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西部食用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是食用豆的主产区和优势产区,西部发展食用豆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市场优势和价格优势。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食用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认识不足、科研经费匮乏、基础性研究薄弱、种植分散、产业化体系不健全、信息不畅等,指出需要制定优惠政策、建立优质食用豆生产基地、提高品牌效应、注重产后开发、发展新型农业栽培理念,以保障我国食用豆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0—2014年统计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山东西部各地农业发展的时空格局进行了评价与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但产品产量和产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农业生产化学品投入强度不断提高,带来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农民兼业化趋势明显,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和动力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根据各县(市、区)农业特点,将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农业分成四种类型,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各地农业转型发展的建议,以期为科学规划该区域农业资源,统筹区域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国情提出顾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两个大局,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2000年西部大开发开始实施,经过20年的建设,西部大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方面,硬件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促进经济获得较大增长,基础建设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在促进区域联系方面成效显著;另一方面,各种软件如环境、政策等更加完善,逐步与外部接轨。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短板需要补齐:需要补充新动能;优势地位并没有确立;不同区域之间需要整合;市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论产业集群与西部县域工业园区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园区是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而工业园区的组织结构、低成本、创新能力、协同效应的优势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园区是西部县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模式,但西部县域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表现:产业结构松散,组织分工协作不紧密,经济效应不明显.西部县域园区产业集群培育思路是:因地制宜培育园区产业集群,政府部门应为企业集群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从制度创新上为我国实施企业集群战略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物流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凸显。通过对西部物流发展的机遇、优势等的分析,提出了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物流中心,持续推进成都公路、航空发达的物流发展优势,发挥西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物流枢纽作用,整合西部物流资源,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业技术水平低等因素加剧了东西部的差距。应当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培育西部地区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发展西部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通过比较东西部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等的差距,并借鉴东部产业结构,提出西部地区应努力培育与发展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江苏省生猪的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适宜性和经济适宜性的角度对江苏省生猪产业发展进行了区域优势分析和综合比较优势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省生猪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和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8.
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针对当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新形势,结合我国即将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立足于新疆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分析了广义特色农业的内涵和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全面论述了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五大优势,即资源和生产优势、市场优势、基础优势、技术支撑优势和政策保障优势;分述了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6个必要性,即市场竞争需要、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农业结构调整需要、资源优势转换需要、农民脱贫增收需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阐明了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6种特色产业选择、方向与布局,提出了促进新疆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6项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是个经济强省,其中畜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保障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十五”期间,全省畜牧业快速发展,生产结构和优势区域布局初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现代畜牧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主要表现为:畜牧业快速发展,成为保障城乡居民食物供应的支柱产业;优势特色畜产品区域初步形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10.
从电视传媒的产业属性、西部的区位优势、国家的政策环境诸方面论证了欠发达区域电视传媒经济超常发展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确立正确的发展路径,实施科学的定位战略,善于运用各类文化资源,各种市场经营手段,尽可能地综合发挥相对优势”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4):113-114
本文基于重庆产业结构转型发展趋势分析,探讨资源供给比较优势、对外贸易、制度与技术创新等因素对开放经济和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背景下的重庆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影响。通过厘清重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和动力,以期为"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省份实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双重任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富裕区域经济的指标和象征,随着我国社会向小康社会迈进,肉牛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对草地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而言,无疑是前景看好。但专家同时指出,我国牛肉产量增长虽快,但优质牛肉仍然缺乏,整个产业体系还有许多环节亟待完善。经过环境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合,西部地区牛品种也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有位居我国5大良种黄牛之首的秦川牛、遗传性状丰富的高原牦牛等。西部地区发展肉牛业虽有优势,但问题同样存在。首先是资金问题。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收入低下,而发展肉牛业需要大量的投入,引进优良品种、建牛舍牛棚、购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分析了加入WTO以来中国蔬菜对外贸易发展特点,分析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明显影响和改变了蔬菜的对外贸易地理格局。基于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等新的开放战略,进一步分析了蔬菜对外贸易面临的新形势,并提出一系列促进产业外贸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热带作物主要包括天然橡胶、木薯、油棕等工业原料,香蕉、荔枝、芒果等热带水果以及咖啡、桂皮、八角等香(饮)料,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和日常消费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作物优势生产区域初步形成,相关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在保障国防与经济安全、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发展非粮生物质能源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西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应发挥自身优势,依靠科技创新,重点培育新兴绿色产业。并制定绿色产业带动战略,组建绿色产业群体,形成西部的特色经济;西部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增加农业附加值和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与中央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央政府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发展战略。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的信息中心、教育中心 ,应当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势和现代化服务的优势 ,为西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图书馆支持。一、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西部大开发 ,从开发的主体来说 ,就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需要有现代观念、现代精神、现代文化 ,去冲击和改造自然经济在人的意识上…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290-292
"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地方农业院校作为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自身区域优势,通过国际化办学理念、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等一系列新的办学思路,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实现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42-143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通过物流和区域经济的视角分析郑欧班列和郑州航空港对郑州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郑州的应对。主要通过郑州的经济基础、交通状况、旅游现状分析郑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具有的优势,以及郑州在建设郑州航空港和郑欧班列后取得物流、产业格局以及对外贸易方面发展,并且针对郑州在发展物流经济中出现产业发展效率不高,主导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等问题,提出了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产业链,加强教育,吸引高端人才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西北是我国伊斯兰民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清真产业发展有相当的基础,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引导下,近年来这个地区的出口清真食品产业发展很快,已经形成一定的出口能力,但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需要尽快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西部农业区域专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区域专业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专门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面向全国或国际市场的农产品的农业区域生产方式,如美国的玉米种子带、小麦种植带,我国东北的大豆种植区、新疆的长绒棉种植区等。随着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农业,在“入世”的新形势下,推进农业区域专业化对于推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