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黄土旱塬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不同轮作与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在轮作系统引入豆科作物后,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加,且豆科作物茬口的氧化稳定性低于小麦茬口,利于养分的释放和肥力的持续供给。培肥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表现在:长期不施肥或单施化肥氧化稳定性升高,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老化。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能明显提高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降低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苜蓿连作土壤剖面Kos的变化显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氧化稳定性也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樱桃栽培中蚯蚓粪与化肥以不同比例配施对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氧化稳定性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为提高土壤质量管理和增强农业固碳减排潜力提供依据。[方法]通过5a的大田试验,研究N100(尿素提供100%的氮),M10N90(蚯蚓粪和尿素分别提供10%和90%的氮),M30N70(蚯蚓粪和尿素分别提供30%和70%的氮)和M50N50(蚯蚓粪和尿素各提供50%的氮)等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碳(ROC)含量、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M30N70和M50N50处理的SOC含量分别比N100处理高出12.07%和18.75%;M30N70处理的MBC,ROC含量和CPMI均最高,并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其中ROC含量分别比N100,M10N90和M50N50处理提高51.34%,15.16%和6.47%,CPMI分别高出73.07,30.06和20.71;但M30N70处理的有机碳氧化稳定系数明显低于其他处理,比N100处理降低36.22%。[结论]在樱桃栽培中配施蚯蚓粪措施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其中蚯蚓粪与化肥以3∶7比例搭配的影响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3.
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就设在黄土高原旱作农耕地上的长期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进行研究,主要就长期不同施肥,种植不同作物及轮作等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施肥与种植物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长期施用土粪肥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施化肥与有机肥并种植苜蓿处理微生物量碳氮是长期休闲地的3.倍,轮作比连作更有利于微生物量碳氮的提高,轮作与有机肥的施用应当是本区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长期施肥条件下Lou土和黄绵土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关中平原的头道塬、二道塬、三道塬以及延安地区的4个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地采集34个土壤样品对Lou土和黄绵土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条件下有机质氧化稳定性和活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或配施化肥,均能促进Lou土和黄绵土耕层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积累,提高Kos值;长期施用化肥,只能促进土壤有机质的老化,提高难氧化有机质含量和Kos值,对易氧化有机质和活性有同无积极作用。相关分  相似文献   

5.
黄土区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旱地农田长期轮作有较好的培肥改土作用,经过17年轮作,各轮作系统土壤养分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在轮作系统中引入豆科作物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但全磷和有效磷却有所降低,当施入磷肥和有机肥后,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也有所增加,所以豆科作物培肥应配施磷肥和有机肥,土壤养分状况因作物茬口不同而出现明显差异,豆科作物茬口的土壤养分有显著的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6.
长期轮作与施肥对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樊军  郝明德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1):88-89,114
根据长期田间试验,对施肥、作物、种植方式等对土壤细菌、真菌与放线菌含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施肥,特别是施有机肥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玉米、苜蓿与冬小麦连作不同施肥土壤细菌数量相对休闲地变幅在-197.04×105~+187.07×105个/g土,真菌在-6.08×103~+36.57×103个/g土,放线菌在-47.21×104~+301.4×104个/g土.轮作系统不同施肥处理真菌与放线菌数量高于休闲地.在施氮磷化肥条件下不同作物轮作,苜蓿与糜子对细菌有相对抑制作用,对真菌与放线菌有促进作用,红豆草抑制放线菌促进细菌,豌豆对三类微生物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不同间伐强度后土壤有机质、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对照林(0%间伐强度)土壤有机碳、碳氮比、微生物量碳、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均为最高,不同间伐强度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0%间伐强度林地易氧化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地;与对照林相比,10%,20%,30%间伐强度林地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提高了58.22%和182.90%,108.16%和176.28%,128.44%和221.61%。林地间伐抚育措施具有加快土壤有机质的分解、CO2的释放以及增加有机碳库更新速度、促进土壤腐殖质形成,同时导致土壤有机质稳定性降低的双重性,因此可以以中度间伐强度30%作为川西人工云杉林的间伐强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以三种侵蚀程度的红壤(轻度、中度、严重)为供试材料,研究其>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养分(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和不同形态有机碳(易氧化态和难氧化态)的含量状况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随着红壤由轻度、中度到严重侵蚀的变化,>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逐渐降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养分对土壤养分的贡献率为[>4 mm]>[0.5~1 mm]>[1~2 mm]>[2~4 mm]>[0.25~0.5 mm];侵蚀红壤的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均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和难氧化碳的含量随着红壤侵蚀程度的增强逐渐降低,并且均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全氮、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系数与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黄土旱塬区轮作培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10年轮作培肥试验结果表明,作物轮作中增加豆科类养地作物比例将明显地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培肥土壤,豆科作物茬口在土壤养分状况优于小麦茬口,而且其茬口的培肥作用,累加效应显著,有机肥与氮磷配施(NPM)在试验的几种轮作系统中都具有优越的培肥土壤作用。单施磷肥在豆科牧草芷蓿连作中同样有一定的培肥作用,而在卷入了非豆科作物的小一豌豆轮作系统中,则未表现出改善土养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旱地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设在黄土高原旱作农耕地上的两个长期定位试验进行研究,主要就不同施肥量,不同肥料配比,不同作物与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有机C、全N,有效P含量及苜蓿,小麦与玉米连作条件下土壤剖面三种养分含量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提高土壤有机C含量,幅度在2.3%-13.53%,对全N影响不大,施P显著提高土壤有效P的含量,每年单独施P2O5 180kg/hm^2,土壤有效P增加到55.11mg/kg,是试验前的12倍;不同施肥连作条件下,土壤有机C、全N因施有机肥而有显著提高,单施化肥对有机C、全N影响不大,施肥相同不同作物轮作处理之间的有机C、全N、有效P差别不明显。苜蓿连作不同施肥处理之间土壤剖面全N、有效P含量分布差别明显,NPM、P处理剖面20-100cm土层全N含量高于CK,而有效P分布在0-100cm土层之间为NPM>P>CK,同样长期施NPM,小麦,玉米,苜蓿对土壤0-60cm影响不同,苜蓿处理20-40cm土层养分含量低于玉米与小麦,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C含量与冬小麦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长期轮作施肥对菜田土壤pH值变化特征的影响,在闽东南蔬菜主产区连续进行7年四季豆-芥菜-早稻/豇豆轮作结合推荐施肥/习惯施肥模式的一年三熟制定位试验。根据试验年限内土壤pH实测值,构建土壤pH值变化灰色预测模型,分析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土壤pH值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7年定位试验期间,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处理(VR+RF)的土壤pH均值为5.24,显著高于菜-菜-菜连作结合推荐施肥(VV+RF)或习惯施肥(VV+FP),但与菜-菜-稻轮作结合习惯施肥处理(VR+FP)无显著差异。TPGM(1,1)灰色模型分析显示,VR+RF处理的土壤酸化速率均值为0.065个pH/年,但VV+RF、VR+FP和VV+FP三个处理的土壤酸化速率均值分别是VR+RF处理的2.077、1.215和2.231倍。灰色预测还表明,未来5年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土壤pH均值将比基础土壤分别下降0.56和0.67个pH单位;菜-菜-菜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土壤pH均值则将比基础土壤pH值分别下降1.05和1.13个pH单位。综上,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的生产模式是减缓当地菜...  相似文献   

12.
黄土旱塬长期轮作施肥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分布与积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黄土旱区连续13年长期不同轮作施肥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积累的影响。化学氮肥的施用可有效地提高土壤硝态氮的含量,并造成硝态氮的淋溶,单施氮肥硝态氮淋溶深度达150cm;氮肥、磷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不同程度的减小了硝态氮的淋溶,提高了氮肥的利用率;在贫氮地区土壤上,尤以氮肥、磷肥配施效果最佳。在相同的施肥种类和施肥量下,连续种植小麦、玉米、苜蓿,以玉米连作施肥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量最小,而小麦连作施肥累积量最大;而且,无论施肥与否,均对深层土壤硝态氮分布造成不同程度的亏缺。在不同轮作系统中,粮草3年轮作土壤剖面硝态氮的累积最小,其余轮作系统的造成土壤硝态氮不同程度的下淋积存。  相似文献   

13.
长期轮作与施肥对农田土壤磷素形态和吸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黄土旱塬地区长期定位施肥(26a)条件下的不同轮作系统的土壤磷素形态和吸持参数的测定,研究了轮作和施肥对土壤磷素吸持特性和磷素形态的影响,以及土壤磷素吸持参数与磷素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轮作与施肥都可以减低土壤磷素的最大吸附量(Qm),相对于其它轮作和连作,在氮磷(NP)施肥下,小麦-玉米-豌豆轮作可以减低土壤的Qm,在氮磷有机肥(NPM)施肥下,小麦-玉米轮作可以减低土壤的Qm。在施肥相同的条件下,小麦-玉米轮作和小麦-豌豆轮作可以显著增加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长期轮作比连作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效磷养分,尤其对Ca2-P的提高效果更为显著。相关分析表明,Qm和磷吸持指数(PSI)与全磷(T-P)、Olsen-P、CaCl2-P、Ca2-P、Ca8-P、Fe-P、Ca10-P和有机磷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闭蓄态磷(O-P)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Al-P关系不显著。土壤有机质(SOM)与Qm、PSI和磷最大缓冲能力(MBC)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磷吸持饱和度(DPSS)存在显著正相关。通径系数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石灰性黑垆土土壤的无机磷形态中,Ca2-P对Olsen-P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黄土旱区连续 13年长期不同轮作施肥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积累的影响。化学氮肥的施用可有效地提高土壤硝态氮的含量 ,并造成硝态氮的淋溶 ,单施氮肥硝态氮淋溶深度达 150 cm;氮肥、磷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不同程度的减小了硝态氮的淋溶 ,提高了氮肥的利用率 ;在贫氮地区土壤上 ,尤以氮肥、磷肥配施效果最佳。在相同的施肥种类和施肥量下 ,连续种植小麦、玉米、苜蓿 ,以玉米连作施肥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量最小 ,而小麦连作施肥累积量最大 ;而且 ,无论施肥与否 ,均对深层土壤硝态氮分布造成不同程度的亏缺。在不同轮作系统中 ,粮草 3年轮作土壤剖面硝态氮的累积最小 ,其余轮作系统均造成土壤硝态氮不同程度的下淋积存  相似文献   

15.
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通过25季种植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培肥制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免耕土壤0~5cm土层的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稍高于耕翻土壤;5~15cm的则有低于耕翻的趋势;15~30cm的无明显规律。长期休闲的土壤在整个耕层有明显的有机质和氮素累积,其中碳的累积快于氮的累积,免耕条件下比耕翻条件下累积量更大。0~5cm和5~15cm土层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的处理,其有机质  相似文献   

16.
长期培肥对农田黑土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黑龙江省农科院"黑土肥力与肥效长期定位试验"的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转化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无机肥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酶活性,比氮磷钾、有机肥、对照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分别平均增加7.99%、13.78%、18.25%;比氮磷钾、有机肥、对照处理的土壤磷酸酶活性分别平均增加23.63%、12.79%、29.72%;比氮磷钾、有机肥、对照处理的土壤脱氢酶活性分别平均增加21.12%、13.11%、27.32%.5种酶的相关分析表明,各种土壤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酶活性能有效地反映农田黑土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作物在黑垆土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产量变化趋势,寻求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获得高产的黑垆土科学施肥模式,以1978年在陇东旱塬建立的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定位试验数据为基础,对作物产量及肥料增产贡献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6 a不同施肥处理下,各平衡施肥处理均使作物增产,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尤为显著,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小麦与玉米增产分别达120.57%、193.14%;单施氮肥对产量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单施厩肥呈上升趋势,而氮磷肥配施、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氮磷肥与秸秆配施的增产贡献率则在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1981和1988年两次较大规模取土化验,摸清了本区潮土上有效锌含量及分布状况。并在连续4年试验的基础上,较详细地总结了冬小麦-玉米轮作田锌肥的施用效果和合理施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淮阴市中低产土壤的特点及其培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孟  陈凤英  马玉军  姜井军 《土壤》1994,26(5):259-263
中低产土壤,是指常年年亩产粮食低于600公斤的土壤,淮阴市有1291.9万亩,占全市土壤面积的84.5%。泗洪县的中低产土壤面积最大,其次为沭阳、眙、宿迁和泗阳等县。  相似文献   

20.
砂姜黑土长期定位培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20年定位试验资料,阐述了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单施有机肥、单施化肥及不施肥等五种施肥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两季作物的总产量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最高,较单施有机肥和单施化肥分别增产18.4%~36.1%和7.4%~23.4%。有机肥与化肥配合,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氮、磷的含量。每kg氮素增产粮食数也以等量的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处理最多。有机肥加化肥是砂姜黑土培肥改良较理想的施肥方式,但同时必须重视钾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