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正蒌蒿是江苏省灌云县的特色产业,当地已形成"基地+农户+经纪人+网点+品牌"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利用日光温室种植蒌蒿一年可采收2~3茬,效益是种植常规蔬菜的2倍。蒌蒿又名芦蒿、狭叶艾、水蒿等,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以地下根茎越冬,根系发达,吸收肥水能力极强;主要以鲜嫩茎秆作蔬菜食用,口感外脆里嫩,纤维感少,同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  相似文献   

2.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蕺菜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别名蕺菜、臭猪菜、侧耳根、猪鼻孔等,是国家卫健委第一批批准的药食同源的品种之一,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镇痛消肿和止咳润肺等功效.鱼腥草嫩芽尖、嫩茎叶和地下部根茎均可作为蔬菜食用,特别其嫩芽尖和嫩茎叶因脆嫩可口、风味独特而成为芽苗菜的新宠.前期作者已总结了鱼腥草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在此基础上又通过试验探索鱼腥草嫩芽尖和嫩茎叶高效栽培技术,得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芦蒿大棚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蒿属菊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又名蒌蒿、水蒿。芦蒿以嫩茎供食,味清香鲜美,脆嫩爽口,营养丰富,含蛋白质、钙、磷、VB1、Vc、胡萝卜素、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开胃行水、清热解毒之功效,是一种营养保健型蔬菜。我县于2000年从江苏南京引入芦蒿试种,通过3年实践,  相似文献   

4.
蒌蒿(Artemisia slengensis Turcz.),别名芦蒿、藜蒿、香艾蒿等,属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蒌蒿在我国分布较广,几乎遍布全国。近年来,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安徽、云南等地已有人工栽培。蒌蒿的食用部分为地上嫩茎及地下根状茎,质地脆嫩爽口,具有独特的清香味。蒌蒿具有祛风湿、健脾胃、平抑肝火等功效。  相似文献   

5.
蒌蒿的扦插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ez)别名蒌蒿苔、藜蒿、水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以鲜嫩茎杆作蔬菜用,其营养丰富,且具有一种清香脆嫩的特殊风味[1].一般每年3~4月上市,是一种珍贵的时令野生蔬菜.现在,南方许多地方已开始进行人工保护地栽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北方却鲜有种植.蒌蒿采种较困难,人工栽培多采用地上茎和地下根茎进行繁殖[2].为大量繁殖这种野生蔬菜,促进蒌蒿在北方的人工保护地栽培,特进行了蒌蒿的扦插繁殖研究,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6.
施肥水平对蒌蒿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蒌蒿 (selengwormood) ,别名芦蒿、水蒿、香艾蒿 ,小艾、水艾。菊科蒿属 ,多年生草本植物。蒌蒿野生于山坡、草地、路边、荒滩 ,是一种古老的野生蔬菜 ,以嫩茎供食 ,炒食或凉拌 ,清香脆嫩 ,营养丰富 ,具有特殊风味 ,是理想的绿色保健蔬菜。近年来 ,全国许多地方悄然兴起了食用蒌蒿的热潮 ,消费量不断增加 ,野生蒌蒿供不应求。 2 0世纪 90年代 ,江西、江苏、云南等地的大中城市相继出现了蒌蒿的规模生产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对名、优、新、特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为此我们自 1997年…  相似文献   

7.
<正>蒌蒿别名蓠蒿、水蒿、水艾、柳蒿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蒌蒿按其嫩茎颜色可分为白蒿、青蒿和红蒿,其中青蒿是蒌蒿中的珍品①。蒌蒿在古代已  相似文献   

8.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ez)别名蒌蒿苔、藜蒿、水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以鲜嫩茎秆作蔬菜用,其营养丰富,且具有一种清香脆嫩的特殊风味。一般每年3~4月上市,是一种珍贵的时令野生蔬菜。现在,南方许多地方已开始进行人工保护地栽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北方却鲜有种植。蒌蒿采种较困难,人工栽培多采用地上茎和地下根茎进行繁殖。在试验中发现,蒌蒿的嫩枝在水中很容易生根,为此以土壤扦插为对照,研究了蒌蒿嫩枝在水中扦插的可行性,为蒌蒿在北方的推广提供新的繁殖途径。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芦笋大棚早熟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为百合科多年生根茎类蔬菜作物,主要产品器官为嫩茎,营养丰富、具有多种保健功效。近年来徐淮地区多采用大棚栽培芦笋,产品提早上市,种植效益显著增加,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特色项目。对徐淮地区芦笋的大棚早熟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总结,包括品种选择、高效育苗、整地施肥、移栽定植、田间水肥管理、植株调整、覆膜控温、科学采收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可为芦笋高效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蒌蒿(ArtemisiaSelengensisTurcz),又名芦蒿、香艾、水蒿、水艾、香艾蒿,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蒌蒿主产于江西、江苏、云南、安徽等地,多分布于湖荡浅滩潮湿地带,抗逆适应性强。其嫩茎炒食,清香可口,江苏高邮蒌蒿在明朝被列为皇室贡品。近年来野生蒌蒿因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保健性强、产品无污染而深受消费者欢迎,全国许多地方悄然兴起了食用蒌蒿的热潮。蒌蒿以地上嫩茎为食用部位,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锌等多种矿质元素,尤其因含有侧柏莲酮芳香油(C10H16O)而具有独特风味,炒食或凉拌,清香…  相似文献   

11.
野生蒌蒿的驯化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虹  彭国良  方俊华 《蔬菜》2005,(6):14-15
蒌蒿别名野黎蒿、水蒿、艾蒿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营养十分丰富。蒌蒿根、茎、叶都可食用,主要食用部位为嫩茎。蒌蒿的食用在我国历史长久,但只局限于野生蒌蒿,进行人工栽培在近两年才兴起。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人工引种栽培面积较大,但在福建还较少见到。厦门市农科所于2002年7月开始引进野生蒌蒿栽培,现将栽培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以供交流推广。  相似文献   

12.
芦蒿也称蒌蒿,为多年生野生宿根草本植物,植株直立,嫩茎为主要食用器官,抗逆性强、耐瘠薄、萌发力强,具有特殊香味。大棚栽培芦蒿,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调整上市期,经济效益较好。现将大棚芦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地块选择  相似文献   

13.
萎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别名藜蒿,是云南省的特产蔬菜,主要生长在滇中,滇西一带的井旁或渠边。每年春季采摘嫩茎炒食或凉拌,品质鲜嫩,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据清代吴其所著《植物名实图考》记载,蒌蒿其叶似艾,叶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其根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由此可知,蒌蒿很早就是一种野生蔬菜。近年在昆明市郊区开始进行人工栽培,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四百余亩。产品从l月份开始上市,一直供应到4~5月份,为春淡季增加了花色品种。一、蒌蒿的主要营养成分与生长特性 蒌蒿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可食…  相似文献   

14.
落葵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落葵植物学特征及营养价值 落葵是主要以嫩茎叶供食用的蔬菜,别名木耳菜、胭脂菜、豆腐菜、软浆菜、藤菜等。属落葵科落葵属中以嫩茎叶供食用的栽培种,一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原产中国。落葵嫩茎叶滑嫩多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落葵的嫩茎叶、幼苗均可食用,其色泽油绿,气味清香,爽口柔滑,风味独特。经常食用有降压保肝、缓泻、清热解毒,防治疖疮和润泽皮肤、美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嫩茎为主要食用器官。近年来,武汉市、南京市、江西省及安徽省等地开展了蒌蒿的人工栽培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蒌蒿人工栽培历史较短,国内对蒌蒿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扦插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很有必要。笔者对不同品种、不同扦插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蒌蒿的高效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简元才  贾翠莹 《蔬菜》1995,(4):31-32
青花菜新品种──碧杉、碧松100081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简元才,贾翠莹青花菜又叫绿菜花、西兰花、嫩茎花椰菜等,营养丰富,含有较其他蔬菜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质地嫩脆,风味清香,在许多国家是一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蔬菜。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相似文献   

17.
藜蒿(蒌蒿)是野生菊科植物,是以根和嫩茎供食的一种野生蔬菜.近年来,由于国内消费者的不断增多,野生的藜蒿已供不应求.因此,人工栽培藜蒿已在一些地方兴起,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藜蒿适应性广,再生力强,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8.
蒌蒿又名芦蒿、水蒿,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野生种分布广泛,其嫩茎是主要食用器官。明朝期间,南京市民即采摘蒌蒿食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江苏首次进行蒌蒿人工栽培,现栽培面积在1000公顷左右,其他地区,如浙江、江西、云南和安徽等也已经开始蒌蒿的人工栽培。  相似文献   

19.
马兰的反季节种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兰又名马兰头,是菊科马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嫩茎叶作蔬菜,具有凉血、清热、利湿、解毒等功效,对保护视力和上表皮细胞,增强抵抗力,防止动脉硬化有一定作用,是一种营养、保健型野生蔬菜。近几年来,镇江市丹徒区江心镇瞄准市场需求,利用江滩野生蔬菜资源,  相似文献   

20.
节瓜为一年生攀援性草本植物,为葫芦科冬瓜属的一个变种,又名毛瓜,是我国特产蔬菜之一。节瓜主要以肉质柔滑、清淡的嫩瓜供食,老瓜也能食用,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是粤菜的重要蔬菜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