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玉米—小麦轮作条件下连续2年的大田定位试验,以钾空白(CK)、普通氯化钾常量(K1)、普通氯化钾高量(K2)为对照处理,研究通过控释氯化钾常量(CRK1)、控释氯化钾高量(CRK2)、氯化钾与控释氯化钾等比掺混常量(BBF1)、氯化钾与控释氯化钾等比掺混高量(BBF2)处理对玉米产量、钾肥利用率和土壤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1)BBF2玉米-小麦季产量分别为11 697.8kg/hm2和11 921.1kg/hm2,增产和增收效果最好,较K1分别显著增产13.3%和15.7%,较K1分别显著增收16.6%和19.6%;(2)BBF2钾肥农学利用率较K1分别显著提高了49.0%和41.9%,生理利用率较K1分别显著提高了17.6%和34.8%;BBF1钾肥表观利用率最高,玉米—小麦分别为23.73%和35.22%;(3)施用钾肥显著提高了玉米的株高和茎粗;BBF2提高了玉米吐絮后期至成熟期的株高;CRK1、CRK2、BBF1、BBF2均提高了玉米吐絮后期叶片SPAD值。本试验条件下,控释氯化钾与普通氯化钾掺混施用可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的钾素需求,提高玉米产量和钾肥利用率,BBF2处理为玉米最佳钾肥施用方案。 相似文献
2.
新疆棉田土壤养分的吸附特征与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1996-2002年在新疆4个主要棉区,采集21个点的主要类型耕层土壤.通过土壤分析、吸附试验和盆栽试验。系统地研究新疆主要棉区土壤的养分状况、土壤对主要养分的吸附固定能力和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各营养元素的缺乏顺序.和田灌淤土为N>P>Zn>K>Cu>S,阿克苏潮土和灌淤土为N>P>Zn>K>Mn>Fe>Cu。喀什潮土为N>P>Zn>Cu>Fe.石河子灰漠土是N>P>Zn>S>Fe>Cu>Mn。 相似文献
3.
安康耕地土壤速效钾现状与钾肥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普查14年后,安康川道和中高山区作物出现缺钾症面积不断增大.对此,我们对全市不同区域耕地土壤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与土查时相比,平均下降37.06mg/kg,水稻土下降32.27mg/kg,旱地土壤下降34.5mg/kg;速效钾<100mg/kg的水田占60.68%,旱地占59.59%,川道占78%,中高山(镇坪、平利)占96.43%;土壤钾素下降趋势是中高山>川道>丘陵.钾肥试验表明:施1kgK2O,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分别平均增产13.83,8.1,26 相似文献
4.
土壤速效养分的吸附特征与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化学分析、吸附反应和生物诊断方法,系统研究了六个土壤中养分的丰缺状况,确定了供试土壤存在的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严重程度。结果表明,供试土壤普遍缺氮,部分土壤中磷、钾、硫、铁和铜供应不足,个别土壤中锌和硼含量偏低。在低锰浓度的吸附液中.土壤对锰的吸附强烈;铜、锌和硼吸附率不受相应吸附液浓度的制约;在高磷、硫浓度的吸附液中,各土壤对磷、硫的吸附率差距增大。三大土类的基础生产力不同,植株干重在2.73~5.55克/盆范围内变化,补充营养元素后,生产力显著提高,土类间差距缩小。 运用系统研究法得出的这些结论,针对性强,但个别环节尚需继续改进。 相似文献
5.
不同土壤施用钾肥对小麦生长和土壤钾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在人工气候室中对几种不同土壤施钾,观察其对小麦生长和土壤钾含量的影响。盆载试验结果表明,在砂土小麦植株达最高生长量的施钾量(K)为120mg/kg,其它土壤为60mg/kg。钾肥施用越多,土壤有效钾化不施钾处理增加越多。同时对两种有效钾浸提测定方法进行了相关性研究,表明阳离子交换膜(CEM)浸提的钾与醋酸铵(NH4OAC)浸提的钾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土壤-作物系统内钾素平衡及钾肥肥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土壤与肥料》2000,(1):9-11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在当前农业生产条件下,单施钾肥、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华北地区小麦和玉米均有明显增产效应,玉米上的增产效果优于小麦;东北地区一年种植一季玉米施钾肥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而在西北地区,施钾肥及秸秆还田结合施钾肥只在一些年份和一些地点上对小麦和玉米有增产效果,但增产幅度不大,增产概率不高。钾肥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大豆上亦有显著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7.
木质素改性产物对钾肥的缓释作用与作物吸钾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木质素改性产物作为肥料添加剂 ,与氯化钾复混制成木质素钾肥 ,通过土柱淋溶与盆栽试验 ,验证木质素对钾肥的缓释作用与作物对钾肥利用情况。结果表明 ,木质素不仅可以减少钾肥流失 ,而且可以促进番茄与玉米生长 ,提高作物对钾的吸收。木质素来源于造纸废液 ,作为钾肥的缓释材料 ,其资源环保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腐殖酸钾对生姜生长、钾素吸收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腐殖酸钾对生姜生长、钾素吸收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姜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钾素积累量随生姜生长发育而增加,变化动态可以用Logistic方程拟合。施用腐殖酸明显提高了根系活力,增加了植株钾素吸收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比空白对照增产8.88%。施用腐殖酸钾显著促进了根系生长发育,提高了钾素积累速率和钾素积累量,并最终提高产量,比空白对照增产61.29%,比等量氧化钾对照增产9.92%。施用腐殖酸钾显著提高了钾肥农学利用率和钾肥吸收利用率,而钾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钾素收获指数都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9.
我国北方土壤作物系统内钾素循环特征及秸秆还田与施钾肥的影响 总被引:54,自引:14,他引:54
在我国北方 13个省 (市、自治区 )的 25个点上 ,进行了 5年的钾肥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我国北方土壤全钾含量地区性差异不大 ,而土壤缓效钾和土壤速效钾含量 ,西北地区土壤远高于东北和华北地区土壤 ,华北地区土壤的土壤缓效钾含量又远高于东北地区土壤 ,而土壤速效钾含量却低于东北地区土壤。在主要种植制下的代表性土壤上 ,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不同种植制度下的作物吸钾量也存在明显差异。西北地区的作物吸钾量一般较高 ,华北地区一年两熟制的作物年吸钾量远大于东北地区的一年一熟制。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吸钾量有提高作用。在不施钾肥的情况下 ,土壤钾库长期处在被作物耗用的状态下 ,土壤速效钾含量逐渐下降 ,土壤缓效钾含量也有下降的趋势。施钾肥和秸秆还田配施钾肥 ,均能不同程度地减缓这种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富钾土壤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的长期定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带状间作4年定位试验表明,增施化学K肥平均增产17.0%-20.3%,土粪基础上K肥增产时限推迟2年。连续18年小麦、玉米定位轮作试验表明,土壤K素能保证2个轮作期(每轮3年)作物K素需求,第3-6轮作期施K平均增产10.3%-30.7%,增效与试验历程呈正相关,增施土粪土壤K素平均每年亏缺135.0-335.5kg/hm^2;增施化学K肥平均每年亏缺97.4-335.7kg/hm^2;等量土粪和化学K肥配合施用年均亏缺76.5-268.0kg/hm^2。无K投入时,连续种植作物土壤速效钾年均减少2.6-17mg/kg,施土粪带田速效钾年均下降7.5mg/kg,轮作田略有提高。在土粪基础上增施化学K肥能保持和提高土壤速效钾,土壤缓效钾下降速率是速效钾的6.5-8.2倍。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土壤对钾的选择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K Ca交换平衡法对砖红壤、红壤、土、黑土和水稻土K的选择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KG 和KV 系数随着K Ca平衡体系中吸附相中钾与钙比率的变化而改变 ,其曲线特征说明土壤胶体存在着对K亲和力不同的吸附点位。在低钾饱和度时 ,土壤对K的高选择吸附主要归于粘粒矿物楔形区域电荷点位吸附 ,五种土壤楔形区域相对吸附点位顺序为 :黑土 >土 >水稻土 >红壤 >砖红壤 ,该相对吸附点位顺序与土壤含有风化云母和蛭石有关。在高钾饱和度时 ,五种土壤对K的吸附主要发生于粘粒矿物的晶层表面电荷点位 ,粘粒矿物的晶层表面电荷起源也许起决定作用 ,此时KG 选择系数的大小顺序为 :砖红壤 >红壤 >黑土 >土 >水稻土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壤磷的固定特征及磷释放量和释放率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P(水土比为 2 0∶1 )并利用连续提取法 ,对三种土壤P的固定特征以及磷的释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红壤对P的固定能力高于潮土 ,而潮土高于水稻土 ,在加入P量为 2 97gkg- 1土壤的条件下 ,三种土壤对P的固定量分别为 2 84gkg- 1、2 5 3gkg- 1和 2 0 8gkg- 1。三种土壤对P的固定率则随着加入P量的增加而降低。在P的释放研究中 ,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 ,P的释放量减少 ,并在提取 8次后 ,以后各次P的释放量不发生显著变化。三种土壤中 ,水稻土P的最大释放量 (1 2 4 0 7mgkg- 1)显著高于红壤 (60 46mgkg- 1)和潮土 (1 9 74mgkg- 1) ,水稻土P的总释放量 (1 6次 )也大于红壤和潮土 ,三种土壤P的总释放量分别为 2 0 6 0 2 (1 98gkg- 1土壤P处理 )和 2 71 91mgkg- 1(2 97gkg- 1土壤P处理 )、1 0 0 48和2 60 5 3mgkg- 1、1 1 6 0 6和 1 3 1 91mgkg- 1。三种土壤P的释放率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并逐渐达到稳定。水稻土的释放率显著高于红壤和潮土。水稻土和潮土中 ,1 98gkg- 1土壤P处理的土壤P的释放率高于2 97gkg- 1土壤P处理的土壤 ,红壤则相反 相似文献
14.
Cd adsorption isotherms were measured on five Israeli soils ranging in specific surface area from 65 to 315m2/g. Retention capacity of Cd ranged from 4.7 × 103 to 10 × 103μg/g soil (8.4 to 17.9 mequiv/100 g soil) and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lmost all the adsorbed Cd was exchangeable with 0.5 M CaCl2 and the remaining fraction was extractable in 0.5 M HCl. Plots of Kd, th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of Cd between the solid and solution phases, vs. Γ, the surface density of adsorbed Cd, showed that all soils behave similarly, Kd sharply diminishing with Γ. It was suggested, based on comparison with literature data on Cd adsorption on montmorillonite, that below γ s 0. 5 × 1017 ions/m2, specific adsorption mechanisms prevail whereas above it the adsorption is mainly due to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and ion exchange.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北方主要土壤吸附外源钾的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和自行研制的连续流动交换仪,研究了从我国北方12 个主要土类采集的25 个土壤样品对外源钾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开始时土壤对外源钾的吸附速率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吸附速率越来越低,至一定时间后吸附达到饱和。该吸附过程可以较好地用一级反应方程拟合。不同土壤的吸附动力学参数差异很大。吸附持续时间、总吸附量、最大吸附速率、平均吸附速率变幅分别为150 ~720 min 、138.7 ~2549.6 m gkg-1 、6.5 ~17.4 m gkg-1min-1和0.92 ~3.54 mgkg-1min-1。土壤对外源钾的吸附动力学参数与土壤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之间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吸附钾的能力按取土地点自西向东呈明显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型水稻土施钾效果及施钾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不同水型水稻土水稻施钾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潜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水稻施钾能增强根系氧化力,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百分比和降低土壤还原物质含量,以及增加土壤好气性细菌和降低反硝化细菌的百分比等作用,均为潜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水稻生长季节的水、土温度,土壤供钾能力和水稻吸收土壤钾素的量为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而水稻吸收肥料钾占总吸钾量的比,则为潜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并找出了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水稻施钾有效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临界值,分别为54、82和141mg kg-1。本文还提出了不同水型水稻土在不同土壤速效钾水平下,水稻最高产量和最经济产量的施钾量,以及钾肥的适宜施用期,为合理施用钾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壤钾素释放动力学及其供钾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应用自行研制的连续流动交换仪研究了取自不同类型的19个土壤样品的钾素释放动力学及其供钾特征。不同土壤钾的释放差异很大,钾的释放持续时间变幅为100~600分钟;最大释放速率变幅为0.46~20.55毫克千克-1分-1;平均释放速率变幅为0.009~1.25毫克千克-1分-1;总释放量变幅为40~430毫克千克-1。供试土壤钾的释放过程可以用一级反应方程拟合,表明钾的释放速率主要受交换位上钾离子饱和度的影响。应用一级方程计算出钾的释放速率常数变幅为5.4810-3~65.6210-3分-1。多数土壤的钾释放过程符合单一的一级反应;而以云母类为主,且含有部分绿泥石的土壤的钾释放过程由两个速率不同的一级反应构成,表明不同吸附位上的钾离子可能有不同的释放机制。用供试土壤连续种植玉米幼苗57茬进行土壤钾素耗竭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连续流动交换仪研究得出的土壤钾素释放的动力学参数可以较可靠地评价土壤的供钾特征。释钾速率快,持续时间长,总释放量大的土壤(如青海栗钙土),在耗竭试验中显出很强的供钾能力;而释钾速率慢,持续时间短,总释放量小的土壤(如广东砖红壤)在盆栽试验中供植物吸收的钾量很低。有的土壤(如四川紫色土)钾的总释放量不低,但释放速度快,持续时间短,在盆栽试验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不同土壤中硅酸盐细菌生理生化特征及其解钾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以钾长石粉为唯一 K 源的硅酸盐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从我国部分省市土壤中筛选到 16 株硅酸盐细菌,以本实验室保藏 NBT 菌株为参照,对其生理生化特性、耐盐性、抗生素抗性、温度敏感性及释K 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7 株硅酸盐细菌菌体均为杆状,产生椭圆至圆形芽胞。其中 SB6、SB13 为短杆状,SB4、SB6、SB10、SB15 菌株是 G ,其余菌株是 G-。NH4 、NO3 为良好 N 源,且能在无 N -培养基上生长。菌株 SB13 和 NBT 解 K 能力较强,释放的 K 比接灭活菌对照分别增加 49.1 %和 45.3 %。菌株SB2、SB4、SB5、SB6 在 20 g/L NaCl 浓度的培养基上能生长,在温度为 10 ~ 40 范围内供试硅酸盐细菌能够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