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是衡量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从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构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对内蒙古自治区近15年耕地利用效益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效益指数整体呈波动变化状态,经济效益指数呈上升趋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指数在波动中有所下降,综合效益指数略有上升。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效益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表现为耕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指数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较高水平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及自治区中部,生态效益指数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丘陵区。综合研究发现,在耕地利用效益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处于主导位置,生态效益受环境影响大,在今后的耕地利用过程中,应注重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山西农业科学》2015,(8):1050-1053
耕地效益是评价耕地生产潜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指标。现以绵阳市为研究对象,对其耕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研究和分析,选取了复种指数、土地生产力、劳动粮食产量等12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出各项指标的权重,以此推算出各项效益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生态效益出现持续上升,表明生态效益进入上升期,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有所好转;经济效益在出现了短暂的下降后持续上升,但在2008—2009年出现微小的下降,之后再次上升,表明绵阳市经济效益较高;社会效益在经过持续下降后开始出现持续平稳上升,说明社会效益开始出现明显改善;绵阳市耕地综合效益波动中持续上升,表明绵阳市耕地效益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现状并诊断效益提升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基于2000—2020年中国黑土区耕地利用过程中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数据,从经济、社会和生态角度构建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耕地利用效益,并运用问题诊断模型识别效益提升中的问题,比较分析所涉各省(自治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及问题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黑土区耕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呈现明显的整体上升态势,其中综合效益呈现“前期低速发展,中前期快速提升,中后期缓慢增长,后期波动提高”的变化趋势;2)社会效益是目前制约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提升的主要因素。截止到2020年,人均粮食产量、单位面积耕地产值以及人均耕地面积是限制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提高的主要影响因子;3)从省域角度来看,2000—2020年各省(自治区)耕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综上,目前制约黑龙江省耕地利用效益提高的是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而吉林省应注意缓解对生态子系统的压力,辽宁省经济和生态效益问题较显著,内蒙古自治区应关注社会和生态效益。本研究可为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市县域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哈尔滨市下辖10县(市)为研究区,从系统角度,基于研究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现状,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量计算和分析1999~2008年10年间哈尔滨市下辖10县(市)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各县(市)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趋势各异;各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差异显著,总体呈现西部高,南部次之,东北部偏低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北省咸宁市近20年耕地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近20年来咸宁市耕地利用效益总体上不断提高,耕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主要由于科技进步,而耕地生态效益的下降主要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以及能耗的增加。因此,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注意保护农业生态,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6.
运用GIS技术与定量分析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四个方面对河北省的耕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2000-2008年河北省各市县的耕地利用效益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08年,河北省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呈现增长趋势,而社会效益则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9—2018年新疆及各地州市水土资源数据,构建水资源压力及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新疆水资源压力与耕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9—2018年新疆水资源综合压力呈下降趋势,无人口和经济发展压力,生态和技术发展压力较大;新疆耕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呈上升趋势,但生态效益波...  相似文献   

8.
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选取14项指标定量测度德州市2000—2014年耕地利用效益,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通过协调系数衡量各效益之间的协调性,最后与发达粮食主产区青岛市的耕地利用效益做对比。结果发现:2000年以来德州市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分别从2000年的0.040和0.052提高到2014年的0.262和0.435,生态效益波动下降,从2000年的0.190降低到2014年的0.070;耕地利用各效益间的协调度较低,15年中只有4年在基本协调以上水平,且波动变化大;青岛市耕地利用效益波动上升;德州市与青岛市的差距在于生态效益。德州市在今后的耕地利用中需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控制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利用协调性评价及障碍诊断——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和谐3个方面构建农村土地利用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度模型对广州农村土地利用协调性进行评价,并应用障碍诊断模型对广州农村土地利用系统进行诊断,发现2008年影响广州农村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有农地非农化率、耕地年减少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农村道路面积、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5,(9):7-8
本文利用1998-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和统计年鉴上的数据,分析了我国总体和东中西部各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状况及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在逐年下降;(2)我国各区域耕地减少量不一,西部地区减少最大,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3)我国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建设占用耕地、灾害损毁耕地、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四个层面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了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994-1999年为波动阶段;2000-2003年为平稳阶段;2004-2008年为上升阶段;(2)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障碍因子主要为人均耕地、劳力投入、复种指数、地均产量、劳均产值和非农指数。从长远来看,人均耕地和劳力投入的障碍度呈上升趋势,非农指数的障碍度呈下降趋势。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0—2010年滁州市TM数据,结合研究区耕地生物资源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滁州市耕地承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滁州市人均耕地减少16.4%,人均耕地面积明显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2010年滁州市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远低于全球水平,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减少与人口数量增长呈负相关关系;2000—2010年滁州市耕地生态承载等级从富富有余转变为超载与平衡临界状态,琅琊区耕地生态承载等级由富富有余转化为过载,南谯区耕地生态超载等级变化较小。划定基本农田范围,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耕地整体性和机械化水平,是缓解滁州市耕地生态超载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01~2013年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改善耕地生态系统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DPSIR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和熵权法对河南省2001~2013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对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变化经历了“临界安全—一般安全—临界安全—比较安全”几个阶段。从整体水平来看,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明显提升。但从局部来看,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其中2003~2008年一直处于临界安全等级,2010~2013处于比较安全等级,2002和2009年为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变化的两个拐点。对耕地生态安全有显著影响的障碍因子为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地膜覆盖比、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权重的百分比分别为12.82%、10.34%、9.89%、6.99%,对耕地生态安全影响较大。为促进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等级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强农田的保护、减少耕地占用,提高农民耕地生态意识、控制耕地生态系统污染,集约节约用地、促进耕地合理流转。  相似文献   

14.
运用PSR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综合评价法计算生态安全值,对华池县2009—2014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GM(1,1)模型对2015—2020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预测并建立障碍度模型确定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9—2014年,华池县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良好且逐渐改善,2015—2020年耕地生态环境将继续改善,生态安全状况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城镇化水平、农村人均纯收入、有效灌溉面积、机械总动力、单位耕地农膜压力5个方面,为耕地保护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改进的TOPSIS法对2013年山东省各地市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包括“较安全”、“临界安全”和“较不安全”,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递减的规律;(2)影响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土地产出率、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经济密度、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以河北省顺平县为例,根据退耕后2008年和退耕前2001年的相关调查数据,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当地土地利用结构、三次产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大部分农民仍没有摆脱贫困,农民收入虽有增加,但增长幅度不大;对补贴的依赖性较大,且退耕补偿未考虑周全。国家应考虑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方案,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使退耕还林区具备自身造血的功能;顺平县应充分利用环京津的区域优势,在林果业基础上开展深加工,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加对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核算自然资产,测量和比较人类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间差距。[方法]采用生态足迹的方法,对宁夏彭阳县1994~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彭阳县人均生态足迹一直呈现增长的态势,从1994年的0.9054383 hm2增加到2004年的1.262146 hm2,增加了39.4%。与全球、全国及西部(12)省分析比较表明,宁夏彭阳县199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高于全国乃至西北(12)省区,低于全球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结论]宁夏彭阳县在全球范围内处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在全国及区域尺度上,彭阳县这些年来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中,生态系统的压力较大。万元GDP生态足迹也远高于全球及全国的水平,说明彭阳县的资源利用效益较低。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过程中郊区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郑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6~2003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郑州市郊区的耕地面积变化,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引起耕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总量、耕地减少年变化率以及人均耕地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以2000年为界,分为2个不同的变化时段;城镇用地增加、总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为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3个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