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广大农村,由于饲养管理水平低,耕牛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亡现象仍然存在。母牛繁殖率较低,一般空怀率可达55%以上,母牛繁殖率常低于40%,幼畜增值率低于20%,大大影响了养牛业经济效益。近年来,牛价大幅度上涨,商品役牛、肉牛供不应求,由于杀的多、生的少,农民役牛存栏出现了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因此,提高母牛繁殖能力,是发展养牛生产、提高养牛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一、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牛体健康 要保证牛的正常繁殖机能,必须合理进行饲养管理,除让其吃饱外还应注意饮料的合理搭配和多样化。饲料中要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冬季更应注意草料的贮备和补料,保证母牛安全越冬。草料应进行氨化处理或青贮,以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添加适量的  相似文献   

2.
杂种牛育肥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种牛具体表现在生活力和繁殖率的提高,具有适应性好、抗病能力强、生长发育快、饲料利用能力强等优点,从而提高了生产性能.杂种牛的产肉量比原来品种提高10%~15%.经济效益显著,杂交改良一代犊牛比本地牛多卖500.00元以上.所以,要选择优良肉役兼用、肉乳兼用的品种公牛与本地母牛进行冷配,大力提倡推广繁改饲养杂种牛.  相似文献   

3.
正母牛不孕症是严重影响繁殖率与经济效益的常见疾病。根据统计,这类疾病约占适繁母牛数的15%,有少数村庄高达23%以上。为提高母牛繁殖率和养牛业经济效益,笔者等从2000年至今,用中药方剂四物汤加味治疗母牛不孕症84例,治疗后受孕78例,无效6例,受胎率92.8%。1试治病牛  相似文献   

4.
江口县地处武陵山区,草场资源丰富,给养牛业带来了有利条件。但由于传统习惯牛的繁衍多系野交乱配,繁殖率较低,大部分母牛2—3年一胎,多则4—5年一胎,且牛品质下降,群众称谓“狗牛”、“铁蛋牛”,养牛业的经济效益低下。1981年以来,为提高牛的繁殖率,增加养牛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我们对应用三合激素促使母牛同期发情,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自20世纪70年代推广牛的冷配技术以来,牛的受配率、受胎率、产仔成活率逐年提高,但与发达省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根据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和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如何提高内蒙古母牛繁殖率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1母牛繁殖率低的原因笔者在农村牧区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认为,影响母牛繁殖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母牛繁殖率低的突出表现为受配率低、受胎率低、产仔成活率低。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认为“三率”低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1.1基础母牛营养不良是造成母牛繁殖率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胎衣不下又叫胎衣停滞,是指母牛在产出胎犊后的一定时间内,胎衣不能自行脱落而滞留于子宫内.由于胎衣不下易引起子宫内膜炎,导致产后发情时间延迟,配种次数增加,极大地影响繁殖率,给养牛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摸清青海高原地区母牛胎衣不下的发生情况和发病规律,笔者对农户饲养的产后母牛进行了调查.不下易引起子宫内膜炎,导致产后发情时间延迟,配种次数增加,极大地影响繁殖率,给养牛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摸清青海高原地区母牛胎衣不下的发生情况和发病规律,笔者对农户饲养的产后母牛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7.
以肉用指数(Beef purpose index,简写为BPI),即平均成年活重与体高的比值,作为划分肉用牛与役用牛(品种)的量值指标.经对国内外74个肉牛和役牛品种(类型)资料计算,平均BPI值,公牛4.56 kg/cm,母牛3.32 kg/cm.以此作为划分役牛、肉牛的基本界限,与传统抽象描述法划分结果吻合良好,符合比率由92.6%(国外肉用品种公牛平均值)到97.9%(国内黄牛品种母牛平均值).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丹东地区乃至于东北地区的繁殖母牛数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养牛产业的后劲不足。主要原因之一是牛的饲养周期长,繁殖率低。采取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提高母牛的繁殖率,增加可繁殖母牛数量,对于确保养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生产实际谈谈提高母牛繁殖率的几点措施。1合理的饲养管理1.1合理饲养牛的不孕在很大程度上与营养有关。因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牛养殖生产中,低繁殖率是影响养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笔者提升母牛繁殖率,了解母牛繁殖性能,针对性提出综合性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1大理州肉牛生产现状 2003年全州牛存栏71.11万头,出栏28.52万头,出栏率40.11%,牛肉产量3.2万吨,占肉类总产的11.40%.个体产肉量107k.肉牛出栏校多的主要是巍山、南涧、永平、云龙等县.2.5岁以上才能配种,繁殖率约50%.屠宰率近50%,净肉率低于40%,母牛一般三年繁殖两胎.  相似文献   

11.
依据南阳牛保种场母牛繁殖资料和配种实践,总结出南阳牛性成熟和适配年龄、发情季节、发情周期、发情持续期、产后发情、左右侧卵巢机能等发情生理特点,在生产上用于母牛发情鉴定,以提高母牛繁殖率。  相似文献   

12.
肉牛产业正逐渐成为县域经济重点产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发展肉牛生产对于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当前养牛95%的为农户散养,管理较为粗放,生产条件较差,同时因为牛的饲养周期长,繁殖率低,严重制约着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采取综合配套技术提高母牛的繁殖率.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饲料资源极为丰富,肉牛和奶牛养殖有良好的基础,而且牛的品种资源丰富。近些年来,黄牛改良步伐逐年加快,牛群的质量越来越好,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母牛产犊间隔延长、繁殖率降低等问题,究其原因,除饲养管理因素外,输精人员对母牛发情诊断及适时输精等环节上也存在问题。因此,提高改良牛的繁殖率,加快良种牛改良进程必须将这些问题加以解决。只有掌握好母牛发情规律及其影响母牛受胎率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提高母牛繁殖率。经对吉林省中部地区进行的母牛发情规律的调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4.
1988年秋季——1989年春季对利利本F_2、夏利本F_2及本地牛役用性能的测定研究表明:最大挽力利利本、夏利本和本地牛阉牛分别为274.00、267.25和259.00kg;母牛分别为248.75、242.50和239.00kg。经常挽力3个组合的阉牛分别为90.00、80.25和81.60kg;母牛分别为98.00、82.67和93.00kg。通过本次测定,既掌握了杂二代牛的役用性能,又真实反映了肉用型杂二代牛与役用型本地牛在使役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秋季天气凉爽,牧草丰盛.饲料充足,加上牛处于休役阶段,牛的体况好转,公牛精力旺盛,母牛发情周期短、持续期长,是牛配种的黄金时节。所以饲养母牛的农户应加强管理。给母牛及时配种。  相似文献   

16.
在肉牛养殖中,母牛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母牛养得好,不仅繁殖率高,而且生出的犊牛体质健壮,少生病,长势好,能大大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母牛的饲养管理包括育成母牛、青年母牛、妊娠期牛、围产期母牛及产后母牛的饲养管理等。  相似文献   

17.
母牛养殖过程中,繁殖率是衡量母牛生产力和决定养殖经济效益的一项关键指标。但是部分养殖人员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饲养和管理方式,或是对母牛一些常见疾病的病症识别不准确、防控工作不到位,则会导致母牛繁殖率不高,甚至也影响了母牛本身的健康。本文分别从树立科学饲养理念、正确鉴别母牛发情期、做好母牛常见疾病防控以及母牛繁殖障碍处理四个方面,就如何提高母牛繁殖率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在我国农区,牛的繁殖主要依靠役用母牛。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役用牛饲养量大幅度下降,新生小牛也日益减少。与此同时,专业化、规模化肉牛生产快速发展,肉牛市场上架子牛供不应求、价格猛涨,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母牛的规模化养殖问题已摆在广大肉牛生产者面前。然而,规模化母牛饲养与传统的母牛散养毕竟有很大的不同,应该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适应农区实际的  相似文献   

19.
牛双胚胎共移植是指1次移植过程中,在子宫内同时放置2枚胚胎,使母牛1次妊娠生产2个后代,从而显著提高母牛繁殖效率的方法。笔者针对西南山区的肉牛养殖情况,探讨了在西门塔尔牛与本地黄牛杂交的F1代母牛中开展双胚胎共移植的可能性与效果。笔者共选择9头发育良好、健康无病的后备母牛作为受体牛,经过同期发情处理后,将18枚安格斯牛冷冻胚胎移植入受体牛体内(2枚胚胎/头)。移植后75d进行直肠妊娠检测,发现有7头母牛成功妊娠,其中双胎母牛5头,单胎母牛2头,妊娠率为77.8%,双胎妊娠率为71.4%,产犊率为133.3%。本研究结果表明,牛双胚胎移植技术能显著提高母牛繁殖率,值得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我国役用牛的繁殖率十分底下,黄牛的平均分娩间隔在24-30个月,水牛在30-34个月,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牛源不足。带来分娩间隔长的原因,除分娩前后营养管理不善外,更重要的是产后6-8个月的自然哺乳,使母畜产后繁殖机能不能早期恢复。本文首次报道了在我国农区关于限制哺乳对役用牛产后繁殖机能及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在产犊3天后实行一日一次、一日二次限制哺乳的母牛比自然哺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