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肃庆阳遗址古栽培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的变异系数皆处于第二位,显示出庆阳古栽培稻在这一时期尚处于较激烈的分化状态,尤以粒厚的变异最著,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2.古栽培稻二维性状变域的特征二维性状变域是两个性状的平面位置分布表象。从图2~5可以看到,古栽培稻的分布位置与普通野稻、籼稻和粳稻都不相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如图2中古栽培稻粒长似粳、而粒宽似籼,因此其位置不在籼稻的左上,也不在粳稻的右下,而分布在籼粳之间的左下方,粒长和粒厚二维分布的图3也有类似的特征。图4中古栽培稻粒宽和粒厚的二维分布与籼靠近,处在普通野稻和粳稻两极的中间区域。图5中… 相似文献
2.
材料来自大连大嘴遗址F3:14(第三号遗址),共42粒炭化稻米。由徐光辉先生和孙海先生提供,1998年9月收到。鉴定方法是先将炭化稻米按粒顺序编号,在体视镜下用测微尺逐一测定粒长、粒宽和粒厚,单位为毫米(mm),测定精度为小数点后一位,计算精度为小数点后二位。将测定数据分别加上粒长缩变率5.36%,粒宽缩变率2.27%和粒厚缩变率1.04%,再依稻米转稻谷的理论回归公式将其复原为稻谷的各项粒形数据。以现代普通野稻、籼稻和粳稻作参照系,进行多视角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古栽培稻粒形性状特征从表1可以看到,古栽培稻的平均粒长为6.86mm… 相似文献
3.
张文绪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6,1(5):53-56
用扫描电镜对稻属植物21个种颖花稃尖进行观察,看到外稃尖的两侧各个一个突起或折痕。根据其形状不同,将21个稻种的外稃尖分为“乳突型”、“钝角型”、“折痕型”和“融合型”4种型。 相似文献
4.
植硅石研究在植物考古学中尚属新兴分支,如何利用植硅石精确地识别与鉴定植物种属仍是学者们正在努力的课题之一。在吊桶环遗址的研究中,我们共对14份土样做了植桂石的提取和分析,其分别采自遗址的B至O层文化堆积。G层以上各层(除F层之外)出土了丰富的稻属植硅石,例如,从不到10克的G层土样中竟然发现了近一百个各种稻属植硅石个体。然而,在H层以下各层仅零星发现了稻属植硅石。遗址堆积上下两部分出土稻属植硅石在数量上如此鲜明的对比可有两种互相并不抵触的解释。其一,这种现象可以被理解是吊桶环人的食物结构变化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5.
对稻属植物18个种的谷粒形态和稃面乳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谷粒形态在稻种间差异较大,亚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南方野生稻、展颖野生稻和巴蒂野生稻谷粒的长、宽和厚较大,短药野生稻谷粒的长/宽比最大。乳突类型在稻属组间差异较大,组内较稳定。亚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南方野生稻、展颖野生稻、巴蒂野生稻、药用野生稻、根茎野生稻、高秆野生稻、宽叶野生稻和澳洲野生稻的外稃有双峰乳突,斑点野生稻、小粒野生稻和紧穗野生稻的外稃有多峰乳突,马来野生稻的外稃有单峰乳突,短药野生稻的外稃有凹痕乳突,颗粒野生稻的外稃有瘤峰乳突。颗粒野生稻外稃表面没有稃毛,短药野生稻和马来野生稻外稃稃毛较少,紧穗野生稻、高秆野生稻、斑点野生稻、澳洲野生稻、宽叶野生稻、小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外稃稃毛在外稃边缘较多,而中部较少,其余稻种外稃大多密布稃毛。 相似文献
6.
7.
8.
通过多元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普通野稻、籼稻和粳稻的已知的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和粒重共5个性状变量进行分析,分别获得上述3组稻总体的粒形判别函数,经回报检验,精确度达92.3% ̄93.3%。用这一方法对古栽培稻的粒形属性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广福村遗址地处江苏省最南端的吴江市西南,与浙江省接壤的桃源镇以西的广福村,正好处 于向浙江省的南伸地带。遗址北边离太湖仅20公里左右,南边与浙江省桐乡市的直线距离不 到20公里,离钱塘江不到50公里。东边离嘉兴市不到30公里,西边至湖州则不到40公里。遗 址位于被当地称为“无字圩”的圩地中。圩中有土地100亩,其中水田60多亩,旱地30多亩 。遗址主要分布于水田范围内,原有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现有2万多平方米。遗址四周环水 ,地势略高于周围。该遗址发现于1984年,当时调查曾发现有崧泽文化和良渚… 相似文献
10.
六安堰墩遗址出土炭化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堰墩遗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卅铺镇堰墩村 ,是大别山东麓江淮分水岭区域内一处台形遗址。该遗址文化层堆积较深 ,但内涵较单纯 ,是一处典型的西周时期村落遗址。安徽省考古所于 2 0 0 0年为配合宁西铁路工程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揭露面积约 90 0平方米 ,发现了灰坑、墓葬及大量与建筑相关的遗迹。出土遗物丰富 ,计有陶器、原始瓷器、印纹硬陶、铜器、石器、骨蚌器等。这一遗址的发掘对江淮地区古环境的演变和中华文明南北文化的交汇研究极具参考价值。除上述遗物外 ,该遗址还出土了一批炭化稻 (图 1 )。我们尝试对这批炭化稻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发酵稻壳替代炭化稻壳在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漂浮育苗中的可行性,以商用基质为对照,用不同比例发酵稻壳(fermented rice husk, FRH)替换湘烟7号栽培基质中的炭化稻壳(carbonized rice husk, CRH),并在温室中漂浮育苗60 d,测定幼苗形态指标;选取长势最好处理组FRH1,测定根系和生理指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相关代谢通路和关键基因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6个处理间整齐度差异不大,但FRH处理生长势优于CRH处理;综合比较,FRH1处理在株高、根冠比和壮苗指数方面优于其他处理。FRH1处理的一级侧根数量、长度和表面积分别为292条、39.7 mm、4.9 cm2,根系脯氨酸含量、CAT和SOD活性分别为7.0 μg·g-1、232 U·g-1·min-1和45.7 U·g-1·min-1,均显著高于CRH处理;FRH1和CRH处理共有294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参与氮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化等20个KEGG代谢通路,并得到了显著富集;共挖掘出12个参与氮代谢的关键基因,并通过qRT-PCR进行了验证,同时发现硝酸盐/亚硝酸盐转运体基因newGene_31743在2个处理(FRH1和CRH处理)中相对表达量都较高。与CRH处理相比,FRH1处理中烟苗根系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8%和7%,氮含量上升1.7%(无显著差异)。发酵稻壳替代炭化稻壳进行漂浮育苗可以增强烟草幼苗氮代谢途径,从而改善烟草根系酶活性,提高根系活力,改良根系形态,进而促进烟苗生长。 相似文献
12.
稻壳沉淀法制备白炭黑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稻壳为原料,NaOH、H2SO4为活化剂,采用沉淀法对白炭黑制备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沉淀法制备白炭黑的工艺条件为:稻壳灰酸化时加酸速度为0.04mL/g?min,碱化处理时间为5.5h,稻壳灰与40%NaOH溶液配比为1:1.5,助剂硫酸钠及苯甲醇加入量分别为2.0%和1.5%。产物的比表面积为219.3m2/g;提取率(白炭黑:稻壳灰,白炭黑:稻壳)分别为55.2%、10.7%。产品经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质量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3.
14.
15.
欧阳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3):374-375
采用 SEM/TEM(SAD)技术,首次发现了稻壳灰中的纳米 SiO2粒子,并首次揭示了低温稻壳灰( L- RHA)的显微结构稻壳灰由纳米尺度的 SiO2粒子(~ 50 nm)疏松地粘聚而成.稻壳灰结构中除了以往报道过的微米尺度的蜂窝孔(~ 10 μ m)外,还含有大量由 SiO2粒子非紧密粘聚而形成的纳米尺度孔隙( <50 nm ).纳米尺度的 SiO2粒子和纳米尺度的大量孔隙使稻壳灰对混凝土具有强烈的增强改性作用.当低温稻壳灰替代水泥量为 10%~ 20%时,可提高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 10 Mpa以上.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比较不同水稻品种谷壳中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的含量、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差异。【方法】选用5个代表性的南方籼稻品种,分析其谷壳中的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总黄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单体酚类的组成及含量,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 Ferric reducing ability of plasma)和ABTS(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2, 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自由基清除能力两种方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 5个不同籼稻品种谷壳的游离酚、结合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介于42.8-123.0、260.9-325.2和320.2-398.3 mg GAE/100 g DW,其结合态酚占总酚含量百分比平均为78.9%;游离态黄酮、结合态黄酮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介于34.0-58.0、47.9-64.4和82.0-115.7 mg CE/100 g DW,其结合态黄酮占总黄酮含量的百分比平均为56.4%;稻壳中的酚类物质主要为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绿原酸、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香豆酸和阿魏酸,其中游离态酚类物质以丁香酸和香豆酸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25.09 μg•g-1 DW和31.21 μg•g-1 DW;结合态酚类物质以香豆酸含量为主,平均含量为2141.61 μg•g-1 DW。稻壳游离态、结合态和两者合计FRAP抗氧化能力值分别介于37.7-106.0、217.9-281.0和269.3-370.3 mg TE/100 g DW,其结合态占总FRAP百分比平均为77.3%;稻壳游离态、结合态和两者合计ABTS抗氧化能力值分别介于26.3-85.8、67.2-111.9和93.4-155.2 mg TE/100 g DW,其结合态占总ABTS百分比平均为64.8%。【结论】稻壳中含有较丰富的酚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稻壳总酚、总黄酮含量、单体酚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均以结合态形式为主,且有显著的品种间差异。提示水稻谷壳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以稻壳为主要原料,油枯为氮源,研究调理剂(磷石膏和石膏)对稻壳堆肥发酵过程的影响,并从基质化利用的角度评价磷石膏和石膏对稻壳基质化利用的作用,探讨稻壳通过堆肥方式直接基质化利用的可能.分别添加基于有机物料干质量20%的磷石膏(T2)和石膏(T3)作为调理剂,不添加调理剂作为对照(T1),采用好氧堆肥工艺对堆肥进程中温度...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区域试验非平衡资料产量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1991-1992年全国籼型杂交水稻区域试验中15个迟熟组新组合在22个参数试点的汇总资料,运用朱军等提出的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非平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产量性状的稳定性分析,并选择了不同地区选送的组织进行线性对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