南伸地带。遗址北边离太湖仅20公里左右,南边与浙江省桐乡市的直线距离不 到20公里,离钱塘江不到50公里。东边离嘉兴市不到30公里,西边至湖州则不到40公里。遗 址位于被当地称为“无字圩”的圩地中。圩中有土地100亩,其中水田60多亩,旱地30多亩 。遗址主要分布于水田范围内,原有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现有2万多平方米。遗址四周环水 ,地势略高于周围。该遗址发现于1984年,当时调查曾发现有崧泽文化和良渚…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调查石硖龙眼密闭果园树冠结构特征。[方法]对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张黄镇福山村委大岭村石硖龙眼成年树树冠结构进行调查,了解石硖龙眼成年树失管后密闭果园树冠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有关参数。[结果]株行距4.36 m×5.62 m,树高3.50~5.40 m,平均4.76 m;树冠高3.14 m;株向冠幅6.82 m,行向冠幅6.03 m;株间平均交叉长度为2.46 m,行间平均交叉长度0.41 m;单株树冠形状为圆头形,同一行植株的绿叶层连成一整体,形成"树篱形"结构;主干1条,离地面10 cm处主干平均周径为72.4 cm,主枝2~4条,主枝平均周径为65.4 cm;分枝级数平均13.2级;绿叶层体积15.77 m3,内膛光秃体积7.84 m3;内膛相对光强12.7%,株间相对光照18.6%;叶幕覆盖率为73.96%,果园的叶平面密度13.31,叶面积系数11.60,冠高率48.87%,生产容积系数66.79%。[结论]该研究为失管低产的密闭龙眼果园进一步开展树冠整形、密闭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稻壳沉淀法制备白炭黑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稻壳为原料,NaOH、H2SO4为活化剂,采用沉淀法对白炭黑制备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沉淀法制备白炭黑的工艺条件为:稻壳灰酸化时加酸速度为0.04mL/g?min,碱化处理时间为5.5h,稻壳灰与40%NaOH溶液配比为1:1.5,助剂硫酸钠及苯甲醇加入量分别为2.0%和1.5%。产物的比表面积为219.3m2/g;提取率(白炭黑:稻壳灰,白炭黑:稻壳)分别为55.2%、10.7%。产品经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质量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稻壳灰中的纳米SiO_2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阳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3):374-375
采用 SEM/TEM(SAD)技术,首次发现了稻壳灰中的纳米 SiO2粒子,并首次揭示了低温稻壳灰( L- RHA)的显微结构稻壳灰由纳米尺度的 SiO2粒子(~ 50 nm)疏松地粘聚而成.稻壳灰结构中除了以往报道过的微米尺度的蜂窝孔(~ 10 μ m)外,还含有大量由 SiO2粒子非紧密粘聚而形成的纳米尺度孔隙( <50 nm ).纳米尺度的 SiO2粒子和纳米尺度的大量孔隙使稻壳灰对混凝土具有强烈的增强改性作用.当低温稻壳灰替代水泥量为 10%~ 20%时,可提高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 10 Mpa以上.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