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枣粮间作复合系统中农作物产量动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枣粮间作进行了3年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枣粮间作复合系统的生态因子发生了变化,实现了较高层次上的互补效应,因此农作物产量发生了动态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增产区和减产区,冬小麦和夏大豆增产区和减产区分界线在距树主干2m处,增产面积超过了减产面积,较对照增产9.3%-5.9%。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桐粮间作生态模式的生态效应,本研究进行了桐粮间作与单作粮试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桐粮间作区比单作粮区能充分利用光照、积温、水资源、土壤养分,且对空气温湿度具有调节作用.桐树‖小麦—大豆间作比小麦—大豆单作粮模式光能利用率提高0.49%;空气温度冬季提高0.2~1.6℃、夏季减低0.3~1.1℃;空气相对湿度提高2%~7%,且能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具有防风固沙作用.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多熟立体种植模式、效益和发展意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里木盆地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多熟立体种植。其种植模式主要有:(1)粮食套种复播模式:如小麦、套种玉米“一年两收”吨粮田,小麦、地膜复播玉米“一年两收”吨粮田,小麦、玉米套种复播“一年三收”超吨粮田,麦稻“一年两收”吨粮田等;(2)提高经济效益模式:如麦棉套种、玉棉套种、麦瓜套种、棉花套种小茴香、芝麻、大蒜、葡萄长廊、葡粮间作、毛渠栽桑、粮桑间作等;(3)提高土壤肥力模式:如粮豆间作、粮肥间作,林带及林带过苜蓿等。塔里木盆地发展多熟立体种植有广阔的前景和较大的潜力,是加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其措施是:(1)搞好塔里木盆地多熟立体种植规则;(2)抓好多熟立体种植的配套栽培技术;(3)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4)抓好示范,搞好宣传。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京、津、冀、鲁、豫、陕、晋等地的广大贫下中农创造出丰富多采的三种三收、两粮两肥、三粮一肥、三粮两肥等间作套种形式,对改良土壤,培养地力,增加复种,提高粮食产量和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粮一肥间作套种,是指在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三种三收的基础上,秋季套种一茬苕子绿肥,作第二年春玉米的底肥。这种耕作制的主要优点是:充分用地,积极养  相似文献   

5.
关中灌区间作套种的带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陕西关中平原较高水肥条件下,间作套种的产量、产值和产能分别比单作复种增加10—15%、14%和10%。间作套种,带型是关键。宽带型中有的无间套优势,有的优势甚小。模糊综合评判表明,窄带型中,小麦玉米两茬套种,2.5尺带较佳,小麦玉米和大豆三茬问套,3.5尺带最优。本文还讨论了影响小麦产量的边际效应,实播面积和玉米对带型反应的敏感性,以及间作大豆的光竞争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枣粮间作复合种植对作物生态及产量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明枣粮间作复合种植对作物生态及产量的动态影响,进行了3年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枣粮间作复合系统的生态因子发生了变化,实现了较高层次上的互补效应,枣粮间作复合种植对作物冠层光照强度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树冠对间作物的遮阴影响,枣树各生长期树透光率不同,以枣头生长高峰期和果实成熟期影响最重,树冠透光率分别为38%和49%。同时枣粮间作可起到调节空气温、湿度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生态效应。(2)间作物产量发生了动态变化,形成了明显的增产区和减产区,光饱和点低的冬小麦和夏大豆增产区和减产区分界线在距树干2m,分别较对照增产9.3%和5.9%。光饱和点高的夏玉米和夏谷增减产分界线在距树干4m,平均表现减产,分别较对照减产4.8%和5.2%。  相似文献   

7.
<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间作套种,充分利用玉米边行优势,实现年际间交替轮作,适应机械化作业、作物间和谐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其核心技术是扩间增光、缩株保密。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围绕如何落实好“选品种、扩间距、缩株距”田间配置技术,结合生产实际和现有农机具条件滨州市确定了4∶2主推模式。一、种植模式4∶2主推模式即实行4行大豆带与2行玉米带复合种植。带宽270~290cm,其中,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农户贮粮设施及损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不同生态区20个县312个农户贮粮情况的调查表明,农户储粮已占粮食产量的70%以上。但储粮1年后,因害虫造成的损失,小麦为12.8%,大麦9.4%,水稻2.6%,玉米10.5%,绿豆18.8%,豌豆11.2%,蚕豆9.1%。加上鼠害及霉变、全年农户贮粮损失一般在10%-30%,麦类,玉米损失最大。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用杜×长×大三元杂交猪64头,公母各半,分为8组,统计检验组间差异不显著。试验共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2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分别为对照1、2组和处理1、2组。对照1组为典型玉米-豆粕日粮,对照组为小麦替代日粮中80%的玉米,处理1、2组分别添加1.5‰的溢多酶838A和0.6‰罗氏小麦酶(均是以木聚糖酶为主的复合酶)。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全期日增重,处理1、2组分别比对照2组提高9.59%和9.47%(P<0.05);比对照1组提高4.07%和3.59%(P<0.05)。小麦日粮不加酶组…  相似文献   

10.
小麦型日粮添加木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8000BXU/kg的木聚糖酶添加于含30%小麦的肉鸡日粮中,1~49天平均增重比不加酶组提高8.4%,玉米型饲料转化率提高5%,每只鸡平均多增收1.06元。小麦加酶日粮与玉米型日粮比较:每只鸡平均增重提高4.9%,饲料转化率提高4%,多增收0.79元。表明木聚糖酶+小麦取代部分玉米在肉鸡日粮中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浙江省旱粮作物育种协作组在湖州市吴兴区等地开展了以鲜食蚕豆、鲜食大豆和鲜食玉米为主的间、套作多熟制种植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其中"鲜食玉米—鲜食玉米—鲜食大粒蚕豆""鲜食玉米间作大豆—鲜食玉米"全年套种连作轮作高效种植模式增收明显。现将这2项技术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连续3年两基点的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良好的水肥条件下,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是实现高产高效、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的有交途径。2.5cm和3.0m种植带宽3年平均每公顷产粮19151.7kg,比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平作增产32.81%;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种植式模式全生育期和全年的光能利用率为1.7%和1.64%,经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平作提高了16.05%和18.98%,而且全年≥0℃积温的热  相似文献   

13.
旱坡地玉米间作木薯种植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和大豆间作木薯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坡地上在提供较多的营养物质条件下,玉米间作木薯的增产效果显著优于大豆间作木薯,复合产量每667m^2达到1.62-1.77吨,其中玉米占19%~28%。较对照提高31.66%-34.96%,蛋白质等价产量较对照增加4.7%~7.9%。因此在广东省旱坡地采用玉米间作木薯种植模式和合理的施肥栽培技术,是增加玉米总产、解决结构性缺粮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是一种玉米带与大豆带间作套种的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玉米大豆的一季双收。山东省作为国家重点推行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技术的试点区域,承担着推广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管理技术的重任。基于此,本文以山东聊城为研究对象,探讨聊城地区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管理技术,以期提升聊城地区玉米大豆的种植效益,促进山东地区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15.
玉米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不同带型和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玉米大豆2:1带型,玉米5.25万株/hm^2,大豆19.5株/hm^2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玉米大豆产量与各自的群体数量和光照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玉米的群体数量与大豆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产量与玉米产量,群体数量,株高和大豆株高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大港地区枣粮间作模式和丰产栽培的技术要点。丰产栽培技术包括枣粮的肥水管理、保花保果技术、合理修剪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等。栽培模式可分为以枣为主、以粮为辅的间作模式;以粮为主、以枣为辅的间作模式;粮枣兼顾的模式。3种间作模式枣树栽植密度不同,但枣树定干高度应在1~1.4m,树高度应控制在5~6m为宜。  相似文献   

17.
在贯彻落实地委关于“狠抓五高,压缩三纯,间作套种,大种两肥”的措施以来,各地大搞粮粮间作,粮棉间作,粮油间作以及间作套种绿肥,出现了不少高产典型,为种植革命闯出了新路。全区小麦与棉花、玉米、油菜等各种作物间作面积十八万亩,今年小麦都获得了较  相似文献   

18.
玉米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不同带型和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玉米大豆2:1带型、玉米5.25万株/hm ̄2、大豆19.5万株/hm ̄2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玉米大豆产量与各自的群体数量和光照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玉米的群体数量与大豆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产量与玉米产量、群体数量、株高和大豆株高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旱粮是我省粮食生产的薄弱环节,而江西适于发展玉米间作大豆的秋闲田则有近27万km^2,发展旱粮的潜力很大。本试验采取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选择了间作行比、大豆密度以及氮、磷、钾肥施用量5个试验因子,建立了试验因子与间作体系的总量、能量总产出、0.067hm^2(亩)产值间作玉米产量、大豆产量间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0.
小麦玉米套种方式对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方式以16.5cm×l6.5cm×30cm最佳,比20cm等行距亩产增加9.38%,其次为17cm×33cm和23cm×30cm,分别比等行距增产3.45%和2.88%,均达到显著水平。玉米套种方式也以16.5cm×16.5cm×30cm为佳,小麦玉米年亩产最高,比小麦20cm等行距+玉米60cm套种方式增产2.87%,达显著水平。从而说明,改变目前小麦大面积20cm等行为两窄一宽或宽窄行播种方法,既有利小麦稳定增产,又有利玉米套种高产,达到全年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