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为探索解决国有林区的生存、发展问题,针对黑龙江省等一些国有林区提出以农养林、熟化速生丰产林用地的情况,论述了以农养林、熟化速生丰产林用地工作产生的历史原因、现实状况。同时,分析了困扰国有林区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国有林区改革应沿着企业现实改革中的步伐,走一条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将森工企业的特殊性与工业企业的一般发展规律相结合,林区实际状况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林业用地是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从国有林区林业用地的实际利用状况出发,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林业用地进行经济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经营布局进行调整和重构。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国有林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国有林区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林区经济发展持续滞后,林区居民生活水平始终较低,民生保障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用于激发林区经济活力,解决国有林区居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且大环境下国有林区人口严重流失,经济发展持续低迷,解决林区民生保障问题依然任重道远。针对新时期国有林区民生保障问题的新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谈林区红松速生丰产林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红松速生丰产林设计和施工的具体情况,阐述了红松速生丰产林栽培的技术,提出了进行红松速生丰产林种植和管护工作时应该注意的技术要点,为东北林区普及和推广红松速生丰产林相关技术做出经验上和实践上的储备。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我国东北国有林区政企不分的制度缺陷的基础上,认为东北国有林区政企不分是国有林区的制度变迁的硬核,这个硬核不尽固化了一种自我封闭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同时也固化了一种利益格局。要化解这种制度硬核,实现国有林区的制度变迁,必须合理构架林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确立林区的政府地位,通过破、换、售、股、租等方式分离其经营性资产,让自主独立的企业群承担林区的经营性项目,使政府和企业各自归位。参7  相似文献   

6.
运用系统方法论,分析了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 FEES )的结构与原理;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良性发展为目标,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FEES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利用结构模型解析法,分析了影响黑龙江省国有林区FEES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提出了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1.宁安市业局国有森林资源现状宁安市林业局所属国有林区有7个国营林场,2个贮木场,1个林木种子园,1个国营苗圃。现有职工1503人,离退休466人。拥有固定资产7041万元。具有年生产木材40000m3,造林40000hm2的能力。年创林业总产值2000万元。2006年末,宁安市林业局国有林区经营总面积111404 hm2。其中林业用地95820 hm2,占86.01%。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92353hm3,96.38%;疏林地20hm2,占0.02%;灌木林313 hm2,占0.33%;未成林造林地2124 hm2,占2.22%;苗圃用地10hm2,战0.01%;宜林无林地1000 hm2,占1.04%。在有林地中,用材林27452 hm2,战29.73%;防护林55514hm2,战  相似文献   

8.
以由内蒙古森工、龙江森工、吉林森工、长白山森工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构成的,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以下简称“东北国有林区”)为研究区域,以研究区域职工为研究对象;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改革监测调查问卷》为样本,于2017年累计收回1 004份有效调查问卷(为研究数据样本);从人力资本、家庭禀赋、政策制度3个层次,设计17个评价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对东北国有林区职工家庭收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教育程度、工作身份、职业培训、退休人数、多种经营、特困家庭及林区改革等因素,与职工家庭收入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教育程度、工作身份、职业培训、退休人数、多种经营及林区改革等因素,对职工家庭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特困家庭因素对其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工作身份、多种经营及林区改革等因素,是提高东北国有林区职工家庭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本文就广东省肇庆市国有大坑山林场陡坡山地杉木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进行总结,同时简述陡坡山地杉木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的实施效果,以期为速生丰产林的区域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现状,依据2001—2014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相关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值增长率、产业主导性及多样性,并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实际情况及《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提出:从资源型接续产业、非资源型替代产业、生态产业园区3个方面,构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现状,依据2001—2014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相关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值增长率、产业主导性及多样性,并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实际情况及《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提出:从资源型接续产业、非资源型替代产业、生态产业园区3个方面,构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12.
高敏  梁泽 《安徽农业科学》2015,(18):341-342
基于重点国有森工林区公共事业的发展现实,通过对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职工家庭对公共事业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得出林区教育事业落后、医疗条件差、文化娱乐设施少、社会保障程度低等结论.目的是了解国有林区居民对林区公共事业发展的需求意愿,对重点国有林区政府提出加大公共事业财政投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徐敏 《农业与技术》2013,(10):90-90
造林质量是造林成效的关健,通过对国有林区提高造林质量技术措施进行总结分析,得出遵循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正确合理技术措施,国有林区造林质量问题定会在逐年的生产过程中得到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林业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林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国有林区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深入研究国有林区的现状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并依据实际情况分析国有林区的发展趋势,构建出国有林区未来的发展模式,为国有林区的有效改革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国有林区既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也是国家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由于国有林区特殊的生态价值和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决定了林区经济的特殊发展定位。即保护好森林资源成为林业建设最根本的任务,加快经济转型成为林区发展最现实的问题,提高生活水平成为职工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基于此,发展以林下资源承包经营为主要模式的林下经济,既能够有效兼顾生态、产业、民生需求,又可实现国家得资源、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实惠三方共赢,是加快推动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战略之举。但与此同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引入林农意愿因素构建国有林区生态补偿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应用AHP法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了各具体指标的权重。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各指标的权重合理。进一步构建了国有林区生态补偿价值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为例,应用以模型评估了国有林区生态价值补偿的有效性,认为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生态价值补偿有效性有待提高,只有充分重视林农的意愿才能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国有林区在我国林业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我国林业健康发展和迈进以生态建设为主的现代林业的步伐。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体系的框架及意义作了进一步描述,最后,对建设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体系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构建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钰  姜崧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50-17351,17384
按森林资源的类型,从木质资源、非木质资源和林区特殊功能三方面,构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按照国有林区三大产业构建产业间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并从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低碳循环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对全球和我国森林资源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现状和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我国东北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对现有林科学合理地经营和管护,并具体指出在禁伐区、一般公益林区和商品林区应采取的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李静  张婧妍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342-12344
以生态管理的视角,结合伊春国有林区生态系统现实,提出了伊春国有林区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管理的主体以及管理对象,阐述了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框架、管理流程及管理措施,以促进伊春国有林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