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高等教育正处于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的过渡过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都面临着更新、更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反思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提出新工科背景下的"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于传统人才培养,该模式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从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培养基地建设、丰富培养内容、灵活考评机制等方面对模型的优点和要求进行阐述,并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用于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2.
傅志强  高志强 《农业工程》2019,9(6):112-115
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通过遴选组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春耘现代农业实验班进行实践探索。结果表明,模式改革在学生实践技能、创新创业意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成效显著,特别是协同培养和“管理学+农学”双学位培养模式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作用尤其突出,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以农机产业为引领,学生就业为导向,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驾驶、维护、维修农业机械的能力为本位,创新中等职业学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农业机械现代化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农机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将农机专业实践课教学环节融入农机生产作业过程中。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的关键环节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王海平  金燕 《南方农机》2023,(7):159-163+170
【目的】高职本科“4+0”联合培养模式,是一种跨越高职和普通本科的联合培养模式,在高职本科“4+0”联合培养模式下,应达到出于高职而高于高职的目标,培养的技术工程师和现场工程师,既要做到技术理论基础强,也要实现实践技能及应用能力强。【方法】课题组以“4+0”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高职本科联合培养模式为例,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寻求该培养模式从试点探索到稳步发展的有效途径。【结果】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发挥双方的办学优势,协调提升育人质量。【结论】高职本科“4+0”联合培养模式是我国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中最新的培养模式,它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改革,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曹成茂  孙福  秦宽  孙燕  吴敏 《农业工程》2020,10(4):88-91
针对农业工程类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多元协同培养方式实践等方面,阐述了以实践能力为抓手的农业工程类双创人才培养方法。该方法取得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相长等的成效,对农业工程双创人才培养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湘琼 《湖南农机》2016,(12):100-101
为了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印刷技术系和机电工程系根据专业对应职业能力需求和学院实际情况,并利用特有的地理优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印刷技术专业采取"订单培养模式"和"四共校企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融合,机电系"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吴福喜 《南方农机》2023,(16):185-188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新理念和新技术不断更新,职业院校普通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岗位实践的技术要求。基于此,笔者从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入手,以机电设备技术专业为模板,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指出机电设备技术专业目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架构不合理、政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的问题,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机电设备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措施,意在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构建提供了机遇。企业亟须既懂审计又懂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用数据为企业创造价值。笔者分析了当前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构建大数据时代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实践证明,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应打破传统的方式方法,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的审计人才。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汽车维修人才培养过程,以打造"汽车医生"为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以"汽车医生"培养为核心的"1211四阶晋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从四个阶段完成汽车医生的人才培养,符合汽车维修行业企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这些培养模式的原因,提出化解中职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涉农工程类专业是依托农业工程和机械工程两大学科,服务于农业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专门的工程类人才的工程技术学科专业。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工程类人才培养标准,深度关联分析了英国教育学位体系与工程类人才、教育课程体系与工程专业能力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农业大学和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为例,系统对比研究了中英农业工程和机械工程专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研究结论对于高等教育革命性变化的新形势下,我国探索新的教育培养模式与机制,助力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把握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的农业工程内涵,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农业工程类专业高质量人才,是农业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农业产业需求、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阐述了新发展阶段下高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科交叉、工农融合的发展内涵,顺应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人才的需求,结合华中农业大学工农融合校本特色与新工科专业建设背景,开展教学规模与质量平衡途径、虚实并存育人条件、产学研融合实践平台、专产协作培育机制、交叉耦合培养范式、全人教育创新文化等探索与实践,总结分析华中农业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对深化农业工程类专业教育的改革成效,提出了革新质量育人理念、创新多维育人模式、优化完善育人体制等农业工程类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实现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未来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英国工程类人才培养标准,深度关联分析了英国教育学位体系与工程类人才、教育课程体系与工程专业能力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农业大学和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为例,系统对比中英农业工程和机械工程专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在高等教育革命性变化的新形势下,该研究结论对于我国探索新的教育培养模式与机制,助力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新工科”教育改革背景下,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为目标,基于“三平台”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充分调动一切资源为培养复合应用型的高素质学生服务,培养出更多的适于农业机械行业发展需要的卓越农林人才。   相似文献   

15.
介绍粮食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完善、教学模式的深化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及优化、行业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新模式的探索及设立、应用型教师队伍的打造及培养等方面,探讨应用型粮食工程专业特色化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推进制造强国战略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其中智能制造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同时,对制造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需求和挑战。本文遵循“群体培养与多元发展相统一、工程实践与科学思维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从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工程训练实践项目教学新模式和构建智能制造信息化平台等方面探索技术融合和系统集成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施爱平 《排灌机械》2001,19(3):39-41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动力工程教育暴露出了诸多弊端,更为培养 现代化的动力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动力类人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以及通材与专材相互结合三个层面提出加快高校动力工程教育改革,培养现代化的动力工程技术人才,赤我国的动力工程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教育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工程是顺应人才强国战略加速实施和大学制度创新深化发展战略。其意义在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增强研究生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面对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模式变革创新改革的发展潮流,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也需要进行改革的创新。农业工程研究生是充分利用学科自身独特的学科优势,培养体现出的理论知识掌握与专业实践工作能力运用兼具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专业人才需求出发,经过岗位分析,进行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之后论述了建筑行业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实践表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已经招生了10年,目前该专业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分析了西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背景及发展概况,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方式的改革,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问题,为更好地进行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