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农业新业态、新产业对农业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河南农业大学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扛起强农兴农的时代重任,聚焦新农科建设,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价值逻辑上应实现从“单向”到“双向”的“农业域”与“教育域”有机融合,以及从“成才”到“成人”的农林人才培养内涵变革。然而,当前农林人才培养的惯性思维阻滞了农林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农林人才培养的离散冲突桎梏了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及农林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束缚了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这些困境成为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阻碍。为此,涉农高校亟待以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革新农林人才育人理念,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速农林人才培养提质进程,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推进农林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3.
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背景及现实意义为基础,以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为例,构建了具有农林特色的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学生善于发现和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富有创新和创业能力,同时秉承"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使学生具有"肯干、实干、能干"的"三干"品质。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断加速推进,随着崭新的未来农业发展阶段到来,高等农业教育必然受到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在立德树人、优化学科专业体系、打造精品课程资源、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开放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优质师资培育等方面进行重点改革,构建了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正在大力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传统的教育范式由于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知识本位主义的鲜明特征,越来越不利于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在专业认证理念的指导下推进以下的教改举措:反向设计的课程体系,彰显了教育的价值;成果导向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生中心;闭合循环的评价反馈机制,确立了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等。实践证明,新的教育范式有助于系统变革现有教育理念,有利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6.
农林院校卓越园林工程师人才培养理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专业毕业生存在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弱等问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应该抓住"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契机,进行教育改革。借鉴博耶学术思想和欧林工程学院的教育理念,探索适合我国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思想,以期对"卓越园林工程师"培养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之后,高校就开始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积极改进和调整,把重点和核心放在培育创新型人才方面,努力提升农林人才质量,把实践技能的培育作为抓手。而要培育人才的实践能力,需要积极依托校内外实习来实现,其中校外实习备受关注。为了推动校外实习的全面发展,奠定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基础,要将着眼点放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上,扩大实践能力的发展锻炼平台。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应用创新型人才赋能新产业新业态。针对新农科应用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不同需求层次,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技能为目标,通过打通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创新项目、创业竞赛项目之间的壁垒,搭建企业基地、产业体系和重点实验室多维育人平台,以期实现研究生教学质量、学习质量、职业发展质量的内涵发展,为新农科应用创新型研究生的长效与短效平衡培养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农业需要向现代农业进行转变,传统的农业类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逐渐显露出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需对农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性探索。文章主要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多样化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适应“新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粤东地区形成服务地方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园艺专业英语是将英语应用于园艺学科研究与实践的一门应用性课程。为适应卓越农林人才计划下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必要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园艺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介绍了园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新要求,总结了园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内容,分析了影响园艺专业英语课程改革效果的因素,以期为园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以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为目标,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增强了学生利用园林辅助设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2.
针对 2 1世纪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 ,提出了高等农林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运行机制 ,分述了“农林业技术管理”、“农林业教学科研”和“农林业技术开发、推广、应用”不同规格人才的具体培养要求 ;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造教育”课程体系 ,阐明了改革课程体系的途径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卓越农林人才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关键。对近几年实施的"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卓越农林人才内涵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全面掌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分析原因基础上,提出要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实习平台、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等。  相似文献   

14.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培育和科技支撑,作为交叉性学科,在新农科和新文科交融视阈下面临人才培养范式的重构。梳理农经学科渊源及失焦转型挑战,解构地方农业高校农经人才培养现状与农业现代化高阶需求存在脱嵌,集中表现为农经专业学生就业领域的“离农化”倾向突出;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局限于传统农经学科的单向维度;实践教学薄弱制约了农经学生高阶复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育;农经学科的弱质性难以有效吸引优秀生源。鉴于此,指出新农科与新文科交融视阈下,农经人才培养遵循“需求先导”“跨界协同”两个创新原则及三项核心目标,据此提出三项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协同耕读教育强化农经学生“一懂两爱”、“三农”情怀;农文理交融优化课程体系,增强培养农经学生的复合型知识和综合素质;深耕本土优势,发挥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期促进地方高校农经人才培养模式与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互嵌耦合。  相似文献   

15.
农林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坚持"立德树人","育卓越农林新才"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全国29所农林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工作进行研究,解析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分析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思政教学建设中应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促进思政、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融合,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等四项举措,以进一步提升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能力,提高农林院校育人水平,为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下,新农科建设是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根本问题。“怎样培养人”成为高校推进 新农科建设的关键步骤,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由此可知,教学团队的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剖析了其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 意见。  相似文献   

17.
培养新型农林人才不仅是顺应农业科技革命变革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而且是高等农林教育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如何结合学科发展历史和资源禀赋差异,探寻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管理实践和学界研究的战略性课题。文章基于对人才培养使命和战略意义的现实认知,在界定新型农林人才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林人才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基础、以专业优化设置为龙头、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等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政策建议,为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战略,结合教学实践过程,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模式(包括培养内容、培养目标、具体实施细则等)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思靓  赵君彦  薛宝颖  戴芳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3):186-187,207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河北农业大学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流课程,探索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农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农学学子承载着我国种业的未来,高校更是承载着我国全方位人才培养的重任。随着种业市场的快速发展,对种业从事人员的综合能力也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和期盼。针对目前农学专业在培养学生中存在教学方式传统、考核方法单一、实验内容陈旧及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对如何在新农科背景下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分析,探讨如何在新农科背景下培养适应目前行业变化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