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片形吸虫分泌排泄抗原和虫体抗原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牛源肝片吸虫(南京)、牛源大片吸虫(广西)和羊源肝片吸虫(实验感染)制备可溶性虫体抗原(BA)和和分泌排泄抗原(ES),以SDS-PAGE电泳分析比较,结果显示,3株虫体可溶性虫体抗原至少有20条以上的主要蛋白条带,分子量集中于10-90KD之间,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而3株分泌排泄抗原蛋白成分较简单,明显可分的条带不超过5条,分子量集中于10-30KD之间,且均拥有26-28KD的蛋白成分,提示该蛋白应为片形吸虫ES抗原的主要免疫成分。  相似文献   

2.
用SDS-PAGE和酶联免疫印迹试验(ELIB)分析胰吸虫成虫(EP)及其与肝片形吸虫成虫(Fh)交叉/共同抗原的分子量和免疫活性。SDS-PAGE结果显示,胰吸虫和肝片形吸虫成虫抗原的多肽均达30余条,EP抗原分子量在123kd以下,主带4条;Fb抗原分子量在83kd以下,主带4条;两者具相同分子量的多肽6条。ELIB结果显示,抗原与同源抗血清呈现颜色较深、数量较多的区带,而与异源抗血清则呈现数量不等的交叉/共同反应区带,表明两虫之间存在交叉/共同抗原性多肽。  相似文献   

3.
1988年8月,北安农校蠕虫剖检实习时,在3只鸡的小肠中找到吸虫209条,经鉴定系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棘口属(Echinostoma)宫川棘口吸虫(Echinostoma miyag awai)。此种吸虫曾在黑龙江省穆陵、宁安发现过,但对虫体未进行描述,而在北安市是首次发现,特作一报道。一、材料和方法从鸡的小肠中,获得209条吸虫,用巴氏液固定,部分虫体  相似文献   

4.
为鉴定喜鹊和山斑鸠体内棘口吸虫种类,本文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分子生物学结果显示,来源于喜鹊和山斑鸠虫体的线粒体NADH脱氢酶1(ND1)基因同源性为99%,在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两种鸟的虫体ND1序列归类在同一分支,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强壮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obustum)和弗氏棘口吸虫(E.friedi)。形态学观测结果显示,来自同一种鸟的虫体具有相似的形态结构,而两种鸟之间的虫体形态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比较所获得虫体与强壮棘口吸虫、弗氏棘口吸虫之间的形态特征,发现这两种鸟体内检出的棘口吸虫均与弗氏棘口吸虫的的形态特征更为相符。结合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确定感染喜鹊和山斑鸠的棘口科吸虫均为弗氏棘口吸虫,这是弗氏棘口吸虫在国内的首次报道,喜鹊和山斑鸠应为弗氏棘口吸虫的新宿主。  相似文献   

5.
羊阔盘吸虫 ( Eurytrema ovis Tubangui,1 92 5 )也称绵羊阔盘吸虫。是 1 92 5年由 Tubangui首次报道的 ,以后相继也有人发现 ,并收集到有些寄生虫名录中。还有学者编入了著作和教学参考书中 ,将羊阔盘吸虫作为阔盘属 ( Eurytrema )独立虫种进行描述 ,列虫体分类检索表供大家查阅。虫体寄生部位有的报道寄生绵羊直肠周围脂肪内 ,也有的报道寄生胰脏胰管中 ;但由于人们在大量的绵羊阔盘属吸虫剖检收集虫体实践中很少见到 ,以及发现虫种学者报道寄生宿主数量不多 ,收集虫体标本少 ,虫体形态描述很不完整和发育史各阶段长期空白等情况 ,使人…  相似文献   

6.
为了克服锥虫抗原变异对宿主免疫反应的干扰,探索伊氏锥虫病高效保护性抗原,根据伊氏锥虫在宿主体内第一次发生变异产生的变异抗原免疫原性相同的规律,设计了伊氏锥虫变异前抗原(VSG1)和第二次变异所产生的抗原(VSG2)复合物作免疫原,对小鼠进行免疫与单用变异前抗原免疫鼠相比较,两组鼠都用带变异前抗原的虫攻击,另以未免疫的鼠作对照,结果VSG1+VSG2免疫组小鼠8只全部获得保护,单用VSG1免疫组小鼠10只和未免疫组小鼠10只血中全部出虫而死亡,前者比后者出虫时间和存活时间延长,提示运用伊氏锥虫抗原变异这一规律设计的这种免疫复合物,能激收缩主克服虫体抗原变异对免疫保护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特异的肝片吸虫诊断候选抗原,拓展诊断靶标,利用肝片吸虫阳性血清筛选肝片吸虫cDNA表达文库,获得肝片吸虫特异性抗原基因,采用RT-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连接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质粒,转化入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利用IPTG对重组蛋白进行诱导表达,通过SDS-PAGE及Western blot技术对蛋白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经筛选获得了17个肝片吸虫免疫显性抗原基因,其中假定蛋白Fh010935为肝片吸虫特异性抗原基因;扩增得到的Fh010935核苷酸序列大小为144 bp,编码48个氨基酸,A+T含量为55.56%;Fh010935蛋白由1个α-螺旋,2个β-折叠和3个β-转角构成,具有3个抗原表位,推测该蛋白可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分子量大小约24 ku,可以被肝片吸虫感染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提示:假定蛋白Fh010935可作为肝片吸虫病诊断候选抗原,为疾病诊断制剂的开发提供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特异的肝片吸虫诊断候选抗原,拓展诊断靶标,利用肝片吸虫阳性血清筛选肝片吸虫cDNA表达文库,获得肝片吸虫特异性抗原基因,采用RT-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连接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质粒,转化入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利用IPTG对重组蛋白进行诱导表达,通过SDS-PAGE及Western blot技术对蛋白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经筛选获得了17个肝片吸虫免疫显性抗原基因,其中假定蛋白Fh010935为肝片吸虫特异性抗原基因;扩增得到的Fh010935核苷酸序列大小为144 bp,编码48个氨基酸,A+T含量为55.56%;Fh010935蛋白由1个α-螺旋,2个β-折叠和3个β-转角构成,具有3个抗原表位,推测该蛋白可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分子量大小约24 ku,可以被肝片吸虫感染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提示:假定蛋白Fh010935可作为肝片吸虫病诊断候选抗原,为疾病诊断制剂的开发提供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从形态学和分子水平对山羊腔阔盘吸虫(Eurytrema coelomaticum)的种类鉴定提供依据,对采集自广东佛山发病山羊胰脏的阔盘吸虫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抽提虫体基因组DNA,通过PCR方法对虫体核糖体18SrRNA基因和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扩增,将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到大肠埃希菌DH5α感受态细胞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虫体18SrRNA基因的大小为1 922bp,线粒体cox 1基因大小为444bp。序列分析显示,获得的18SrRNA基因与GenBank收录的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登录号为DQ401035)同源性高达99%;线粒体cox1基因与GenBank收录的胰阔盘吸虫(E.pancreaticum,登录号为KC535544)的同源性仅为90%。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证明采集自广东佛山山羊体的阔盘吸虫为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对山羊阔盘吸虫病的防控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肝片吸虫分泌排泄抗原及主要多肽对动物模型的免疫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恒  吴峰 《畜牧兽医学报》1998,29(4):365-370
体外培养肝片中吸虫成虫,制备收集其分泌排泄抗原(ES抗原)。通过制备性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离纯化分泌排泄抗原中免疫印迹信号最强的两种多肽-18.6KD和17.2KD多肽。用分泌排泄抗原和两种多肽分别对动物模型进行免疫保护性试验。大鼠和家兔经抗原免疫后,口服攻击新鲜活性肝片吸虫囊蚴,攻击感染的第60天解剖动物,统计活虫数并计算减虫率。试验结果显示:肝片吸虫的ES抗原和18.6KD及17.2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伊氏锥虫抗原的变异规律及其用于免疫预防的可能性,首先对伊氏锥虫安微株单虫克隆2个早期变异体ShTatl.1、ShTat1.2采用蛋白酶抑制剂TLCK处理,分离纯化这2种变异体的VSG,用ShTat1.1 VSG免疫KM小鼠,ShTat1.1锥虫攻击免疫鼠后6d分离锥虫,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T)和班点酶标记试验(Dot-EIA)鉴定为ShTat1.2,说明同一克隆锥虫感染兔,小鼠第1次发生抗原变异后产生的变异体相同。依据这一规律,设计了免疫预防保护试验,试验小鼠分3组:一组为未免疫对照组,一组为ShTat1.1VSG单一抗原免疫组,另一组为ShTat1.1 VSG,ShTat1.2 VSG混合免疫抗原免疫组,各组均以ShTat1.1锥虫攻击,结果ShTat1.1 VSG ShTat1.2VSG免疫组小鼠全部获得保护,单用ShTat1.1 VSG免疫组小鼠和未免疫小鼠血中全部出虫、死亡,前者比后者出虫时间、存活时间延长。提示运用伊氏锥虫抗原变异这一规律设计的这种复合抗原,能激发宿主克服虫体抗原变异对免疫保护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
肝片吸虫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片吸虫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常以慢性亚临床的形式出现,较难从临床症状上作出早期诊断。传统的粪便检查法在虫体移行的2一4个月期间查不到虫卵,必须待虫体在宿主肝、胆管中发育成熟后,才有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即使在显症期也只有50%的病人可从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物中找到虫卵,家畜的虫卵检出率更低。因此,早期确证就需要免疫学诊断。免疫学诊断中,由于肝片吸虫抗原成分复杂,包括有14种多糖,10种脂蛋白,6种糖蛋白,它们在宿主体内各自产生免疫反应,势必分散功能性抗原的作用’‘’。所以,选择合适的抗原是肝片吸虫病免…  相似文献   

13.
鸭体内发现红口棘口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3—9月,我们在进行雅安淡水螺体内蠕虫幼虫期的调查时,用分离自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和半球多脉扁螺(Folyoylis hemisphaerula)体内的棘口科吸虫囊蚴,按50—100个/只感染10—15日龄的四川麻鸭雏鸭14只。在回收到的虫体中发现有3条吸虫为红口棘口吸虫(Echinostoma operosum Dietz,1909).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观察华支睾吸虫感染FVB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将12只健康雌性FVB小鼠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正常组与感染组,每组6只。感染组小鼠经口灌饲45个华支睾吸虫囊蚴。于感染后25d用NaOH消化法检测粪便虫卵阳性率,感染后第112天收集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情况;收集外周血,ELISA检测血清中华支睾吸虫特异性IgG抗体。虫卵检查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25d检查到虫卵,肉眼观察小鼠肝小叶边缘有白色结节样病变,肝脏表面有白色透明水泡。感染组小鼠血清中华支睾吸虫特异性Ig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见到虫体,炎症细胞浸润严重,纤维化明显并伴有点状坏死。肝细胞肿胀,肝窦狭窄,胆管扩张增生显著,胆管上皮细胞水肿、坏死,部分胆管上皮细胞胞浆均质红染。Masson染色显示肝脏组织尤其是虫体周围出现大面积纤维化。试验结果表明,华支睾吸虫感染FVB小鼠肝脏病变严重,因此可利用该品系小鼠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模型,为深入研究华支睾吸虫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电泳转移和固相免疫酶测定相结合的酶联免疫印溃技术(ETIB)首次分析了牛肝片吸虫成虫抗原白组分,结果显示:牛肝片吸虫成虫抗原分离出44条带,经ETIB分析,抗原与阳性血清反应显示18条带,其中主带有4条,分子量分别为35、80、92和94KD。上述蛋白组分有较强的反应性,可用作肝片吸虫的诊断抗原。  相似文献   

16.
分泌抗肝片吸虫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纯化的肝片吸虫可溶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细胞融合,经ELISA筛选和3次克隆化培养后获得3株分泌抗肝片吸虫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3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经ELISA检测均属IgG1亚类,上述杂交瘤细胞经反复冻存、复苏和连续传代培养,证实其分泌抗体的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明华支睾吸虫副肌球蛋白(paramyosin,Pmy)的生物学特性,试验对其功能区的C段(PmyC)基因进行克隆、序列分析及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采用TRIzol法提取华支睾吸虫成虫的总RNA,将其反转录成cDNA,再利用PCR方法对PmyC基因进行扩增,将其连接到pMD 18-T载体上进行克隆、测序,并利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同时利用生物学软件DNAStar 5. 0对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虫体PmyC序列长度为903 bp,A+T含量为52. 6%,与NCBI上的华支睾吸虫囊虫幼、麝后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 4%、94. 0%、75. 0%和71. 1%。蛋白二级结构预测显示,PmyC蛋白主要由8个α-螺旋、2个β-折叠和3个β-转角构成。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显示,在该蛋白中有2个B细胞抗原表位。说明华支睾吸虫副肌球蛋白(CsPmy)具有成为抗原分子的潜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关于诊断牛的肝片吸虫感染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的研究,包括4种抗原制备,即新鲜吸虫抗原(FFA)、死亡吸虫抗原(DFA)、冻干吸虫抗原(LFA)和部分提纯抗原(PPA)的活性价值,以及用 FFA、LFA 进行 ELISA 以诊断实验发生与自然发生的肝片吸虫病牛ELISA 使用 FFA 时,最早可在犊牛感染肝片吸虫后4周检出抗体;用 DFA 时,其活性稍低;用 LFA 时,至感染后9—10周,仍未得出诊断值;用 PPA 时,出现与非感染的对照血清相同的高背景读数,被认为无作进一步使用的足够特异性。长培育期与短培育期的 ELISA 方法能用于诊断研究,两种方法都一样敏感,已知阳性血清的光密度(OD)读数一般为正常对照血清的2.5倍。这些方法的重复性极好,在重复试验中,以同样试剂对代表性已知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进行 ELISA 时,OD 读数仅有轻微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培育大片形吸虫囊蚴,着重研究大片形吸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和临床病理变化.人工培养和孵化大片形吸虫虫卵,用孵化出来的大片形吸虫毛蚴感染中间宿主小土蜗螺,收集大片形吸虫囊蚴,再用囊蚴感染试验小鼠.结果显示,囊蚴经口感染试验小鼠后1周即可在肝脏找到虫体,幼虫可在小鼠体内发育生存7~8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感染囊蚴数量不同,可给小鼠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病变,甚至造成死亡.剖检小鼠可见肝脏质地脆,颜色发黄,脾脏肿大等严重病理变化.因此,可利用小鼠作为大片形吸虫幼虫感染的试验动物,进行片形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免疫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E.ONAR用苯硫脲酯和丙硫咪唑治疗重度感染矛形双腔吸虫的绵羊,治疗后21天宰杀,通过体内吸虫数量来确定各药的效果。第1组,用苯硫脲酯按驱除胃肠道线虫的推荐剂量(50mg/kg)用药,发现对矛形双腔吸虫的驱除效果为74.4%。第2组,用丙硫咪唑按每30公斤体重2片(每片含76mg活性成分)用药,一周后再重复1次,对矛形双腔吸虫的驱除效果为12.7%。两种药物对其他虫体的驱除效果如下:苯硫脲酯对肝片吸虫及绦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