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汉的喜悦     
赤蜂阿鲁科尔沁旗宝力昭苏木努古斯台嘎查76岁的拉喜老汉是全村植树最多的人。去年开始,他又搞新的突破,建起了占地7亩的小果园。拉喜四十多岁开始同林业打交道。30年前,他是尚申毛都大队的护林员,看护着南北狭长10公里的一万亩天然柳树林,每两天就徒步巡逻一遍,尽职尽责地完成了任务。他还在天然林的空闲地先后义务栽植了几片杨树林,共计10亩。后来,大队开垦耕地,杨树林被翻掉了一部分,剩下的5亩500多棵树都  相似文献   

2.
贾老汉     
贾老汉是广西融安县大巷乡泗朗村苗族同胞,名叫贾玉荣,泗朗村位于融江西岸的北面,那里开门见山,出门爬山,是个名符其实的僻静山乡,既听不见汽车的喇叭声,也不能直接与乡政府通电话,一年到头难得看上几场电影。贾老汉也曾做过甜密的梦,梦见自己靠山吃山垦荒造林,变成了富翁,当他醒来仍是身置贫困落后的山村,要想富谈何容易! 党的11届3中全会象春雷惊醒了神州大地,似春风吹进了这个古老的村落,贾老汉梦寐以求的好日子终于来到了。1983年,他承包了  相似文献   

3.
在连绵不断哀牢山的云南省墨江县龙潭乡至文武乡公路旁几十万亩荒山秃岭间,却神奇般地生长着一片5000多亩苍翠挺拔的思茅松森林,当人们经过这片松脂芳香醉人的黑土地时,会时常看到一位年逾半百的哈尼老人肩扛锄头出没在这绿色世界里。他就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潭乡三家村半坡社社长樊长清。 这位哈尼老人是怎样不要国家分文投资,而创建出这价值近千万元的森林资源,以及不可估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呢?  相似文献   

4.
永平县龙门乡位于县城北部,是永平县的母亲河——银江河的主要发源地,村民多沿河居住,耕地主要分布在河道两边,生态区位很重要。2002年以来,全乡按《退耕还林条例》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l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模式主要以核桃+木瓜、核桃+花椒、华山松+旱冬瓜为主,保存率,合格率均达100%。通过5年的不懈努力,全乡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整治,森林植被得以有效恢复,群众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在太行深山区的河北省阜平县大台乡东台村,有一位70岁老翁,姓卢名俊。卢俊老汉无牵无挂,独身一人。 1980年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时,他分包荒山30亩,地里只有七、八棵枣树。如今他劈山造地20多亩,修筑埝阶100多道。发展枣树1000多棵,大部分已陆续挂果,仅1994年卖红枣收入就达2000多元。 冬去春来15载,卢俊老汉15年如一日,挖山不止,治山不停。在荒山坡上作出了不寻常的文章。昔日的片麻岩沙石脸,如今修成了一道道埝阶,一层层梯田;从前的荒山,现在枣树成林绿荫满坡。一层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龙游县梧村乡梧村有一对年过古稀的老人,放弃做了近20年的豆腐行当,上竹山安营扎寨搞毛竹两用林开发。近几年来收入连年翻番,今年仅冬春笋收入就达1.3万元,还留养了新竹1 600多株,笋竹二项产出达2.5万多元。 13年前,杨永森家承包了1.3公顷竹山,当时立竹稀、眉围小,每公顷立竹不足450株,竹山杂灌从生,每公顷经济收入不足300元。有些村民说:“永森还好会做豆腐,有点手  相似文献   

7.
树痴杜老汉     
“麦草帽子头上戴,水壶干粮怀间揣,闪亮柴刀手中握,自编草鞋脚上穿。”慈利县江圾镇鸡公山村护林员、年逾六旬的共产党员杜慎惠老汉,就着这身打扮。他围着山林转了十多年,爱林护林有口皆碑,被人们称为爱林如子的老汉。杜老汉与山林有一脉割不断情缘。鸡公山村是慈利县的边远村落,森林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6%,林农靠山吃饭,靠山穿衣。可是往些年,人们将上好的木材当柴烧,还时有乱砍乱伐发生。村里虽然有一名专职护林员,但这个护林员是“哪个请他喝杯酒,山上的树送儿花,”可谓“老母鸡看蚕,越看越完”,森林资源每况逾下。当时任…  相似文献   

8.
一位年过半百的牧羊人,卖掉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牛羊,怀着卫护家园、造福子孙的壮志,投资18万元,开始了向沙漠进军的艰难跋涉……  相似文献   

9.
正走进小黑江畔绿意盎然的大箐山南协村生态园,漫山遍岭枝繁茂硕果累累的核桃林和层绿叠翠的茶园,令人赏心悦目。驻村干部罗英芳介绍,这片生态园是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村民张建明创建的。我们带着好奇心走访了张建明。65岁的张建明是个身子骨结实的佤族老人,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说起创业,他兴奋得眼里放光。他说,他从1968年到1983年曾在南协村新寨小学当  相似文献   

10.
11.
察右后旗石门口乡红土湾村有七个老汉,组成了植树造林联合体,在附近几个村里传为佳话。这七个老汉年龄最大的已八十二岁。去年,他们自愿结合成立了植树造  相似文献   

12.
田老汉哭了     
孙阁  张哲  孙超 《河北林业》2007,(2):30-31
“树就是我的儿子,现在黑心人把树毁了,就是在毁我的命根子,求求上级领导,谁能给我一个说法吧。”田老汉在自己栽种的杨树林里手抚着被毁树木泪眼婆娑。  相似文献   

13.
4月 2日,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89团 2连董希贤老汉的 60寿辰。董老汉的儿女们为表示孝心,暗中商议凑了 500元钱,准备在父亲大寿之日,排排场场地庆贺一番。老人知道后,对儿女们说:“我不喜欢你们请客,大办酒席。把你们为我庆寿的钱、交给我亲自安排,我觉得更合适,你们也算尽了孝心。”谁知董老汉拿到钱后,又把自己的 200元钱也用上,买来了优质苹果,香梨,葡萄等果树苗,以及杨树和榆树苗,在自己家门前戈壁荒滩上,种起了树。   儿子不解地问:您老平时省吃俭用,现在花几百元钱,买这些树苗,不心疼 ?董老汉说:“这些钱花得值…  相似文献   

14.
罗老汉的花卉园也不算大 ,他说是40亩 ,我们估计不止40 ;品种有400多 ;年收入他说没多少 ,别人给他估算不少于10万 ,总价值该有上百万元。他的家是屯里建得最早的砖瓦房。这些年大家的生活都好了 ,砖瓦房多了 ,他家就是靠路边200多平方最高的那一幢。用罗老汉自己的话说 ,他一直都喜欢“搞钱”。从前养过蜂 ,并因此被拉出去批斗 ,说是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别人乖乖地在自留地上种菜 ,他却种上了棉花、洋麻。那年头买布是凭布票定量供应的 ,他的棉麻可发挥了大作用。市场开放以后 ,他名正言顺地跑起了水果生意 ,南下北上一跑就是…  相似文献   

15.
罗老汉,名罗光明,全家6口人,人均耕地0.7亩、山场5.6亩。1986年,他先后将自留山垦荒,在田坎、地边、路旁、屋前、房后种植了杜仲、厚朴、黄柏等经济树种,1995年,他家药材收入1.1万公斤,折合人民币2.6万余元。  相似文献   

16.
在安西县有一个叫东沙梁的地方,生长着旺盛的沙枣树、红柳、梭梭、白刺、芦苇等植被,盛夏时节这里形成了一片高低错落、密密匝匝的绿色海洋,空中苍鹰盘旋,地上黄羊觅食,犹如一片未曾开垦的荒原。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曾是一个风沙肆虐的地方,绵延的流动沙丘,依仗风势侵害附近的农田和村庄,每年有100多亩良田被风沙吞没。“登高望远一片沙,大风刮起不见家”是当年这里真实的写照。为彻底改善生存环境,附近的村民同风沙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较量。谈起艰难的治沙历程,村民们都由衷地称赞坚持不懈义务治沙十几年的徐生智大…  相似文献   

17.
1981年10月,从小喝着风沙长大的石满、张润源、贺发林、郭朝明、罗元奎、程海等6位老农民,接受了古浪县林业局和土门镇承包治理紧靠腾格里大沙漠的八步沙的建议。为种树,6位老汉舍家住进了在沙漠里挖下的一地窝子”,土窝子又低又矮,冬冷夏热,一次刮大风,流沙竟压塌窝项,将张润源和贺发林埋在了里头。护林时,遇上了沙尘暴,老汉们被刮出去几公里路,到午夜才各自换回家来。风刮树跑是他们遇到的大难,6老汉动员了家人、亲戚朋友来帮忙,一棵树扎一圈革来防风沙。18年来,6位老人和家人们与5万多亩沙漠搏斗,将沙海变为桑田。如今那…  相似文献   

18.
正有这样一群人,死去的和活着的被一起树碑立传;有这样六位老汉,不但把自己"埋"进沙漠,还立下了父死子继的誓约;有这样的三代人,子承父志、世代相传,守得沙漠变绿洲。上世纪八十年代,八步沙——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沙魔从这里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农田村庄,"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当地六位年龄加在一起近300岁的庄稼汉,在  相似文献   

19.
今年60余岁的罗卜会老汉,是新疆农一师五团六连的一名普通退休职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与鹅喉羚结下了一段难解的情缘,这在当地传为佳话。 那是2002年4月的一天,罗老汉的女婿和众人上山实施人工降雨。炮声响过之后,只见一群鹅喉羚从不远处惊惶  相似文献   

20.
于继深 《中国林业》2013,(22):30-31
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老汉,却通过植树造林挣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已年过半百,却被多家财经杂志推荐为封面人物;他,从没有过过生日,却宣布要在66岁高调过寿,到时他要申报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