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兴安岭林区引种长白落叶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丰富大兴安岭树木种质资源,缓解营林生产种苗供需矛盾,自70年代起,在大兴安岭东坡的加格达奇进行了长白落叶松引种研究。通过该树种在引种地生长、物候、生长节律、适应性、抗性等系统观察,并调查了历史上的引种林地,认为长白落叶松在引种地经济性状没有降低,生长量超过了当地乡土树种兴安落叶松,能够正常完成开花结实、更新等过程,引种是成功的。并结合种源试验对引种的最佳种源进行了探讨。还通过引种区生态因子的分析,确定了以蒙古栎、黑桦的天然分布和年大于等于10℃的1600℃积温线走向为主要依据的引种区划。  相似文献   

2.
在青南高海拨地区进行了华北落叶松引种试验,结果表明:经过3年的引种,华北落叶松幼苗平均保存率达87%,后期生长良好,可在部分地区引种。  相似文献   

3.
4种落叶松的引种效果与光合日进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黄土高原丘陵区,引种的4种落叶松生长正常,但受水分限制,生长缓慢,其生长量大小排序为:华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日平均光合速率大小排序为:日本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水分利用效率排序为: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可作为今后主要发展的树种.  相似文献   

4.
西北农学院火地塘教学试验林场的落叶松引种于一九六一年,所用种子由原陕西省林业厅发给,均来自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当时统称朝鲜落叶松。一九六四年以后,又增加了华北落叶松引种试验。十七年来,林场在育苗、造林方面,每年都做了不少工作,落叶松已由小面积引种试验,进入较大面积的造林。现在,少数树木已开花结实,一般生长发育良好,初步显示出在秦岭林区一定范围内,颇有发展前途。本项研究尚未最后结束,现仅作一阶段总结。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吕梁林区引种日本落叶松苗期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日本落叶松苗期生长良好,越冬顺利,可作为该区很有希望的引种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 落叶松是我国温带高山及寒带南部地区的重要用材树种,木材除做电杆、枕木、造船、建筑等用外还是造纸的上等原料,树皮还可提制栲胶。我场自1957年引种以来,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落叶松的生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当地的油松和华山松,比油松、华山松更耐瘠薄和寒冷。因此有计划地引种和发展落叶松对加快绿化祖国的步伐,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木材的需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本落叶松遗传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近50a,先后5批日本落叶松的引种试验及以日本落叶松为亲本的杂交试验结果。讨论了引进日本落叶松遗传资源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卢氏县淇河林场于一九六○年从朝鲜引进一批日本落叶松种子,后又从东北陆续引种,至今营造幼林2000余亩,最大树龄14年,约300亩,生长旺盛,郁闭成林。一、从幼林长势看引种效果日本落叶松在淇河林场突出的表现是速  相似文献   

9.
<正> 落叶松是我国温带高山及寒带南部的重要速生用材树种,抗寒能力强.其木材耐水湿、耐腐蚀和抗压力较强,所以是水底建筑、枕木、矿柱、造船的良材,树皮可提取单宁,树脂可提取松香.落叶松在我省有着广泛的发展前途,豫西各国营林场和部分社队进行了引种.为发展落叶松造林,现将我们的造林体会整理如下:一.造林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日本落叶松优势木和平均木材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日本落叶松是我国东北地区引种和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为了比较日本落叶松优势木和平均木的材性差异,在辽宁桓仁国营黑沟林场17年生日本落叶松林分设置3个标准地,对每木进行调查,并采集试材。按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取样和测定,对测定数据作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引种的日本落叶松优势木的木材密度小于平均木的木材密度,两者的木材全干干缩率皆随木材密度增大而减小;平均木的基本密度,顺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6种针叶树种熏气后的生理指标变化,为绿化树种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哈尔滨市常见的樟子松、黑皮油松、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杜松和爬地柏共6种针叶树种,模拟汽车尾气进行熏气试验,通过测定这6种针叶树种的相对电导率、叶绿素、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分析它们对熏气的抗性。[结果]樟子松、黑皮油松、杜松、长白落叶松对熏气的抗性较强,红皮云杉和爬地柏对熏气的抗性较弱。[结论]樟子松、黑皮油松、杜松、长白落叶松更适合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行道树,红皮云杉和爬地柏适宜作为公园、学校和居民区的景观绿化树。  相似文献   

12.
应用中欧针叶林培育理论和技术,以秦岭林区落叶松和油松林为对象开展了抚育间伐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实施抚育间伐可以有效改善目标培养树的生长环境,促进培养木生长和形质的改善;抚育间伐后,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材积均比对照样地有明显增大。说明该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抚育间伐方法和林木增产措施,可在秦岭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调查资料及数据的分析、处理,运用回归分析、概率分布等方法,提出了合理的长白落叶松工业纤维林林分直径结构,进而得出不同立地条件下长白落叶松工业纤维林的生长过程,以及长白落叶松工业纤维林的培育主要应在Ⅰ和Ⅱ地位级上进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土壤含水率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长白落叶松幼苗生长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掌握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规律,为育苗管理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通过5种田间持水量梯度对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苗木生长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苗高、地径、主根长、生物量等指标在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差异显著,大于1 cm长侧根数受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差异不大;幼苗生长对土壤含水率需求较高,在田间持水量为90%时,幼苗生长各项指标较优,在田间持水量为80%以上时,增加灌溉量对促进苗木生长影响不大;土壤含水率保持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苗木生长指标较好,同时又能够达到灌溉节水的目的;在土壤含水率低于田间持水量60%时,苗木正常生长受到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落叶松人工林天然化空间格局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点格局分布、混交度和胸径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1985与2005年长白山落叶松人工林与天然林木混交林分的空间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入侵的天然树种空间分布由随机分布向聚集分布转变,落叶松由轻微聚集分布向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转变。整体林分格局变化不大,但出现了小范围的聚集分布现象。整体林分的混交度出现了小幅下降,但依然保持了强度混交。林分主要树种落叶松的混交度上升,但是天然树种均呈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树木之间的胸径差异正在扩大。落叶松在其结构单元中优势增大,天然树种云杉、椴树、红松、冷杉呈优势下降趋势,水曲柳、榆树和杂木类呈优势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其杂种光合生产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东地区无性系评比林中的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其正反交杂种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全株总叶面积、生长期、生长节律和生长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以比较它们光合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光合速率相比,生长期和全株总叶面积是形成光合生产力差异的主要因素。与长白落叶松相比,日本落叶松的光合速率较低而呼吸速率较高,但因生长期和总叶面积的优势而光合生产力较高。与纯种相比,杂种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较高,但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由于生长期、总叶面积呈偏母系遗传特性,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杂种继承了日本落叶松生长期长和总叶面积大的特点,因而拥有最高的光合生产力,而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杂种的光合生产力较低。综合来看,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杂种的光合生产力最高,长白落叶松的光合生产力最低,日本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杂种居中。  相似文献   

17.
帽儿山地区21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在黑龙江省的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21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林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显著;生长性状,抗性与各种源间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及气候因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垂直梯度渐变为主,纬向渐变为辅的连续变异是长白落叶松生长性状的基本变异模式,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是影响长白落叶松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用长白落叶松各种源的相关性状作聚类分析并参照地理气象因子在,遗传距离0.370的水平上将长白落叶松分布范围区10个参试种源划为6个种源区:Ⅰ小北湖种源区。Ⅱ白刀山种源区,Ⅲ完达山种源区,Ⅳ白河种源区,Ⅴ大石头种源区,Ⅵ桓仁种源区;用Duncan法对种源间进行多重比较,并用综合指数法进行选择,表明小北湖种源是长白落叶松优良基因资源中心,是该试验点最佳种源,大海林种源也是可选择种源;从长白落叶松的低等效纬度地区向高等效纬度地区调种,可望获得较大的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水曲柳及其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红松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为水曲柳人工林的优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天然林窄带状皆伐后营造的29年生水曲柳纯林、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为对象,利用野外取样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水曲柳人工林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1) 生长季内水曲柳叶片C、N、P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变化范围为556.71~446.15g/kg、32.61~18.74g/kg、3.62~1.26g/kg;C/N、C/P、N/P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升高,变化范围为17.06~23.81、150.60~350.56、9.10~16.98。(2)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C含量及红皮云杉与红松叶片N、P含量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叶片N、P含量逐渐降低;长白落叶松叶片的C/N和C/P平稳升高,红皮云杉叶片的C/N和C/P连续下降,红松叶片的C/N和C/P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和红松叶片的N/P先升高后降低,红皮云杉叶片的N/P先下降后平稳。(3)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叶片的N、P含量显著高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N、P含量,C/N和C/P显著低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C/N和C/P。结论培育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优于培育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培育过程中应注意在生长季初期保证林地氮肥的数量,中期注意补充林地的氮肥和磷肥。   相似文献   

19.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和α、β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分析辽东林区近50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人工林的结构特征、植物多样性,探讨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自然化过程及其自然化经营模式。结果表明:(1)辽东林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具有明显的自然化现象。坡下部,形成了长白落叶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 Rupr)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坡中部,形成了长白落叶松、花曲柳(Fraxinus rhynchophylla)、水曲柳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坡上部,形成了长白落叶松、花曲柳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2)辽东林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具有较高的植物多样性,坡中部生物多样性最高。(3)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自然经营,应充分利用长白落叶松先锋树种作用及其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依靠自然力恢复阔叶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