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玉米在晚明时期传入四川。清中后期,此物从更多渠道,在该省很多地方,特别是丘陵、山区广泛传播。其动因主要在于四川盆地相当优越的自然禀赋、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人口快速增长所产生的大量经济需求,农家对玉米的科学认识与对生产技术的系统把握。清代,玉米在四川促进土地开发利用,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引起种植结构与民食结构的变迁,推动商业、手工业发展,丰富民间文化,但玉米种植也进一步引发水土流失。当时,四川部分玉米品种传播到外省,玉米还成为该省农村社会生产关系新的物质媒介。总之,其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养殖饲料与工业原料。玉米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在山区进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在山区玉米的种植中,要根据当地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种。同时考虑该地区的气候特征、种植习惯等对其的影响。本文对我国的玉米种植现状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玉米种植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给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玉米种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6世纪中叶中国引入玉米,已经具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玉米属喜温作物,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我国主要有东北春玉米、黄淮海平原玉米和西南山地丘陵玉米三大玉米生态区。我国玉米种植业虽然面积很大,但单产却不高,因此,提高玉米的单产是今后玉米种植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有着十分广阔的种植区域分布,其中许多处于山区。本文针对山区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展开分析与探讨,以期为我国玉米作物的栽培技术发展提供技术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玉米种植在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当前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有限的耕地面积,高产栽培技术在山区玉米种植中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当前广西巴马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技术推广和应用问题的具体对策,以期推动巴马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山区玉米为研究对象,以其高产栽培技术为研究目标。从山区玉米品种的选择、山区玉米的种植和栽培两个方面探讨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山区玉米的种植和栽培主要通过整理玉米地、确定播种时间、确定玉米种植密度、施肥管理以及田间管理这5个方面来介绍的;对山区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7.
奇台种植大麦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从陕、甘等地引进饲用大麦、青稞.一般多在南部山区、半山丘陵、旱坡地种植,产量极低.1983年引进试种啤酒大麦,现年播种面积2万公顷,年产量1万吨以上.  相似文献   

8.
《新农业》2020,(11)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玉米的种植数量占据一定的地位,同时玉米的产量与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山区玉米种植由于受区域条件的影响,玉米的产量与质量正在不断下降。因此,相关区域应重视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制定针对性解决对策,为山区玉米种植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玉米种植在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当前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有限的耕地面积,高产栽培技术在山区玉米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技术推广和应用问题的具体措施,以推动我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积石山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该县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玉米富含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食品加工、工业、饲料行业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积石山县是一个多山区的农业大县,山区种植玉米常常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减产,基于此,积石山县山区玉米种植过程中,积极发展玉米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玉米产量和品质进一步得到提升。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山区玉米地膜覆盖种植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向日葵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动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芸  王思明 《农业考古》2006,22(4):191-201,203
向日葵,学名Helianthus anruus,菊科(Compositae)一年生草本,原产美洲。向日葵是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在我国的栽培面积仅次于大豆和油菜。2003年,我国种植向日葵117万公顷,总产174万吨,其经济价值超过玉米和大豆。向日葵自明代传入我国后,对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吉启轩 《北京农业》2012,(27):114-115
我国拥有300万km2海洋国土面积,海洋文化源远流长,海洋文明亦是灿烂、辉煌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到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再到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海洋文化发展由先秦萌芽,秦汉发展,隋唐繁荣并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文化圈,再到清朝衰落,几经沉浮。清代乾隆年间闭关自守政策及封建生产关系是海洋事业发展的桎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海洋文化发展道路曲折。改革开放30年,海洋文化迎来发展的春天。现今,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导,凝结全民族之力共同奋斗是实现海洋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道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抗旱耐瘠高产玉米正大619在广西的示范与推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是广西第二大粮食作物,由于品种结构不合理致使广西玉米单产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为筛选出适宜山区种植的优良品种,从1997年开始,广西种子管理总站引进具有热带血缘的玉米新组合正大619,开展多年多点的品种比较、栽培试验及示范推广,研究其栽培适应性、稳定性、抗逆性、丰产性。结果表明,正大619产量表现、抗性表现、耐瘠性表现突出,以栽培密度为57000株/ha的产量最高。通过集成配套正大619高产栽培技术,建立良种良法配套、种子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控制标准,至2008年已累计推广种植124.31万ha,促进了广西玉米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邦君 《古今农业》2010,(2):94-104
甘薯很可能在明末就从缅滇陆路传入四川。清中后期,此物从滇、黔、鄂、湘、赣、闽、粤等更多路径入川,在该省很多地方,特别是丘陵、低山区广泛传播。其动因在于四川盆地较好的自然与交通条件,快速增长的人口,尤其是农家对甘薯特性的科学认识、对其生产技术的系统把握。清代,甘薯在四川的传播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引起种植结构与民食结构的变化,增强了救荒能力,丰富了农业文化;此外,它还推动了畜牧业发展,增加了商品粮供给,有助于保持水土,为后世奠定了栽培技术基础,而且四川一些甘薯品种还传播到外省。总之,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且主要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5.
开发北方玉米产业带的生产潜力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玉米是我国北方旱作农区的重要高产作物,开发北方玉米产业带,可增加100亿~160亿kg的玉米产量,占我国至2020年需新增500亿kg粮食的20%~32%,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北方玉米产业带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上,草地畜牧业与农区玉米带耦合,构建我国畜牧优势产业带,对解决我国未来动物食品短缺矛盾有深远意义。提出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实施专业化生产、发展玉米循环经济、提高玉米经济效益、建立保护性耕作体系、推广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玉米可持续发展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 L.)栽培和酿酒引入中国西部的时间是在西汉以前,引入中部地区的时间是在西汉。引入的路线是从中亚到汉代西域,再至都城长安,然后逐渐向东部地区传播,先至河南、山西,之后扩散至河北、山东以及其他地区。中国古代人民培育出许多著名的葡萄品种,采用了独特的葡萄栽培方式。自然发酵的葡萄酒基本上是在西域地区生产,广大的中东部地区很少采用这种技术。自然发酵在东部广泛应用的时期是元代,中国现代葡萄栽培和酿酒技术始于1892年。目前,欧洲葡萄栽培和酿酒已成为我国新疆、山东、河北等地农业和轻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作物秸秆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厘清农作物秸秆的时空变化特征,对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和国家种植结构调整的宏观决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基于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整理了我国近20年(1999—2018)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作物产量及草谷比,分析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秸秆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秸秆量占全国秸秆资源总量的82.3%~88.3%,而谷子、油料作物、经济作物等其它作物的秸秆资源占比11.7%~17.7%。不同秸秆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差异较大,水稻、小麦和大豆秸秆资源分别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近20年来水稻播种面积占比基本稳定在25%左右;小麦播种面积从1999年的23.1%降低到2018年的18.7%,但玉米播种面积从1999年的20.8%增加到2018年的32.5%。水稻、玉米和大豆的秸秆资源量主要受播种面积的影响,但小麦秸秆资源量变化受其影响较小。因此,在优化秸秆资源高效利用时,应该充分考虑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结构调整与秸秆资源利用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客观分析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化是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基于2000—2015年遥感影像反演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刻画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三江平原大豆与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减少,而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显著增加。2)从时序看,15 a间三江平原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向水稻与玉米等单一化类型演变,且以大豆与其他作物组合型为主导的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向水稻和玉米组合型转变。3)从空间看,玉米与水稻的单一化类型与组合型主要扩张于东北部河流沿岸及中部地势低平的平原县域,而大豆与其他作物组合型则萎缩至西北和南部地势较高的山地丘陵县域。4)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类型时空变化。在国家/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三江平原需要调减玉米种植规模,适当调增大豆种植规模,稳定水稻种植规模,形成合理种植结构与布局。  相似文献   

19.
番茄原产美洲,大约在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最初由海路传入的可能性最大,后分多次、多途径传入。虽然番茄传入我国的历史很长,但传播速度却十分缓慢,20世纪初才开始作为蔬菜栽培,大规模发展则在建国之后。本文重点考证了番茄引种至我国的时间、路径以及明清、民国直至当代在中国的分布和推广情况,并对番茄传播的动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1996至 1999年进行多年玉米旱地栽培试验 ,对昌平山区旱地玉米的播期、品种、播种密度、施肥措施、种植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探讨了昌平山区旱地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