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麦田生态系统中主要捕食性天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la (Thumberg)]成虫、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 (Pallas)]成虫、大灰食蚜蝇(Syrphus corollae Fabricius)幼虫与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Thumberg)]、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r Kirby)共存条件下天敌对麦蚜的控制作用,从而建立天敌一麦蚜捕食模型。该模型可反映麦蚜存活率与各参试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存在失拟因素。模型主效应分析表明:影响禾缢管蚜存活率的因子由大到小排序为异色瓢虫、自身密度、龟纹瓢虫、大灰食蚜蝇;影响麦长管蚜存活率的因子由大到小排序为异色瓢虫、龟纹瓢虫、自身密度、大灰食蚜蝇。分析了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两种麦蚜的存活影响,初步建立了天敌控制麦蚜的最佳密度组合。  相似文献   

2.
室内研究了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对月季长管蚜与麦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3种瓢虫的雌成虫对月季长管蚜与麦长管蚜野生种群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为HollingⅡ型.利用麦夸特迭代算法进行Holling's圆盘方程分析表明,3种瓢虫对两种蚜虫捕食效率较高.对两种蚜虫处理时间最短的是七星瓢虫,对月季长管蚜攻击系数最高的为异色瓢虫,而对麦长管蚜攻击系数最高的则为七星瓢虫.  相似文献   

3.
牛蒡田牛蒡长管蚜及其天敌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长效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86-87,90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了各种天敌与牛蒡长管蚜种群数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显示,各种天敌对牛蒡长管蚜种群数量的追随关系大小顺序为: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蚜茧蜂>三突花蛛>草间小黑蛛>大草蛉>小花蝽>食蚜蝇。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定了麦长管蚜及其天敌七星瓢虫对六种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山西晋中地区麦长管蚜对菊酯类药剂的敏感性次序为,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氟氰戊菊酯>甲氰菊酯>戊菊酯。七星瓢虫幼虫对这六种菊酯类药剂的敏感性次序与麦长管蚜相同。在麦长管蚜和七星瓢虫之间,六种菊酯类药剂的选择性指数以氯氰菊酯最高,依次为溴氰(?)酯、氰戊菊酯、氟氰戊菊酯、甲氰菊酯和戊菊酯。  相似文献   

5.
麦蚜与其天敌种群在数量及空间上的动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麦蚜与其天敌种群在数量上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在麦田的水平格局为聚集分布,其天敌呈现为随机分布,在垂直格局上龟纹瓢虫对麦二叉蚜有负取向相关,龟纹瓢虫对麦长管蚜种群数量有明显的追随跟踪攻击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目测法和网捕法系统调查了河南省漯河市小麦田害虫与天敌群落动态变化和时间生态位。结果表明,该地区麦田害虫与天敌群落共有9目20科31种,其中优势害虫和优势天敌分别为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烟蚜茧蜂(Aphidius guifuensis)。麦田群落总个体数随时间呈抛物线形变化,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小麦生育期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4月份小麦抽穗灌浆时降低,而在5月份小麦乳熟期升高。在麦田害虫群落中,禾谷缢管蚜(Rhopalosiohum padi)和麦长管蚜的种内竞争较缓和,但两者之间的种间竞争最强;麦岩螨(Bryobia rubrioculus)的种内竞争最为激烈。在天敌群落中,大灰食蚜蝇(Eupeodes corollae)种内竞争最为缓和,而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的种内竞争最为激烈;烟蚜茧蜂与燕麦蚜茧蜂(Aphidius avenae)种间竞争最强,其次为大灰食蚜蝇和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月斑鼓额食蚜蝇和中华草蛉种间竞争最弱。害虫与天敌种群之间,烟蚜茧蜂、大灰食蚜蝇和黑带食蚜蝇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控制作用较强,但各个天敌对麦岩螨和麦圆叶爪螨的控制作用均较弱。在生产上,小麦拔节期应注意防治麦螨;抽穗灌浆期重点防治麦蚜,并注意对烟蚜茧蜂和大灰食蚜蝇等优势天敌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各种天敌对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种群数量影响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1993-1996年两种麦蚜的种群数量及其天敌的捕食总量之间的追随关系进行分析,并研究各种天敌与理想优势种天敌之间的联系程度,结果显示,麦长管蚜的优势种天敌是食捕蝇、龟纹飘虫、蚜茧峰和草间小黑蛛;对麦二叉划种群数量影响大的主要天敌是草间小黑蛛、龟纹瓢虫、食划蝇和蚜茧峰。  相似文献   

8.
小麦生长中后期麦蚜及其天敌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了麦田中后期2种麦蚜及其天敌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瓢虫和蚜茧蜂主要分布于麦株穗部,其次是旗叶上.2种麦蚜具有相似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麦长管蚜在时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禾谷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在空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麦长管蚜,两者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分别为0.869和0.840.蚜茧蜂和瓢虫也具有相似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蚜茧蜂在时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瓢虫,瓢虫在空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蚜茧蜂,两者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分别为0.939和0.900.蚜茧蜂对麦蚜的控制在时间维上比瓢虫占优势,瓢虫对麦蚜的控制作用在空间维上占优势.  相似文献   

9.
麦长管蚜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其种群在小麦田发生、发展和消亡均可能受温度、湿度、风雨等气象因素的影响,而在麦长管蚜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出现不同的气象因素也将使其防治策略发生变化。重点分析5月温度、湿度、瞬时风速、降水量等对2019年河北省小麦田麦长管蚜种群发展动态的影响,以期明确影响河北省麦长管蚜种群发展的关键气象因子。小麦田麦长管蚜种群发展动态结果表明,河北省保定和唐山地区麦长管蚜在麦田快速发展时,当地小麦分别处于扬花后期至灌浆初期和小麦扬花期,而保定地区麦长管蚜至小麦乳熟后期才开始出现种群数量下降,唐山地区麦长管蚜却在小麦灌浆期出现了种群数量的快速下降。结合气象因素分析发现,在平均气温相近的情况下,保定和唐山地区最高气温均于5月22—24日出现了高于36℃的天气,而保定地区麦长管蚜种群数量于23日出现了急剧下降,可以确定与此次高温天气有关,但唐山地区麦长管蚜种群数量于19日便开始出现下降,与5月19—20日唐山地区小麦田出现的大风天气有关,当时风速为8.3~16.0 m/s,达到了5~7级,其中7级大风持续时间为3 h。而2地降水量和田间相对湿度的变化不是麦长管蚜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红花指管蚜及其天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较小而空间生态位宽度较大,说明这些昆虫种群的发生有高峰期明显和全株分布的特点。红花指管蚜的时动空间生态位宽度与种群密度相关显著;天敌中七星瓢虫和草间小黑蛛的时间×空间生态位宽度较大,说明它们发生期较长、活动范围较广;大草蛉、龟纹瓢虫、蚜茧蜂、食蚜蝇、草间小黑蛛和七星瓢虫与红花指管蚜时间生态位重叠度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均较大。蚜茧蜂、大草蛉、龟纹瓢虫、食蚜蝇和七星瓢虫空间生态位重叠度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均较大,与红花指管蚜的时间×空间生态位重叠度,大草蛉、龟纹瓢虫、蚜茧蜂、食蚜蝇、七星瓢虫和草间小黑蛛显著较大。红花指管蚜数量与天敌数量的关联度: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七星瓢虫>大草蛉>蚜茧蜂>食蚜蝇>小花蝽>八斑球腹蛛>黑襟毛瓢虫>三突花蛛>异色瓢虫。根据天敌与红花指管蚜时间生态位重叠度、空间生态位重叠度、时间×空间生态位重叠度、关联度总积分排序结果为:龟纹瓢虫=大草蛉>蚜茧蜂>七星瓢虫>食蚜蝇>草间小黑蛛>黑襟毛瓢虫>八斑球腹蛛=三突花蛛>小花蝽>异色瓢虫。  相似文献   

11.
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德州市麦田天敌昆虫共有70多种,其中对麦田害虫种群影响较大的有中华草蛉、七星瓢虫、大灰食蚜蝇、黑带食蚜蝇、蚜茧蜂等;同时,对麦田主要天敌昆虫的种群动态作了系统观察,分析了影响天敌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并对主要天敌昆虫对麦蚜的控制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寄主植物对麦长管蚜种群分化的作用,剖析寄主转换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在人工气候箱中于温度(20±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为16h∶8h(L∶D)的条件下,对麦长管蚜在不同寄主植物(小麦、大麦、燕麦)及转换寄主后的生活史和生命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的若虫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存活率和繁殖力都存在很大差异。当原始寄主和替代寄主相同时,与大麦上麦长管蚜种群相比,小麦和燕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若虫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较短,存活率、繁殖力、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较高。小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转到燕麦上后,其成虫寿命和繁殖期缩短。大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转接到小麦和燕麦上后,其若虫发育历期明显缩短,净增殖率明显增加。各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转换寄主后,其存活率和繁殖力会发生明显改变。【结论】转换寄主后,各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呈现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龟纹瓢虫对麦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与寻找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 1 999年试验结果表明 ,龟纹瓢虫 (PropylaeajaponicaThunberg)对麦长管蚜 (MacrosiphumgranariumKriby)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 ,为Na =0 .63 782N/ 1 +0 .0 1 1 3 8N。捕食麦长管蚜的数量随其密度增加而增加 ,但寻找效应随麦长管蚜密度增加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为 52 .2头。龟纹瓢虫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增加而降低 ,其数学模型为E =0 .2 56×P- 1.6 0 70 。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 =0 .7564×P- 2 .2 72 7。  相似文献   

14.
梨二叉蚜及其天敌类群时空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梨二叉蚜、卵形异绒螨、食蚜蝇、龟纹瓢虫、七星瓢虫、蚜茧蜂和蜘蛛种群的时间生态位宽度较小而空间生态位宽度较大,说明其发生有高峰期明显和全株分布的特点。梨二叉蚜的时空生态位宽度与种群密度相关不显著,说明梨二叉蚜的危害较复杂。天敌中食蚜蝇、龟纹瓢虫、蜘蛛、七星瓢虫和卵形异绒螨的时空生态位宽度较大,说明它们发生期较长、活动范围较广;卵形异绒螨、食蚜蝇、龟纹瓢虫与梨二叉蚜时间生态位重叠度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均较大;卵形异绒螨、食蚜蝇、龟纹瓢虫、七星瓢虫、异色瓢虫、蚜茧蜂和蜘蛛与梨二叉蚜空间生态位重叠度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均较大。卵形异绒螨、食蚜蝇、龟纹瓢虫和七星瓢虫与梨二叉蚜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度显著较大。梨二叉蚜数量与天敌数量的关联度大小,为卵形异绒螨>蚜茧蜂>食蚜蝇>蜘蛛>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大草蛉。8种天敌当中卵形异绒螨与梨二叉蚜时间生态位重叠度、时间×空间生态位重叠度、关联度都是排在第1位的。本研究结果对于控制梨二叉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麦长管蚜的种群进行动态分析,揭示出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一般规律,以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期。通过对麦长管蚜进行定时、定点、定株的系统调查,利用平均密度( x)、平均拥挤度(m )、聚块性指标(m / x)等参数作为指标对麦长管蚜种群动态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即小麦拔节到收获),把麦长管蚜整个种群动态过程分为八个状态集,4个时期,即点片发生期、初盛期、猖獗危害期和衰退期;而且防治麦长管蚜的最佳时期要在初盛期A3,避免猖獗危害期的出现,以达到经济、有效的控制麦长管蚜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梨二叉蚜-天敌关系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灰色关联度研究了各种天敌与梨二叉蚜种群数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显示,各种天敌与梨二叉蚜种群数量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卵形异绒螨>食蚜蝇>肖蛸蛛>三突花蛛>异色瓢虫=大草蛉>狼蛛>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蚜茧蜂>七星瓢虫。  相似文献   

17.
木槿上棉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群落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木槿上棉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群落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天敌群落主要由瓢虫类、食蚜蝇和蜘蛛类构成 ,物种丰富度较稳定 ,多样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瓢虫类主要分布于木槿中部和上部 ,食蚜蝇和蜘蛛类主要分布于木槿中部和下部。棉蚜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均较大 ,表明棉蚜种群数量在时间维和空间维上的分布比较均匀。捕食性天敌中 ,龟纹瓢虫的时间×空间生态位宽度最大 ,表明其发生期较长、活动范围较广。与棉蚜的时间×空间生态位重叠度 ,龟纹瓢虫最大 ,其次为食蚜蝇 ,表明这 2种天敌对棉蚜的跟随作用较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各种捕食性天敌对棉蚜种群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 :龟纹瓢虫 >异色瓢虫 >七星瓢虫 >食蚜蝇 >蜘蛛类  相似文献   

18.
在自然条件下调查湖北地区柑橘园中蚜虫种类,监测蚜虫及其自然天敌优势种群发生动态。连续的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为害柑橘的蚜虫有棉蚜Aphis gossypii、 绣线菊蚜Aphis spiraecola、橘蚜Toxoptera citricidus、橘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 豆蚜Aphis craccivora。其中,橘蚜和绣线菊蚜为优势种,全年可见,春末夏初和秋季为发生高峰期。本地天敌有蜘蛛Araneae、瓢虫Coccinellidae、食蚜蝇Syrphid、草蛉Chrysopidae、寄生蜂、蝽类Pentatomidae,当地蚜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蜘蛛、瓢虫和食蚜蝇对蚜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发生动态紧随蚜虫种群数量变化。  相似文献   

19.
共生菌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共生菌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用利福平处理得到脱共生麦长管蚜,在15,18,21,24和27℃条件下,对脱共生及共生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脱共生麦长管蚜质量极显著低于共生麦长管蚜;在不同温度下,共生麦长管蚜与脱共生麦长管蚜都表现为,随温度的升高全若虫期的发育历期缩短,但在同一温度下,脱共生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极显著高于共生麦长管蚜;脱共生麦长管蚜全若虫期的有效积温高于共生麦长管蚜,而发育起点温度低于共生麦长管蚜;脱共生麦长管蚜和共生麦长管蚜均在21℃时达到最大生殖力;在同一温度下,脱共生麦长管蚜的平均世代周期均大于共生麦长管蚜,净增值率、内禀增长率均远远低于共生麦长管蚜。据此认为,共生菌对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22℃条件下,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理论研究了济麦22上麦长管蚜种群生命表,并比较了有翅型和无翅型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结果发现,济麦22上麦长管蚜的寿命为23.0±1.0d,繁殖力为24.6±1.1头/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0)和平均世代周期(T)分别为0.22±0.01 d-1、1.25±0.01 d-1、20.28±1.38头、13.48±0.19 d。济麦22上有翅型麦长管蚜若蚜历期、产蚜前期显著长于无翅型,但成蚜期、产蚜历期和繁殖力却显著低于无翅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