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3.
以С.С.ГРИГОРЯН等人提出的粘性泥石流运动数学模型为基础,对泥石流事件进行了多次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完全吻合。作者建议在设计排泄泥石流的桥涵孔时,利用С.С.ГРИГОРЯН计算法是较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重点论讨的是,泥石流形成之后的流通段粘性和泥石流稳定运动特征。以野外观察为基础,提出了沙石体整体滑动的运动模式和膨胀流体的运动模式,并对这两种稳定运动模式提出了各自的计算方法及其参数的选用意见。 相似文献
5.
阵流是黏性泥石流的主要运动形式。选择蒋家沟1987-1994年8年间运动过程完整,阵次明显并且观测资料齐全的50次典型泥石流作为研究对象,讨论泥石流阵流产生的原因,并统计分析泥石流阵流的活动规律和特征。通过对完整的泥石流暴发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泥石流阵流径流量与阵流频次之间存在幂律关系;通过对历年典型泥石流流量过程的分析,发现蒋家沟泥石流阵流活动具有多峰性与多时段性。对于进一步认识泥石流(尤其是黏性泥石流)的运动规律和运动特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7.
根据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所在地蒋家沟的多年观测数据,利用成熟的计算和分析方法,按建立数据库的要求对泥石流动要素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了计算机处理,提出了建立泥石流运动要素数据的内容及其指标和计算公式,并对数据库的编建原则,特点及结果表达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9.
10.
喇嘛溪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及其对工程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喇嘛溪沟是流沙河的一条支流,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同规模的泥石流。沟内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丰富,在特大暴雨的诱发下,有暴发泥石流的可能。为确保桥梁的安全运营,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喇嘛溪沟流域的特征,分析研究了喇嘛溪沟沟谷发育特征和泥石流的运动特性。通过对不同设计概率下的泥石流流速、峰值流量、一次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的计算,桥梁工程设施按100a使用寿命考虑,喇嘛溪沟流域内的松散物源在遭遇100a一遇特大暴雨的情况下有失稳启动的可能,并对桥梁安全运营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研究对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水土保持工程设计中,经常涉及到外力设计等问题,如泥石流拖曳力的推定,其拖曳力是流速的函数.为提高流速推定的精确度,需要积累泥石流流速、流量等水文的实测资料.而这些实测资料的取得,多应用现代化的条件、技术,采用摄像机、流速计、水位计等设施进行分析测定,其所测得的数据当然精确,但具有那样设施条件的单位并不多,特别是我国还在发展中,况且,我国河流众多,应用如此技术条件,观测每一条河流,也是很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迷宫灌水器流道内水流流态及其相互转换的临界雷诺数,该文对5种流道尺寸的模型中水流流动现象进行观测与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迷宫流道内水流水头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断面尺寸直流道内水流沿程水头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迷宫灌水器不断转折的流道对水流有很大的干扰,可以使其中水流在雷诺数为41.5时就失去稳定转变为过渡区;迷宫流道进口段单元中可能出现层流,出现层流的单元数占总单元数的10%~12%。从整体来看,可认为迷宫灌水器中水流流态为紊流或过渡区;与经典雷诺试验结果不同,迷宫流道中水流水头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的2.0~2.5次方成比例;迷宫灌水器的流态指数可达到0.4~0.5;该试验迷宫流道中水流过渡区与紊流区相互转换的临界雷诺数为87.5~125.0。 相似文献
13.
14.
2005—2008年浙江省对全省48个山区县市的泥石流进行了全面调查及评价,查明有42个山区县市共发育过486处泥石流,其中沟谷泥石流347条,坡面泥石流139处。并对泥石流的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泥石流主要有沟谷型泥石流(灾害规模小,危害程度大),滑坡、崩塌转化型泥石流,暴雨型泥石流等类型特征。在分布上主要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及降水的控制,主要分布在火山岩区域,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的构造规律有沿深大断裂发育区域呈带状分布特点。在降水上受梅雨及台风交替控制,分布具有明显的"双峰"现象。 相似文献
15.
泥石流沟的临界雨量线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35条泥石流沟的临界雨量线进行讨论,找出了它们的分布规律。文中主要依据在泥石流沟观测的雨量资料,加上部分气象站、水文站的雨量资料,计算出雨强和实效雨量后作图。泥石流沟的临界雨量线,呈阶梯状分布。其趋势与泥石流的规模和性质无关,与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主沟长度、相对高差和主沟床平均比降等因子关系并不密切;而与泥石流沟形成区的山坡坡度和泥石流发生频率较为密切,特别是它与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的方式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泥石流入汇主河后对主河的影响以及泥石流堵塞主河的模式机理。[方法]通过泥石流堵河试验,同时对历史泥石流堵河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和典型性深入剖析。[结果]根据泥石流运动过程与淤积形态得出泥石流堵河的3种模式分别为顶冲堰塞堵断模式、渗混堵塞溃决模式、束窄渐进式堵塞模式。对泥石流堵塞主河3种模式的运动与成灾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结论]顶冲堰塞堵断模式表现为龙头顶冲对岸、物源塞满主槽、脆弱区渗漏到主体垮塌的特征;渗混堵塞溃决模式表现为短时塞满主槽,水流渗混堵塞,流量加大的特征;束窄渐进式堵塞模式表现为主槽断面束窄、局部流量瞬时加大、渐进式局部堵塞的特征。当前的历史堵河事件以束窄渐进式堵塞为主,与试验统计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北京山区具备泥石流形成与发生条件,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较为频繁。在收集当地泥石流发生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详细调查了西白莲峪双紧梢沟的自然地理状况和泥石流堆积物的特点。采用野外量测和填图的方法调查双紧梢沟泥石流的地貌特征;现场选取一定数量的砾石进行abc长度和倾向调查,测定双紧梢沟泥石流堆积物的结构特征;选定泥石流典型区域,进行挖圆探坑,取出全部颗粒并带回实验室,进行粒度分析;同时,对双紧梢梢沟泥石流堆积扇的发育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双紧梢沟泥石流堆积物砾石平均粒径为0.256m,磨圆度为2~6。90%以上砾石直径为0.220~0.410m,最大砾石直径为0.409m,堆积物主要有砾石和一些粗骨性碎屑物质组成,砾石排列无明显特征,分选差。由粒度分析可知,该区泥石流堆积扇的形成受到水石流形成过程的影响,水石流形成堆积扇,之后可能发生粘性泥石流。由其频率曲线为一多峰曲线。该曲线说明泥石流发生时,其砾石的搬运方式由推移、跳跃、悬浮三大部分组成。双紧梢沟泥石流堆积扇的演变过程和特征明显受到双紧梢沟和西白莲峪主沟水流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对今后进一步探讨北京山区泥石流形成机理和运动过程以及为泥石流防治制定有效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中国冰川泥石流的一些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重点阐述中国近期冰川泥石流的区域分布、发育条件与类型特征。中国的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经102°以西、现代冰川急剧消退的10多座山系中,其中海洋型冰川区泥石流最发育,亚大陆型冰川区泥石流次之,极大陆型冰川区泥石流最弱。按成因划分泥石流类型有冰雪消融型、冰雪融水与雨水混合型及冰湖溃决型。泥石流的发生率与规模,也以海洋型冰川区泥石流为大,如西藏古乡泥石流1964年发生85次,最大流量2.86万立方米/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