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扇舟蛾天敌种类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天敌28种,其中优势天敌为:杨扇舟蛾黑卵蜂Telenomus(Acholcus)closterae Wu et Chen、舟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closterae Pang et Chen、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mbery)、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s)、黑蚂蚁Polyrhachis dives Smith,毛虫追寄蝇Exorista amoena Mesnil、伞裙追奇蝇E.civilis Rohdani、绒茧蜂Apanteles sp.、杆菌Bacillus sp.、灰喜鹊Cyanopica cyana等。  相似文献   

2.
杨扇舟蛾在浙江宁波1a发生5代,以蛹越冬.7~ 9月的第3代、第4代幼虫为害杨树最重.以生物农药为主、化学农药为辅、天敌保护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技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控制杨扇舟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田间采集老熟幼虫或蛹,在室内分时段观测杨扇舟蛾成虫羽化、交尾和产卵规律.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在河北沧州地区1 a发生4代,个别5代.成虫主要在傍晚羽化,雄虫羽化高峰出现在15:00-18:00,雌虫在18:00-21:00,单体成虫羽化需13~28 min.雌虫自羽化至初次交尾时间为34.82~54.62 h,成虫交尾起始时间在04:00-05:00,交尾结束时间在19:01-20:00,整个交尾持续时间15.4~16.17 h.雌雄成虫均可进行2次交尾,交尾高峰期和羽化高峰期相差7~11 h.成虫羽化后多在第2和第3天交尾,7日龄以后雌虫不再释放性信息素与雄虫交尾.雌虫交尾后大多当晚或第2天晚上产卵,产卵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24:00,产卵方式为块产,个别单产.单个卵块平均卵量50~80粒,卵块单层平铺,总卵量220~420粒.雌虫可孤雌产卵,但卵不能孵化.  相似文献   

4.
为控制杨扇舟蛾的爆发危害,保护杨树健康生长,利用重庆中邦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进行了杨树杨扇舟蛾的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在杨扇舟蛾2~3龄低龄期进行施药,对害虫击倒率高,速效性较好,对杨树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5.
应用杀铃脲防治杨扇舟蛾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至1998年在长春和敦化两地,应用20%杀铃脲悬浮剂对杨扇舟蛾进行了室内外防治试验。林间防治试验表明,应用杀铃脲悬浮剂1:5000和1:7000进行树冠喷雾防治杨扇舟蛾幼虫,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9.9%和92.8%。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21株绿僵菌的平板单菌落生长和产孢量情况,证明(Ma1,Ma42,Ma788,Ma789)4菌株产孢量高,通过对这4株绿僵菌菌株的不同温度水浴处理,发现了孢子的萌发条件;并开展了4菌株对杨扇舟蛾幼虫的毒力测定,筛选出Ma789菌株的致病力较强。  相似文献   

7.
苏云金杆菌防治杨扇舟蛾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扇舟蛾是近年危害洞庭湖区杨树主要的食叶害虫之一,一年发生6~7代.本文采用生物药剂"林得保"(主要成分苏云金杆菌)粉剂防治杨扇舟蛾.试验表明:"林得保"粉剂在施药3 d后,开始显现明显的药理效果,最终防治率达到了95%以上,是一种在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上值得推广的无公害生物药剂.其喷粉浓度以药剂:填充剂=1:20的效果最...  相似文献   

8.
四种混交林类型对杨扇舟蛾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 :块状混交模式是控制杨扇舟蛾的最佳混交模式 ;在块状混交模式下 ,杨×槐、杨×桐两种混交类型为最佳混交类型 ;在块状混交模式的 3种混交比例中 ,杨×槐、杨×桐两种混交类型对杨扇舟蛾的控制作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不同径阶杨树杨扇舟蛾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过对速生丰产林4-22cm径阶杨树蓄叶量、叶面积、杨扇舟蛾食叶量、人工模拟摘叶对杨树生长量的影响等因子的调查分析,得出胸径D与杨树单株叶面积S之间的回归关系式为S=1.491D^1.2681(相关系数r=0.975),失叶强度与杨树材积年增长量的回归模型为V=0.0038—0.0028x-0.0004x^2(相关系数r=0.9865),确定杨树的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为失叶40%,杨树失叶强度的经济阈值为0.184,根据D、S的关系式,得出杨扇舟蛾幼虫理论防治指标E与胸径D的关系式为E九=28.5104D^1.2681,E阈=17.4864D^1.2681,根据E、D关系式,计算出不同径阶杨树杨扇舟蛾幼虫虫口密度的防治指标,结合各径阶杨树树冠投影中杨扇舟蛾幼虫折算系数及生命表推算出杨扇舟蛾1~4代幼虫达到防治指标时所对应的单位树冠投影中越冬蛹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0.
利用飞机喷洒25%阿维·灭幼脲3号悬浮剂,对添加不同比例高效氯氰菊酯和不同施药时期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试验发现每架次添加1.5 kg 5%高效氯氰菊酯油剂(两种药剂的质量比为24∶1.5),能快速有效防治杨树舟蛾类害虫。6月中下旬豫南地区杨树舟蛾类害虫为二代2~3龄幼虫期,是施药防治该类害虫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1.
闽北地区杨扇舟蛾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1992年的观察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在福建省顺昌县一年发生5代,以蛹在表土层、树皮缝隙处越冬,翌年4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各代幼虫为害期分别为5月、6月、7—8月、9月、10—11月,以7—9月的3、4代危害最烈,蛹期6—9天;成虫寿命6—9天;卵期3—9天;天敌有9种。  相似文献   

12.
饲养容器及密度对杨扇舟蛾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的大量生产,进行了筛选室内大量饲养杨扇舟蛾的适宜容器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饲养容器和密度对杨扇舟蛾均有显著影响。其中用杯底直径4.5 cm,杯口直径7 cm,高8.5 cm的透明塑料杯做容器饲养的杨扇舟蛾幼虫死亡率、逃逸率最低,化蛹率、蛹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最高,幼虫平均发育历期最短。8头/杯时的饲养密度,幼虫存活率最高,幼虫和蛹的体重增长最多,而且蛹羽化率、总产卵量、单雌产卵量以及产生子代个数也最高。  相似文献   

13.
应用昆虫生命表技术,评价4种生物杀虫剂对杨扇舟蛾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0.3%印楝素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和Bt乳剂对杨扇舟蛾种群直接毒杀作用较好,但只施用1次不能将1代杨扇舟蛾种群趋势指数(I)降至1.000以下。0.3%印楝素乳油+Bt乳剂、0.3%印楝素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对杨扇舟蛾的联合控制作用显著,I值均小于1.000,同时表明4种生物杀虫剂对天敌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扇舟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EAG和行为测定方法.研究了杨扇舟蛾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电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结果显示,雄蛾对羽化第2天的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值大于第1天的反应值,之后随日龄增加缓慢衰减,说明杨扇舟蛾求偶和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期应在羽化后的1~2d内.随着雌蛾腺体提取物剂量的增加,雄蛾的EAG反应值增大,表明雄蛾对雌蛾雌蛾腺体提取物反应的强弱与性信息素含量呈正相关.行为测定结果表明,杨扇舟蛾雄蛾对不同剂量的雌蛾腺体提取物均具有趋性,但无规律性变化.处女蛾的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引起的雄蛾趋性反应强于交尾蛾,杨扇舟蛾雌蛾具重复交配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大规模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接蜂比例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规模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时寄主或替代寄主的接蜂比例的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为寄主时,接蜂时寄主与寄生蜂的比例以1:1和1:2为宜.以柞蚕Antheraea pernyi为寄主时,寄主与寄生蜂的比例以1:50为宜,繁殖出的小蜂田间平均寿命约为6 d.过多地增加接蜂数量,会影响到子代的出蜂数量和雌雄性比等.  相似文献   

16.
在林业生产的过程中,采用正确、合理的造林技术和抚育技术,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林木健康生长,并在短时间内构建完善的林分结构。而科学的抚育管理,又能进一步挖掘林业发展潜力,提升林地质量和产量,为林业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同时做好造林和森林抚育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林业科学发展,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大规模定制家具的生产特征,探讨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大规模定制家具生产过程中的信息采集与处理方法,构建基于RFID技术的家具生产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模型,并根据大规模定制家具的生产流程,对生产过程中的信息采集与处理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80年白僵菌低热风烘干房设计成功投入使用,解决了白僵菌产品不能及时干燥,特别是阴雨天气导致变质的技术难关,比自然干燥功效提高4倍,产量提高2倍以上;1988年机械分离提取白僵菌孢子粉生产工艺获得成功,孢子粉提取率为6.9%~6.8%,孢子回收率79.8%~81.3%,产品合孢量1000亿/g以上,孢子发芽率95%以上。目前,白僵菌年生产能力达25t以上。1979~1991年共生产白僵菌238.15t,防治松毛虫7990.8hm2,防治效果66.23%,挽回经济损失219.11万元,是经费总投入11.33万元的19.34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蜂窝塑料薄膜育苗容器制作机、水溶性胶粘剂反应釜、塑料筒膜的原料配方、吹膜工艺等进行研究,提出了较完善的蜂窝塑料薄膜育苗容器规模化生产技术及生产工艺,使蜂窝塑料薄膜育苗容器的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2亿杯提高到现在的10亿杯.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山地丘陵地区的木材采运技术,尤其是集材设备的选择,可为今后的山地木材采运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