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目的】荚是为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提供同化物的暂存源器官。大豆荚脱落率高是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探讨化学控制技术提高大豆产量的内在机制,通过研究叶面喷施2种调节剂对大豆荚生理代谢及离区脱落纤维素酶基因(GmAC)表达的影响,为大豆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豆品种抗线6号(Glycine max)为材料,在R1期叶面喷施60 mg·L-1促进型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50 mg·L-1延缓型调节剂烯效唑(S3307),以喷施清水为空白对照,于喷药后35、42、49和56 d选取处理和对照中的大豆豆荚,测定荚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脱落纤维素酶(AC)等生理指标。喷药后第5天用剪刀剥取同一处理大豆荚基部与茎相连离层区组织,采用RT-PCR方法测定脱落纤维素酶基因(GmAC)的表达量。【结果】除喷DTA-6后35 d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外,其余取样时期DTA-6和S3307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荚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喷药后35-49 d,DTA-6和S3307处理荚皮中蔗糖含量低于对照,而在喷药后56 d高于对照。除喷S3307后42 d处理的淀粉含量低于对照外,其余时期DTA-6和S3307处理均增加了荚皮中淀粉含量。在喷药后35、49和56 d DTA-6和S3307处理降低了荚皮中MDA含量。在喷药后35、42和56 d DTA-6和S3307处理提高了荚皮中POD活性。S3307处理在喷药后35、49和56 d降低了荚皮中AC活性,DTA-6处理在喷药后42-49 d降低了荚皮中AC活性。DTA-6处理下调了大豆离区GmAC的表达量,而S3307处理大豆离区GmAC的表达量上调。DTA-6和S3307处理均有效地改善了大豆单株荚数、荚粒数、百粒重等产量性状,2012年和2013年产量分别比对照高6.23%、1.41%和4.83%、5.30%。【结论】DTA-6和S3307处理有利于大豆荚皮中同化物的转运和积累,提高保护酶活性,减少膜脂质过氧化产物,降低了荚脱落关键酶活性,2种处理均有利于大豆荚的建成,并最终提高了大豆产量,其中,以DTA-6处理大豆离区GmAC的表达量下调,DTA-6处理调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不同氮磷配比下覆膜黑豆花后干物质的积累与转运特性,揭示黑豆产量形成的内部生理机制,以‘连枷条’黑豆品种为材料,对开花至成熟期间植株主茎叶、分枝叶、主茎杆、分枝秆及豆荚等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豆开花后,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籽粒干物质在开花初期增质量较慢,后期快速增加,呈近"S"型的增长趋势;黑豆植株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变发生变化,而后又随着籽粒的灌浆将茎叶中储备的同化物不同程度地转移到生殖器官中,主茎叶对黑豆籽粒充实的贡献最大。不同氮磷配比下黑豆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和转运差异显著,N2P0和N1P3处理下的黑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速率、籽粒积累速率以及干物质在主茎叶中的分配比例和转运率明显较同一时期其余4组处理高。综合分析表明,开花结荚期是黑豆籽粒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主茎叶是籽粒充实的主"源",合理的氮磷配比是提高黑豆植株干物质"源"器官积累能力、促进干物质向"库"器官转运从而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烯效唑对绿豆产量及叶片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在绿豆结荚时期进行叶面施用烯效唑(S3307)对籽粒产量和叶片生理代谢的影响,以吉绿9号绿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在结荚时期喷施0mg·L-1、15mg·L-1、30mg·L-1和45 mg·L-1烯效唑(S3307)4个处理,喷施S3307后测定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3种保护酶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绿豆结荚时期叶面喷施S3307,使其百粒重、单株粒重及籽粒产量皆显著增加;叶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提高,SOD、POD和CAT活性增强,MDA含量降低。说明结荚时期叶面喷施S3307能够促进叶片生理代谢,能够提高产量,其最佳浓度喷施为30mg·L-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叶片和籽粒碳水化合物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进一步从源库理论的角度挖掘调节剂增产的作用机理,为调节剂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和2014年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以合丰50和垦丰16为材料,在始花期(R1期)叶面喷施60 mg·L~(-1)促进型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50 mg·L~(-1)延缓型调节剂烯效唑(S3307),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喷施调节剂后30 d开始第一次取样,以后每隔5 d取样一次,共取样5次。测定叶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果糖含量及叶片中转化酶、蔗糖磷酸合酶(SPS)和蔗糖合酶(SS)活性。大豆成熟期测产。【结果】籽粒建成初期(喷施调节剂后30—35 d),S3307和DTA-6的叶片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籽粒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说明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用于籽粒的建成。籽粒建成中期(喷施调节剂后35—45 d),S3307的叶片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S3307和DTA-6的籽粒蔗糖和果糖含量普遍高于CK,为籽粒灌浆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籽粒建成后期(喷施调节剂后50 d),S3307和DTA-6的叶片蔗糖含量达到最大,且与CK差异显著,S3307的叶片淀粉含量高于CK,DTA-6的叶片果糖含量高于CK;S3307和DTA-6显著提高了籽粒中蔗糖含量,S3307同时提高了2个品种籽粒果糖含量,而DTA-6降低了合丰50籽粒果糖含量;S3307和DTA-6提高了合丰50籽粒淀粉含量,降低了垦丰16籽粒淀粉含量,说明调节剂对不同的大豆品种调控效果存在差异。调节剂增加叶片蔗糖含量的同时,S3307和DTA-6提高了叶片SPS和SS活性;在多数测定时期内,显著降低了叶片转化酶活性。S3307和DTA-6协调了源库系统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动态平衡。与清水对照(H-CK和K-CK)相比,调节剂处理H-S、H-D和K-S、K-D两年平均增产为20.07%、14.57%和10.54%、10.95%,增产极显著。相关分析得出,叶片蔗糖含量与叶片SPS、SS活性和淀粉含量呈正相关(0.893**、0.888**和0.981**),与叶片转化酶活性和果糖含量呈负相关(-0.872和-0.862);同时与籽粒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成正相关(0.918**、0.832和0.810)。由此可知,蔗糖是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中心枢纽。【结论】S3307和DTA-6通过提高源端叶片SPS和SS活性,降低叶片转化酶活性,调控了不同大豆品种源库碳水化合物的生理代谢,显著提高了大豆产量,其中S3307的作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施氮量对滴灌高产春大豆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施氮量对滴灌高产春大豆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分析4种施氮量(0、75、150和225kg/hm2)处理对滴灌高产春大豆干物质积累及其对茎秆干物质转运的情况。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增加叶面积指数主要是主茎7~19节叶面积增加的结果;施氮肥增加干物质的积累,当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时,增加干物质量主要是茎秆中上部节杆物质积累量增加的结果;施氮肥增加茎秆中上部节物质向籽粒的转移量、转移率和对粒重的贡献率和产量。施氮肥增加植株中上部节叶面积,提高茎秆干物质的积累量,并提高向籽粒的转移量、转移率和对粒重的贡献率。以N150处理的产量较高为4 889.62kg/hm2,其最大干物质量为16 133.8kg/hm2,其中,茎秆干物质为5 364.7kg/hm2,茎秆干物质向籽粒转移量为1 830.5kg/hm2、转移率为34.1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品种小豆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规律。【方法】2008-2009年,以高产小豆品种(系)"2000-75"、"冀红9218"和低产小豆品种(系)"红宝1号"、"湾选1号"为材料,研究小豆开花至成熟期植株茎秆、叶片、幼壳、籽粒等的干物质积累特性。【结果】小豆开花后,植株地上部干物质和籽粒干物质积累均呈近"S"型变化趋势,花后7~14d是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产品种"2000-75"和"冀红9218"地上部干物质和籽粒干物质积累速率明显较低产品种"湾选1号"和"红宝1号"快;主茎上部开花节位叶片是籽粒充实的主要源器官,其转运率高达17.23%~22.31%,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最大。不同品种小豆间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能力差异显著,高产品种"2000-75"和"冀红9218"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能力强,尤其是主茎上部开花节位叶片干物质积累较多,为后期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结论】在小豆生产实践中,提高籽粒产量的关键是选用库容大的多荚、大粒型品种;加强花后田间管理,以延缓主茎开花节位叶片衰老;采用去除无效分枝等措施,增强源库间的物质运输与分配。  相似文献   

7.
在大田对小麦进行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试验,分别于开花期、灌浆期各喷施1次,分析对小麦花后叶面积、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可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延缓后期叶片衰老,扩大光合作用面积,为合成更多干物质和高产奠定了基础。其中,667 m2喷施75 g处理,开花后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0 g、75 g处理可促进干物质合成,增加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占比;75 g处理增加了开花后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开花后积累的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占比。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大豆品种脱落率及酶活性指标的影响。以5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在R1期叶面喷施两种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烯效唑(S3307)。结果表明:DTA-6有效降低了5个大豆品种的落花率;S3307降低了嫩丰18、绥农28、垦丰16和抗线6的落花率。DTA-6降低了嫩丰18、绥农28、垦丰16和抗线6的落荚率;S3307降低了合丰50和绥农28的落荚率。两处理总体上降低了大豆脱落花荚的MDA含量,提高了POD含量,因品种特性不同,效果也有所不同。除绥农28外,两种调节剂均提高了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初花期冷害及预喷施烯效唑(S3307)对绿豆(Vigna radiata)叶片生理代谢和产量的影响,为探明绿豆对低温胁迫的应激反应及预喷施S3307的应用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盆栽条件下,以绿丰5号和绿丰2号为材料,初花期预喷施S3307,同时连续低温(平均15℃)处理5 d,研究初花期低温对绿豆叶片细胞膜透性、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及S3307的缓解作用。【结果】初花期冷害引起绿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显著增加,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有所增加,低温处理1~5 d导致绿丰5号百粒重显著下降2.17%~16.60%,单株产量显著下降10.37%~44.62%,绿丰2号百粒重显著下降3.33%~22.14%,单株产量显著下降12.73%~45.69%。S3307具有抵御初花期冷害的作用,低温条件下预喷施S3307能有效增加绿豆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能够进一步提高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喷施S3307具有提高绿豆产量的调控效应,正常温度条...  相似文献   

10.
植物生长调节剂Cc和DTA-6对黑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1:孕穗期、开花期喷施水375 kg/hm~2,做为对照;处理2:用氯化胆碱(15 g/hm~2+375 kg/hm~2)在孕穗期、开花期各喷施一次;处理3:用DTA-6(12 g/hm~2375kg/hm~2)在孕穗期、开花期各喷施一次。旨在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延缓黑小麦植株衰老以及改善黑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可能机理,为黑小麦高产栽培中调节剂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黑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叶面喷施Cc和DTA-6有利于维持黑小麦生育后期的叶片功能,使得黑小麦花后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有利于降低茎秆+叶鞘+叶片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提高了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和比例;有利于提高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能力,增加了籽粒中来自开花后干物质的比例。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Cc和DAT-6显著提高了黑小麦硒含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高原大蒜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以青海乐都紫皮大蒜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萌芽期至成熟期大蒜植株鳞茎、假茎、叶片、蒜薹等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特性。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大蒜植株可食用部位的总干物质积累及鳞茎部位的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至成熟采收期干物质积累量达最大;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则在植株生长旺盛期积累量达最大,后期降低。干物质的分配比例随着植株生长中心发生转移,鳞茎是干物质分配的主要器官。在生长前期鳞茎干物质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生长后期分配比例上升;而茎叶干物质分配比例在蒜薹伸长期达最大,之后开始下降。大蒜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分配是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主要发生在茎叶部位,蒜薹采收后干物质主要分配并转移至鳞茎部位。  相似文献   

12.
栽培措施对乐都紫皮蒜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栽培措施对大蒜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特性的影响。【方法】以青海乐都紫皮蒜为材料,采用栽培方式(覆膜和不覆膜)和播期(春播和秋播)两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试验设计,研究萌芽期至成熟期大蒜植株鳞茎、假茎、叶片、蒜薹等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结果】各处理栽培措施下,全生育期大蒜植株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而鳞茎部位干物质积累量自退母后开始上升,单株总干物质及鳞茎干物质积累量均至成熟采收期达最大;秋播覆膜栽培措施下总干物质及鳞茎干物质的最终积累量均最大;春播栽培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总体高于秋播栽培。秋播栽培措施下鳞茎干物质的最终分配比例高于春播栽培,但其假茎、叶中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在生育后期低于春播栽培。在不同栽培措施下,蒜薹中的干物质输出均最多,其移动率相同但转运率表现为秋播栽培低于春播栽培。不覆膜栽培措施下,根中干物质的转运率及移动率均高于覆膜栽培。【结论】不同栽培措施对大蒜全生育期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分配比例的总体变化趋势没有明显影响,但其具体数值因处理组合不同而有所变化;秋播覆膜栽培措施下大蒜鳞茎干物质积累能力强,具有较充足的“源”,有利于大蒜高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明了掖单4号春玉米,在不同施肥处理下,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移规律。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与生育进程间的关系表现为S形曲线变化,根据干物质增长曲线可将春玉米植株生长过程划分为指数增长期、直线增长期和缓慢增长期,干物质增长速度表现为单峰曲线。春玉米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是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的:小喇叭口以前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中,之后转为茎、叶,散粉后生长中心向果穗转移,果穗成为光合产物分配中心,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是自身的生理变化所决定的,外界环境因素能影响其数量的大小。散粉后,各器官干物质开始向籽粒转移,在栽培上,应使各器官向籽粒转移的干物质总量控制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了有机肥对烤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为黑龙江重茬栽培烤烟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设在肇州县永胜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B1,常规施肥B2,有机肥B3,有机肥+饼肥处理B4,所有处理氮、P2O5、K2O用量分别为52.50、78.75、105.00 kg.hm-2,3次重复。结果表明:根系、茎内B4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比B2处理提高33.85%、17.51%,B3处理分别提高15.30%、10.19%;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B4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到1 061.17、865.73、601.58 kg.hm-2,显著高于B2处理;B3处理下部叶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B2处理,中部叶、上部叶与B2之间无显著差异;B4处理有利于干物质在下部叶中的分配,B2处理有利于干物质在中部叶中的分配。综合分析认为B4为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科学安排日光温室生产茬次、高效栽培番茄及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干整枝方式研究不同密度及果穗数对温室冬春茬栽培番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温室番茄定植密度对干物质生产的影响较大,保留果穗数间接影响干物质的分配.摘心前期,不同密度间单位面积群体植株总干重存在差异显著性变化,处理4 000株/667 m2单位面积群体干物质生产最多,主要分配于茎叶供给营养生长.在适宜保留果穗数下,干物质生产影响植株上的坐果穗数,从而间接影响植株内干物质分配,不同密度及适宜留果穗数下干物质生产与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有关.[结论]在密度为4000株/667 m2(3穗果)时,既能实现营养生长期茎叶干物质的最大生产又能实现生殖生长果实最大分配累积,前期产量最高达4 310.7 kg/667 m2.  相似文献   

16.
在中等土壤肥力下,对隆玉2号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规律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玉米品种单株干物质积累与生育进程间的关系呈S形曲线变化,可用Log istic方程拟合,拟合方程为Y=369.23/(1 7061.5494-e 0.09288x)(r=-0.976,F0.05=7.71,F0.01=21.2,F=80.42**)。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15可见叶前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中,而后转为茎、叶;抽雄吐丝后,各器官干物质开始向籽粒转移,果穗成为光合产物的分配中心;各器官干物质的转移率为14.56%。  相似文献   

17.
臭氧胁迫对冬小麦干物质生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开顶式气室(OTC)开展了大田实验条件下地表臭氧浓度增加对冬小麦干物质(DM)生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0nL·L-1臭氧熏气下干物质量略有降低,150nL·L-1臭氧熏气下显著降低;100nL·L-1和150nL·L-1臭氧熏气下叶面积,净同化速率(NAR)变化规律不明显;100nL·L-1和150nL·L-1臭氧熏气都使抽穗期的叶/总干重增加,根/总干重下降,抽穗后根/总干重上升,而成熟期的各器官干重分配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100nL·L-1臭氧熏气使单位面积穗数和空秕率显著降低,150nL·L-1臭氧熏气使空秕率、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出现了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臭氧熏气对千粒重没有显著性变化。以上结果表明,NAR是影响干物质累积速度的关键因子,在不同生育阶段,通过干物质的分配,对小麦生长发育起关键作用的器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抗臭氧对其的损害。臭氧通过影响粒数和粒重使冬小麦减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株型绿豆品种高产栽培措施,以直立型和半蔓生型绿豆品种为试材,施用不同量的磷酸二铵(0、150及225kg·hm-2)进行试验,分析了磷酸二铵对绿豆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及豆荚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二铵处理下绿豆品种的根、茎、叶干物质积累和单株第3个果枝的荚长,以适量施肥处理为最高,其次为超量肥,无肥处理(对照)最低;虽然根系干物质积累量辽绿6号低于辽绿5号,但茎、叶干物质积累辽绿6号高于辽绿5号,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时间早于辽绿5号;单株第3个果枝的荚长度也大于辽绿5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