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江阳市沪澄特种养殖总公司,应用高科技新技术,促使亲鳖冬季产卵获得成功。 他们在一个50平方米,水深0.6米的土池上,架起双层塑料棚。于去年12月3日放养亲鳖261只,其中雄鳖60只雌鳖201只,平均体重500克。采用恒温,全价配合饵料和光照处理等一系列新技术,到今年2月21日,  相似文献   

2.
廊坊市龙华养鳖场是廊坊及周围地区最大的个体联营企业之一。它始建于1994年,占地30亩,其中亲鳖池3.5亩。有良种中华鳖亲鳖1180只,个体大部分在2~3公斤左右,有幼鳖11000多只。有可靠的水源和取暖加温设备,并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做技术顾问,有较成熟的技术力量队伍。累计投资320万元,已初具规模。1999年3月16日在例行巡塘观察时发现,有几只亲鳖浮上水面,捞取检查发现已全部死亡,以后几天里死亡只数逐天增加。抽水检查发现死亡亲鳖只数达800只左右,并有继续死亡趋势。经有关权威部门解剖分析未…  相似文献   

3.
工厂化养鳖常年产卵技术朱泽铨,茹国祥,胡国祥(浙江省绍兴县水产局)(浙江绍兴东浦镇水产站)1995年4月我们在绍兴县东浦镇特种水产养殖总公司研究建成了带暖房的亲鳖池,培育了100只亲鳖,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试验材料1.1鳖池:...  相似文献   

4.
采取塑膜大棚采光保温、锅炉增温及其它措施,使420m^2池水温度保持在28 ̄32℃。亲鳖自1995年1月10日 ̄10月11日,共产卵1811穴,28332枚,受精率94.5%,平均每只雌鳖产卵5.12穴,80.03枚,比常温条件下平均增加产卵3.6穴,64.85枚,受精率提高9¥,产卵期延长150天。  相似文献   

5.
张研 《河南水产》1998,(1):15-15
珍珠蚌的春季管理对珠蚌的全年生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一般“惊蛰”过后,处于半冬眠状态的珠蚌已经苏醒,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珠蚌将进入旺长季节,同时不利于珠蚌生长的浮游动物,如车轮虫、纤毛虫等也进入繁殖季节。因此,各养珠户春季对挂养的珠蚌应加强以“三查”为重点的饲养管理。 一查挂养池水质的透明度。透明度是衡量水质肥瘦的准尺,适合珠蚌生长的透明度是30~35厘米,透明度超过35厘米则说明水质欠  相似文献   

6.
亲鳖池的生态环境对亲鳖的养殖与繁殖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亲鳖池位置的选择,应考虑到鳖有喜光怕雨、喜静怕惊、喜洁怕脏的生物学特性,建在鳖场最僻静的地方,四周无高大树木等遮蔽物,以利采光。另外,要求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氯化钠含量控制在0.5‰以下,硫化物浓度在0.2毫克/升以下,氨氮浓度在0.1~0.3毫克/升之间。一、亲鳖池小规模生产(或试验)时,亲鳖池面积  相似文献   

7.
成功养鳖五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养鳖的经验证明,要养好鳖必须抓好五大要素,即温度。水、空气、阳光和饲料。一、温度温度是影响鳖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鳖在水温18℃以下停止摄食,12℃以下开始冬眠,28-30℃是最适宜的,控温养殖中,空气温度以33-34℃为宜。一般水温每下降1℃,摄食量减少5%左右。常见的控温方式有两种,一是冬春两季控温,二是四季全程控温,前种控温方式因其能较好地适应我国气候,且降低生产成本,在我国应用较广。在养殖过程中注意水温的恒定(30℃),有利于鳖的快速生长。另外养殖换水时,应注意防止水温相差过大,否则,鳖易产生不…  相似文献   

8.
<正> 冬季塑料大棚养鳖,因通风条件差,换水量小,饲养池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使池水易富营养化进而老化,从而影响生态环境,影响鳖的正常生长。因此,如何加强冬季塑料大棚养鳖池的水质管理,减少鳖病,提高成活率,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多年来的经验,谈几点体会:1 坚持科学的投饵方法,减少水质污染1.1 建池时在养鳖池北侧修建一略高于水面  相似文献   

9.
网箱养殖牛蛙,是一项节水、节地、高效的新型养殖技术。1998年,衡阳县科技局驻并头镇党建工作组,为引导群众致富奔小康,组织部分群众,发展商品牛蛙养殖业,并开展水库网箱养蛙科技示范试验,获得成功,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村民吕阶延,在工作组技术指导下,5月份...  相似文献   

10.
提起基围虾、也许人们并不陌生一它的学名叫“刀额新对虾”一是产于浙江、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沿海的一种高档海产品、以其壳薄、体肥、肉嫩、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欢迎。1996年一上海市奉贤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在淡水中获得小面积试养刀额新对虾成功的基础上、1997年又承担了中试项目。中试项目是在奉贤县门个乡镇、对个养殖户、50口虾塘中进行.总面积276亩‘每口试验塘面积1~20亩.平均水深1~1.5米。虾苗自5月26日至6月14日分批下塘放养。总放养量为2856万尾。平均亩放10.35万尾,放养密度为0.4~18.3万尾/亩(具体试养情况请见本刊…  相似文献   

11.
最近10年来,尤其我国加入WTO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水产品的质量要求日趋严格,健康养殖成为水产行业专家们的共识。健康养鳖的首要问题是选用健康苗种——稚鳖,健康稚鳖来源于健康亲鳖,要提高亲鳖的繁殖力也即提高亲鳖的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除了要选择外形和个体大小满足条件且性  相似文献   

12.
一龄半商品鳖冬季产卵试验在自然界,野生鳖需生长3—5年左右才可性成熟产卵,而要获得优质卵,需要耗费6-8年。鳖交配期一般在3—7月,产卵期多在5月中旬至8月上旬。据报导,在国内已有人进行了人工饲养2—3周龄,体重在1公斤以上的商品鳖繁育年龄试验,取得...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在人工养鳖场建立防疫室,制订综合防治措施,全面地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可有效防止鳖病发生,减少死亡和经济损失。但如何建立鳖场防疫室值得研究和讨论。根据临床研究与实践结果,我们提出如下措施和规程供参考应用。一、防疫室的建立及组成对自繁自养的鳖场或较大规模总水面积10亩以上的鳖场,防疫室可分解剖室、分析化验室、药物贮存室。防疫室配备人员,至少1名水产专业人员和相关从事防疫的专业人员。配备仪器,为常规化学实验室仪器,如简易天平,量筒,有关试剂,光学显微镜,pH试纸,恒温培养箱,冰箱等。部分化学试剂,如酸类,碱类,…  相似文献   

14.
庭院塑料大棚养鳖的冬季管理张广平,任传成(山东省泰安市郊区水利水产局)(泰安市郊区温泉养殖试验场)《庭院塑料大棚养鳖技术》一文已在《淡水渔业》1993年第4期刊登,但对冬季的管理介绍甚少,根据不少读者来信要求,现将庭院塑料大棚养鳖的冬季管理作粗浅的介...  相似文献   

15.
中华鳖人工繁殖的研究成功 ,大大地促进了人工养殖的发展 ,但还有许多关键性的问题有待于更深入、更系统地研究。本研究通过中华鳖亲鳖产卵和鳖卵孵化试验 ,试图建立中华鳖工厂化养殖中人工繁育稚鳖的规范化操作技术 ,为中华鳖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形成提供参考资料。1 材料与方法1 1 亲鳖培育亲鳖池为泥底水泥墙池 ( 2 0m× 1 0m× 2m) ,产卵场设置在亲鳖池一端的空地上 ,占地面积 5m2 ,上盖顶棚 ,场内铺上 30cm厚的细沙子 ,四周设置防逃墙 ;亲鳖池与产卵场连接处用坡度为 30°的水泥面。野生鳖 1 70只 ,平均个体重 0 6kg ,雌雄比…  相似文献   

16.
《淡水渔业》1974,(4):22-22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场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经过多年努力,使家鱼人工繁殖工作从试验阶段到大规模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在亲鱼减少的情况下(由1,570尾减少到目前的645尾),鱼苗产量逐年上升。一九七二年一九七三年连续两年鱼苗生严突破1亿尾。所产鱼苗除满足本场生产需要外,还远销四川、黑龙江、吉林等地,有力地促进了淡水渔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文昌县志光养鳖场是公坡镇春回村农民韩志光创办的全省最大的家庭养鳖场。它位于琼山县大致坡镇附近,凤潭水库主渠道旁,这里地宽水美,树绿草翠,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十六个座落有致的养鳖池水光粼粼,清波荡漾,颇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18.
北方冬季塑料大棚养鳖的水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季为了使鳖正常生长和摄食,我们通常把鳖移入塑料大棚内的水池中饲养,并辅以必要的人工加温措施。但塑料大棚内水池的水体一般很小,再加之鳖的放养密度大,鳖的排泄物及残渣剩饵污染水质,温暖的水恶化较快,鳖在不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必将影响其生长速度,从而影响养鳖的经济?..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因赤潮和病害困扰养虾业这一难题,如今有了新的解决办法。瓦房店市复州湾镇李屯村村民李志文,巧妙地利用地下海水养殖对虾,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李志文从1993年开始养殖中国对虾,后来由于受赤潮和病害的影响,效益很差。1995年春,李志文萌发了利用地...  相似文献   

20.
怎样建造养鳖池根据鳖的不同养殖阶段,养鳖池可分为稚鳖池(饲养当年孵化出的稚鳖)、幼鳖池(饲养第二龄的鳖),成鳖池(饲养三龄以上的商品鳖),亲鳖池(饲养用于繁殖的亲鳖)。各类养殖池面积分别为5、25、100、500至1000平方米左右。养鳖池应建在饵料来源丰富、水质清洁、排灌方便、土质良好、环境安静的地方。池的周围应根据养殖鳖的大小设有牢固的护坡,并留出一定的或平台做鳖的栖息场地,其面积约占全池水面的1/5~1/10,稚鳖池和幼鳖池的池底以水泥或烧砖结构为宜,池底铺5~15厘米厚的细沙,蓄水深度可为20~30厘米,成鳖池和亲鳖池可采用一般泥土底,池深可为1~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